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八佰》有這樣一個劇情:朱勝忠痛斥「逃兵」們「就是因為你們這幾十萬雜牌軍,國軍才讓日本人打成這樣」;還有謝晉元,在撤往上海英租界前夕向守衛四行倉庫的孤軍勉勵稱「八十八師的弟兄們,你們都是受過教育的德械軍團,每一個人都是國家最需要的戰士,也是這個國家一味最好的良藥」。我們不禁要問:受德國訓練與裝備的精銳德械師,真的比地方軍閥「雜牌軍」更能打仗嗎?
事實上,真正完成整編的國軍德械師僅有第36師、第87師、第88師以及中央教導總隊,其餘號稱接受德式訓練的調整師,不過只是按照德制改變建置,裝備不但不如真正的德械師,現代化訓練也未悉數完成。而且即便是德械師,編制所需的武器也未全數到位,譬如謝晉元所處的第88師僅有一個師屬炮兵營,重機槍僅約72挺;而日本陸軍一師即有超過百挺重機槍與各式重型火炮,又有龐大的海空軍提供後援,因此雙方火力相差極大,訓練素質與戰術運用也如雲泥之別。
最重要的是,抗戰初期投入淞滬戰場的國軍並非僅有德械師,地方軍閥亦在蔣介石的號召下紛紛派遣大軍參戰,渠等的血性絕不亞於中央軍,俱是打破日軍「三月亡華」迷夢的功臣。李宗仁便回憶過當蔣介石發表「廬山講話」後,廣西「各縣農民蜂擁前往縣政府報到入伍,終因報到人數太多,政府還得以抽籤方式決定取捨。不滿一月,便編成四個軍」,其中廖磊率領的第二十一集團軍,便加入了淞滬會戰痛擊日軍。因此若貶低「雜牌軍」的作用,無論就史實與情感來說都不公平。
原本蔣介石希冀在德國軍事顧問團的襄助下,可以完成60個師的現代化整編方案,同時建立自給自足的軍工體系。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立足未久,便以經濟顧問的名義聘請前德國陸軍上校鮑爾,渠提交了《整理中國陸軍建議書》,不僅建言國府應先建立一支不擔負作戰任務的精銳教導部隊,還就軍工、郵電、交通與沿海防禦體系提供懇切的意見。1930年又在魏澤爾的指導下,將教導隊擴充成教導旅、最後編成第36師、第87與88師,初步奠定德械師的基礎。
當1933年有「德國國防軍之父」名號的塞克特赴華擔任總顧問後,撰寫了更宏大的《中國軍隊改革建議書》,接著又撮合中德於1934年籤訂《中國礦物及農產品同德國工業品及其他產品的易貨貿易協定》,讓缺乏外匯的中國能以桐油、大豆、鎢礦等實物交換德國先進的軍工產品,深懼重蹈物資短缺覆轍的德國亦可藉此積累作戰實力,雙方各取所需。1936年,德國售華軍火佔比28.8%,到了次年更高達37%,締造了抗戰前中德軍事與商業關係最緊密的歲月。
最後一任德國駐華軍事團總顧問法肯豪森待在中國的時間最久、影響也最深遠,渠對利用四川當作抗日基地、利用遊擊戰消耗日軍、封鎖長江等構想都給抗日戰爭帶來不小的幫助。但法肯豪森也坦承,以當時中國的官兵素質、工業與財力來看,要打造合乎德軍標準的軍隊非常困難,且訓練60個師的計劃也僅算是現代陸軍的雛型,更何況大部分地方軍閥都不願蔣介石挾整編之名行裁軍之實,故要達成此目標簡直難如登天。
因此法肯豪森依據現實調整塞克特的意見,認為「目前中國陸軍,固不能擔任新式戰爭,但未若不可用持久戰抗敵,迫使其(日本)增加兵力,一切重要莫過於成立雖小而極端新式之國防軍」,主張國軍應先創立輕裝部隊,此外還應把裁汰的軍人撥去建設工程或編成警察,以免重演一戰後大量復員德軍造成社會動亂的悲劇。
不過可惜的是,雖然國軍在德國顧問的培訓下取得一定成就,但整編完成60個師的計劃尚未完成抗戰便全面爆發,武器自給的雄心也未能如願。塞克特曾點明「中國軍隊的武器處於缺乏的狀態,然而向外購買武器、彈藥只能視作過渡期的行為。若本土無可靠的軍火生產,以資平時練兵和戰時所需,則中國勢必被迫依賴外國進口,而在戰時無法自保」。結果就如前述所言,連最精銳的第88師都重火力不足,國府亦據實報告在整編20個師的時候,尚缺步槍12,000枝、輕機槍108挺、重機槍缺612挺、迫擊炮缺120門等。這造成國軍內武器雜亂、土洋混用、後勤補給不易的窘況,以及缺乏步戰協同的演練機會。
因此火力不如日軍的少量德械師、部分完成換裝的國軍與缺乏現代化鍛鍊的地方軍,共同構成淞滬戰場上的中國軍隊。且由於裝備與素質均不如日軍,導致國軍付出更大傷亡比。在淞滬會戰中擔任副參謀長的白崇禧(1893─1966年)便檢討過「我軍訓練遠不如敵人,使用同一武器之命中率亦遠遜於敵人,步兵對輕重武器因訓練不精,不能使用自如」,之所以能抵禦優勢日軍,「所憑藉的全是愛國精神」。第八集團軍總司令張發奎亦稱「我們的部隊沒有立體作戰的經驗,僅憑著血氣之勇,不知講求疏散與偽裝,更招致許多無謂的損害」。
這樣劣勢的軍容能抵擋日軍三個月之久,著實是中國偉大抗戰精神的血性展現,值得大大發揚。然而若過度吹捧德國軍援的作用與貶低地方軍,也是對先烈與歷史的不敬。因為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最先打響抗日戰鼓的並非中央軍,綏遠抗戰、長城戰役、一二八事變等都是地方軍的顯赫戰績,臺兒莊大捷更是以地方軍為主體的國軍締造的輝煌戰果,故其保疆衛國的奉獻不容忽視。
至於德國的援助該如何評價?塞克特曾說過「每種軍隊之重整,首先,其最重要的條件在於邊界之安寧,意即對外長期之和平;其次為中國內政之平靜。在滿足這兩種條件之前,欲達成建軍之功效,恐難如願以償」,其實正指明國家進步的條件在於內政外交得安定。偏生中國在抗戰前仍處於派系傾軋、工業發展極度落後、又承受帝國主義盤剝的災難中,故縱使再來一萬個塞克特或一整個艦隊,也沒法倏然扭轉中國的貧弱,何況德國援華也是出於利己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