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先哲聖人,一生只專注編著書籍,唯一著作《春秋》可以說是一生思想之寫照。然而其弟子編輯的《論語》卻最為知名,論語主要思想是「仁」,「仁」者仁愛,慈愛也。這個解釋略顯簡單,實際仁的涵義包含更加深遠。
「仁」的說文解字
「仁」字拆開一個單人和一個二,描述的其實就是孔子仁的第一層涵義。人作為萬物之靈,不過是人類自視甚高罷了,雖然如此,但易經中曰:天地人三才,把人列為與天地同等的位置。人字一撇一捺,屹立天地之間,確實天地因有人的存在而有了生機。孔子一生不胡言怪力亂神,主要思想研究在人之層面,發現當一個人作為獨立的個體時,是人與自然的關係,無所謂「仁」,但當二個人(仁字右偏旁是二)相處時,是人與人的關係,就有了所謂的「仁」,彼此需要仁愛,相互包容,以面對外界複雜的環境,這也是「一個和尚有水吃,兩個和尚挑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的道理。(「仁」字旁為什麼是二而不是三或四等,因為即便是發達的現代,人與多數人複雜關係,其實最本質還是兩個人的互動,如:甲與乙、丙、丁等關係,其實依然是甲與乙,甲與丙,甲與丁互動關聯)。所以面對人際關係的複雜,孔子看穿了人性的弱點,吾每日三省,多從自身找原因,故而提出了「仁」的思想來教導眾生開悟。

「仁」的本質是道
「仁」可以解釋為萬事萬物(包括人)內在最核心的聚集能量,這是孔子仁的第二層涵義。什麼是最核心是聚集能量,舉例說明如:果子中的「果仁」,是整顆果樹的核心能量所在,也就是「仁」。一顆小小的果仁可以生長成蒼天大樹,可以開花結果,其中孕育著無窮的「仁」的力量。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仁」的本質是道。老子提出「道」的概念,釋家曰「佛」,科學家說「本體」,其實都是一樣的東西,就是宇宙萬事萬物背後那股永不變動的能量和規律。只是孔子從人的角度看到了它,佛家從心念中觀察到了它,老子從易經中研究出了它,科學家從實驗發現了它,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