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錦華 | 90年代的大眾文化與轉型期的當代中國

2021-02-11 活字文化

1999年,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上首次出現了一個表現下崗工人的小品。儘管對照著七八十年代之交的空前盛況,春節聯歡晚會——這種事實上是藉助電視媒體所提供的想像空間,再度構造全國人民同在的革命大家庭表象的形式——已黯然失色、風光不再,儘管在春節期間前往海外旅遊至少是前往郊區燃鞭放花炮,已成為嶄新的時尚,但對於絕對多數中下層的城市家庭說來,這一臺晚會仍是有聊勝於無的娛樂時間,因此它仍是可預期的、收視率最高的節目之一。在此,何種節目出演、以何種方式出演,仍舉足輕重,意味無窮。

正是在這個小品中,出現了一個樂天知命的下崗工人,並提供了新的一年新的「俏皮話」:「苦不苦,想想人家薩達姆;順不順,想想人家柯林頓。」中年以上的人們不難辨認出這則「名言」實際上是「苦不苦,想想紅軍二萬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輩」的戲仿形態。

春晚小品《打氣兒》

如果說,此時出現在主流媒體上的已是王朔式的「誤用」和調侃,那麼,確乎藉助昔日意識形態有效表達的,則是這位下崗工人如何以自己的善良和樂天使一位下崗幹部——準確地說是「分流」幹部——走出了情緒的低谷。這仍是「卑賤者最聰明,高貴者最愚蠢」的模式。

時至1998年,國家公布下崗工人的數字已由100萬下降到60萬,但較之「奇妙優雅的中產階級」,這一問題似乎更屬於「多數」/大眾。如果說,1996 年前後開始出現在幾乎所有重要傳媒上的關於下崗工人的欄目,與其說是在發出他們的聲音,不如說,它們更多以另一種方式在展示經濟起飛、個人奮鬥的奇蹟,或在頗為美妙的關於「個人主義」的話語建構中,為人們提供著想像性的撫慰與現實合理的敘述。


我們可以毫不遲疑地指出,在類似欄目中,工人/下崗工人絕非敘述的主體:他們最多成為被表達的對象,而絕非表達者。而與之參照,下崗女工儘管事實上是下崗工人中的大多數——當昔日的經濟支柱性產業(紡織業)成為重點壓縮、改造的對象時,尤為如此,甚至可以說,大中型企業的改造,從某種意義上說成了當代中國性別秩序與社會性別結構的重組,但在流行文本之中,女工仍只是一如昔日工農兵文藝的雕塑群像中某種形象/修辭性的點綴。


上世紀90年代末東北爆發大規模下崗潮,女性失業尤為嚴重。很多女人聽說當法國保姆能賺錢,便不惜背上巨債出國。到巴黎後發現求生無路,只好去「站街」。比利時導演奧利維耶偶然遇到她們,進行了長期調查,並找到王小帥任監製,以此拍攝出電影《下海》。

在1996-1998年的傳媒報導中,下崗工人問題似乎只是一個「普遍的」社會問題,全無性別差異(或曰歧視)的存在。直到下崗女工作為難以無視的、尖銳的社會問題,終於浮現在傳媒之中的時候,她們所面臨的殘酷乃至嚴酷的問題現實卻始終被遮蔽在兩種修辭形象背後:一是作為種種「古老」苦情戲中的母親:一則頗為成功的公益廣告,展現一位下崗女工在再就業介紹所拒絕了社會地位低下的「家庭服務」,但因街頭的孩子想到了自己的兒子,再毅然返回,接受了那份一度拒絕的工作;一是「現代經典」 言情濫套中的作為「成功者」的女老闆(電視連續劇《女人四十》或《牽手》。

如果說,前者是把「下崗」 失業表現為以女性為主人公的苦情戲所必需的「一連串災難」 諸如丈夫移情、孩子或公婆、父母身患絕症等等中一個並無特異性可言的災難,那麼,後者則不僅將女工/女性社會地位的下降、平等勞動權的喪失轉化為「快樂下崗」 不如說是自願「下海」及經濟奇蹟中的例證,以女性成功者的故事,再度講述、印證個人奮鬥、自我發現的「新的」文化邏輯,而且一如於洪梅的發現:由女工而為「女老闆」 這同時意味著由國營社會主義體制中的成員,而為體制之外的「個體戶」,而後者無疑不再享有體制的保護與各種社會福利。它之所以被倡導、被鼓勵,間或在於「單行線」式的下崗政策,正是要鼓勵更多的下崗工人脫離體制「,成為自食其力的(個體)勞動者」,從而不再是社會的「負擔」和「包袱」。

90年代熱播電視劇《牽手》中,蔣雯麗飾演丈夫出軌後事業有成的下崗女工

但較之於下崗工人甚或下崗女工,在中國的「失業衝擊波」面前,同樣遭到重壓,卻完全處於無名無語狀態中的,是充滿了大中城市的農民工;而正是他們明確地成為社會「再就業工程」得以「軟著陸」的對象。於是,在中國大城市的種種個體服務業的招工啟示上,添加了「北京(或上海、廣州、天津)戶口」一則,無言地昭示著對一個更為弱勢群體的剝奪。

與農村入城的打工者相比,下崗工人仍在相當程度上生存在現存體制之中;而城市打工者,這些更接近經典馬克思主義所論述的城市無產者,則是體制轉型期重要的卻全然不可見的社會事實。現存體制幾乎不曾為他們提供任何保護。

我們只需簡單地參照著兩個事實:一是中國的8 億之多的農村人口,一是被普遍談論的農業生產的女性化,即留在農村耕作務農的已是「3857部隊」(婦女和50歲以上、7 歲以下的男人),那麼,我們已然可以得知,城市打工者的人群是何其巨大。如果說,他們才是「多數人」意義上的「大眾」,那麼,在今日中國方興未艾的「大眾文化」,顯然並未給此類「大眾」留有空間。


因非虛構自敘作品而為公眾所知的農民工範雨素

或許沒有人會懷疑他們正是當代中國社會語境中的「大眾」,而且毫無疑問,是「沉默的大多數」,是熱衷於「沉默的大多數」之話題的人們毫不關注的對象。(1997年,驟然辭世的青年作家王小波的最後遺言,是發給一位美國朋友的電子郵件:「在一個喧囂的話語圈子下面,始終有個沉默的大多數。既然精神原子彈在一顆又一顆地炸著,哪裡有我們說話的份?但我輩現在開始說話,以前說過的一切和我們都無關係——總而言之,是個一刀兩斷的意思。千裡之行始於足下,中國要有自由派,就從我輩開始。是不是太狂了?」在作家身後,這段話被反覆地引用,他的一部隨筆雜感集便以《沉默的大多數》為題。但談論「沉默的大多數」的人們基本上把它作為知識分子尤其是精英知識分子或所謂「自由派」的代稱,絕少有人想到階級與社會構成意義上的多數。

儘管有著如此眾多的、不同檔次及定位的報刊雜誌,但完全定位於農村進城的打工者的,在全國範圍內只有《佛山文藝》雜誌社的半月刊《外來工》。有趣的是,從80年代中、後期到90年代前期,外來工尤其是外來妹作為一種「新生事物」,作為「社會進步」的標誌,曾多少成為傳媒的熱點:電影《黃山來的姑娘》(1983 年),獲獎電視單本劇《娥子》(1988年)、電視連續劇《外來妹》(1991 年),大都仍在「城市/鄉村」「、文明/愚昧」的二項對立的表達中,把離鄉離土的姑娘表現為勇者,一種戰勝陋俗、戰勝偏見的成功者。其中《娥子》多少觸及了城市單身女性與農村「小保姆」間直接而微妙的主僕關係,但此後姐妹情誼的建立與表達,卻最終成就了一幅溫情融融的畫面。

而收視率頗高的連續劇《外來妹》,事實上展現了90年代中國社會重組過程中的一個重要事實:一邊是國營大中型企業的女工大量下崗,一邊則是沿海經濟開發區的外資、合資工廠大量僱用(甚至未成年)的外來妹(農村女工)。儘管,這無疑不是這部情節劇的要旨,但它不僅觸及了充滿衝突張力的勞資關係,而且委婉地呈現了早期工會鬥爭的內容。但畢竟「肥皂劇」或者說電視情節劇的形式,決定了它仍然只能是一幅想像性的社會圖景。然而,伴隨類似社會衝突在一個階級分化的過程中成為重要的社會現實,它們卻漸次在「大眾」傳媒中隱匿了身影。

這間或由於情節劇/「肥皂劇」的形式已難於為如此尖銳的社會矛盾提供有效的想像性解決;而在筆者看來,這同時緣自在80年代仍在相當程度上左右著社會常識系統的昔日主流意識形態尤其是其中的階級意識在漸次褪色。重組中的階級現實日漸滲透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但關於階級的話語卻日漸成為一份深刻的禁忌;儘管如此,對階級現實與話語的明確拒絕,仍繼續成為中國知識界「告別革命」的歷史選擇中一份重要的文化實踐。

相反,伴隨著泡沫經濟、都市擴張與中國體制改革的再度闖關,部分社會矛盾的激化尤其是威脅城市居民的都市暴力的加劇,類似階級的偏見與衝突開始在大城市居民(城市戶口的擁有者)針對「外地人」(無疑不是在仍然局部生效的國家分配製度中進入城市的新居民,更不是腰纏萬貫、購房買地的「大款」/新富,而是農民工)的公開敵意中呈現出來。它甚至在年中央電視臺《實話實說》欄目一次關於「小保姆」的話題中露出了端倪。這顯然是一種復活昔日「常識」系統以轉移今日現實矛盾的「經典」方式。


除卻出現了90年代初年深圳工廠大火、眾多的女工(基本上是「外來妹」)喪生火海或終生致殘的慘劇,以及打工妹被髮廊女老闆蠻橫剃去滿頭烏髮、絕望幾欲自殺等具有「新聞價值」的故事,農村入城打工者尤其是他們作為一個新的社會群體,很少成為「大眾傳媒」的關照對象。而針對他們的報導,一個通用的修辭方式,則是遮蔽其中昭然若揭的、只能名之為階級壓迫的事實,而代之以「民族」敘述(外國老闆)或「地域」衝突(港臺奸商或城鄉差異)。

因此,儘管階級、性別、種族 這一文化研究的三個基本命題與原點,似乎已是歐美左翼學術界耳熟能詳的「三字經」,但它卻是轉型期的中國,在社會的重組與建構過程中,最為重要而基本的社會事實,而這些事實卻大都處於無名或匿名的狀態之中。勾勒一幅文化地形圖的需要,不僅在於揭示簡單化的命名背後諸多隱匿的、彼此衝突又相互借重的權力中心,而且在於直面這一重組過程中的社會現實,並且對其發言。


相關焦點

  • 學者戴錦華:我不想向年輕人的年代投降 | 訪談錄
    但她又很固執:「我選擇留在屬於我自己的年代。我不想改變,我想堅持。如果可能的話,我還是希望年輕一代會分享我的經驗,或者我的年代,而我不想向他們的年代投誠。」戴錦華對《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說道。1959 年出生的戴錦華是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教授、電影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她在學界和電影界成名已久,幾乎每一時期的著作和演講都能產生很大影響。
  • 轉型期當口的中國民間舞 作者:劉建
    在社會學中,社會所發生的變化稱之為社會變遷,其中包括自然環境、經濟、社會制度和機構、社會價值觀、生活方式、文化、科技等方面。社會變遷的結果是社會的轉型,轉型的過程為轉型期。在我們經歷的大大小小的當代中國轉型期的當口,中國民間舞幾乎都「與時俱進」地被重構。今天,它又到了一個當口。
  • 戴錦華:《流浪的迪潘》背後個人主義的絕境
    在這個受全球疫情影響,坎城缺席的夏天,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聯合數夢雲聚願和B站,共同推出了「雲上坎城:夢境之旅」雲觀影系列活動。在近日舉辦的首場活動中放映了2015年坎城電影節金棕櫚影片,雅克·歐迪亞導演的作品《流浪的迪潘》。本次活動由影評人陀螺主持,邀請北京電影學院張獻民教授、北京大學戴錦華教授作為嘉賓進行映後交流。
  • 戴錦華:諾蘭的影片折射出美國怎樣的社會症候?
    在電影研究學者戴錦華教授看來,正是因為諾蘭的這種神話位置,他的影片才特別值得探究。戴錦華強調,當我們觀看電影、閱讀文學作品、面對文化現象的時候,有一種邏輯會構成思想的陷阱:如果它暢銷,就意味著它優秀。文 | 戴錦華本文摘自戴錦華教授所著《電影批評》,此次發布有刪節戴錦華,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曾任教北京電影學院電影文學系11年,自1993年任教於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現為北京大學人文特聘教授、北京大學電影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從事電影、大眾傳媒與性別研究。
  • 90年代街頭文化、70年代迷幻藝術、當代極簡主義相結合,詼諧地創造...
    靈感來自於嘻哈的自由式精神,當地的實踐巴克工作室從上世紀90年代的美國街頭文化、70年代的迷幻藝術和當代極簡主義中汲取靈感,詼諧地創造了一個現代與後現代並重的場所。 餐廳內部裝飾著高電壓的原色色調,既體現了街頭美食的休閒氛圍,又為小鎮中世紀特色的古典宏偉提供了視覺上的喘息。
  • 聽聽戴錦華怎麼說
    6月15日,著名學者、電影文化研究專家、北京大學教授戴錦華做客北大博雅講壇,談到這一事件,她在感到震驚之餘,再次想起 「電影已死」的陳舊話題。自柯達公司申請破產、最後一間洗印廠關閉起,似乎每次技術革新時都有人叫囂「電影已死」。不過,這些對戴錦華的衝擊都沒有《電影手冊》編輯部集體辭職來得深刻。
  • 廠礦子弟電影 | 轉型年代的背面:孩子視點與重塑九十年代
    這三部影片都是七八十年代生人的新導演的處女作,都採用了一個少年人的視點,並都講述了一段發生於九十年代計劃經濟單位制空間內的成長故事。或出於對自我童年的追憶,或出於對特定時代的懷念,這三部廠礦子弟電影以「童年往事」體的敘述揭開了九十年代中國被主流話語所遮蔽的另一面。這是由歷史書寫權轉移帶來的表述更新,展現出新的社會發展階段中人們文化心理的變化。
  • 上海書展·專訪丨戴錦華:我想跟孩子們分享電影藝術
    8月14日,戴錦華在上海接受了澎湃新聞記者專訪。近日,《給孩子的電影》由活字文化與中信出版集團在上海書展上全國首發【對話】「成人對孩子的想像越來越僵化」澎湃新聞:你對書名中「孩子」的定義是什麼?甚至我在一個小成本瘟疫片中看到了這樣一幕:當瘟疫發生時,美國公眾說這是從中國傳來的瘟疫,然後就有華人被絞死了。所以我想說,電影是我們這個世界的一切,它可以讓我們了解這個世界發生過的,正在發生的和可能發生的所有事。而這些,都被我們遺忘了。澎湃新聞:對於看電影這件事,一般大眾認為它就是用來娛樂和放鬆的。
  • 《當代中國文化闡釋》:當代中國文化發展的內在機理
    由北京出版集團、北京人民出版社日前出版的郝立新等著的《當代中國文化闡釋》一書,為我們全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內在機理提供了深層次的學術思考。該書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研究」的最終成果,全書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形成和發展歷史、文化發展道路的基本內容、文化發展的基本理念、文化發展的具體領域、文化發展面臨的問題和挑戰等方面展開論述,既有富有洞見的理論概括,又有深入細緻的經驗分析,是系統研究當代中國文化的一部力作。該書深刻總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實踐經驗。
  • 戴錦華、孫柏、陳濤、魏然:鏡中火焰——李滄東的《燃燒》
    北京大學中文系戴錦華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孫柏副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陳濤副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魏然副研究員通過視頻與讀者見面,從文本分析、文學改編、社會議題、電影產業等多個角度分享他們對於《燃燒》這部影片的思考與討論。澎湃新聞經授權刊發論壇紀要。
  • 當代中國文化發展的內在機理——《當代中國文化闡釋》評介
    由北京出版集團、北京人民出版社日前出版的郝立新等著的《當代中國文化闡釋》一書,為我們全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內在機理提供了深層次的學術思考。該書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研究」的最終成果,全書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形成和發展歷史、文化發展道路的基本內容、文化發展的基本理念、文化發展的具體領域、文化發展面臨的問題和挑戰等方面展開論述,既有富有洞見的理論概括,又有深入細緻的經驗分析,是系統研究當代中國文化的一部力作。該書深刻總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實踐經驗。
  • 戴錦華:當你說到藝術家和社會的關係,李滄東是一個榜樣
    我這才告訴他們李滄東首先是個小說家,因為他在 20 世紀 80 年代初,就已經進入韓國非常前沿的小說作者的行列。在這個意義上來說,他的小說對我們當代正在寫小說的年輕人有一種啟示性。我們其實很少關注韓國的先鋒小說,因為 20 世紀 80 年代也是中國先鋒小說特別興盛的年代,比如餘華在 1984 年還是 1983 年開始寫作,而李滄東也是同一時間。
  • 薛瀾:危機管理——轉型期中國面臨的挑戰
    關鍵詞:危機管理 社會轉型期 中國 社會危機事件 危機管理常規化 管理理念 政府形象對於轉型期的中國而言,有效、及時、和平地處理各種類型的危機事件已經成為今後一定時期內我國各級政府必須高度重視的重大挑戰,如何處理好社會危機事件將直接關係到政府在公民心目中的權威地位和良好形象,直接影響著我國政治穩定和經濟發展。
  • 60年中國男士髮型進化史,90年代太經典,網友:是我的理想型!
    70年代若說70年代的流行,最受大眾喜歡的還是有些中規中矩的三七分「知青頭」。6、70年代,全國上下都在如火如荼地恢復著各行業的秩序,而那個特定時代下的特殊群體——知青,也成為了知識分子,文化青年的象徵。
  • 彩虹年代見證者 大眾T1
    T型小巴源自大眾汽車50年代的T型平臺,其中最為著名的——也是本文的主角——便是T1,第一代T型小巴。對美國來說,相對於戰後50年代所稱的「黃金年代」而言,我更願意把60年代稱為「彩虹年代」,這個時期也正值美國性解放運動與嬉皮運動兩個文化大事件蓬勃發展的時期。在這個時期,文學、音樂、電影與藝術形式開始變得開放、直接、多彩。
  • 戴錦華談《亂世佳人》被下架:這不是電影的問題
    在6月15日舉辦的「戴錦華講電影——電影與現實」講座中,北京大學人文特聘教授、北京大學電影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戴錦華回答了這個問題,同時也就疫情中電影領域發生的事情,如《電影手冊》編輯部的集體辭職事件等進行了討論。
  • 90年代的中國文學:暢銷興起、圈子消逝和私人寫作-虎嗅網
    文化方面,中國知識界走向了「思想隱退,學術凸顯」的專業細分之路,80年代的先鋒文學在某種程度上褪去了先鋒的亮色,王朔和王蒙奮力撕毀崇高的面具,歌舞廳、遊戲廳等「廳」在大街小巷出現,以《我愛我家》《渴望》為代表的平民文化方興未艾,第五代導演正嘗試在夾縫中尋找中國敘事的方式,現代藝術正向當代藝術轉型,「藝術品市場」「策展人」「雙年展」「美術館」等名詞,如雨後春筍般在九十年代出現並流行
  • 專訪賀桂梅:在當代,如何閱讀與寫作當代文學史?
    一個常見的誤解是「中國當代文學沒有好作品」,事實上,當代文學傳達了當代中國人的歷史經驗和情感經驗,它應該在大眾閱讀中佔有一席之地,如何在21世紀的視野中寫作當代文學史,也是學者面臨的重要挑戰。接受採訪的賀桂梅老師是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主要從事20世紀中國文學史、思想史、女性文學史研究與當代文化批評。
  • 西方大眾文化研究回顧與前瞻
    精英視角批判 被操縱的文化  20世紀二三十年代,以霍克海默、阿多諾、馬爾庫塞等學者為代表,以對大眾文化持否定的批判態度為特徵的德國法蘭克福批判學派形成。  該學派最早對大眾文化進行研究,也最負盛名。
  • 「中國大媽」、帳篷戲與東北寓言:講述時空碎裂下的中國故事
    「大媽」:轉型期中國的形象隱喻8月4日,上海大媽揮舞著竹竿跳廣場舞。視覺中國 圖「中國大媽」的概念是在2013年火起來的。2013年4月15日,國際金價大跌,新聞報導大量中國民眾衝進店鋪搶購黃金製品,一個人一買就是幾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