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仁」的真實義

2021-01-08 發現國學太美

孔子,先哲聖人,一生只專注編著書籍,唯一著作《春秋》可以說是一生思想之寫照。然而其弟子編輯的《論語》卻最為知名,論語主要思想是「仁」,「仁」者仁愛,慈愛也。這個解釋略顯簡單,實際仁的涵義包含更加深遠。

「仁」的說文解字

「仁」字拆開一個單人和一個二,描述的其實就是孔子仁的第一層涵義。人作為萬物之靈,不過是人類自視甚高罷了,雖然如此,但易經中曰:天地人三才,把人列為與天地同等的位置。人字一撇一捺,屹立天地之間,確實天地因有人的存在而有了生機。孔子一生不胡言怪力亂神,主要思想研究在人之層面,發現當一個人作為獨立的個體時,是人與自然的關係,無所謂「仁」,但當二個人(仁字右偏旁是二)相處時,是人與人的關係,就有了所謂的「仁」,彼此需要仁愛,相互包容,以面對外界複雜的環境,這也是「一個和尚有水吃,兩個和尚挑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的道理。(「仁」字旁為什麼是二而不是三或四等,因為即便是發達的現代,人與多數人複雜關係,其實最本質還是兩個人的互動,如:甲與乙、丙、丁等關係,其實依然是甲與乙,甲與丙,甲與丁互動關聯)。所以面對人際關係的複雜,孔子看穿了人性的弱點,吾每日三省,多從自身找原因,故而提出了「仁」的思想來教導眾生開悟。

先聖孔子

「仁」的本質是道

「仁」可以解釋為萬事萬物(包括人)內在最核心的聚集能量,這是孔子仁的第二層涵義。什麼是最核心是聚集能量,舉例說明如:果子中的「果仁」,是整顆果樹的核心能量所在,也就是「仁」。一顆小小的果仁可以生長成蒼天大樹,可以開花結果,其中孕育著無窮的「仁」的力量。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仁」的本質是道。老子提出「道」的概念,釋家曰「佛」,科學家說「本體」,其實都是一樣的東西,就是宇宙萬事萬物背後那股永不變動的能量和規律。只是孔子從人的角度看到了它,佛家從心念中觀察到了它,老子從易經中研究出了它,科學家從實驗發現了它,如此而已。

相關焦點

  • 孔子「立人之道曰仁與義」,仁與義相對,可能與我們理解的不一樣
    01 孔子在易經中的「仁」和「義」讀《易經●繫辭傳》:「《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大意是說,《易經》的道理,在廣和大兩方面都涵蓋。有天道,有人道,有地道。每一道都有兩個方面,故一共有六爻。
  • 佛之與仁,同一真實
    佛之與仁,同一真實作者簡介:蘇樹華,現住山東-曲阜,上世紀九十年代,隨元音老人參學,2003年獲得南京大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中國傳統文化
  • 孔子《論語》中說的「仁」是什麼意思?
    總之,孔子的「仁愛」是一種有差等的、推近及遠的愛。二,「克己復禮為仁」。「克己」是一種修養功夫,既包括克制私慾,又包括提高理性思維能力。孔子認為,「為仁由己」,也就是說「為仁」主要是靠自己的修養功夫而實現的。而「禮」則是社會的規範。孔子認為,「克己」的修養功夫和對禮制的恢復可以使「天下歸仁」。三,「仁」是德性的統稱。
  • 誰能簡約說透孔子學說的「仁」?
    孔子的學說是以「仁」為核心內容的,「仁」就是人的最高道德標準。在《論語》中孔子從不同的角度解釋「仁」的涵義。其實歸納起來,仁不仁?需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如何對待自己;二是如何對待別人。「仁」包括「克己」和「愛人」,而這兩者又必須要以「禮」為行為準則。
  • 真、善、仁的孔子——林語堂的孔子觀
    總體來講,林語堂的孔子觀是人道主義的,具體表現為孔子具有人道主義的真、善、仁。人道主義在18世紀的啟蒙運動中成為了影響世界的人文潮流,直到今天對於整個世界都有重要影響。一般而言,人道主義指的是維護人的尊嚴、權利和自由,愛護人的生命,重視人的價值,要求人能得到充分的自由發展的思想體系和精神系統。換言之,人道主義是以人為本的。
  • 孔子很少直接說出的「利、命、仁」這三條道理,原因很少人知道
    「利、命、仁」三者,孔子皆是很少說,但是三者比較之下,「仁」說得稍多,其次是「命」,最少是「利」,所以本章經文敘述子罕言,先說「利」,再說「命」,再說「仁」。這樣好的文章,只有像子遊、子夏文學科大哲,才有能力寫出來,後世難以超越。「利」是「義之和也」,將人和物,調和到非常適宜。
  • 孔子的中心思想不是仁,與封建禮教更無半毛錢關係!
    由以上兩處可見,孔子及其子眼中的「學」,並非主要學習知識技藝,而是主要學習如何為人處世。那麼學習的內容都有哪些呢?這個則如孔子自己所說:「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道、德、仁、藝」,四位一體,而「仁」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罷了。下面,我們便來重點探討下,什麼是「道」,什麼是「德」,什麼「仁」,什麼又是「藝」?
  • 孔子的大仁與子路的小仁
    管子因為無禮,曾被孔子批評過。有人曾經問孔子:「管仲知禮嗎?」孔子回答:「國君的宮門前設有照壁,管仲的家門前也設有照壁。國君大殿上有為盟國國君設置几案,管仲家中也有這樣的几案。如果說管仲知禮,還有誰不知禮呢?」(《論語·八佾》)管子既不忠,又無禮。子路認為他不仁,孔子卻偏偏說他仁。師生二人,為何會有如此的分歧?
  • 剛毅木訥,近仁且義——陳剛
    剛毅木訥,近仁且義——青年篆刻家陳剛文 / 李  礪湖南印人中有兩位陳剛,一者永州陳剛,一者衡陽陳剛子曰「剛毅木訥,近仁」。其義為作事堅毅認真,不巧言詞,便離成功很近,離德亦近也。此言於陳剛甚為契合,陳剛為人忠厚仁義,做事踏實認真,與其交往絕不慮其奸詐之使耳。
  • 中國哲學簡史(二)孔子的仁
    一、孔子簡介孔子,字仲尼,魯國人。生於周靈王21年,卒於周敬王41年。(BC511-BC479)孔子是宋國貴胄之後,祖上是宋國是國防部長,父親是魯國陬縣的形狀長官。孔子三歲喪父,十七歲喪母,自幼貧寒,在姥姥家長大。他曾經做過魯國是司空,又做過司寇。
  • 【連載】從佾舞禮樂,看中國的「仁、義、禮、智、信」
    我們接下來講講佾舞禮樂的仁、義、禮、智、信。 什麼是仁? 仁是取予的智慧、是大愛、是大公平。如果一個人一味地只知道從他處去取得,而不知道舍予他人,非人也。 「仁」字從甲骨文到現代簡化字,字形幾乎沒有太大變化。右邊一個「二」代表「二極」即「天和地」,左邊是個人,這個人的含義比較廣,即有君、又有民。
  • 越原始,越深刻 – 重新理解漢字本義 │ 「仁」者愛人
    仁字形演變:本義溯源:「仁」字最早出現在春秋晚期的侯馬盟書中:左側是一個「人」:古人造「仁」,是指上等人要愛護下等人,處於優勢地位的要愛護弱勢人群,所謂仁者愛人。衍生含義:今日啟示:長期以來,中國傳統思想的主幹是儒家思想,而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仁」。如何做到「仁」?
  • 孔子的「仁」:是「喪家之犬」,還是最後一個貴族的堅守
    孔子的「仁」:歷春秋,經戰國,那個紛亂時代始終堅持要求諸侯國君遵循禮儀的一套思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她要求諸侯國君安分守己,恢復秩序。孔子周遊列國,宣講「仁」意孔子的「仁」:什麼是天意,恐怕孔子搞錯了,他看到了天下亂象,看到了諸侯野心,卻看不到漸行漸衰的貴族制度,看不到日勝一日而萌生的新的經濟因素。
  • 孔子講的「仁」是指什麼?
    孔子講,「我欲仁,斯仁至矣」。那麼「仁」是什麼呢?曾召旭老師理解「仁」,是「自由發出的愛」。那麼這句話就可以理解為,我要自由發出愛就可以自由發出愛。無限的,無條件的自由才是真自由人真的可以這麼隨性嗎?我們不免有這樣的疑問,我現在就想自由,不還是在教室裡聽你講課嗎?
  • 仁學的政治化與政治化的仁學-荀子仁義思想發微之二
    仁學的政治化與政治化的仁學-荀子仁義思想發微之二梁 濤【摘要】在仁、禮關係上,孔子存在以仁釋禮與以禮成仁的不同進路。荀子雖然形式上視仁為最高的德,並提出了由「愛人」到「自愛」的仁學理論,但不是將仁落實在心性上,而是體現在制度中,是以禮成仁,發展的是政治化的仁學。荀子的仁義偏重於義,主張「處仁以義」,通過義來成就仁。
  • 李承貴:「仁」的五種解釋
    這五種詮釋不僅豐富和發展了「仁」的內涵,也為詮釋古代哲學範疇提供了寶貴經驗。[關鍵詞]仁;五種詮釋;本體之仁;境界之仁;人文之仁;生態之仁;貫通之仁 「仁」是孔子儒家之核心範疇,按照胡適先生的觀點,孔子之為孔子,儒家之為儒家,關鍵就在此「仁」字。
  • 孔子思想介紹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姓孔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市)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稱為「至聖先師」。思想介紹:一、仁義:對於個人的品德,孔子強調仁和義,尤其是仁。義者宜也,即一個事物應有的樣子。它是一種絕對的道德律。社會的每個成員必須做某些事情,這些事情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達到其他目的的手段。一個人在社會裡行事為人,有他應循的義務,那是他應該做的。但是這些義務的本質應當是「愛人」,即「仁」。孔子用「仁」這個字時,有時不是僅指一種特定的品德,而是泛指人的所有德性。在這場合下,「仁」的含義是「品德完美」。
  • 李景林:論孝與仁
    對人來講,孝悌的情感是人最為自然真摯的情感,因而是人的德性成就的真實基礎。儒家講孝悌為仁之本,但孝並不等於仁。孝相對於父母而言,悌相對於兄長而言,因此孝悌作為一種情感,又有一定的局限性。「仁」不局限於孝悌,但為仁成德,卻必須以孝悌為前提。儒家講孝悌為仁之本,是著眼於孝悌作為情感之真實、真誠對於人成德的根本性意義,並不是把仁局限於「孝悌」。
  • 孔子:如何成為仁人君子
    在孔子的學說裡,「仁」是核心思想和終極的追求,其核心要義是「仁者愛人」。而要得到這個「仁」,達到「仁」的境界,不僅需要內心的體驗,更需要投身現實。當然,不論是思想還是在行動,都必須有個出發點,而有子的這段話,則明確指出,求「仁」應該從孝梯做起。換句話說,就是從孝梯這個根本點出發,推而廣之,就能成為仁人君子。「仁」是愛的哲學,同樣,「孝」也是愛的哲學,是一種感恩回報的愛。
  • 有些網友對孔子心懷不滿,孔子到底該不該批?
    其實持有這種觀點的人大多對儒家的了解是片面的,更何況是孔子?沒有一種思想千百年會是一成不變的,儒家也是如此。孔子的儒講「仁」和「禮」,那是禮崩樂壞的春秋時期孔子所能看到結束亂世的方向,即恢復周禮,以「仁」的道德和「禮」的規範來使恢復社會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