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獅第二大姓——王姓

2021-02-08 石獅微教育





溯    源

出自子姓的王是商朝王子比幹的後代。比幹是商朝王太丁的次子,本為子姓,因勸諫暴君紂王而被剖心致死,葬於汲郡(今河南省衛輝市),至周武王封其子為王,其留居汲郡的後裔因他們本系王族之故改姓王。

出自姬姓的王有3支:一是周文王姬昌第十五子畢公高的後裔,因本來是王族,故以王為姓。他們主要居住在京兆(今陝西省西安市)、河間(今河北省)等地。二是東周靈王太子姬晉(子喬),因直諫被廢為庶人,他的兒子宗敬官任司徒,後辭官歸隱,寓於晉陽(太原),世人稱之為「王家」,遂以王為姓。他們主要居住在琅琊(今山東省膠南一帶)、太原等地。三是戰國時魏昭王之子無忌,即著名的戰國四公子之一信陵君。在魏國被秦國滅後,無忌的後裔卑子逃往泰山,被漢高帝劉邦封為蘭陵侯,因是出身王族而被世人稱為「王家」,卑子的後代就以王為姓,由於魏國的祖先出自姬姓,所以這一支王氏也是出自姬姓。他們除在汲郡繁衍外,還播遷到天水、新蔡、新野、山陽、中山、河東等地。

出自媯姓之王,實為田氏所改。周武王滅商後封舜的裔孫媯滿於陳,傳至公子完,避難於齊,改姓田。後完的裔孫田和取代姜姓的統治地位成為齊國君主,史稱「田氏代齊」。傳至八世為秦所滅,後裔被廢為庶民,但齊人念其出自帝王之家,仍稱他們為「王家」,後便以王為姓,主要居住在陳留(今河南省開封市)、北海(今山東省昌樂市)等地。

少數民族中的王姓則有出於匈奴人、西羌人、高麗人、契丹人等十幾種來源。現代滿、彝、白、苗、布依、瑤、蒙古等少數民族中都有王姓。

入    閩

《八閩通志》載「仕吳為建安太守。郡屬初創,築城立署,庶務紀綱多蕃勞計」,即三國(吳)永安年間(258—264年)建安郡太守王蕃人閩仕官。東晉王彬則是人閩定居第一人,《閩書》及民國《福建通志》載有事跡。南朝,泉州地區已有王氏居民,而且是泱泱大族。史稱王國慶為「南安豪族」。唐總章二年(669年),嶺南行軍總管事陳政由河南光州固始縣率兵人閩,將士中有隊正王華、王佑甫等人,後定居福建。

唐末,王潮、王審邦、王審知三兄弟從河南光州固始縣帶領許多王氏族人人閩,其後裔遍布全閩各郡。

北宋末,朝廷南遷,北方籍民為避戰亂,大部分南徙,在尋親訪舊人閩落籍的移民中,不乏王姓者。

宋末元初,元兵南下,江南各省有大量人口逃人福建,也有王氏。

元末,廬州人潮州總管王翰任滿道經晉江,寓居沙堤,生三子。元亡,留長子伯開基泉州郡城排鋪街,次子仲開基晉江沙堤,後皆蔚為名族。

肇    基    

唐末,王潮、王審邦、王審知三兄弟從河南光州固始人閩,後裔分居泉郡各處。石獅王氏均為「三王」之後裔。

蚶江王氏:王潮後裔四世王永珍攜弟王永瑞於後晉天福四年(9 40年)避禍遷居蚶江。王審邽後裔十九世王象堯於明代從永春東坑遷居泉州,其次子王繼陽遷居蚶江。

塔前王氏:王潮後裔十五世王孕青於明洪武四年(1371年)從晉江青陽型厝遷居塔前。

茂廈塘頭水頭上浦錦亭王氏:王審邦後裔王昭儀於南宋時從泉州遷居青陽,其子王古陽(字萬象),於宋末遷居茂廈。王古陽之子王勳(字顏光)生三子:長子王均寧世居茂廈,次子王均疇移居塘頭,其後裔移居水頭、上浦等地,三子王均實移居錦亭。

茂廈王氏:王審知後裔十七世王致政從泉州後巷遷居晉江錦塘,後移居茂廈錦塘林頭。

伍堡王氏:王審邦後裔十八世王元堯於元大德至延祜年間從南安深坑遷居伍堡。其後裔移居西墩、洪厝、草柄、祥芝、前頭等地。

東垵王氏:王審邦後裔王安盤於明洪武年間從青陽下宏遷居東垵。

永寧王氏:王審邽後裔二十世王通和之子王時庵、王利庵、王和庵於明洪武初從晉江青陽型厝遷居永寧,其後裔移居金埭、浯沙、塘邊、寬仁、引東、東村、林邊、曾坑等地。

霞澤王氏:王審知後裔王志美於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從晉江永和玉溪遷居霞澤。

西岑王氏:明宣德年間,福州后街依錦坊王氏因商船避風於西岑,遂舉家定居西岑。

庵前王氏:王贅澤於明代寓居庵前。

繁衍及外遷

(一)茂廈王氏有2個支派。

1.古陽派下。溯自王審邦派下。南宋末年,十五世王昭儀從溫陵西隅船峰巷即上枋巷(今泉州市區)遷居晉江市青陽鎮杏厝,王昭儀之子王古陽[字萬象,南宋嘉定三年(1210年)出生]遷居茂廈,王古陽之子王元勳(字光顏)生3子:長子王均寧居茂廈,次子王均疇居龍塘(今塘頭村),三子王均實居錦亭。王均寧之子王添茂,王添茂生三子:長子王以孟傳茂廈長房,次子王以仲傳茂廈二房,三子王以季傳茂廈三房。已傳28世。茂廈王氏族人有遷往大埔、泉州鯉城、惠安縣、香港、澳門、臺灣及東南亞等地。

2.錦塘林頭王氏。王審知後裔十七世王致政由泉州後巷遷居晉江市錦塘松庵,再移居茂廈村錦塘林頭,已傳24世,歷700餘年。族人有遷往永寧鎮區、水頭村、錦亭村及海外等地。

(二)塘頭王氏:溯自茂廈王古陽派下。王古陽之孫王均疇(諱海,號廿七致政),南宋寧宗四年(1204年)出生,元初入贅龍塘(今塘頭村)吳家,遂居龍塘,為龍塘王氏肇基祖。王均疇生5子:長子王添錫、次子王添永、三子王添期、四子王添慶、五子王添祥。王添錫居龍塘傳衍,王添錫生4子:長子王以正、次子王以順、三子王以直、四子王以盛。四世王惠俊(字伯英,號五十六處士)傳大廳房。四世王惠賜(字伯福,號五十九處士)傳後山房。王惠賜生3子:長子王希能傳後山房,次子王志道傳後汫房,三子王榮(字志奕)傳永賴房。八世王希

程傳小宗房,王希順傳新舍、五舍房。王添慶承外祖吳氏。二世王添永遷居水頭。塘頭王氏有族人遷往上浦、晉江深滬、泉州、福州臺江、香港、澳門、臺灣及東南亞等地。


塘頭王氏宗祠

(三)錦亭王氏:溯自茂廈王古陽派下。王古陽之孫王均實於元初移居錦亭。王開紀遷居廣東潮陽縣,王錫遷(號振光)遷居惠安廿四都安去鋪山下鄉,王世理、王天從、王永滄遷居臺灣,族人還有遷往菲律賓者。

(四)水頭王氏:溯自龍塘(今塘頭村)王均疇派下。二世王添永從龍塘遷居水頭村,四世王惠全生3子:長子王齡觀傳前後房,次子王齡奴傳西邊房,三子王齡添傳厝房。八世後房王元安遷居寬仁。水頭王氏族人有遷往晉江青陽許塘、泉州象峰、惠安縣玉坂路庵、仙遊楓亭坑頭、浙江平陽、香港、澳門、臺灣及菲律賓等地。

(五)上浦王氏:溯自龍塘(今塘頭村)王均疇派下。明清、民國年問陸續從龍塘、水頭、泉州等地遷居上浦村。龍塘大廳房王姓族人傳湖內房,水頭王姓族人傳水頭房,泉州牆邊王姓族人傳牆邊房,布政使王畿的後裔由泉州遷居上浦村者傳布政小宗房。塘頭村王姓永賴長房十五世王廷孑L遷居上浦傳小六,王廷彥遷居上浦傳玉尺祧,王孫獻遷居上浦傳新厝祧,王孫科遷居上浦傳舊厝祧。塘頭村王姓永賴二房王調用、四房王調鼎部分後裔及五房王調成遷居上浦村。還有龍塘後山房、後澇房的王氏後裔於民國年問遷居上浦。上浦王氏族人有遷往仙遊楓亭、臺灣鹿港及海外等地。

(六)塔前王氏:明洪武四年(1371年),王潮之子王延義(後改思義)之十四世王孕青從晉江市青陽鎮型厝遷居雁塔(今塔前村),已傳24世。塔前王氏有族人遷往德化縣、香港、澳門、臺灣及菲律賓等地。


塔前王氏宗祠

(七)伍堡(西墩、洪厝、草柄)王氏:溯自王審邦派下。元武宗年間,十七世王默遷居南安市深坑(今金坑村),王默之三子王元堯於元大德至延祜年間(1297一l 314年)遷居伍堡村,為伍堡王姓肇基祖,已傳25世。四世王延東於明初移居洪厝。六世王世雄與諸弟4人於明正統元年(1436年)移居西墩,王元堯後裔還有遷居草柄村、祥芝鎮、前頭村等地。明末有族人隨軍人臺,拓田墾荒,定居繁衍。清道光年間至今,陸續有族人遷往香港、澳門、臺灣及東南亞等地。清末,井兜東厝房,引西房十六世、十七世部分族人遷居寧德市霞浦縣長春鎮赤沙村。


伍堡王氏宗祠

(八)祥芝王姓:從伍堡村、洪厝村移居祥芝。

(九)蓮塘前頭王姓:從伍堡村引西移居蓮塘村前頭。

(十)永寧鎮區王氏:溯自王審邦派下。明洪武初年,二十世王通和之子王時庵、王利庵、王和庵3兄弟從晉江市青陽鎮型厝遷居永寧(鰲城),為永寧(鰲城)王氏3個房份肇基始祖。其後裔有遷往金埭、浯沙、塘邊、寬仁(新圩王、驢駝圍王)、引東、東村、林邊、埔、曾坑、晉江火灰埔、深滬、永春、霞浦、福清、香港、澳門、臺灣及東南亞等地。


永寧王氏宗祠

(十一)寬仁王氏:明代,永寧(鰲城)王姓族人為避倭患移居寬仁,傳新圩王、驢駝圍王,另外還有水頭及各地的王姓族人來此居住。寬仁王氏新圩王源順房有族人遷往臺灣臺南,還有族人遷往香港、澳門、臺灣及菲律賓、緬甸等地。

(十二)引東王氏:溯自永寧(鰲城)王和庵(三房)派下。五世王愚覺為避倭犯於明初移居玉湖引東,歷600多年,傳22代。族人有遷往寬仁、林邊、福州、香港、澳門、臺灣及美國、菲律賓、馬來西亞等。

(十三)東村王氏:明代,永寧(鰲城)王姓族人為避倭犯移居東村。有族人旅居海外。

(十四)林邊王氏:明代,永寧(鰲城)王姓族人為避倭犯移居林邊村。

(十五)曾坑王氏:溯自杏墩王氏。六世王肇光、七世王成斌、八世王顯寬於明宣德年間從晉江市杏墩遷居曾坑村。還有部分王氏族人從永寧移居曾坑。

(十六)金埭王氏:從永寧(鰲城)移居金埭村。有族人旅居海外。

(十七)浯沙王氏:從永寧(鰲城)移居浯沙村。有族人旅居海外。

(十八)庵前龍山王氏:明代,王贅澤寓居庵前之龍山麓,為庵前龍山王氏肇基祖。二世王生澤,三世王開澤有3子:長子王孔旭、次子王孑L旯、三子王孑L旮,傳3個房份,已歷500多年,傳23世。二房有一支遷往漳州定居。族人有遷往香港、澳門、臺灣及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地。

(十九)西岑王姓:溯自福州市后街依錦坊王氏,肇基祖為當地航運商,常年往返東南沿海,遍及廈漳泉諸港及東南亞各國。據譜載,明宣德年間,商船避風於永寧梅林港,泊於西岑海邊,後舉家定居西岑,迄今已歷600多年,傳24世。族人有遷居晉江龍湖大埔、埔頭。自清代起,族人陸續有遷往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越南、寮國等地,近代又有族人遷往香港、澳門、臺灣及美國、加拿大、南非、俄羅斯等地。

(二十)下宅(霞澤)王氏:溯自王審知派下。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王志美(又稱即美)由晉江市永和鎮玉溪(古稱庚星裡)來霞澤定居,傳22世。其族裔二房遷往晉江深滬大井頭,三房一支遷往臺灣艋胛,另還有後裔遷往香港、澳門及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地。


下宅(霞澤)王氏宗祠

(二十一)東垵(龍垵)王氏:溯自王審邦派下。明洪武年間,王審邦後裔王盤安從晉江市青陽鎮下宏移居東垵村,龍坡(今東垵村)王氏奉王盤安為一世祖,現傳24世。龍垵(東垵)王氏族人有遷往蚶江、古山、大廈、霞澤(下宅)、港邊、晉江市高坑(高登)、惠安溪底、浙江省鹽埕(又名福寧壽)、廣東省等地。有三世、五世族裔遷往臺灣北港、虎尾、雲林、竹林坑等地。

(二十二)蚶江(錦江)王氏有2個支派。

1.錦江三槐堂王氏:溯自王潮派下。四世王永珍攜弟王永瑞於後晉天福四年(940年)避禍遷居蚶江村,成為錦江三槐堂王氏一世祖。錦江王氏已歷1000餘年。

蚶江(錦江)王氏往臺名錄:

王文佳,清雍正十年(1732年)出生,遷往淡水。王文擬,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出生,遷往淡水。王文才,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出生,歿於鹿港。王天聖,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出生,遷往臺灣廠口。王文淵,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出生,遷往淡水。王文鮑,清乾隆六年(1741年)出生,遷往臺灣。王文兒,居淡水。王文對,遷往鹿港。王文西,清乾隆九年(1744年)出生,遷往淡水。

王章愈,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出生,遷往艋胛。王章芽,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出生,遷往淡水。王章俊,清乾隆十年(1745年)出生,遷往淡水。王章核,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出生,遷往竹塹。王章者,清乾隆五十六年(1 791年)出生,遷往淡水。王章注,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出生,遷往淡水。王章紫,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出生,遷往臺灣。王章闔,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出生,遷往淡水。王章羽,清道光六年(1826年)出生,遷往竹塹。王章赦遷往鹿港,王章錐遷往基隆,王章語、王章渣遷往臺灣。王章楮,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出生,遷往淡水。王章杯、王章茂、王章現、王章憩、王章言、王章房、王章礁、王章贊、王章卯、王章陽、王章鎖、王章執、王純直遷往淡水。

王華天(名福),歿於淡水。王華龍,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出生,歿於彰化。王華佐,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生,歿於淡水。王華堅居西螺,王華泉遷往臺灣,王華瘩遷往鹿港,王華甌遷往艋胛,王華做遷往臺灣,王華菊遷往基隆。王華恬(字淡若,號蘭陛,又號逸安),葬在臺府城新南門。王華諫(名澄瀛,號義軒),清道光五年(1825年)出生,葬在臺灣竹城西。王華薦遷往臺灣,王華祥遷往鹿港,王華向遷往彰化,王華瑤(號莊端)遷往彰化,王華賜(號文福)遷往鹿港。王華友(又名華赤,號創來)葬在臺灣雙溪崎腳。王華花、王華顯、王華魚、王華吟、王華柵、王華鋤、王華岱、王華銓、王華養、王華嗡、王華謗、王華合、王華水、王華宰遷往淡水。

王國福,清光緒二年(1876年)出生,歿於鹿港。王國定,清光緒三年(1877年)出生,歿於鹿港。王國蔭,清同治六年(1867年)出生,遷往鹿港。王國添(又名長添,號俊敏)居淡水。王國升、王國慶遷往鹿港。王國贊、王國添居艋胛,王國權遷往淡水滬尾,王國夏遷往府城,王國桃(號園有)遷往臺北竹塹,王國暖(號廷照)遷往淡水,王國璽遷往新竹。王國焙、王國坪、王國寬、王國樹、王國皎、王國鼎、王國山、王國蚱、王國楨遷往淡水。

王詩蘊、王詩湖遷往鹿港。王詩信,清同治八年(1869年)出生,遷往淡水。王詩針,清同治二年(1863年)出生,遷往淡水。王詩榜,清同治十年(1871年)出生,遷往新竹。王詩美遷往臺灣,王詩瑾、王詩勢、王詩芝香、王詩樹柄遷往艋胛。王詩銓,清同治九年(1870年)出生,遷往新竹。王詩噔(又名壬,號此亭),清光緒三年(1877年)出生,遷往新竹。王詩珍(又名永珍)遷往淡水。王詩願、王詩填、王詩畔、王詩糊、王詩業、王詩坤、王詩楨遷往淡水。

王禮聲遷往艋胛。王禮捷,清同治十年(1871年)出生,遷往鹿港。王禮勝遷往鹿港,王禮食遷往竹塹。

2.蚶江繼陽派王氏。溯自王審邦派下。據《永春蓬壺王氏家譜》載,王審邦之十九世王象堯從永春縣東坑移居泉城(今泉州市區),王象堯生2子:長子王繼勝、次子王繼陽,王繼勝遷居泉州市東海烏嶼,王繼陽遷居蚶江錦江(今蚶江鎮區)。其族裔有遷往香港、澳門、臺灣及菲律賓等地。


蚶江(錦江)王氏宗祠

(二十三)新華王氏:從各地王姓來此經商定居,現有人口約600人。

(二十四)古宅王氏:從山兜移居古宅。

(二十五)港塘王氏:因族譜被毀,其族史已難以考據,均不知來源。

(二十六)後垵王氏:因族譜被毀,均不知來源。

(二十七)塘邊(龍淵)王氏:因族譜遺失,其族史已難以考據,不知其來源。

昭    穆

(一)茂廈王氏昭穆。

1.古陽派:古元均添,以惠志制文,洪承夫可卿。伯仲孫君子,學道則愛仁。明經傳懿德,詩禮景千家,積善前程遠,謙恭後步寬,重義宗聲大,貽留世澤長。

2.林頭派:惠政孟應添,文治君民良,朝廷志國字,士子登科第,觀光利用賓,禮儀振大邦。

續昭穆:承先多孝友,拓後有佳篇,樹德丁進財,修身福壽全,同心開景運,協力享豐年。

(二)永寧鰲城、寬仁、金埭、浯沙王氏昭穆:祖宗支派衍,樹德蕙蘭馨,世代傳君子,千年顯善良,文章能富有,功績慶禎祥,奕祀欽忠孝,簪纓爵祿昌。

(三)伍堡(西墩、洪厝、草柄)王氏昭穆:裡文卿侯修齊治平日望時鍾天廷伯仲叔季詩書題名金榜喜光祖德;顯揚立其榮,兆祥惟孝友,錫克篤忠貞,欽汝子若孫,先緒永丕承。

(四)塔前王氏昭穆:重尚文用祈賢孫,恢宏忠毅繩祖武,含懷敬謹報宗功。

(五)庵前(龍山)王氏昭穆:開孑L孟景祥,以國有承啟,亦世多餘慶,文明衍吾家,承謨青紫近;筮仕本支遐,馬聚光天路,庭開瑞氣花。鳳池分祖緒,萬禊仰英華。

(六)西岑王氏昭穆:慶質普德道,敷錫世時日,尚賢惟立志;守正可傳家,榮華長富裕,昌盛永康寧。

(七)下宅(霞澤)王氏昭穆:立本得經權紀,綱萬啟胤錫嘉,天時地利人和,禮義節廉紹承先,詩書孝友垂世賢;致中資化育邦惟伯寰甫君朝廷治修齊誠正,孫謀燕翼祥繼久,金榜題名彰善長。

(八)東垵(龍安)王氏昭穆:致真從當賓,對尚天必際,永式惟孝友,瑞裕在詩書。

(九)蚶江(錦江)王氏昭穆(從十一世起):文章華國、詩禮傳家,修德克昌、為善必慶。

(十)古宅王氏昭穆:勤鈸選學優,登榜慶聯標。

(十一)後垵王氏昭穆:恩薦水華香。

(十二)塘頭、水頭、上浦、錦亭王氏昭穆:均添以惠志制,文洪承夫可卿;伯仲孫君子,學道則愛人,明經傳懿德,秩爵覲天家,積善前程遠,謙恭後步寬,重義宗聲大,貽留世澤長。

 附:

三槐堂王氏祖訓(選錄)

三槐世第,及至於今;

英才輩出,卓爾不群。

孝悌為先,忠信為本;

惟耕惟讀,恩澤子孫。

不奢不侈,顆粒成廩;

婚喪從儉,持家以勤。

嫁女擇媳,勿尚重聘;

積德行善,不惟俗倫。

自強自立,處事以忍;

廣結賢良,不謀非分。

當差有事,尊上寬仁;

努力進取,友朋謹慎。

勿以誘善,禍及自身;

勿以親惡,招惹公忿。

酗酒無度,傷其身心;

聚眾賭博,財帛散盡。

貪婪飄蕩,荒廢青春;

胡作非為,辱沒先人。

戀衙投宦,必愛人民;

忌才害賢,毒族害群。

聳人告訟,不如獸禽;

利令智亂,災難必臨。

祖靈在天,察爾甚真;

陰誅陽譴,追究必深。

祖靈陰佑,和順永存;

後裔繁昌,福壽盈門。

一榮一辱,天地一新;

世德世業,糾察昭昏。

一謙受益,一滿招損;

神靈有鑑,莫辱斯文。

陰受其殃,陽惡是因;

安貧樂道,其心也欣。

焚毀朝夕,何堪明晨;

紈絝墮落,愧對鄉鄰。

不肖為賢,浪子如金;

振興美族,直上青雲。

秉公懲戒,繁榮後昆;

恭願後裔,永傳家珍。

百世不竭,積厚且純;

張德揚惠.守規遵訓。


太原王氏家訓(選錄)

一團結宗族,捍衛國家,

不容有違背渙散之行為。

二服從祖訓,端本孝悌,

不容有悖偷蔑禮之行為。

三保護祠產,維護公益,

不容有侵蝕欺詐之行為。

四崇尚道德,遵守法令,

不容有作奸犯科之行為。

五注意教養,勤求職業,

不容有放棄貽誤之行為。

六禁食鴉片,嚴禁嫖賭,

不容有傷風敗俗之行為。

七律己治家,忠信篤敬,

不容有卑劣偷惰之行為。

八刻苦耐勞,節儉樸實,

不容有奢侈遊蕩之行為。

九合敬同愛,排難解紛,

不容有歧視推諉之行為。

十振作精神,見義勇為,

不容有廢弛敷衍之行為。


本內容由末路計劃文化傳播收集、整理、編輯。

參考書籍:《閩南文化叢書》、《閩南文化百科全書》《中國民間故事集成-福建卷》、《石獅市姓氏志》《泉州民俗文化叢書》等……部份圖片素材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客服聯繫,我們將第一時間與您協商。



相關焦點

  • 各省「第一大姓」王姓承包16省
    這個承包16省的「第一大姓」對於現代社會的你來說並不陌生,無論是同學同事還是同行,都會有這麼幾個姓氏之人。來看一下這個姓氏的來源,你會迷之震驚,如此普通的姓氏竟然承包了十六個省份,它就是王姓。
  • 王姓:出名人最多的「中華第一大姓」!
    王姓排第二,在中國,姓王的名人算是最多的了,在《中國人名大辭典》有兩千三百六十人是姓王的,佔了總數的百分十五點多,排第一,而王姓也是中國的第二大姓。始於夏商周橫跨一千年王姓是以上古時期中國最高統治者的「王」的爵位為得姓因由的,這是她區別於其他姓氏的一個顯著特點。與其他姓氏不同的還有,其他姓氏多以上古時期某一個人物作為血緣始祖或得姓始祖,而王姓則擁有一個始祖群。
  • 中國第二大姓,王姓的由來!
    王姓是中國第一大姓氏,是世界三大姓氏之一,也是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王姓通常被稱為「三劃王」和「三橫王」。據相關資料介紹,王姓的來源有5處1、源自姬姓。周靈王太子晉是天下王姓人最重要的姓氏始祖之一,太子晉又稱王子晉、王子僑、王喬,是周靈王的太子,本為姬姓,後因為在治水時,主張用地勢引導水,達到治水的目的,不被周靈王採納。後因為忤逆之罪被貶為庶人。太子晉被貶後,仍心憂國事,才識過人,能言善辯,名聲遠揚,其後人因太子晉曾經是靈王太子而改姓王氏。
  • 王姓歷史上的50位傑出人物,中國第一大姓的前世今生
    王姓是我國的第一大姓,截止2018年底大陸地區共有1億150萬,比李姓還要多出60萬,而且王姓還從沒有出過大一統的王朝(王莽的新朝除外)。王姓主要源自姬姓,部分來自子姓、媯姓和少數民族改姓。王姓的得姓始祖是王子喬,本名姬晉,東周靈王的太子,是真正的「王」。
  • 王姓是全國第一大姓,古代真的沒有出現姓王的皇帝嗎?
    全文字數1707字,圖片5張,閱讀時長約5分鐘 一直以來,民間就流傳著一種說法,說王姓是全國第一大姓,在古代名人輩出,產生了150多位宰相,可唯獨沒有出現一位姓王的皇帝。 這種說法,是正確的嗎?
  • 王姓榮登姓氏排行榜首!名副其實全國第一大姓!
    5、出自賜姓或冒姓的王姓。如戰國燕王丹的玄孫嘉被王莽賜姓王,隋末王世充本姓支氏。  6、出自北方少數民族有王姓或改王姓。據《通志·氏族略》和《古今姓氏書辨證》記載:  ① 南北朝時,西魏鮮卑族複姓可頻氏,亦改為王氏。  ② 古高麗國君有王氏。  ③ 西鉗耳族有王氏。
  • 中國各省第一大姓:北方高度統一,南方各具特色,此姓天下第一
    中國各省第一大姓:北方高度統一,南方各具特色,此姓天下第一這麼多姓氏分布在全國各地,那麼,各省的第一大姓是什麼呢?你的姓氏在家鄉排在多少呢?今天我們分析南北方14個省份的姓氏排名情況,來看看各省第一大姓分別是什麼,以及各省排名靠前的姓氏都有哪些。「第一大姓」北方高度統一表中屬於北方的省份或省級行政單位有北京、山西、河北、山東、河南。
  • 中國第一大姓,人口近一億,卻從未出過皇帝!你是這個姓氏嗎?
    中國第一大姓,人口近一億,卻從未出過皇帝!你是這個姓氏嗎? 中國姓氏有很多,提起百家姓,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趙錢孫李,周吳鄭王」。全國最大的三個姓氏分別是李、王、張,分別佔總人口的7.9%、7.4%和7.1%。
  • 百家姓對聯故事-王姓
    姓氏來源王當然是個大姓,王的來源相當複雜第一個來源於姬姓,周文王之後,周文王第十五個兒子叫畢公高,他的後代因為自己是王族之後,改成了姓王第二個來源於子姓,殷商王子比幹之後,比幹是王子,姓子,我們知道比幹之後有很多姓,有些後代因為自己是王族,改成了王姓。
  • 中國人口最新姓氏排名出爐:此姓最有可能超越王姓,有你的姓嗎
    因為百家姓起源於宋朝吳越國的一個地區,趙氏是當時宋朝皇帝的姓,所以排第一;錢氏是吳越國的姓,排在第二,孫氏是吳越國王的正妃,排在錢氏之後,位居第三;第四是李氏這是南唐國王的姓氏。
  • 姓氏傳奇:王——出名人最多的「中國第一大姓」
    人數最多的中國第一大姓王姓,中華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姬姓、子姓、媯姓和外族改姓。東周時期的姬晉為王姓始祖。
  • 王姓起源——王氏文化
    王姓是名義上的中國大姓,即某人的姓的字是"王"就符合"王姓"條件,包括本來姓為王和改姓為王的人,王[Wáng]姓源出主要有五:源流一
  • 各省第一大姓,北王南李陳,看看你的姓氏在哪裡
    同樣的,其他各省的排名第一和第二也是爭奪得異常激烈。所以說,不只是大國點名,沒你不行,更是家族姓氏點名,沒你不行。你的一個名字更有可能決定你的姓氏在全省甚至全國的排名。下面來盤點一下,大國點名前的各省第一姓氏排名。看看大國點名後是否會有大的改動,哪個姓氏更能生,讓我們拭目以待一下。北方的第一人口大姓自然還是隔壁老王。
  • 中國人口最多的4大姓,張氏從未生過皇帝,其中一姓卻出了70位
    在浩如煙海的姓氏中,最興盛的是第一大姓李。相傳李姓起源於商代的李乙。他最早不姓李,是因為得罪紂王,被紂王追殺。逃難途中,饑渴難耐的李賢在林中看到了一棵李子樹。樹上的糖醋李子幫李賢渡過了難關。為了感謝梅樹,李琦改姓李。後來,隨著李氏家族建立了封建時代最盛的唐朝,李氏得到了空前的壯大和發展,從而成為今天的第一大姓。
  • 王姓女孩取名,高雅霸氣的王姓女寶寶名字
    王姓作為大姓之一,如何起到一個獨特的名字,此方向就是不錯的參考。為此五行閣起名在這裡特意整理了王姓高雅霸氣女孩名字大全,有需要的大家不妨參考一二!一、王姓高雅霸氣女孩名字推薦(王悅雯)——「悅」聲調為去聲;「雯」聲調為陽平;兩字搭配姓氏王,使其名字整體既響亮大氣、突出霸氣韻味外,而且還突出了父母對孩子的期望。成語「和顏悅色」突出了此字寓意內涵,形容為人謙遜態度平和、善良感恩。
  • 中國的王姓是怎麼來的?四大來源,王姓人過來看看自己是誰的後裔
    在目前的人口普查中,王姓人口佔據中國第一。王姓是中國各大姓中來源最複雜的一個姓。按照各地《王氏族譜》的記載,王姓人有的是姬姓之王,有的是媯姓之王、子姓之王和虜姓之王,共有四大來源。這是最早的一批王姓人,他們世世代代居住在祖先避難的地方,這就是後來的汲郡王氏。而後, 汲郡王氏部分族人分別遷徒到天水(壤州,今甘肅天水市)、東平(鄆州,今山東東平縣西北)、新蔡(今屬河南)、新野(今屬河南)、山陽(今河南焦作市東南)、中山(今河北定縣)、章武(今河北行唐縣)、東萊(萊州,今山東掖縣)、河東漪縣(今山西臨猗縣南)等地。
  • 三明王姓源流——王氏文化
    元至正五年(1346年),王福山的第十一世孫王晃(字千一)遷居尤溪的洋中下高坪,為高坪自然村王姓的開基始祖;王冕(字十億)遷居尤溪的洋邊曲底,為洋邊王姓的開基始祖;王訓遷居樟溪坂,為樟溪坂王姓的始祖。    南宋嘉定年間(1208-1224年),王福山的二弟的王福海從樟湖坂後隔遷居到尤溪十六都上塘自然村。
  • 此姓是中國第一大姓,人口已破億,但2000多年來都沒出過一位皇帝
    在姬姓所演化出的眾多姓氏中,有一個姓氏是最值得一提的,因為這個姓氏是如今的人口第一大姓,那就是「王姓」。 到了先秦時期,這隻王姓一直的活躍於河南洛陽一代,到了秦末漢初,王元和王威等王姓著名後裔為了避免戰亂遷徙至山東琅琊和山西太原,最終形成琅琊王氏、太原王氏。
  • 中國十大姓氏,為何王姓人數最多?
    王姓排在首位,人數最多,其實並不意外。畢竟從漢代開始,王姓就是響噹噹的名門望族,因為其來源複雜,因此族系眾多,如琅琊王氏、太原王氏、三槐王氏、開閩王氏等,王姓是中華民族眾多姓氏中文化最為淵深的姓氏,可謂群星璀璨光耀華夏。
  • 張姓皇帝少,獲得生育的機會不多,為何卻能成為歷史上的大姓
    張姓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大姓,但是卻並沒有多少當皇帝的。這是怎麼回事呢?之所以人們會把這當成一個問題,是因為古代的許多大姓,在歷史上都有不少皇帝。比如劉姓、李姓、趙姓等等。之所以這些大姓中出了不少皇帝,一是從概率來說,某個姓氏的人口越多,出現皇帝的可能性就越大。二是因為某個姓氏曾經出過多個皇帝,因此這個姓氏生育後代的機會就越高,因而這個姓氏的人口就越多。總之,某個姓氏是大姓,與這個姓氏出現更多的皇帝,是相輔相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