「每一個猶太人,無論居住在何方,一旦到達以色列海岸(或機場),都有權利擁有以色列國籍。」
葉紫
我們身處一個世界格局發生深刻變化的時代。在這場全球性的新冠肺炎疫情中,病毒與謠言齊飛,中傷與援助對峙。滄海一粟般的人類個體,該如何在順流逆流中守住心中信念,維持希望與尊嚴?或許,猶太民族在幾千年流浪過程中那些閃耀著光芒的時刻,可以給今天的我們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啟示。
三千年三次大流散
猶太民族距今已有5500多年的歷史,根據世界上最古老的曆法猶太曆法的記載,今年已是第5781年了。《希伯來聖經》(手稿約1300年完成)是記述以色列上古神話、律法經典和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13世紀以色列歷史的唯一著作。據《希伯來聖經》記載,猶太歷史上的大流散共有3次。
第一次大流散是公元前8世紀,猶太民族因內戰而分裂成兩個國家(北部的以色列王國和南部的猶大王國),北部的以色列王國被亞述所滅,北國城市撒瑪利亞不再是猶太人的首都,而成了一座被佔領的城池,大批猶太人被流放到底格裡斯河西岸的一個地區和當時一個叫做麥迪亞的地方(今在伊朗境內)。
在尼尼微城(亞述古城,現位於伊拉克北部)薩爾貢王的宮殿遺址上,刻著一段銘文,描述了這一次大流放——一個民族被流放到當時已知世界最偏遠的角落,形成了猶太史上著名的「失落的10個部落」這一歷史傳說。
這種「失落」究竟指的是人口的流失,還是猶太血統因雜居而逐漸失去DNA追溯的可能,抑或是信奉異教的亞述帝國對猶太教造成了衝擊,已無從確切考證,但留給猶太民族的思考至今沒有停止。
公元前598年,新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攻佔耶路撒冷,劫掠並摧毀了所羅門王聖殿(第一聖殿),進而帶來了猶太民族第二次大流散。根據《希伯來聖經·耶利米書》記載,大批猶太人被迫離家去國,走上了赴巴比倫為奴的流亡之路。
第一聖殿被毀,在猶太歷史上產生的巨大影響和傷痛長久烙畫在猶太民族的記憶之中,今天的以色列國每逢「第一聖殿被毀紀念日」(猶太教歷每年5月9日,又稱「禁食日」),還在吟誦《希伯來聖經·耶利米哀歌》中的章節:「先前在國中為後的,現在成為進貢的……她日夜痛哭,淚流滿腮……她的城門悽涼,她的祭司嘆息……她的孩童被人擄去,錫安的威榮全都失去……」
空前的民族危機,激發了猶太教信仰的強化。巴比倫時期,猶太教意識的回歸與對故土的懷念,成為當時巴比倫猶太人團結思想的主流。公元前538年,波斯帝國攻陷巴比倫,居魯士大帝宣布釋放被擄之人,允許猶太人修復和擴建耶路撒冷城,鞏固了耶路撒冷作為猶太人政治、文化和宗教中心的地位。一句當時的詩流傳至今:「世上若有十分美,九分在耶路撒冷。」
公元前63年,羅馬帝國統帥龐培率軍兵臨耶路撒冷城下,迫使猶大王國地區成為羅馬的附庸——猶大地。當羅馬帝國在猶大地的代理王希律王死後,猶大地正式成為羅馬帝國的朱迪亞省。在羅馬的暴政之下,猶太人起義不斷,血流成河。公元70年,羅馬皇帝葦斯巴薌(又譯維斯帕西安)之子提圖斯率兵攻入耶路撒冷,放火焚毀第二聖殿,只餘聖殿基座西側的一段殘牆。今天,這段名為「西牆」的聖殿遺址成為猶太教唯一的至聖所。
在北部加利利地區的抵抗運動中,猶太領袖約瑟夫斯最終選擇投降。他的存活在猶太歷史中具有重要意義,後來他成為了羅馬時期重要的歷史學家和辯論家,其著作《古猶太史》和《猶太戰爭史》成為西方歷史學和猶太人研究自己民族歷史的重要文獻。
根據約瑟夫斯的記載,在耶路撒冷陷落後,一部分起義者退守死海之濱的馬薩達堡壘,與羅馬10個軍團對峙3年後,最後的900餘人以集體自殺的悲壯形式向羅馬人發出「寧為自由而死,絕不為奴而生」的怒吼。從此以後,馬薩達堡壘成為猶太民族反抗壓迫和堅貞不屈的象徵。
今天,馬薩達堡壘遺址是以色列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馬薩達遺址認定為世界文化遺產。我曾參演以色列愛樂樂團在馬薩達遺址中舉辦的一場音樂會,當指揮家梅塔說出那句以色列新兵入伍時的誓詞「馬薩達不會再陷落」後,隨即指揮以色列作曲家本哈依姆交響曲《詩篇》的震撼效果,成為我音樂生涯中最難忘的瞬間之一。
在幾次反抗羅馬的鬥爭中,近200萬猶太人被殺,幾十萬人被擄到羅馬做奴隸和角鬥士,在羅馬人用第二聖殿裡的財寶建造的大鬥獸場裡,與野獸廝殺。大部分猶太人遭到驅逐,離開故國,進入了猶太歷史上長達2000多年的第三次大流散。
在反抗羅馬的過程中,猶太教修士、學者在民族危亡的黑暗時刻,將律法和經文彙編成冊,最終完成了《希伯來聖經》全書的正典過程。正如以色列資深外交官、前外長、駐聯合國代表阿巴·埃班所言,「猶太人失去國家在異鄉生存,成為了一個精神的共同體,沒有主權卻仍能屹立於世界。他們從此忠於一部聖書、一個理想、一種生活方式。」
《希伯來聖經》讓猶太人在時時出現的苦難與迫害中迸發出巨大的韌性。對歷史的不斷思辨與研究,對智慧與教育的極大重視,成為了猶太民族傳承至今的優良習慣。一句「明年相會在錫安山與耶路撒冷」,成為了散居世界的猶太人年復一年的願望。
今日的凝聚力
隨著時代的進步,猶太人用自己的努力走出隔都(城市中猶太人被強迫聚居的地區,通常與外界隔絕),躋身思想界、金融界、藝術界等,誕生了大批科學家、音樂家和哲學家,也有一些人進入政壇。
就在歐洲猶太人「認他鄉為故鄉」的時候,發生了猶太民族近代史上最慘烈的至暗事件——納粹大屠殺。在經歷了約600萬人死於集中營、歐洲猶太人幾近滅絕的慘劇後,猶太民族於1948年5月14日在地中海東岸艱難復國。
以色列建國後面臨了4場中東戰爭。在戰爭環境下,以色列人在貧瘠的沙礫土層上開發農業設施、進行考古發掘、研發尖端武器、推行交叉學科、堅持科教興國、大力發展創投、激發奇思妙想、鼓勵挑戰和包容失敗。以色列的全民兵役制使得一代又一代20歲的年輕人在軍隊經受挑戰和壓力,軍隊成了大膽想像和不斷創新的基地。
對於這來之不易的生活,對於這個艱難復興的民族,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是一次歷史和民族記憶的回溯。1950年,以色列議會頒布《回歸法》:「每一個猶太人,無論居住在何方,一旦到達以色列海岸(或機場),都有權利擁有以色列國籍。」
2000多年的艱辛跋涉,不過是為了回家。當我們聽到其他民族這樣偉大的故事,在為之感動的同時,其實有很多東西是會投射到自己的民族記憶裡去的。
2008年8月8日,中國駐以色列大使館舉行招待會,中以來賓通過電視轉播收看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實況,我作為中方嘉賓出席。當聽到「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勝利歌聲多麼響亮,歌唱我們親愛的祖國,從今走向繁榮富強」那熟悉的歌聲時,在場的中國人無一不落淚。
無論是幾千年來流浪在世界各個角落的猶太民族,還是幾千年來維持著龐大文明體系的中華民族,都向世界證明了他們的勇敢、堅韌和智慧。
一直記得以色列前總理西蒙·佩雷斯先生的話:「記住你的來處,不後悔你的夢想,即便對未來一無所知,永遠抱有希望。」
(作者系青年小提琴演奏家、天津師範大學音樂與影視學院高級講師、以色列航空中國智庫首席專家)
來源:2020年4月15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8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本刊聯繫
本期更多文章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微博、微信客戶端:「環球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