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過元宵節這麼玩 傳統三寶展示西化

2021-02-19 極藏山水畫

目標成為中國最全面的文玩知識微信公眾號

掃描底部二維碼關注 中金極藏文玩




  馬上就到農曆正月十五,中國傳統的元宵佳節,也是中國的情人節。這一天,不論身處何方,華人社會都有一個共同的傳統,要吃應節食物——元宵或者湯圓。以地域分,北方的民眾喜愛吃元宵,南方民眾如廣東人及香港人則愛好吃湯圓。元宵和湯圓雖然不同,但寓意都是團團圓圓、甜甜蜜蜜。

  除了在飲食上面,在香港過元宵佳節也是非常熱鬧,傳統習俗和節目活動眾多,中式的、西方的、傳統的、新潮的……各種活動輪番上演,對於香港這個已近非常西化的城市,中國傳統的習俗依然在這裡延續著,農曆新年的歡樂氣氛也依託這些傳統方式展現著。其中「拆利是」、「看彩燈」、「搶雞毛」,是最能代表香港獨特風土人情的元宵節「傳統三寶」。

  拆利是——

  過了十五才能看

  在香港過年最熱鬧也最切身的體驗就是逗利是、派利是。這裡派利是的傳統與內地給壓歲錢、發紅包的習俗不同,在香港要結婚成家才有資格派利是。所以未婚的大齡男女青年也都十分怕聽到長輩問「幾時輪到你派利是呀?」簡直令人避之不及。

  說到香港的派利是風俗,玄學家麥玲玲曾給出過解釋。派利是有三重含意,首先,以前中國農業社會是大家庭制度,分幾房人,過年時當家人將錢分給每房人過年關,即所謂壓歲錢。其次,年三十晚守歲,給小朋友利是壓住年,有闢邪作用。及至大年初一派利是取意頭,亦是長輩對後輩的祝福。另外她也提到,派利是主要象徵有錢過年,年年有錢用,同時闢邪。

  現今社會,利是的第一重含義早已淡化,派利是多數是取個好彩頭,所以利是錢不一定用新鈔但一定是雙數,而且金額不高,多為20元、50元,很少會見到百元大鈔。而且派利是的人通常都很大方,秉持「利是派得多,今年也會賺得多」的思想,不管熟絡與否,只要正月期間遇到,互道一聲「恭喜發財!」下一個動作就是派利是啦!

  過年時收到利是最多的當然是小朋友,一封又一封的利是,小孩子們總是特別興奮,迫不及待地想拆開,這時候往往會被長輩阻止,因為收到利是後不可以馬上拆開,要等到「拆利是日」才可以。對於這一個「神聖的節日」到底是哪一天,坊間眾說紛紜,有些人認為可以在初七「人日」拆利是,因為「人日」是所有人的生日,利是錢就是生日禮物,但更多人認為需要等到正月十五才可拆利是。正月十五預示著農曆年過完了,在這一日拆利是,可避免正月裡財就散了,而且正月十五人們便會停止派利是,故可以點算農曆年間的利是收穫!

  看彩燈——

  掛燈寓意添丁

  元宵節也是中國的情人節,古時候青年男女會趁著元宵節外出觀燈,互相結識、相會,所以「燈火」是元宵節不可或缺的元素。香港每年都會在不同地區的公園或公共休憩地舉行元宵彩燈晚會,規模最大的當屬位於尖沙咀香港文化中心廣場的元宵彩燈晚會。不少家庭或情侶們,晚飯後都會去那裡賞花燈、猜燈謎,賞圓月。

  今年的彩燈晚會可謂看頭十足,為配合猴年,尖沙咀彩燈會以《西遊記》為主題,重現唐三藏、孫悟空、豬八戒及沙僧師徒西行求法場景,這組作品是由香港夏中建師傅扎作,名為《金猴獻瑞賀元宵》,夏中建說,這組彩燈全由人手扎作,用了十多天時間。當中,四師徒的臉譜最特別,唐三藏的臉譜運用了素描繪法、孫悟空的臉譜糅合京劇元素、豬八戒的臉譜神態可愛、沙僧的臉譜選用了水墨畫繪法。

  另一組彩燈「靈猴獻瑞花果山」展現猴子們於花果山四處攀爬遊玩的喜悅熱鬧情景,寓意猴年充滿活力和朝氣。看過花燈之後,在讚嘆老師傅手藝精湛之餘,也不要錯過了解傳統花燈的製作過程。廣東及香港手工藝師傅也會於彩燈會中,示範「佛山秋色」工藝品、南海藤編、木雕和獅頭扎作等粵港傳統手工藝。其中「佛山秋色」更是以幾乎以假亂真的紙品扎作聞名。

  同時,為配合猴年鬼馬活潑形象,今年的彩燈會還有香港馬戲團呈現的城中馬戲表演,另外還有各種豐富多彩的節目演出,如舞麒麟、街舞、管樂及弦樂表演等。

  除了元宵彩燈晚會,在新界圍村,元宵點燈還有另一重意思。新界原居民有不少是閩南人、客家人,在他們的方言中,「燈」和「丁」諧音相近,所以部分村落會邀請師傅花數天,甚至整個月扎燈,於元宵節當日掛在宗祠橫梁,寓意添丁、傳承。

  搶雞毛——

  扒船趕災

  過年傳統上家家戶戶都會聚首一堂吃開年飯,而一貫保留了較多傳統習俗的新界圍村,新年節目又豈止一餐飯?已有800年歷史的粉嶺圍彭氏,是少數至今仍保存了不少原村古物和新年習俗的村落。他們新年的重頭節目之一就是正月十五的「太平洪朝」祈福儀式。除了粉嶺彭氏,只有上水金錢侯氏仍保持這一傳統。

  「太平洪朝」是大型宗族性祭祀活動,可理解為彭氏的新年節日,始於建村,一直沒有間斷。祭祀儀式分兩日進行,第一天會貼平安符、虔拜、代表吉利的搶雞毛和表示驅除村內邪穢之氣的扒船;晚上會進行鎮壓災邪保人畜平安的祭煞儀式、迎神登位、貼人緣榜及唱勸人勤力工作和行善除惡的麻歌。翌日誦讀村民向神祈福的奏文、發送奏文、佔卜來年吉兇的問杯、劈五方和劈沙羅、朝首送燈和化榜文,最後送神歸位,三聖像運返三聖宮後在門外大放爆竹,整個儀式正式完結。

  洪朝祈福中有兩項別開生面的傳統活動,搶雞毛和扒船趕災,是相當熱鬧的。

  彭未齊村長表示,搶雞毛一般都在當天的早晨進行,「儀式由8個神頭主持,一個人一世只可以做一次神頭。」他說神頭由已婚的男士擔任,通常要輪上二三十年才有機會。當日,他們拿著生雞上圍牆閣樓,用剪刀替雞「脫毛」,然後將七八隻雞的雞毛從圍牆大門正上方的小圓孔擲下,村民在下面搶奪。雞毛代表吉利,所以,奪得雞毛者,這一年就會諸事順利,好運連連。

  搶過雞毛後,便會進行「扒船」的儀式,其意義在驅趕災害。搶得雞毛者會將雞毛交予「朝首」的紙紮大船,「朝首」會抬著紙紮大船穿梭全村,向各家各戶收集包括元寶、香、雞毛、黃豆、炭和米等物品,再由「拜年仔」來拜年,說句「恭喜發財」,以示帶來好運。所謂「拜年仔」,必須是村內一名未婚的男丁,當天會頭包紅巾,下身披紅布,隨著朝首一同巡迴全村,整個過程歷時約兩三個小時。收集回來代表不潔的物品,最後會帶至社壇附近,在喃嘸引領下進行火化,以示送走各種災害。其後村民會煮熟「無毛雞」來拜神,再大家分吃。


中金極藏文玩與您一起分享有溫度的文玩資訊

傳承中華文化 讓藝術更貼近生活

Tradition of Chinese culture


關注漲姿勢|點讚積人品|轉發有福報

© 2015 Cnfol Jizang

好消息!50元拍賣現金抵用券免費領取!!!

猛戳原文閱讀↓↓↓

相關焦點

  • 【樂知】摸門釘、燒火判兒,老北京人都這麼過元宵節!
    春節剛過,年味兒猶存,元宵節又到了,各色元宵熱賣北京街頭,舉國上下一派歡樂和平景象。
  • 【團圓】元宵節這麼吃、這麼玩,才夠味!(附美食菜譜)
    元宵節始於2000多年前的秦朝。漢文帝時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同時,元宵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中一個浪漫的節日,元宵燈會在封建的傳統社會中,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傳統社會的年輕女孩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但是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遊玩,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借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對象
  • 中國傳統節日之元宵節
    元宵節是中國與漢字文化圈地區以及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元宵節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遊龍燈、舞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2008年6月,元宵節選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21年2月25日消息,又到元宵賞月時。
  • 香港留學|中外各國元宵節大賞
    下面就一起去看看世界各地是如何過元宵節的!元宵節始於2000多年前的秦朝。漢文帝時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司馬遷創建「太初曆」,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
  • 元宵節手抄報內容資料簡單 元宵節有什麼傳統習俗元宵節吃什麼好
    2020年的元宵節就要到了,雖然很多人的心被疫情所牽掛著,但是不妨礙,我們借著節日寄託我們美好的祝願,祝福春天早日到來。各地暫時也還未開學,很多老師也會布置學生進行元宵節手抄報製作,那么元宵節手抄報內容應該寫什麼呢?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 元宵節花燈有什麼寓意?過元宵節有什麼意義?
    很多地方的元宵節都會掛花燈,你知道元宵節的花燈有什麼寓意嗎?過元宵的意義又是什麼呢?  一、元宵節花燈寓意   1、和其他傳統節日強調「闔家團聚」不同,元宵節更強調「普天同慶」。元宵節被人們視為春節最後的高潮,因為過了這天,人們就要真正進入新一年的生產生活,所以人們在元宵節全民歡慶,以祈求上蒼保佑來年風調雨順、莊稼豐收,這也表達了人們對新年的美好期盼。正因如此,在中國民間有「正月十五鬧元宵」的習俗。  2、元宵節是真正意義上的全社會的「狂歡節」,連平時被限制在家的古代婦女也可以自由出門遊玩了。
  • 元宵節傳統體育項目日趨復興,漸成體育旅遊萬億規模新載體
    發展元宵節體育旅遊主題日等活動不僅僅能發展體育旅遊產業、拉動當地經濟發展,而且也是在積極踐行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國事業,更重要的是,民俗體育活動是對傳統文化價值觀的繼承和發揚,如今大力發展元宵節民俗體育對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意義非凡。所以,越來越多的省市開始籌劃和上馬元宵節民俗體育旅遊項目。
  • 全面西化的日本,還過農曆新年嗎?壓歲錢和春晚還是有的
    而除了中國,漢字文化圈也流行過春節、這其中包括越南、印尼、朝鮮、韓國、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東亞國家。而除了上述國家和地區,歷史上還有一個國家也過春節,那就是日本。01自唐朝至19世紀,日本也過農曆新年日本的春節始於中國唐朝。由於唐朝文治武功的強大,使得漢文化成為亞洲地區獨具一格的文化體系,而春節、漢文化也就被日本學了過去。
  • 元宵節,還有這麼多浪漫的事兒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是中國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
  • 2019西安元宵節最全攻略,妥妥滴去玩吧~
    (3)「過中國年·守中國禮」文化活動,在大唐不夜城開展,年文化、年禮儀以詩詞、童謠朗誦和小型舞臺劇等形式進行展演。  第二個主題:新春大拜年,共2項活動,分別是:  (4)「鑼鼓秧歌鬧新春」大拜年活動,2月19日在青龍寺遺址公園舉辦,通過西安傳統剪紙、三兆花燈、民間秧歌、紅廟旱船、長安古樂等多項民俗文化、節慶文化、非遺文化的展示,向全市人民送去雁塔新春祝福。
  • 元宵節快樂|元宵節的英文介紹
    今天就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啦,小夥伴們有沒有想好如何度過呢?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 中國傳統節日元宵節祝福語大全,正月十五祝福語集錦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中國傳統節日元宵節祝福語大全,正月十五祝福語集錦 1元宵祝福,我最有料.健康和面,適宜老少.快樂擀皮,闔家歡笑.真誠作餡,友誼味道.熱情為火,吉星高照.團圓為鍋,快樂開道.彩鈴為樂,心意送到!
  • 元宵節由來 元宵節習俗有哪些?
    傳統習俗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拉兔子燈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元宵節的由來元宵節的起源很古老,源於遠古人類在過節時以火把驅邪。這個節要祭祀天神,由於是夜裡進行,自然要打著火把,後來就逐漸演變為元宵節了。
  • 利川人的元宵節,猜燈謎、吃湯圓、舞獅子還是……?
    相傳,漢文帝(前179—前157年)為慶祝周勃於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遊玩,與民同樂,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稱元月,漢文帝就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這一夜就叫元宵。司馬遷創建《太初曆》,將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隋書·音樂志》日:「每當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於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亙八裡,列戲為戲場」,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
  • 來自香港的美食:咖喱三寶,教你在家自己做,1人能吃3大碗
    咖喱三寶又稱車仔三寶,是香港街邊一種非常有名的小吃。這道香港小吃咖喱濃香瀰漫,豬皮軟而不爛,加上魚蛋的爽口彈牙,好吃到根本停不下來。魚丸雖然現在生活比較便利,很多城市的小夥伴都能買到這道美食,老馬嘟生活的城市比較偏遠,在旅遊時吃過一次後,就自己學習著怎麼來製作,相信很多小夥伴生活的城市裡也沒有這道美食。
  • 2019香港農曆新年怎麼過?這麼多好地方等你來玩...
    在這個短短的一個月,讓大家可以計劃定,到時開心過豬年!年宵花市2019農曆年宵市場,將於1月30日開始至2月5日(年初一)完結,為期一星期,全港共有15個年宵花市,分布於香港、九龍及新界。然而香港最大的兩個年宵花市為維多利亞公園及花墟公園,總會擠得水洩不通,大家不如也逛一逛,帶好運回家。維多利亞公園
  •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中華傳統節日「元宵節」
    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後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 鬧花燈是元宵節傳統節日習俗,始於西漢,興盛於隋唐。隋唐以後,歷代燈火之風盛行,並沿襲傳於後世。正月十五,是一年一度的鬧花燈放煙火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節稱為「燈節」。每到正月十五,城鄉通宵燈火輝煌,熱鬧非凡。 這項活動主要是對養蠶人家所說的。
  • 元宵節的來歷
    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
  • 西化的菲律賓:被殖民很幸福
    自從荷蘭人被中國皇朝狠揍了一頓,嘗到了中華文明的力量後,歐洲人就死了這個心了,直至鴉片戰爭。然而,其他民族就沒有這個「悲慘」了,被殖民的數不勝數。現在,有的人很有智慧和見識,說被殖民是幸福的。咱們就說一下被殖民的幸福,以菲律賓為例。(這是菲律賓特色的喜慶活動,模仿耶穌被訂十字架)菲律賓本土文化稀薄,未有遠古聖人開創經典衍生豐厚的文化。
  • 元宵節~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蕭聲動,壺光轉,一夜魚龍舞。相傳,漢明帝劉莊信奉佛教,而佛教盛傳正月十五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於是,他下令皇宮寺廟、民間百姓要在正月十五這天「點燈敬佛」。後來,這一禮儀逐漸演變為民間盛大節日。清代時,達到極致,民間燈會盛行。燈火象徵著希望,中國傳統節日中賞燈,表明中華民族對生活的樂觀、對未來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