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 源
出自子姓的王是商朝王子比幹的後代。比幹是商朝王太丁的次子,本為子姓,因勸諫暴君紂王而被剖心致死,葬於汲郡(今河南省衛輝市),至周武王封其子為王,其留居汲郡的後裔因他們本系王族之故改姓王。
出自姬姓的王有3支:一是周文王姬昌第十五子畢公高的後裔,因本來是王族,故以王為姓。他們主要居住在京兆(今陝西省西安市)、河間(今河北省)等地。二是東周靈王太子姬晉(子喬),因直諫被廢為庶人,他的兒子宗敬官任司徒,後辭官歸隱,寓於晉陽(太原),世人稱之為「王家」,遂以王為姓。他們主要居住在琅琊(今山東省膠南一帶)、太原等地。三是戰國時魏昭王之子無忌,即著名的戰國四公子之一信陵君。在魏國被秦國滅後,無忌的後裔卑子逃往泰山,被漢高帝劉邦封為蘭陵侯,因是出身王族而被世人稱為「王家」,卑子的後代就以王為姓,由於魏國的祖先出自姬姓,所以這一支王氏也是出自姬姓。他們除在汲郡繁衍外,還播遷到天水、新蔡、新野、山陽、中山、河東等地。
出自媯姓之王,實為田氏所改。周武王滅商後封舜的裔孫媯滿於陳,傳至公子完,避難於齊,改姓田。後完的裔孫田和取代姜姓的統治地位成為齊國君主,史稱「田氏代齊」。傳至八世為秦所滅,後裔被廢為庶民,但齊人念其出自帝王之家,仍稱他們為「王家」,後便以王為姓,主要居住在陳留(今河南省開封市)、北海(今山東省昌樂市)等地。
少數民族中的王姓則有出於匈奴人、西羌人、高麗人、契丹人等十幾種來源。現代滿、彝、白、苗、布依、瑤、蒙古等少數民族中都有王姓。
入 閩
《八閩通志》載「仕吳為建安太守。郡屬初創,築城立署,庶務紀綱多蕃勞計」,即三國(吳)永安年間(258—264年)建安郡太守王蕃人閩仕官。東晉王彬則是人閩定居第一人,《閩書》及民國《福建通志》載有事跡。南朝,泉州地區已有王氏居民,而且是泱泱大族。史稱王國慶為「南安豪族」。唐總章二年(669年),嶺南行軍總管事陳政由河南光州固始縣率兵人閩,將士中有隊正王華、王佑甫等人,後定居福建。
唐末,王潮、王審邦、王審知三兄弟從河南光州固始縣帶領許多王氏族人人閩,其後裔遍布全閩各郡。
北宋末,朝廷南遷,北方籍民為避戰亂,大部分南徙,在尋親訪舊人閩落籍的移民中,不乏王姓者。
宋末元初,元兵南下,江南各省有大量人口逃人福建,也有王氏。
元末,廬州人潮州總管王翰任滿道經晉江,寓居沙堤,生三子。元亡,留長子伯開基泉州郡城排鋪街,次子仲開基晉江沙堤,後皆蔚為名族。
肇 基
唐末,王潮、王審邦、王審知三兄弟從河南光州固始人閩,後裔分居泉郡各處。石獅王氏均為「三王」之後裔。
蚶江王氏:王潮後裔四世王永珍攜弟王永瑞於後晉天福四年(9 40年)避禍遷居蚶江。王審邽後裔十九世王象堯於明代從永春東坑遷居泉州,其次子王繼陽遷居蚶江。
塔前王氏:王潮後裔十五世王孕青於明洪武四年(1371年)從晉江青陽型厝遷居塔前。
茂廈塘頭水頭上浦錦亭王氏:王審邦後裔王昭儀於南宋時從泉州遷居青陽,其子王古陽(字萬象),於宋末遷居茂廈。王古陽之子王勳(字顏光)生三子:長子王均寧世居茂廈,次子王均疇移居塘頭,其後裔移居水頭、上浦等地,三子王均實移居錦亭。
茂廈王氏:王審知後裔十七世王致政從泉州後巷遷居晉江錦塘,後移居茂廈錦塘林頭。
伍堡王氏:王審邦後裔十八世王元堯於元大德至延祜年間從南安深坑遷居伍堡。其後裔移居西墩、洪厝、草柄、祥芝、前頭等地。
東垵王氏:王審邦後裔王安盤於明洪武年間從青陽下宏遷居東垵。
永寧王氏:王審邽後裔二十世王通和之子王時庵、王利庵、王和庵於明洪武初從晉江青陽型厝遷居永寧,其後裔移居金埭、浯沙、塘邊、寬仁、引東、東村、林邊、曾坑等地。
霞澤王氏:王審知後裔王志美於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從晉江永和玉溪遷居霞澤。
西岑王氏:明宣德年間,福州后街依錦坊王氏因商船避風於西岑,遂舉家定居西岑。
庵前王氏:王贅澤於明代寓居庵前。
繁衍及外遷
(一)茂廈王氏有2個支派。
1.古陽派下。溯自王審邦派下。南宋末年,十五世王昭儀從溫陵西隅船峰巷即上枋巷(今泉州市區)遷居晉江市青陽鎮杏厝,王昭儀之子王古陽[字萬象,南宋嘉定三年(1210年)出生]遷居茂廈,王古陽之子王元勳(字光顏)生3子:長子王均寧居茂廈,次子王均疇居龍塘(今塘頭村),三子王均實居錦亭。王均寧之子王添茂,王添茂生三子:長子王以孟傳茂廈長房,次子王以仲傳茂廈二房,三子王以季傳茂廈三房。已傳28世。茂廈王氏族人有遷往大埔、泉州鯉城、惠安縣、香港、澳門、臺灣及東南亞等地。
2.錦塘林頭王氏。王審知後裔十七世王致政由泉州後巷遷居晉江市錦塘松庵,再移居茂廈村錦塘林頭,已傳24世,歷700餘年。族人有遷往永寧鎮區、水頭村、錦亭村及海外等地。
(二)塘頭王氏:溯自茂廈王古陽派下。王古陽之孫王均疇(諱海,號廿七致政),南宋寧宗四年(1204年)出生,元初入贅龍塘(今塘頭村)吳家,遂居龍塘,為龍塘王氏肇基祖。王均疇生5子:長子王添錫、次子王添永、三子王添期、四子王添慶、五子王添祥。王添錫居龍塘傳衍,王添錫生4子:長子王以正、次子王以順、三子王以直、四子王以盛。四世王惠俊(字伯英,號五十六處士)傳大廳房。四世王惠賜(字伯福,號五十九處士)傳後山房。王惠賜生3子:長子王希能傳後山房,次子王志道傳後汫房,三子王榮(字志奕)傳永賴房。八世王希
程傳小宗房,王希順傳新舍、五舍房。王添慶承外祖吳氏。二世王添永遷居水頭。塘頭王氏有族人遷往上浦、晉江深滬、泉州、福州臺江、香港、澳門、臺灣及東南亞等地。
塘頭王氏宗祠
(三)錦亭王氏:溯自茂廈王古陽派下。王古陽之孫王均實於元初移居錦亭。王開紀遷居廣東潮陽縣,王錫遷(號振光)遷居惠安廿四都安去鋪山下鄉,王世理、王天從、王永滄遷居臺灣,族人還有遷往菲律賓者。
(四)水頭王氏:溯自龍塘(今塘頭村)王均疇派下。二世王添永從龍塘遷居水頭村,四世王惠全生3子:長子王齡觀傳前後房,次子王齡奴傳西邊房,三子王齡添傳厝房。八世後房王元安遷居寬仁。水頭王氏族人有遷往晉江青陽許塘、泉州象峰、惠安縣玉坂路庵、仙遊楓亭坑頭、浙江平陽、香港、澳門、臺灣及菲律賓等地。
(五)上浦王氏:溯自龍塘(今塘頭村)王均疇派下。明清、民國年問陸續從龍塘、水頭、泉州等地遷居上浦村。龍塘大廳房王姓族人傳湖內房,水頭王姓族人傳水頭房,泉州牆邊王姓族人傳牆邊房,布政使王畿的後裔由泉州遷居上浦村者傳布政小宗房。塘頭村王姓永賴長房十五世王廷孑L遷居上浦傳小六,王廷彥遷居上浦傳玉尺祧,王孫獻遷居上浦傳新厝祧,王孫科遷居上浦傳舊厝祧。塘頭村王姓永賴二房王調用、四房王調鼎部分後裔及五房王調成遷居上浦村。還有龍塘後山房、後澇房的王氏後裔於民國年問遷居上浦。上浦王氏族人有遷往仙遊楓亭、臺灣鹿港及海外等地。
(六)塔前王氏:明洪武四年(1371年),王潮之子王延義(後改思義)之十四世王孕青從晉江市青陽鎮型厝遷居雁塔(今塔前村),已傳24世。塔前王氏有族人遷往德化縣、香港、澳門、臺灣及菲律賓等地。
塔前王氏宗祠
(七)伍堡(西墩、洪厝、草柄)王氏:溯自王審邦派下。元武宗年間,十七世王默遷居南安市深坑(今金坑村),王默之三子王元堯於元大德至延祜年間(1297一l 314年)遷居伍堡村,為伍堡王姓肇基祖,已傳25世。四世王延東於明初移居洪厝。六世王世雄與諸弟4人於明正統元年(1436年)移居西墩,王元堯後裔還有遷居草柄村、祥芝鎮、前頭村等地。明末有族人隨軍人臺,拓田墾荒,定居繁衍。清道光年間至今,陸續有族人遷往香港、澳門、臺灣及東南亞等地。清末,井兜東厝房,引西房十六世、十七世部分族人遷居寧德市霞浦縣長春鎮赤沙村。
伍堡王氏宗祠
(八)祥芝王姓:從伍堡村、洪厝村移居祥芝。
(九)蓮塘前頭王姓:從伍堡村引西移居蓮塘村前頭。
(十)永寧鎮區王氏:溯自王審邦派下。明洪武初年,二十世王通和之子王時庵、王利庵、王和庵3兄弟從晉江市青陽鎮型厝遷居永寧(鰲城),為永寧(鰲城)王氏3個房份肇基始祖。其後裔有遷往金埭、浯沙、塘邊、寬仁(新圩王、驢駝圍王)、引東、東村、林邊、埔、曾坑、晉江火灰埔、深滬、永春、霞浦、福清、香港、澳門、臺灣及東南亞等地。
永寧王氏宗祠
(十一)寬仁王氏:明代,永寧(鰲城)王姓族人為避倭患移居寬仁,傳新圩王、驢駝圍王,另外還有水頭及各地的王姓族人來此居住。寬仁王氏新圩王源順房有族人遷往臺灣臺南,還有族人遷往香港、澳門、臺灣及菲律賓、緬甸等地。
(十二)引東王氏:溯自永寧(鰲城)王和庵(三房)派下。五世王愚覺為避倭犯於明初移居玉湖引東,歷600多年,傳22代。族人有遷往寬仁、林邊、福州、香港、澳門、臺灣及美國、菲律賓、馬來西亞等。
(十三)東村王氏:明代,永寧(鰲城)王姓族人為避倭犯移居東村。有族人旅居海外。
(十四)林邊王氏:明代,永寧(鰲城)王姓族人為避倭犯移居林邊村。
(十五)曾坑王氏:溯自杏墩王氏。六世王肇光、七世王成斌、八世王顯寬於明宣德年間從晉江市杏墩遷居曾坑村。還有部分王氏族人從永寧移居曾坑。
(十六)金埭王氏:從永寧(鰲城)移居金埭村。有族人旅居海外。
(十七)浯沙王氏:從永寧(鰲城)移居浯沙村。有族人旅居海外。
(十八)庵前龍山王氏:明代,王贅澤寓居庵前之龍山麓,為庵前龍山王氏肇基祖。二世王生澤,三世王開澤有3子:長子王孔旭、次子王孑L旯、三子王孑L旮,傳3個房份,已歷500多年,傳23世。二房有一支遷往漳州定居。族人有遷往香港、澳門、臺灣及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地。
(十九)西岑王姓:溯自福州市后街依錦坊王氏,肇基祖為當地航運商,常年往返東南沿海,遍及廈漳泉諸港及東南亞各國。據譜載,明宣德年間,商船避風於永寧梅林港,泊於西岑海邊,後舉家定居西岑,迄今已歷600多年,傳24世。族人有遷居晉江龍湖大埔、埔頭。自清代起,族人陸續有遷往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越南、寮國等地,近代又有族人遷往香港、澳門、臺灣及美國、加拿大、南非、俄羅斯等地。
(二十)下宅(霞澤)王氏:溯自王審知派下。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王志美(又稱即美)由晉江市永和鎮玉溪(古稱庚星裡)來霞澤定居,傳22世。其族裔二房遷往晉江深滬大井頭,三房一支遷往臺灣艋胛,另還有後裔遷往香港、澳門及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地。
下宅(霞澤)王氏宗祠
(二十一)東垵(龍垵)王氏:溯自王審邦派下。明洪武年間,王審邦後裔王盤安從晉江市青陽鎮下宏移居東垵村,龍坡(今東垵村)王氏奉王盤安為一世祖,現傳24世。龍垵(東垵)王氏族人有遷往蚶江、古山、大廈、霞澤(下宅)、港邊、晉江市高坑(高登)、惠安溪底、浙江省鹽埕(又名福寧壽)、廣東省等地。有三世、五世族裔遷往臺灣北港、虎尾、雲林、竹林坑等地。
(二十二)蚶江(錦江)王氏有2個支派。
1.錦江三槐堂王氏:溯自王潮派下。四世王永珍攜弟王永瑞於後晉天福四年(940年)避禍遷居蚶江村,成為錦江三槐堂王氏一世祖。錦江王氏已歷1000餘年。
蚶江(錦江)王氏往臺名錄:
王文佳,清雍正十年(1732年)出生,遷往淡水。王文擬,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出生,遷往淡水。王文才,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出生,歿於鹿港。王天聖,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出生,遷往臺灣廠口。王文淵,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出生,遷往淡水。王文鮑,清乾隆六年(1741年)出生,遷往臺灣。王文兒,居淡水。王文對,遷往鹿港。王文西,清乾隆九年(1744年)出生,遷往淡水。
王章愈,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出生,遷往艋胛。王章芽,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出生,遷往淡水。王章俊,清乾隆十年(1745年)出生,遷往淡水。王章核,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出生,遷往竹塹。王章者,清乾隆五十六年(1 791年)出生,遷往淡水。王章注,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出生,遷往淡水。王章紫,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出生,遷往臺灣。王章闔,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出生,遷往淡水。王章羽,清道光六年(1826年)出生,遷往竹塹。王章赦遷往鹿港,王章錐遷往基隆,王章語、王章渣遷往臺灣。王章楮,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出生,遷往淡水。王章杯、王章茂、王章現、王章憩、王章言、王章房、王章礁、王章贊、王章卯、王章陽、王章鎖、王章執、王純直遷往淡水。
王華天(名福),歿於淡水。王華龍,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出生,歿於彰化。王華佐,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生,歿於淡水。王華堅居西螺,王華泉遷往臺灣,王華瘩遷往鹿港,王華甌遷往艋胛,王華做遷往臺灣,王華菊遷往基隆。王華恬(字淡若,號蘭陛,又號逸安),葬在臺府城新南門。王華諫(名澄瀛,號義軒),清道光五年(1825年)出生,葬在臺灣竹城西。王華薦遷往臺灣,王華祥遷往鹿港,王華向遷往彰化,王華瑤(號莊端)遷往彰化,王華賜(號文福)遷往鹿港。王華友(又名華赤,號創來)葬在臺灣雙溪崎腳。王華花、王華顯、王華魚、王華吟、王華柵、王華鋤、王華岱、王華銓、王華養、王華嗡、王華謗、王華合、王華水、王華宰遷往淡水。
王國福,清光緒二年(1876年)出生,歿於鹿港。王國定,清光緒三年(1877年)出生,歿於鹿港。王國蔭,清同治六年(1867年)出生,遷往鹿港。王國添(又名長添,號俊敏)居淡水。王國升、王國慶遷往鹿港。王國贊、王國添居艋胛,王國權遷往淡水滬尾,王國夏遷往府城,王國桃(號園有)遷往臺北竹塹,王國暖(號廷照)遷往淡水,王國璽遷往新竹。王國焙、王國坪、王國寬、王國樹、王國皎、王國鼎、王國山、王國蚱、王國楨遷往淡水。
王詩蘊、王詩湖遷往鹿港。王詩信,清同治八年(1869年)出生,遷往淡水。王詩針,清同治二年(1863年)出生,遷往淡水。王詩榜,清同治十年(1871年)出生,遷往新竹。王詩美遷往臺灣,王詩瑾、王詩勢、王詩芝香、王詩樹柄遷往艋胛。王詩銓,清同治九年(1870年)出生,遷往新竹。王詩噔(又名壬,號此亭),清光緒三年(1877年)出生,遷往新竹。王詩珍(又名永珍)遷往淡水。王詩願、王詩填、王詩畔、王詩糊、王詩業、王詩坤、王詩楨遷往淡水。
王禮聲遷往艋胛。王禮捷,清同治十年(1871年)出生,遷往鹿港。王禮勝遷往鹿港,王禮食遷往竹塹。
2.蚶江繼陽派王氏。溯自王審邦派下。據《永春蓬壺王氏家譜》載,王審邦之十九世王象堯從永春縣東坑移居泉城(今泉州市區),王象堯生2子:長子王繼勝、次子王繼陽,王繼勝遷居泉州市東海烏嶼,王繼陽遷居蚶江錦江(今蚶江鎮區)。其族裔有遷往香港、澳門、臺灣及菲律賓等地。
蚶江(錦江)王氏宗祠
(二十三)新華王氏:從各地王姓來此經商定居,現有人口約600人。
(二十四)古宅王氏:從山兜移居古宅。
(二十五)港塘王氏:因族譜被毀,其族史已難以考據,均不知來源。
(二十六)後垵王氏:因族譜被毀,均不知來源。
(二十七)塘邊(龍淵)王氏:因族譜遺失,其族史已難以考據,不知其來源。
昭 穆
(一)茂廈王氏昭穆。
1.古陽派:古元均添,以惠志制文,洪承夫可卿。伯仲孫君子,學道則愛仁。明經傳懿德,詩禮景千家,積善前程遠,謙恭後步寬,重義宗聲大,貽留世澤長。
2.林頭派:惠政孟應添,文治君民良,朝廷志國字,士子登科第,觀光利用賓,禮儀振大邦。
續昭穆:承先多孝友,拓後有佳篇,樹德丁進財,修身福壽全,同心開景運,協力享豐年。
(二)永寧鰲城、寬仁、金埭、浯沙王氏昭穆:祖宗支派衍,樹德蕙蘭馨,世代傳君子,千年顯善良,文章能富有,功績慶禎祥,奕祀欽忠孝,簪纓爵祿昌。
(三)伍堡(西墩、洪厝、草柄)王氏昭穆:裡文卿侯修齊治平日望時鍾天廷伯仲叔季詩書題名金榜喜光祖德;顯揚立其榮,兆祥惟孝友,錫克篤忠貞,欽汝子若孫,先緒永丕承。
(四)塔前王氏昭穆:重尚文用祈賢孫,恢宏忠毅繩祖武,含懷敬謹報宗功。
(五)庵前(龍山)王氏昭穆:開孑L孟景祥,以國有承啟,亦世多餘慶,文明衍吾家,承謨青紫近;筮仕本支遐,馬聚光天路,庭開瑞氣花。鳳池分祖緒,萬禊仰英華。
(六)西岑王氏昭穆:慶質普德道,敷錫世時日,尚賢惟立志;守正可傳家,榮華長富裕,昌盛永康寧。
(七)下宅(霞澤)王氏昭穆:立本得經權紀,綱萬啟胤錫嘉,天時地利人和,禮義節廉紹承先,詩書孝友垂世賢;致中資化育邦惟伯寰甫君朝廷治修齊誠正,孫謀燕翼祥繼久,金榜題名彰善長。
(八)東垵(龍安)王氏昭穆:致真從當賓,對尚天必際,永式惟孝友,瑞裕在詩書。
(九)蚶江(錦江)王氏昭穆(從十一世起):文章華國、詩禮傳家,修德克昌、為善必慶。
(十)古宅王氏昭穆:勤鈸選學優,登榜慶聯標。
(十一)後垵王氏昭穆:恩薦水華香。
(十二)塘頭、水頭、上浦、錦亭王氏昭穆:均添以惠志制,文洪承夫可卿;伯仲孫君子,學道則愛人,明經傳懿德,秩爵覲天家,積善前程遠,謙恭後步寬,重義宗聲大,貽留世澤長。
附:
三槐堂王氏祖訓(選錄)
三槐世第,及至於今;
英才輩出,卓爾不群。
孝悌為先,忠信為本;
惟耕惟讀,恩澤子孫。
不奢不侈,顆粒成廩;
婚喪從儉,持家以勤。
嫁女擇媳,勿尚重聘;
積德行善,不惟俗倫。
自強自立,處事以忍;
廣結賢良,不謀非分。
當差有事,尊上寬仁;
努力進取,友朋謹慎。
勿以誘善,禍及自身;
勿以親惡,招惹公忿。
酗酒無度,傷其身心;
聚眾賭博,財帛散盡。
貪婪飄蕩,荒廢青春;
胡作非為,辱沒先人。
戀衙投宦,必愛人民;
忌才害賢,毒族害群。
聳人告訟,不如獸禽;
利令智亂,災難必臨。
祖靈在天,察爾甚真;
陰誅陽譴,追究必深。
祖靈陰佑,和順永存;
後裔繁昌,福壽盈門。
一榮一辱,天地一新;
世德世業,糾察昭昏。
一謙受益,一滿招損;
神靈有鑑,莫辱斯文。
陰受其殃,陽惡是因;
安貧樂道,其心也欣。
焚毀朝夕,何堪明晨;
紈絝墮落,愧對鄉鄰。
不肖為賢,浪子如金;
振興美族,直上青雲。
秉公懲戒,繁榮後昆;
恭願後裔,永傳家珍。
百世不竭,積厚且純;
張德揚惠.守規遵訓。
太原王氏家訓(選錄)
一團結宗族,捍衛國家,
不容有違背渙散之行為。
二服從祖訓,端本孝悌,
不容有悖偷蔑禮之行為。
三保護祠產,維護公益,
不容有侵蝕欺詐之行為。
四崇尚道德,遵守法令,
不容有作奸犯科之行為。
五注意教養,勤求職業,
不容有放棄貽誤之行為。
六禁食鴉片,嚴禁嫖賭,
不容有傷風敗俗之行為。
七律己治家,忠信篤敬,
不容有卑劣偷惰之行為。
八刻苦耐勞,節儉樸實,
不容有奢侈遊蕩之行為。
九合敬同愛,排難解紛,
不容有歧視推諉之行為。
十振作精神,見義勇為,
不容有廢弛敷衍之行為。
本內容由末路計劃文化傳播收集、整理、編輯。
參考書籍:《閩南文化叢書》、《閩南文化百科全書》《中國民間故事集成-福建卷》、《石獅市姓氏志》《泉州民俗文化叢書》等……部份圖片素材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客服聯繫,我們將第一時間與您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