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懷素《聖母帖 》
好飲酒,及其酒酣興發,寺壁屏幛、衣裳器具,靡不書之,時人謂之「醉僧」。自言得草書三昧,有「狂僧」之稱。懷素書法初學歐陽詢,後師從鄔彤(懷素姨表兄弟)學草書。鄔彤是張旭的學生,乃告以筆法。772年,懷素回鄉,途經洛陽拜訪顏真卿。《聖母帖》是唐代狂草僧人懷素為東陵聖母所寫。《聖母帖》寫於公元793年(唐貞元九年),懷素晚年自家鄉湖南出遊途經今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宜陵鎮(古稱東陵)時所作。
-
懷素《小草千字文》紙本真跡
懷素能做詩,與李白、杜甫、蘇渙等詩人都有交往。好飲酒,每當飲酒興起,不分牆壁、衣物、器皿,任意揮寫,時人謂之「醉僧」。他的草書,出於張芝、二王和張旭等。此帖筆法高古瘦勁,點畫簡約凝鍊、靈動飄逸,堪稱一部字法、筆法皆精妙的草書字典,為懷素晚年妙不可言的通會之作。 「天下第一小草」名帖,水墨紙本,經帖裝,每頁縱26.8釐米,橫13.5釐米;計9頁共42行(為原文前段),現存530字,帖中藏印數枚,是非常珍貴的唐代小草法帖真本。歷為書林所重,古有「一字值千金」之美譽,故又名為《千金帖》。
-
一代風騷的草書家—懷素
懷素 (唐代人,字藏真,僧名懷素,俗姓錢,漢族,永州零陵(湖南零陵)人。幼年好佛,出家為僧。
-
懷素真跡現世,偽本錯傳千年?
這次展出的《自敘帖》無疑是懷素的代表作品之一,而另一件「絹本」的小草書法卻一直存疑,是一件後仿的偽作。為了探個究竟,取來懷素《小草千字文》「紙本」真跡,與「絹本小草」展開比較,更有助於學習和剖析兩者的關係,對研究和發揚草書文化有著深遠意義! 自從著名學者黃錦祥在2017年3月18日發現懷素《小草千字文》紙本真跡以後,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讚譽。此懷素《小草千字文》紙本墨跡,經帖裝。
-
懷素又一罕見真跡面世,此作被譽為「稀世瑰寶」,價值無法估量!
在書法史上,晉人將章草和小草的體勢進一步發展成了大草,到了唐代,草書的面目為之一變,張旭、懷素、賀知章、李白等人為唐代草書注入了大唐氣度,使之從晉人的連綴成先,鋪向了塊面感。而其中最值得稱頌的乃是懷素,在2年前,遼寧的博物館展出了一件極少面世的懷素真跡《論書帖》,此帖在整個書法界引發轟動。
-
懷素這件真跡竟然是千年誤傳!
為周興嗣原文前段),計530字,內有藏印數枚。帖外封套被前人題籤為「懷素傳本墨跡《草書千字文》」十一字。 下面是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裡的絹本《小草千字文》:
-
「草書狂人」懷素,經典法帖奉上
懷素(737-799年),俗姓錢,字藏真,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唐代書法家,以「狂草」名世。懷素自幼出家為僧,人稱「懷素和尚」。愛好書法,與張旭齊名,合稱「顛張狂素」。《小草千字文》,又名為《千金帖》紙本。經帖裝舊裱。每頁縱26.8釐米,橫13.5釐米;共9頁42行,現存530字。被譽為「天下第一小草」名帖。
-
賞析 懷素《自敘帖》賞析 高清大圖!
懷素家長沙,幼而事佛,經禪之暇,頗好筆翰。在文章結尾處,懷素擔心人們說他借重名公之口揄揚自己,特意寫了一句:"固非虛薄之所敢當,徒增愧畏耳"。摺疊編輯本段書法賞析《自敘帖》局部一語言學家吳宗濟在研究普通話的韻律規則與其它學科的韻律規則之共性時,對懷素《自敘帖》進行分析如下:《自敘帖》的第一句是"懷素家長沙":"懷素"和"長沙"都是語法中"直接成分"的二字組,就各作連筆,而"家"字和上、下字斷開。
-
懷素與《自敘帖》:桀驁不馴的筆法,使其「狂素」之稱名副其實
演變過程中,出現過早期草書、今草、章草三個大的階段。在此期間,唐代的狂草懷素跟張旭一起被當時的人們稱為「顛張狂素」。而他的主要代表作《自敘帖》也十分值得我們學習,現在,我們便跟隨這《自敘帖》一起感受一下其中的文化藝術和時代風華。
-
懷素又一真跡問世!距今已經1200多年,在書法界引起廣泛關注!
歷代的書法大師固然極少,草書大師更如鳳毛麟角,這就尤其突出了懷素的可貴!他最為著名的是《自敘帖》,眾所周知,此作被譽為「天下第一小草」,而他著名「千金帖」—《小草千字文》又被譽為「天下第一小草」,可見其影響力最大!
-
古代的「天下第一小草」,價值1000萬一個字,後世無人能及!
在草書領域,有這樣一部名帖,曾被譽為「天下第一小草」,這幅字在著名的《宣和書譜》當中有這樣的評價:「此卷草書,字字飛動,圓轉之妙,宛若有神」。意思是這件作品,每一個字都極有跳躍之勢,用筆和結字圓轉而勁拔,堪稱神品!這件作品在後面也有一幅題跋,是這樣寫的:「此作瘦勁自然,應規入矩,得二王遺韻。黃庭堅謂其暮年乃不減長史,如是也!
-
重溫經典 張旭與懷素的草書展示的唐朝浪漫精神
所謂時勢造就英雄此語不虛,藝術的英雄或水墨的英雄恐怕是同一原理,當你處向上的時代時,你會高亢,會張揚,會博大,會拓展,精神激越,故在你的作品裡會有所反映,而你處的社會偏安一隅時,氣局小了,或者乾脆說英雄氣短算了,時代一旦陷入窩囊,你的激情也難雄渾。所以書家作品非一人之力,時代社會同時在作用,或者叫綜合實力所鑄成。所以任何行業的英雄是順勢而為。
-
懷素真跡《苦筍帖》,區區只有14字,運筆如驟雨旋風,超神入妙
初唐草書風格基本是東晉及南朝的延續,至盛唐,張旭承今草之法,揚張芝「一筆書」之意,將今草發展為筆勢連綿迴繞,字形變化繁多的「 狂草」。懷素推波助瀾,以狂繼顛,將狂草進一步發展成熟,「顛張狂素」成為唐代狂草的代表,將狂草推到一個頂峰。懷素有一幅草書真跡《苦筍帖》,區區只有14字,運筆如驟雨旋風,超神入妙。
-
懷素的草書幹不過張旭,吃了楷書不精詳的虧,別為不練楷書找藉口
懷素的草書幹不過張旭,吃了楷書不精詳的虧,別為不練楷書找藉口。從書法歷史上來看,草書就兩大家,一是張旭,二是懷素。後人,前人寫書法,似乎很難再與這兩位草書賢聖相攀高低了,比不過這兩位。但是,面對懷素與張旭的草書修煉成果,咱們一般又會有這樣的疑問:是懷素的草書厲害,還是張旭的草書厲害呢?事實上,這個答案早有定論,從唐代來說,人們一般是認為張旭的草書厲害,換句話說,人們認為懷素的草書幹不過張旭!現在的朋友們可能就有疑問了,既然懷素的草書幹不過張旭,那為什麼在平常咱們練習草書的時候,多數都學懷素,而不學張旭呢?
-
練過此帖的人,書法都不一般!
他為皇帝集的這篇序,他為玄奘立的這塊碑,在未來的一千年裡,成了書法史上一座不可磨滅的豐碑。所以,有人故意不碰王右軍,去找顏真卿討飯吃。人家還說,世上行書只有兩路,一路是王羲之,另外一路是顏魯公。依我看,既然長了凡眼,就不要換什麼凡骨了。無論是《爭座位》,還是《祭侄稿》,固然有顏家面貌,但這顏家面貌,仍然是王家的面膜滋養的。所以,世上行書只有兩路,一路是王羲之,另外一路也是王羲之。
-
一件被譽為「草書字典」的神帖,功力精純,這字已經人書俱老!
懷素《聖母帖》草書長卷 張旭並不需要多講,他與中國古代讀書人的學書範式基本一致,有著良好的出身,良好的教育,是張彥遠在《法書要錄》中描述的重要筆法傳承人
-
《中國書法》:唐代草書之張旭、懷素
其所書《自敘帖》(七七七)實際上匯集了長安名流、鑑藏家和詩人們褒揚其書藝的詩句。有趣的是,這些詩的風格都受到了狂草的影響,並表現得極度狂熱。任華在同一首詩說:「狂僧前日動京華,朝騎王公大人馬,暮宿王公大人家。誰不造素屏?誰不塗粉壁?粉壁搖晴光,素屏凝曉霜,待師揮灑兮不可弭忘。」[7]在懷素詩性的顛狂中,有輕微的造作、做戲的跡象,而張旭的顛狂則是本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