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浙江是「楓橋經驗」發源地,也是「最多跑一次」「最多跑一地」改革發源地。今年3月29日至4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考察,在安吉縣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讓老百姓遇到問題能有地方「找個說法」。縣級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是浙江省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推動從「最多跑一次」到「最多跑一地」改革的重要載體,充分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真摯的為民情懷,體現了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根本要求,體現了與時俱進的改革創新精神,其許多做法值得各地學習借鑑。從7月15日開始,本報刊發關於浙江省縣級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建設的系列報導,敬請關注。
□ 法制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東升 王春
這個春天,習近平總書記賦予浙江「努力成為新時代全面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窗口」的新目標新定位。
這個春天,習近平總書記15年後重回故地,在安吉縣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讓老百姓遇到問題能有地方「找個說法」。
這個春天,縣級矛調中心成為浙江推進省域社會治理現代化一項標誌性工程,打開「中國之治」新窗口。
如今,浙江各地縣級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建設正如火如荼開展。
「自2019年以來,浙江以『三個地』(中國革命紅船起航地、改革開放先行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重要萌發地)的政治擔當,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為指導,探索從『最多跑一次』到『最多跑一地』改革,縣級矛調中心建設是標誌性工程。」浙江省委常委、政法委書記、省委建設縣級矛調中心協調小組組長王昌榮在接受《法制日報》記者採訪時介紹說,目前已形成「全省一盤棋、市級抓統籌、縣級負主責、基層強執行」的社會治理新格局,更高質量推進平安浙江建設,更高水平推進省域治理現代化,為建設「重要窗口」護航添彩,為「中國之治」貢獻更多浙江力量。
發揚新時代「楓橋經驗」
從長三角之巔到南太湖之畔,從「楓橋經驗」發源地到「兩山理念」發源地,從富春山居圖到生態大花園,之江大地上處處洋溢著動人的綠色。
這抹綠色,離不開「楓橋經驗」這棵常青樹長達半世紀的紮根滋養,枝繁葉茂,歷久彌新;
這抹綠色,離不開平安浙江建設16年的孕育澆灌,一以貫之,久久為功;
這抹綠色,離不開「八八戰略」一張藍圖繪到底的引航聚力,勇立潮頭,波瀾壯闊。
承上啟下,繼往開來。
縣鄉綜治工作中心系統、基層治理四平臺、「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覆蓋完備、運作成熟,讓縣級矛調中心建設在已有基礎上快速實現了迭代升級,打造成集信訪和矛盾糾紛調處化解、社會治理事件處置、社會風險研判三個平臺為一體的現代化社會治理共同體。
到今年上半年,浙江90個縣(市、區)除新建龍港市外,已全部實現矛調中心實體化運作。
加強黨的領導,做好頂層設計,以上率下。
浙江省委書記車俊、省長袁家軍多次作出指示,強調要將縣級矛調中心建設作為省域治理現代化中的一項具有開創性意義的重大改革,全力推進,以打造新時代「楓橋經驗」升級版、矛盾糾紛調處化解「終點站」。
「楓橋經驗」源于楓橋,始於公安。
「進入新時代,『楓橋經驗』被賦予了新的內涵,但其精髓不變,就是矛盾不上交,化解在基層。縣級是將矛盾風險化解在萌芽、解決在基層最直接最有效的治理層級。」浙江省副省長、省公安廳廳長王雙全說,繼承創新新時代「楓橋經驗」,浙江省正在全面深化「楓橋式公安派出所」創建,推動公安工作與省域治理現代化相匹配。目前,縣級公安信訪室已全部融入縣級矛調中心,共建社會治理共同體。
「楓橋經驗」發源地紹興市高標準推進縣級矛調中心建設,按照「縣級終點站、鎮級主陣地、村級觸角器」功能定位,6個縣級中心已全部實體化運作,還實現了鎮街矛調中心全覆蓋,使90%以上矛盾糾紛化解在鎮村兩級。
今年3月,紹興市柯橋區柯巖街道矛調中心在全省率先接入110警情專線並實體化運作,對非公安業務範圍內事項分流至「四平臺」流轉系統進行閉環處理,共接入警情事件1050件,流轉移交560件,佔比53%。
從4月開始,浙江省政法系統組成11個調研組,在各地矛調中心蹲點調研,察民情、摸實情、尋良策,摸準群眾所需所盼,更好發揮矛調中心作用。
小切口、大治理,中心建設推動壓實了縣級主體責任,完善社會治理體系,提升基層治理水平,營造了矛盾糾紛「不升級、不激化、不上行」的良好態勢。2019年,浙江信訪同比總量下降10.4%,90%以上縣市區基本實現無信訪積案目標。
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
磨破嘴、跑斷腿、證明多、事難辦……這曾是很多群眾到政府辦事的真實體驗,但浙江省在2016年率先掀起的「最多跑一次」改革,徹底終結了這些現象,帶來了辦事「加速度」。
從全球首個網際網路法院到調解糾紛「神器」ODR平臺,從全國首個移動微法院到道路交通事故糾紛「網上數據一體化」平臺,從全國首個鄉鎮綜治中心到縣級矛調中心,在浙江省處處可生動感受到「中國之治」,觸摸到政法系統勇當「最多跑一次」改革急先鋒的活躍脈動,體驗到政法系統系列高效便民的服務新產品。
杭州市餘杭區喬司街道七層綜治中心大樓裡,12個基層站所、130名工作人員進駐,集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和公共服務中心為一體,實現數據一體化,服務一站式,聯民一張網,辦事跑一次。
2004年,喬司街道成立全國首個鄉鎮綜治中心,將涉及社會治理的綜治辦、聯調室、司法所、信訪辦、治安聯防大隊、警務室、流動人口管理服務辦7個部門集合辦公,避免了老百姓多頭跑、多次跑。
2019年,餘杭區信訪矛盾聯合調處中心啟用,融合基層治理綜合信息指揮平臺、信訪矛盾聯合調處平臺、公共法律服務平臺、社會心理服務研究平臺、社會組織培育孵化平臺5個平臺為一體,被稱為矛盾糾紛聯合調處和多元化解的總樞紐和終結站。
15年時光荏苒,是集成治理力量的不斷壯大,是「最多跑一次」理念的不斷升華。
圍繞讓老百姓遇到問題能有地方「找個說法」,浙江把「最多跑一次」改革的理念、方法、作風創造性地運用到社會治理領域,整合力量資源,將「多中心」整合成「一中心」,通過一站式接收、一攬子調處、全鏈條解決、閉環化運行、智能化治理、系統化推進,穩步推動縣級矛調中心建設。
不搞「一刀切」,因地制宜,分類管理,是浙江省建設縣級矛調中心一大鮮明特點。
浙江省委政法委常務副書記朱晨說,該省根據管理人口、矛盾糾紛數等情況將各縣市區分為3類,分類推進矛調中心建設,原則上整合縣級綜治中心、人民來訪接待中心、訴訟服務中心、行政爭議調解中心、社會治理綜合指揮中心等工作平臺成建制入駐,採取常駐、輪駐、隨叫隨駐等形式,整合紀委監委、政法委、信訪、法院、檢察、公安、司法行政等部門力量進駐,吸收行業性專業性調委會、法律諮詢、心理服務等社會力量,為群眾提供全領域全過程優質服務。
為理順管理體制,規範運行機制,浙江制定出臺縣級中心建設規範化、標準化指引,對信訪、司法、社會力量等資源進行大整合,同時又不包辦代替各部門的職能,做到有分有合、綜合協調,不斷提升矛盾糾紛調處化解工作規範化水平。
推進「最多跑一地」治理
從「最多跑一次」到「最多跑一地」,短短兩年間,浙江再次演繹了改革的速度和激情,改革之花開滿山城海島,治理之果掛滿城鄉大地。
餘杭的「三端響應」、鎮海的多元參與、甌海的全周期模式、安吉的閉環管理、嘉善的智慧化驅動、柯橋的三級共同體、蘭溪的聯在村鎮、衢江的高效處置一件事、普陀的縣域治理共同體、黃巖的四級聯動系統集成、景寧的最多跑一巷……
縣級矛調中心同種異色花,花開滿地,果香滿園。
「我們老百姓就怕遇事摸不到門,現在認準這扇門就行。」在寧波市鄞州區矛調中心,東柳街道的周女士解決了困擾已久的落戶問題後感慨道。
進這扇門前,她沒想到,為她辦理信訪接待的市委常委、區委書記褚銀良,了解到她是因為房屋產權問題無法落戶,褚銀良當即召集協調多個部門共商解決辦法,在部門協調配合下,半小時就辦理完成。
跑一個地方就能解決問題,部門扯皮現象少了,辦事效率高了,以縣級矛調中心建設為抓手的「最多跑一地」改革深得民心。
因勢利導,乘勢而上,浙江各地將加快縣級矛調中心建設列入「一把手」工程,變群眾「往上跑」為服務「往下跑」。
在常山縣,群眾過去申請工傷賠償仲裁,原本需跑司法局、總工會、人社局3個部門,以及律師事務所,辦理法律援助申請書、仲裁申請書等多份材料,至少要跑3趟、花費2天時間,現在在縣矛調中心,最快1個小時之內就能辦結。
截至6月25日,浙江縣級中心已接待群眾近66萬人次,受理矛盾糾紛57.3萬件,化解54.2萬件。
「越級訪」「重複訪」曾一度是信訪老大難問題,早在2003年,習近平同志率省直15個有關部門負責人到浦江縣下訪,聯合接待來訪群眾,「零距離」傾聽群眾呼聲,面對面解決群眾難題,推動領導下訪成為浙江一項制度。
「接待群眾、處理信訪問題是縣級領導幹部的基本功和必修課,如今已逐漸成為各級領導幹部的從政習慣。」浙江省委副秘書長、省信訪局局長王忠志深有感觸地說,建設縣級矛調中心,把幹部下訪和群眾上訪結合起來,就是領導幹部下訪接訪機制的進一步拓展和完善。截至目前,20位省領導到縣級中心開展調研接訪,全省各級各部門領導幹部深入一線接待群眾5902批、17228人次,有力推動了信訪和矛盾糾紛的化解。
浙江還創新推出民情民訪「代辦代跑」制,組建起縣、鄉、村三級民情民訪代辦網絡,打通服務群眾「最後一公裡」。
以「信訪打頭、調解為主、訴訟斷後」理念為指導,舟山市普陀區將訴訟服務中心搬入當地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形成糾紛多元化解的強大合力;嘉興市開展「無訟村 (社區)」創建工作,推進糾紛聯調、問題聯治、工作聯動,構建基層社會多元共治格局。
浙江高院院長李佔國介紹說,全省法院按照「堅持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從源頭上減少訴訟增量」的要求,出臺關於進一步推進訴源治理工作的意見,在推進「最多跑一地」改革中,積極參與縣矛調中心建設,從源頭減少訴訟增量,切實推進審判體系和審判能力現代化,為浙江「重要窗口」建設積極貢獻司法力量。2019年,全省法院新收訴訟案件同比下降4.6%,系近10年來首次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