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簡史(二)孔子的仁

2020-12-15 哲學社

本文由《胡適的北大哲學課》讀書筆記整理而來。

一、孔子簡介

孔子,字仲尼,魯國人。生於周靈王21年,卒於周敬王41年。(BC511-BC479)

孔子是宋國貴胄之後,祖上是宋國是國防部長,父親是魯國陬縣的形狀長官。孔子三歲喪父,十七歲喪母,自幼貧寒,在姥姥家長大。他曾經做過魯國是司空,又做過司寇。魯定公十年,孔子以魯國司寇的資格,做魯定公的儐相,與齊侯會與夾谷。後來因為他的政策得罪了權貴,把官丟了,開始到外國謀官,當時他已經五十多歲了,週遊了十三年,六十八返回故鄉。

晚年的孔子,除了教書育人之外,還對當時的文獻進行了編纂刪改,主要有《詩》《書》《禮》《樂》。還有很多書是後人偽託孔子之名做的。《論語》雖不是孔子親作,但是要了解孔子思想,要比其它書可靠的多。

二、孔子的思想

孟子說孔子的時代是「邪說暴行」的時代,當時的「邪說」大概是三類,一種是老子、鄧系子這種革故鼎新的學說,在傳統看來是「大逆不道」的,他們都不再信奉周代的「天命思想」,開始探索客觀的、自然的世界觀。第二種是少正卯這種,孔子給他定的罪翻譯成今文,無非是三條「聚眾結社、鼓吹邪說、混亂是非」。第三種是隱居不仕但是對孔子又頗具微詞的說法。孔子是懷抱救世主張,為了恢復周代的社會秩序而晃晃奔走。

孔子的政治口號(廣告):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

孔子的思想,在《論語》中總結為「一以貫之」,孔子認為宇宙天地間雖然頭緒紛繁,但是總歸是有系統條理可尋的。後來荀子說「以一知萬」,由此可見儒家實際上是不主張博學多識的,相反孔子明確表示:「多聞,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這不過是「知之次也」。真正高明的人,在於「貫通「,在於聞一知十,在於舉一反三。

孔子一以貫之的東西,曾子說是「忠恕」,後人圍繞二字進行了充分的討論。其實今人讀《論語》能夠總結出來:禮的根本是仁,仁的根本是孝悌,孝悌的根本是親親。如此一以貫之,要想國家得到治理,那麼每個人都有愛自己的親人,孝敬長輩,尊重兄長,如此推己及人,便可以「一人興人,一家興仁,一國興仁」,「仁」和「禮」是互為表裡的,禮反映的是「仁」的表達形式,而「仁」反映的是「禮」的內涵。孔子是反對繁文縟節的,禮,與其奢,寧儉。

儒家在強調「親親」的同時,闡述了「親親之殺「的道理,即人不是神,不能像上帝那樣普遍愛著每一個人。人對人的愛,總得是親疏有別的,從三年之喪,一級一級降到親盡無服,這就是「親親之殺」,這就是「愛有差等」。墨家批評這種思想,提出「兼愛」的主張。在儒家看來,仁,不僅僅是愛人,更是重要的為人處世之道。仁道,即是人道。

中國哲學簡史(一)老子的道

李零讀《論語》:當下尊孔的三副面孔

李零讀《論語》:學者不仁,以孔子為芻狗!

相關焦點

  • 中國哲學簡史(四)楊朱的為我
    二、楊朱的哲學胡適稱楊朱的哲學為:「無名主義」。楊朱說:實無名,名無實。名者,偽而已。又說:實者,固非名之所也。用今天的哲學概念來理解,名是概念,是精神。實是存在,是事物。楊朱是主張概念與事物分離的。一個事物的名稱,說明不了這個事物。
  • 你對孔子了解多少?哲學簡史談儒家正名、仁義、忠恕、知命
    有人說《六經》是孔子的著作,有人說孔子是《春秋》的著者,《易》的注者,《禮》《樂》的修訂者,《詩》《書》的編者,但其實《六經》和孔子沒有多大關係,在孔子時代之前就已經有了《六經》,屬周朝後的文化遺產了。
  • 真、善、仁的孔子——林語堂的孔子觀
    總體來講,林語堂的孔子觀是人道主義的,具體表現為孔子具有人道主義的真、善、仁。人道主義在18世紀的啟蒙運動中成為了影響世界的人文潮流,直到今天對於整個世界都有重要影響。一般而言,人道主義指的是維護人的尊嚴、權利和自由,愛護人的生命,重視人的價值,要求人能得到充分的自由發展的思想體系和精神系統。換言之,人道主義是以人為本的。
  • 《中國哲學簡史》讀書筆記精選(一)
    《中國哲學簡史》,作者馮友蘭。要有自己的判斷、見解。從筆記中精選一些出來。 第一章、中國哲學的精神 哲學是對人生的系統的反思。 超倫理道德的價值。
  • 融入血肉的中國哲學
    談起中國哲學,作為普通大眾第一想法大概是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吧,甚至有一些人還會產生「咦,中國的哲學是什麼?」,可能還會有人想中國哲學是不是引入外來的哲學理念,再進行中國化探索的思想呢?說到這裡我們就要聊聊《中國哲學簡史》這本書,它堪稱「門外漢」們的入門級中國哲學啟蒙書。而這本書最早源於當代大哲學家馮友蘭先生,1947年給美國學生講授中國哲學時的講稿。1948年當時美國著名的出版社麥克米蘭整理出版。因為它在世界級平臺地展現,很快就風靡全球,五十多年來,是各大世界名校中國哲學史學習的必用教材。
  • 孔子《論語》中說的「仁」是什麼意思?
    總之,孔子的「仁愛」是一種有差等的、推近及遠的愛。二,「克己復禮為仁」。「克己」是一種修養功夫,既包括克制私慾,又包括提高理性思維能力。孔子認為,「為仁由己」,也就是說「為仁」主要是靠自己的修養功夫而實現的。而「禮」則是社會的規範。孔子認為,「克己」的修養功夫和對禮制的恢復可以使「天下歸仁」。三,「仁」是德性的統稱。
  • 中國哲學的基礎是什麼?
    哲學的「哲」是探尋智慧之意,中國古代的先哲善思辨,他們是最早的哲學家。春秋時期,隨著「百家爭鳴」的興起,我國的哲學發展進入黃金時代。 一 儒家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孔子哲學思想總結為兩個字:「仁」和「禮」。
  • 孔子:如何成為仁人君子
    在孔子的學說裡,「仁」是核心思想和終極的追求,其核心要義是「仁者愛人」。而要得到這個「仁」,達到「仁」的境界,不僅需要內心的體驗,更需要投身現實。當然,不論是思想還是在行動,都必須有個出發點,而有子的這段話,則明確指出,求「仁」應該從孝梯做起。換句話說,就是從孝梯這個根本點出發,推而廣之,就能成為仁人君子。「仁」是愛的哲學,同樣,「孝」也是愛的哲學,是一種感恩回報的愛。
  •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不僅"照著講"還能"接著講"
    《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簡史》  在中國現代思想史和學術史上,還沒有哪部著作能像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這樣久傳不衰,在世界範圍內產生持久而深遠的影響。馮友蘭首先是哲學史家,是由研究哲學史而進入學界的。自發蒙入學,他就接受中國哲學的浸潤濡染;後負笈美國,又經過西方哲學的洗禮薰陶。從1921年發表《中國為什麼沒有科學》到1947年撰寫《中國哲學簡史》,整整26年間,馮友蘭在中國哲學史這一領域含英咀華,辛勤耕耘,對中國哲學發展了如指掌。不唯如此,馮友蘭還是哲學家。他不僅能「照著講」,陳述以往的哲學,而且還能「接著講」,創作自己的哲學。
  • 孔子「仁」的真實義
    孔子,先哲聖人,一生只專注編著書籍,唯一著作《春秋》可以說是一生思想之寫照。然而其弟子編輯的《論語》卻最為知名,論語主要思想是「仁」,「仁」者仁愛,慈愛也。這個解釋略顯簡單,實際仁的涵義包含更加深遠。「仁」的說文解字「仁」字拆開一個單人和一個二,描述的其實就是孔子仁的第一層涵義。人作為萬物之靈,不過是人類自視甚高罷了,雖然如此,但易經中曰:天地人三才,把人列為與天地同等的位置。人字一撇一捺,屹立天地之間,確實天地因有人的存在而有了生機。
  • 對話孔子|如何用哲學方式去思考和閱讀《論語》?
    如果我們要談《論語》哲學(或《論語》裡的孔子哲學),我們最好能先確定:《論語》是一部哲學文獻。但怎樣才算哲學文獻?我的興趣在中國哲學,尤覺得這問題不易回答。「中國哲學」作為一門現代學科,實際上只有一百年多一點的歷史。古代無「哲學」一詞,自然就沒有「自覺地將某些文獻歸類為哲學文獻」或「自覺地為哲學文獻訂立標準」的長期實踐和思考。
  • 孔子為什麼說「孝悌」是「仁」的根本
    「我們簡單的翻譯一下這段文字:有子是孔子的弟子,他說呢,一個人孝敬長輩尊敬兄弟的人,很少會犯上;不犯上的人呢卻又喜歡作亂的這種人,我們也沒有見過。君子要在根本上下功夫,根本「立」自然也就有人仁道。所以孝悌是「仁」的根本吧?我們現在讀古書,大多是囫圇吞棗、不求甚解,大概了解了字面意思之後也許還會有人不贊同,「孝悌」怎麼會是「仁」的根本呢?儒家說的「孝悌」都是「愚孝」的?
  • 仰讀先賢 明己之智-《中國哲學簡史》讀書會
    《 中國哲學簡史 》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15 / 12 / 2020《中國哲學簡史》是馮友蘭先生於此書以20萬字的文字講述了中國哲學的發展歷史,樹立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傳統文化思想的延綿、傳承和演變,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關知識,在有限的篇幅裡融入了馮友蘭對中國哲學的理解,是馮友蘭先生哲學與思想融鑄的結晶,是了解中國哲學的首選讀本。
  • 解讀孔子的哲學思想:拜訪5千年的中華文化,從內心裡得到成長!
    孔子作為中華文化的始祖之一,在中國的影響力可見一斑。他的弟子所收錄的《論語》一書,不僅在中國得到了廣大的流傳,在全世界都享有榮譽。那麼孔子的思想對我們有哪些啟示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一學孔子的哲學思想。雖然孔子想復興周禮,但是他也是對周禮有所改造的。首先他說周禮根本是正名的思想,其次,他認為要進行道德教化加強人們的道德。再次,他主張在親親的原則之下呢,也要發展賢賢,這對於封建社會的選人才是比較重要的。最後他提出了仁,要把仁的思想貫徹在周禮之中。
  • 李承貴:「仁」的五種解釋
    兼任中國朱子學會常務理事、中華孔子學會理事、中國實學研究會理事、中國哲學史促進委員會委員、中國現代哲學研究會理事等。出版專著有《楊簡》《陸九淵》《宗教與哲學》《德性源流——中國傳統道德轉型研究》《中國哲學與儒學》等。
  • 孔子「立人之道曰仁與義」,仁與義相對,可能與我們理解的不一樣
    01 孔子在易經中的「仁」和「義」讀《易經●繫辭傳》:「《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大意是說,《易經》的道理,在廣和大兩方面都涵蓋。有天道,有人道,有地道。每一道都有兩個方面,故一共有六爻。
  • 孔子的「仁」:是「喪家之犬」,還是最後一個貴族的堅守
    春秋時,天下亂,諸侯徵,百姓苦。孔子的「仁」:歷春秋,經戰國,那個紛亂時代始終堅持要求諸侯國君遵循禮儀的一套思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她要求諸侯國君安分守己,恢復秩序。孔子周遊列國,宣講「仁」意孔子的「仁」:什麼是天意,恐怕孔子搞錯了,他看到了天下亂象,看到了諸侯野心,卻看不到漸行漸衰的貴族制度,看不到日勝一日而萌生的新的經濟因素。
  • 孔子的大仁與子路的小仁
    管子因為無禮,曾被孔子批評過。有人曾經問孔子:「管仲知禮嗎?」孔子回答:「國君的宮門前設有照壁,管仲的家門前也設有照壁。國君大殿上有為盟國國君設置几案,管仲家中也有這樣的几案。如果說管仲知禮,還有誰不知禮呢?」(《論語·八佾》)管子既不忠,又無禮。子路認為他不仁,孔子卻偏偏說他仁。師生二人,為何會有如此的分歧?
  • 中國哲學智慧系列談 | 仁民愛物 民胞物與
    「仁民愛物」,是「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的縮寫。這句話是孟子提出來的。意思是說,由親愛親人推及到仁愛百姓,由仁愛百姓推及到愛惜天地間的萬事萬物。「民胞物與」,是「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的縮寫,出自北宋思想家張載的《西銘》。意思是說,天地間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兄弟姊妹;宇宙萬物,所有有生命和無生命的事物都是我的朋友。
  • 誰能簡約說透孔子學說的「仁」?
    孔子的學說是以「仁」為核心內容的,「仁」就是人的最高道德標準。在《論語》中孔子從不同的角度解釋「仁」的涵義。其實歸納起來,仁不仁?需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如何對待自己;二是如何對待別人。「仁」包括「克己」和「愛人」,而這兩者又必須要以「禮」為行為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