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胡適的北大哲學課》讀書筆記整理而來。
一、孔子簡介
孔子,字仲尼,魯國人。生於周靈王21年,卒於周敬王41年。(BC511-BC479)
孔子是宋國貴胄之後,祖上是宋國是國防部長,父親是魯國陬縣的形狀長官。孔子三歲喪父,十七歲喪母,自幼貧寒,在姥姥家長大。他曾經做過魯國是司空,又做過司寇。魯定公十年,孔子以魯國司寇的資格,做魯定公的儐相,與齊侯會與夾谷。後來因為他的政策得罪了權貴,把官丟了,開始到外國謀官,當時他已經五十多歲了,週遊了十三年,六十八返回故鄉。
晚年的孔子,除了教書育人之外,還對當時的文獻進行了編纂刪改,主要有《詩》《書》《禮》《樂》。還有很多書是後人偽託孔子之名做的。《論語》雖不是孔子親作,但是要了解孔子思想,要比其它書可靠的多。
二、孔子的思想
孟子說孔子的時代是「邪說暴行」的時代,當時的「邪說」大概是三類,一種是老子、鄧系子這種革故鼎新的學說,在傳統看來是「大逆不道」的,他們都不再信奉周代的「天命思想」,開始探索客觀的、自然的世界觀。第二種是少正卯這種,孔子給他定的罪翻譯成今文,無非是三條「聚眾結社、鼓吹邪說、混亂是非」。第三種是隱居不仕但是對孔子又頗具微詞的說法。孔子是懷抱救世主張,為了恢復周代的社會秩序而晃晃奔走。
孔子的政治口號(廣告):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
孔子的思想,在《論語》中總結為「一以貫之」,孔子認為宇宙天地間雖然頭緒紛繁,但是總歸是有系統條理可尋的。後來荀子說「以一知萬」,由此可見儒家實際上是不主張博學多識的,相反孔子明確表示:「多聞,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這不過是「知之次也」。真正高明的人,在於「貫通「,在於聞一知十,在於舉一反三。
孔子一以貫之的東西,曾子說是「忠恕」,後人圍繞二字進行了充分的討論。其實今人讀《論語》能夠總結出來:禮的根本是仁,仁的根本是孝悌,孝悌的根本是親親。如此一以貫之,要想國家得到治理,那麼每個人都有愛自己的親人,孝敬長輩,尊重兄長,如此推己及人,便可以「一人興人,一家興仁,一國興仁」,「仁」和「禮」是互為表裡的,禮反映的是「仁」的表達形式,而「仁」反映的是「禮」的內涵。孔子是反對繁文縟節的,禮,與其奢,寧儉。
儒家在強調「親親」的同時,闡述了「親親之殺「的道理,即人不是神,不能像上帝那樣普遍愛著每一個人。人對人的愛,總得是親疏有別的,從三年之喪,一級一級降到親盡無服,這就是「親親之殺」,這就是「愛有差等」。墨家批評這種思想,提出「兼愛」的主張。在儒家看來,仁,不僅僅是愛人,更是重要的為人處世之道。仁道,即是人道。
中國哲學簡史(一)老子的道
李零讀《論語》:當下尊孔的三副面孔
李零讀《論語》:學者不仁,以孔子為芻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