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兒莊大捷;得知國軍主力是地方雜牌軍,日皇叫囂著要狠狠報復

2020-12-14 西山詩家國

在抗戰歷史上,沒有哪一場勝利比「臺兒莊大捷」來的更有意義。

在這場戰役中,裝備精良的日軍2個師團5萬多人,被以地方雜牌軍為主的中國軍隊,以悍不畏死的精神幾乎打殘!

這一次偉大的戰役,向世界證明了中國軍隊的抗日決心和能力,沉重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提振了全國人民抗戰的信心,是抗戰史上的第一座豐碑!

在張自忠被蔣介石懷柔招至麾下、韓復榘因丟土之責被處死後,丟了上海南京的蔣介石已退無可退,決心和日本再戰一城,狠狠地挽回面子。

1938年2月,日本天皇雖然對蔣「不和談、不打招呼就撤回大使」的舉動羞辱了,但他在內閣會議上仍比較理智:「武漢廣州是要打的,但今年以整頓擴兵為主,鞏固佔領區。」

日軍統帥部也提出在1938年8月以前,絕不能發動新的作戰,並施行擴兵計劃:「陸軍應建設60個正規師團,30個臨編師團,250個飛行中隊。」

在津浦線上逐散韓復榘部、一仗未打的西尾壽造卻認為,他報復的機會來了!

就在2個月前,南京的陷落讓徘徊在海上的日本海軍再也按耐不住,拋棄了和陸軍部的協議,率先向青島發起進攻,並很快佔領。

等陸軍部西尾壽造的第5師團抵達青島的時候,已經過去了9天。因為分贓不均,雙方在青島還發生了群體衝突。

憋了一肚子氣的西尾壽造把火撒在津浦線上,可韓復榘的部隊槍一響就不見了人影,宋哲元的人也一個不見。旅遊一樣追到臺兒莊一線的第5師團,決定加把勁拿下徐州這個軍事重鎮,挽回在海軍那裡丟掉的面子。

日軍大本營陸軍部悄悄同意了西尾壽造的計劃,卻沒有向統帥部(日本統一協調陸海軍的機構)匯報。

此時,佔領了南京的一部分日軍也接到陸軍部的命令,開始向滁州、巢湖等地進攻,企圖打到淮河,南北夾擊。

在皖南地區活動的新四軍接到上級命令,配合李宗仁防守在淮河一線的部隊,沉重打擊了這部分日軍,將其阻隔在淮河南岸,始終不得寸進。

李宗仁是第五戰區的最高長官,此時已經洞悉日軍的意圖,決定在臺兒莊一帶包圍進犯的西尾壽造軍團(共2個師團),打一個翻身仗。

為了挽回在淞滬戰場上丟掉的面子,國民政府調集了3個集團軍和2個師團,合計29萬人參加這場保衛戰。除了1個集團軍外,其餘參戰的部隊皆是地方軍隊。

他們中有韓復榘西北軍的舊部,有從北平撤退的張自忠部,有川軍的孫震部......相比淞滬戰役中央軍精銳齊出,這一次地方雜牌軍打日軍,外界幾乎沒人看好。

1938年3月10日,沿著膠濟線撲來的板垣師團(第5師團)進攻臨沂,防守的龐炳勳39師在飛機大炮的連番轟炸下苦戰了3天3夜,殺死殺傷敵軍2000餘人。

可是,面對板垣師團(1/3兵力)的裝甲坦克,龐炳勳部節節敗退,頑抗死守。到了14日黎明,遠在淮河流域的張自忠日夜兼程,趕來助戰。板垣師團損失慘重,敗走莒縣。

張自忠和龐炳勳往日曾有讎隙,面對共同的敵人,他們放下了個人恩怨,攜手抗敵。

日軍第5師團東路軍的敗退,給臺兒莊的李宗仁部創造了絕佳的機會。因為,此時的磯谷師團(第10師團)仍不知情,正沿著津浦線直奔羅網而來。

西尾壽造的計劃是,兩個師團夾擊臺兒莊,以日軍的精良裝備撕開臺兒莊的防禦,以軍團作戰的優勢向徐州推進。

板垣師團的失敗,讓他的計劃偏離了方向。

板垣師團是侵華日軍中赫赫有名的師團,建制歷史可以追溯到日清、日俄戰爭。「七七事變」爆發後,被調來中國作戰,在1938年之前,這個師團曾一路擊潰過國軍30多個師,是日軍的王牌師團。

西尾壽造聽說板垣師團敗退,氣急敗壞地大罵板垣「廢物」。

從未受過如此大辱的板垣整軍再戰,3月25日再次猛攻臨沂。在龐炳勳和張自忠的精誠團結下,板垣師團再次被擊退,讓西尾壽造合圍臺兒莊的計劃胎死腹中。

在這一次戰鬥中,龐炳勳部損失慘重,被打得只剩下一個旅的兵力。張自忠的兩個師是戰場上的機動力量,損失相對不大,但卻發揮了關鍵性作用。

到了4月19日,臺兒莊戰役結束的第4天,板垣師團最後一次捲土重來。龐炳勳僅存的一個旅仍堅守臨沂,和突入城內的日軍展開了白刃戰,再一次擊敗了敵人。

在臺兒莊戰役中,龐炳勳部以無畏的死戰決心,在裝備、兵力均處於劣勢的情況下,多次打退板垣師團,為「臺兒莊大捷」付出了巨大的犧牲。

在另一條戰線上,日軍第10師團長磯谷於3月13日抵達滕縣,防守滕縣的川軍孫震部。

在抗日戰場上,川軍的悲壯和犧牲可歌可泣。他們沒有精良的武器,沒有統一的編制,甚至人手一槍都不能滿足。但是,他們卻擠出了300萬子弟進入抗日戰場,保家衛國,對他們來說絕不是一個空洞的口號。

孫震部的41軍(2個師)面對的是磯谷的主力,30多架飛機、2個中隊的裝甲坦克,瞬間就把滕縣化為一片火海。

師長王銘章悍不畏敵,親自在一線督戰死守。

師團上下無不奮勇,以劣勢之兵力硬抗日軍的裝甲大炮,傷亡慘重。李宗仁急派湯恩伯部支援,可惜,湯部主力距離較遠,未能及時進入戰場,痛失滕縣。

但是,川軍的名聲是打出來的。孫震部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仍然堅守了3天4夜,122師師長王銘章犧牲,旅及以上軍官戰死49人。但是,磯谷師團也是慘勝,在滕縣城下丟掉了2000多具屍體!

川軍的頑強無畏,為李宗仁在臺兒莊調兵遣將、合圍日軍爭取了寶貴的時間,也是臺兒莊戰役取得勝利的關鍵!

佔領了滕縣的磯谷師團已經得知李宗仁在臺兒莊嚴陣以待,但驕狂的磯谷絲毫不把他放在眼裡,在其餘部隊(板垣師團臨沂部)沒有匯集的情況下,糾集了4萬人大舉進攻臺兒莊。

從3月24日到27日,日軍連續增兵,終於在第3次攻入臺兒莊。在攻入臺兒莊後,磯谷師團才知城內守軍只有1個師,日軍在街巷戰中竟然付出了上千條性命。

惱羞成怒的磯谷廉介再次增兵,直到31日,仍然沒有拿下臺兒莊全城。

此時,李宗仁的外圍部署已接近尾聲,姍姍來遲的湯恩伯部主力剛剛運動到伏擊位置,李宗仁就於4月3日下達了總攻令!

陷入重重包圍的磯谷師團和板垣師團,仍試圖靠精良的裝備發起反擊,但陷入口袋的野獸又怎能全身逃脫呢?

是戰,李宗仁指揮16萬地方軍正面抗敵,13萬軍隊外圍配合,取得了殲敵11900多的輝煌戰績。

在此戰之前,無論是西方的軍事觀察員,還是國民政府內部,都對戰局抱著失望的態度。他們認為,通過「淞滬戰役」中央軍(主力)被擊潰的案例,「臺兒莊戰役」(主力為地方軍)更不可能取得勝利。

可是,這一戰竟然在幾乎不可能的情況下取得巨大勝利,讓各界人士開始重新認識中國軍隊。

當李宗仁向蔣介石匯報此戰殲敵傷敵二萬餘人時,蔣介石大筆一揮加了一橫。當天的報紙上,就出現了「是役敵死傷三萬餘眾」的報導,並迅速擴散到中華大地,擴散到西方世界.....

蔣介石故意擴大戰果的行為無可厚非!

因為,彼時的中國近百年來備受外國列強的欺辱,每個人的心頭都積壓著太多太多的屈辱和怨氣,人人都期盼中國也來一場真正的大勝利,盼著直起腰來發洩一下這胸中的怒火。

臺兒莊捷報,全國各界、海外華僑一片歡騰。廣州、武漢等大城市,皆有幾十萬人舉行規模空前的盛大集會和遊行,歡慶勝利。

此時的日軍大本營陸軍部,一片沮喪情緒籠罩高參們心頭。

無論是被殲一萬多,還是三萬多,對威名赫赫的日軍來說,畢竟是第一次吃了大敗仗,是對士氣的致命打擊!

無論陸軍部如何竭力辯解,這不是一個敗仗,只是一次小小的差錯,一次小小的失誤。盛怒的日本天皇都聽不下去,臉上一陣陣發燒:蔣介石對他拋出的「橄欖枝」不發一言的羞辱,撤出大使也不通報的蔑視,再加上這一次只用地方軍就把日軍最精銳的師團打得丟盔棄甲......

似乎受到莫大恥辱的日本天皇,決定收回先前對內閣的指示,立即、馬上大規模擴軍增兵,狠狠地進攻,誓報臺兒莊一箭之仇

自負的日本天皇不會想到,正是他的這一決定,徹底把日本推入毀滅的深淵!

抗日戰爭史是中華民族第一次受到亡國威脅的抗爭史,也是讓世界認識中國軍隊和抗爭精神的歷史窗口。八年抗戰,中華民族不僅沒有被刺刀和坦克嚇倒,更沒有被摧垮,反而越戰越勇,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唯一自力更生的抗戰國!

王樹增大校的《抗日戰爭》忠實記載了那一段可歌可泣的歷史,再現了中華兒女在戰爭中自強不息的偉大形象!

從歷史中汲取力量,在記錄中感受偉大,本文部分引用王樹增大校的《抗日戰爭》

前情回顧:

01 南京失陷後,日本提和談為何被蔣介石拒絕?條件太侮辱人

02 日本軍國主義第一人:弱者發怒,揮刀向更弱者

相關焦點

  • 抗日戰爭徐州會戰內幕,臺兒莊大捷後,國軍為何卻迅速戰敗撤離?
    其實蔣介石之所以在淞滬會戰慘敗僅數月之後,便發起了規模浩大的徐州會戰,最重要的原因便是家喻戶曉的臺兒莊大捷。日軍運兵軍列1938年初,華北日軍第二軍司令官西尾壽造下令板垣師團和磯谷師團兩大主力南下攻取徐州,日軍與國軍在臺兒莊、臨沂等地血戰一月有餘,國軍成功擊退來犯日軍。
  • 抗日戰爭臺兒莊大捷,日軍距離勝利僅臨門一腳,為何卻主動撤軍?
    抗日戰爭時期,臺兒莊大捷作為國軍首次挫敗日軍進攻,意義十分深遠,蔣介石甚至一度認為,臺兒莊戰役的勝利便是抗日戰爭的轉折點。但是實際上,臺兒莊戰役的勝利遠沒有蔣介石想像的那麼簡單,國軍之所以在臺兒莊取得最終勝利,日軍指揮的失誤其實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 南北東序幕戰為臺兒莊大捷奠定勝利的基礎,它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引言:發生在1938年4月初的中日臺兒莊大戰,是二戰前我國民族對入侵帝國主義無數次抗戰中,規模最大,也是最乾淨利落的一次軍事勝利;同時也是日本陸軍建軍以後,第一次被打得丟盔卸甲的一次敗仗。可見,於歷史而言,臺兒莊大捷的歷史意義非凡。
  • 詳解《八佰》:國軍的雜牌軍不如王牌軍嗎?德械師是否為抗戰主力
    譬如魏晨飾演的朱勝忠痛斥「逃兵」們道「就是因為你們這幾十萬雜牌軍,國軍才讓日本人打成這樣」。還有杜淳飾演的謝晉元,在撤往上海英租界前夕向守衛四行倉庫的孤軍勉勵稱「八十八師的弟兄們,你們都是受過教育的德械軍團,每一個人都是國家最需要的戰士,也是這個國家一味最好的良藥」。
  • 雜牌軍VS王牌軍,國民黨德械師是抗戰的主力嗎?
    電影《八佰》有這樣一個劇情:朱勝忠痛斥「逃兵」們「就是因為你們這幾十萬雜牌軍,國軍才讓日本人打成這樣」;還有謝晉元,在撤往上海英租界前夕向守衛四行倉庫的孤軍勉勵稱
  • 抗日戰爭臺兒莊大捷,日軍主力深陷重圍,指揮官為何卻破口大罵?
    1938年4月,舉世矚目的臺兒莊戰役進入收尾階段,國軍孫連仲集團軍在臺兒莊和日軍坂本順旅團、瀨谷啟旅團血戰數十日,已經元氣大傷。但是孫連仲所部的死守臺兒莊卻成功地為國軍精銳部隊湯恩伯軍團爭取到了包抄日軍後路的時間,臺兒莊戰役已經到了最關鍵的時刻。
  • 臨沂之捷:算是「臺兒莊大捷」先決條件,一場勝利可謂牽扯眾多?
    有一天,同學們在巡演的時候,發現他們敬愛的韓主席竟消失不見了,學生劇團也被告知要跟隨山東教育廳緊急轉移它地。後來,大家才得知韓主席因怕死,在日軍打到黃河邊時,就棄城而逃,沒做任何抵抗,山東拱手讓給了日本人。就此,徐州以北門戶大開。《大公報》記者範長江,在一篇文章裡這樣寫道:韓主席見勢不妙向西撤退,整個部隊猶如土匪般肆意搶奪,軍紀無存。
  • 抗日名將為國捐軀,間接促成臺兒莊大捷,陣亡後蔣介石親筆題詞
    1937年七七事變之後,日本開始全面侵華,消息傳到國內,遠在內地的四川居民群情憤慨,尤其是川軍,高呼一定要出川抵抗日本侵略者。在整個抗戰過程中,川軍這支部隊很特殊,因為當年軍閥之間的派系鬥爭,川軍出川之後就被蔣介石打散,分派到全國各地參加抗日戰鬥。
  • 此軍重創板垣師團,戰力不輸國軍「五大主力」,竟全建制逃到臺灣
    文/孤寂寒光說到國軍一流部隊,就會想到國軍大名鼎鼎的「五大主力」。其實不僅「五大主力」,此軍戰力也相當強悍。由於重創板垣師團,日軍稱此軍一個軍頂國軍十個軍,曾經一個團頂住我軍三野兩個軍的進攻。52軍成立於1937年,號稱國軍「第六大主力」。我們看看他的師長都是誰?第二師師長就是赫赫有名的鄭洞國,二十五師長是張耀明。鄭洞國大家應該比較熟悉,就是長春兵團司令,曾經參加過國軍遠徵軍,出徵緬甸。而他的軍長,更是有名的悍將關麟徵。為啥說關麟徵有名呢?因為關麟徵的52軍參加了臺兒莊大捷,曾經在臺兒莊重創日軍。
  • 不為人知的抗日名將羅卓英,打出「上高大捷」與「仁安羌大捷...
    他是國軍一大名將,卻鮮為人知。他不是出身黃埔,卻是黃埔土木系重要領軍人物,他不是出身浙江,卻成為國軍重要將領,他打破了「學非黃埔,省非浙江,做官無路,淚眼汪汪」的定論。他就是抗日第一儒將——羅卓英。羅卓英,字尤青,號慈威。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八期炮科,後成為國民黨陸軍上將。在上學期間,曾與陳誠是同學,所以二人也結為了莫逆之交。
  • 將軍蒙冤之三:決戰臺兒莊的湯恩伯
    雖然國軍各部奮力抵抗,無奈地方部隊戰力有限,一時間各方告急。  第五戰區司令官李宗仁立刻數次電令湯恩伯分兵支援內線。  按照李白構思,第五戰區利用徐州地區防禦工事,對日進行大規模的防禦作戰。如果再有湯恩伯軍隊馳援,那麼,依靠縱深防禦不斷消耗日軍攻勢,最後,在臺兒莊進行防禦反擊,日寇必敗。  當然,這是一個設想。不料,湯恩伯並不接受這個命令。
  • 抗日戰爭徐州會戰,蔣介石精銳盡出,前線國軍為何卻仍節節敗退?
    1938年4月,徐州會戰爆發,這場戰役蔣介石前後投入兵力達到了六十餘萬,戰役規模僅次於一年前的淞滬會戰,此後國軍再也無力組織規模如此浩大的戰役。徐州會戰初期,在國軍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的指揮下,國軍取得了臺兒莊大捷,但也暴露出了國軍主力部隊的位置,日本人不怒反喜,在徐州發去全面大決戰。
  • 臺兒莊大捷中不聽指揮的湯恩伯,究竟是膽大妄為還是運動戰天才?
    湯恩伯 其實,一般的指揮官是不願意用湯恩伯的,因為湯恩伯心高氣傲,誰都不放在眼裡,地方軍和雜牌軍的將領見了湯恩伯甚至噤若寒蟬。隨即李宗仁又急電湯恩伯立即全軍南下臺兒莊,孫連仲也給他發了求援電報。 然而湯恩伯最後做出的計劃是:保持對嶧縣的攻勢,牽制磯谷師團主力,對棗莊方向採取警戒,王仲廉第85軍主力仍在抱犢崮山區不動,關麟徵第52軍則慢慢向嶧縣與臺兒莊之間的蘭陵鎮轉進。至於救援部隊,他只從關麟徵和王仲廉的部隊裡各抽出一個團,再加上炮兵和騎兵部隊,先期趕赴臺兒莊。
  • 抗日戰爭詭異變局,徐州會戰國軍大敗,日本攻勢為何卻日漸無力?
    抗日戰爭初期,由於蔣介石對日本投入兵力預估的嚴重失誤,國軍在各大戰場上節節敗退,太原會戰、淞滬會戰接連慘敗,半壁江山淪陷敵手。日本認為民國已經無力繼續抵抗,通過德國特使向已經退居武漢的蔣介石提出和談條件,企圖以不平等條約的形式榨取最終利益。
  • 現在唯一沒被裁的國軍起義部隊,成為了對印前線頭號主力部隊
    現在唯一沒被裁的國軍起義部隊,成為了對印前線頭號主力部隊 解放戰爭期間,有100多萬國民黨軍部隊起義,這些國民黨軍部隊的起義,大大推動了解放戰爭勝利的進程。在這些部隊中,有一支比較特殊的部隊,那就是國民革命軍60軍,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滇軍60軍。
  • 抗日戰爭徐州大撤退,日軍主力屢戰屢敗,國軍為何卻危如朝露?
    1938年4月,徐州會戰進入僵持階段,日本華北方面軍對臺兒莊發起的第二輪進攻因為無法突破滇軍防線而徹底失敗,日軍指揮官西尾壽造、磯谷廉介等人被解除職務。但是在此之後,徐州國軍最大威脅便從日本華北方面軍轉變成了日本華中方面軍,華中日軍為了攻佔徐州直接投入了四個師團的兵力。
  • 1938年山東臺兒莊戰役國軍將士老照片,日本在中國第一次遭遇失敗
    1938年爆發的臺兒莊戰役,是中國抗戰以來最重大的軍事勝利,國軍將士奮勇殺敵,犧牲巨大,才換來了擊潰日軍兩個精銳師團主力的戰績。這些老照片就是臺兒莊戰役,此戰役也是徐州會戰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歷時一個月的戰火中,國軍共投入了29萬人,日軍參戰部隊多達5萬,雖然日軍人少,但裝備、訓練、戰鬥力、後勤給養都是中國軍隊所不能及的,而且日本人還具有明顯的空中優勢。
  • 抗日戰爭臺兒莊戰役,國軍火炮捉襟見肘,日軍為何卻認為數不勝數
    臺兒莊戰役時期,民國和日本雙方在戰後匯報上,除了戰損數量一如既往的兩極分化外,在國軍部隊投入的兵力上也出現了罕見的嚴重分歧。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民國和日本的軍事工業均不發達,前線戰場依然停留在一戰的水準,雙方投入兵力的多少交戰雙方通常情況下都是一清二楚的。
  • 臺兒莊戰役幕後的一位英雄,曾報國無門做漢奸!
    著名的臺兒莊戰役在1938年打響,這一戰標誌著有力的打破了中國軍隊的「恐日症」,有力的激發了中國將士的抗戰信心,所以說此戰不僅僅是戰術上的成功,更是民族意義上的勝利。
  • 抗日名將,臺兒莊大捷功臣
    1938年3月,在徐州會戰中率第2集團軍堅守臺兒莊,指揮若定,苦戰旬日,獲臺兒莊大捷,戰功卓著。繼參加武漢保衛戰,任第3兵團總司令。1939年起,先後任第一、第五、第六戰區副司令長官。1943年任第六戰區代司令長官,11月指揮12個軍在常德地區英勇抗擊侵華日軍的進攻(見常德會戰)。1945年任第十一戰區司令長官兼河北省政府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