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矩,是一種修行

2020-12-16 閃電新聞

什麼是規矩?

規矩,是一種存在。

自然規律是規矩——四季輪迴、物種演化,五運六氣,無不遵循著某種自然法則,你得遵守了,這是對自然規矩的敬畏。

社會習俗是規矩——行為習慣、生活倫理,包括約定俗成的各種「老理兒」,這個,你也得不要違背了,約束你做事的規矩,這是你生活在這個世界上舒適的基本規矩底線。

規章制度是規矩——法律法規、組織紀律、村規民約,你同樣得遵守了,這是不可輕易觸碰的社會規矩高壓線。

《韓非子·解老》云:「萬物莫不有規矩。」

人生在世,與人交往,修身養性,處處都離不開規矩。

懂得規矩,守住規矩,才能守住人生。

規矩,是一種分寸

中國有句俗話:魚放三日發臭,客住三天討嫌。

細細品來,很有意思,也很有哲理。

剛做出來一道魚肉聞起來很香,但如果放上幾天可就臭了;到別人家做客,剛開始人家很歡喜,住的日子久了,就會惹人厭。

這就是在說:凡事不能過頭。

用孔子的話講,叫:過猶不及。

做一件事,過了頭和達不到,這兩種效果其實是一樣的。

古語有云:「處事不分輕重,非丈夫也。」

一些人之所以能夠一路順風順水,不僅僅在於他們的聰明、勤奮,也在於他們對人性的洞察,他們懂得什麼叫恰如其分,什麼叫不偏不倚,什麼叫見好就收,一句話,他們能夠把握分寸。

周國平先生說:「分寸感是成熟的愛的標誌,人際交往懂得遵守人與人之間必要的距離。」

有分寸感的人,說話得體,做事留有餘地,讓人感到親切但又不失尊重,自在卻又並不疏遠,達到一種「淡妝濃抹總相宜」的境界。

規矩,是一種教養

生活中,有很多不成文的規矩,都是生活小細節,說是規矩,卻能反映一個人的素質和修養。

比如:

不要在連排的座位上面,抖腿!抖腿!抖腿!

去唱K如果不是自己點的歌,即使會,也不要搶著唱。

別人在睡覺的時候,懂得 安靜 二字。

看電影請保持安靜,手機也保持 靜音和安靜 。

在宿舍或公共場合、公交車上,看視頻、聽音樂和玩遊戲等,請戴上耳機!

在地鐵上,不要一個人靠著扶欄,請給別人的手留個位置。

古人說:泰山不拒細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教養和文化是兩回事,有的人很有文化,但是很沒教養,有的人沒有什麼太高的學歷和學識,但仍然很有教養,很有分寸。

教養決定了一個人的生命層次。良好的教養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並非單純的禮貌,而是文化的積累,和習慣的養成。

守規矩是最基本的教養。

規矩,是一種原則

嚴遵曾言:「心如規矩,志如尺衡,平靜如水,正直如繩。」

一個人有原則,有規矩,才能內心方正平靜。

李女士是低保戶,早些年得了一場重病,丈夫常年疾病纏身,無法從事重體力勞動。

夫妻倆經營一個只有一平方米多的攤位,靠買賣雞蛋、乾貨、麵條等維持生計。起早貪黑、辛辛苦苦一天,也只有50元左右的收入。還有一個孩子大學剛畢業,目前在家裡待業。

一天,她在攤位不遠處,撿到一個錢包,看到裡面有幾千元現金、銀行卡及身份證等,就立即聯繫失主來認領。

失主拿回了錢包後,立即從包裡拿出一沓錢感謝她。

但卻被她斷言謝絕:「這只是件小事,這不算啥;再說,如果我想要你這錢,那還不如當初撿到的錢不還給你。所以這錢不能要,拿了你的錢,我就對不起自己的良心。」

孟子說:「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地。」

一個人在得意時,堅守原則可能是名譽使然,但他在失意時依舊堅守原則,那就是真正的善良。

原則不是不通人情,也不是對外界的敵意,而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規範。

守得住原則,才守得住那份心安。

規矩,是一種底線

人有境界,也有底線。

境界給人以光明的前景和希望,底線則是人賴以生存的基本保障。

易中天認為底線比境界更重要。一個人沒有境界,頂多差勁一點,但沒有底線就會出大問題。

他這樣表白自己:「我確實沒什麼境界,但我有底線,我是個『底線主義者』。」

一個人,沒了底線,就什麼都敢幹。一個社會,沒了底線,就什麼都會發生。

孟子曰:「人有所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也。」

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陶淵明才華橫溢,卻徘徊於仕與耕之間,後來乾脆歸隱田園。

這一切,源於他不願打破自己的底線。

陶淵明清正廉明,從不攀附權貴,也絕不阿諛奉承。

而是選擇一生堅守原則,把才華賦於詩中,流芳百世。

守住底線,不僅在於做了多少事,更在於明白哪些事做不得。

規矩,是一種人品

人品是最高的學位,德與才的統一才是真正的智慧,真正的人才。

有才不如有德,有錢不如有品。

幾年前,白巖松在採訪季羨林的時候,曾聽到一個真實的故事。

有一年秋天,北大新學期開始了,一個外地來的學子背著大包小包走進了校園,實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邊。

這時正好一位老人走來,年輕學子就拜託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則輕裝去辦理各種手續。

老人爽快地答應了。

近一個小時過去,學子歸來,老人還在盡職盡責地看守。

謝過老人後,兩人分別。

幾日後是北大的開學典禮,這位年輕的學子驚訝地發現,主席臺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長季羨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白巖松感嘆說:

「我不知道這位學子當時是一種怎樣的心情,但在我聽過這個故事之後卻強烈地感覺到:人品才是最高的學位。」

你是什麼樣的人品,就決定了你的人生能達到怎樣的高度。

為人規矩,品行自然端正,就算前路再窄,也能越走越寬。

相反,那些一門心思走捷徑的人,遲早會斷送在自己的心機裡。

無視規矩的人,註定寸步難行。

規矩,是一種修行

淮南子曰:「矩不正,不可為方;規不正,不可為圓。」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生而為人,不可漠視規矩。

也許你會認為守規矩可能會很吃虧,但是實際上,這個世界其實很公平的,守規矩才是最穩妥的一條路。

不守規矩的人確實會在短期上獲得利益,但是從他不守規矩的那一刻開始也會為此付出慘痛的代價。

規矩,就是一種修行。

「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內不愧心」,每日三省,自我完善,才是對生命的尊重。

相關焦點

  • 練拳是一種修行
    「道」,是一種生活方式,為每一個人所應遵行、修習、宏揚的途徑,它是行為、談吐與意識的自律、自我的開展、自我的淨化,它與信仰、祈禱、崇拜無關,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它不含有任何通俗稱為『宗教』的成分,它是一條通過道德、理性與精神的完美化而走向最終實相、圓滿自在、快樂與和平的途徑,這種途徑必然是完善的途徑,練拳就是遵行這條尋味的途徑而成拳道。
  • 什麼是規矩?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且讀文摘,ID:qdwz818】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海的思念趙海洋 - 夜色鋼琴曲什麼是規矩?規矩,是一種存在。懂得規矩,守住規矩,才能守住人生。規矩,是一種分寸中國有句俗話:魚放三日發臭,客住三天討嫌。細細品來,很有意思,也很有哲理。
  • 何為規矩?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夜聽,ID:yetingfm】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什麼是規矩?規矩,是一種存在。規矩,是一種分寸中國有句俗話:「魚放三日發臭,客住三天討嫌。」細細品來,很有意思,也很有哲理。
  • 在中國,這就叫規矩!
    [詳細]2020年 6月9日 15:10守培法師參禪修行評論(26)素食養生:火龍果香蕉豆奶果昔素食養生:火龍果香蕉豆奶果昔文/@簫吟清 火龍果是一種低熱量、高纖維的水果,含有大量維生素C和維生素E,含豐富的植物蛋白,有降血壓血脂、促進胃腸道蠕動等功效。
  • 修煉與修行兩者的各異,人要自力更生、自強自立
    修煉是修煉,修行是修行,不是同一個東西。修煉是超脫,修行是為了成為某個人,或者達到什麼思想、什麼模樣。因為修行是打算踐行思想,修行是自己去找別人的茬,不光自己要達到某種思想還必須要別人也達到。例如佛教那種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這種踐行者,可以說是一種思想和規矩的奴隸。
  • 有一種尊重,叫規矩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淮南子言:「矩不正,不可為方;規不正,不可為圓。」規矩十分重要,正所謂國有國法,家有家規。一個國家有著自己的法律,一個家庭有著自己的規矩。縱使時代變遷,老祖宗留下的規矩不可輕易丟棄。尊重規矩,不僅是尊重他人,更是尊重自己。
  • 守得住規矩,才能守得住人生!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妮夏,ID:nixiavip】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規矩,是一種存在。懂得規矩,守住規矩,才能守住人生。1規矩,是一種分寸中國有句俗話:魚放三日發臭,客住三天討嫌。
  • 真修行!寺院打禪七,朝氣蓬勃,法喜充滿
    打禪七是歷代祖師大德們,不斷累積傳承下來的修行之法,是多少代祖師大德們的心血凝聚!當二十多位出家師父到丈室告「生死假」,我看到的是一種修行精神,一種面對生死的淡定和灑脫,了脫生死的勇氣和決心。住持大和尚面對告「生死假」的出家師父們,幾句勉勵的話,道出打禪七了脫生死的修行精神,也道出了繼承佛教優良傳統的決心。
  • 道教修行要求禮貌謙遜是什麼意思?
    最差也是方便行事的一種技能,既是實用的,又是有內涵的。這是中國的一種傳統。以禮制情,調和七情本來就是長壽的一種辦法。也是行事和別人打交道的一種常規要求。為人禮儀教養多分四類。一、專注度高的人,醉心於所事,沒力氣發脾氣,沒那個時間,不浪費那個精力,不需要那種快感來滿足情緒上的需求,所以對人對物,都是始終以禮相待的。平和寡淡,事情辦了就好了。
  • 一龍:有時候沉默是一種智慧,不爭辯是一種修行
    在他的個人網頁上,他引用了老子的話「永遠不要和層次不同的人爭辯,那是一種無謂的消耗」。這樣一句短短的話,卻顯示出他豁達的心胸來。一龍自己也說過一句話:「有時候沉默是一種智慧,不爭辯是一種修行」。所以,人性的修行,最主要的就是修煉自己的心性,修煉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人不因自己的成就高低而放縱自己的心性,這才是成功的。一龍的武功已經到了一定的高度,但我想,他更大修行的結果,是他的人生智慧。如果他自持武功高強,總是「傲視群雄」,或者居功自傲,出言不遜,那他也不會說出這樣有智慧的話語來。
  • 瑜伽是生活,更是一種高級的修行
    而我的親身體會更深刻,瑜伽不僅僅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更是一種高級的修行。早上晨練的時候,我一直面帶微笑,從頭到尾,一直都是嘴角微微上揚,在心裡和臉上給自己一個淡淡的微笑,自己都感到眉毛都像月亮一樣彎彎的,笑意瑩瑩,愛意滿滿。一天下來,腳步輕輕,語音柔柔。感謝田老師的睿智引領,一個人在家練習瑜伽,總有些懶散和不精準。
  • 旅行也是一種修行
    我們把旅行當作一種安逸的享受,這叫生活物質!對於我來說窮遊不適合安逸之詞描繪,但是一樣路上不失精彩,耐住寂寞成就道心;也是一種路途修行。很多人對我說「大師」,我很羨慕你的旅行方式說走就走的旅行。。。那我說,你為什麼不去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呢?
  • 人生就是一種修行,生活就是一種磨練(寫的真好)!
    離家在外,父母總會掛念,打電話不一定要有實質性的內容,聽聽聲音對他們來說就是一種寬慰。  不管多忙,接一下父母電話,哪怕你很忙,沒有時間,如實告訴他們,他們也能體諒你,遷就你。  不管什麼時候,有空了就給你的父母打個電話吧,聽聽聲音,告訴他們,你很好,不必掛心。工作是一種修行。
  • 沉默,是一種修行
    不迎合,不反擊,是沉穩,是處驚不變的鎮定,是無謂寧靜的自信,在沉默中日出日落,你會體會到一種簡單的快樂。成年人的人生,除了要習慣孤單,還要懂得沉默,把心情收進眼裡,把苦難收進心底。人生就是一場孤苦的旅行,冷暖如人飲水,悲喜皆是自渡。
  • 沒想到密宗還分4種,他們都是如何修行的,都有什麼樣的規矩
    密宗弟子修行的規矩在藏密中被稱作「儀軌」。儀軌,即威儀的軌範。密宗有各種儀軌,其中修法儀軌為重要儀軌之一。東密儀軌比藏密儀軌複雜,但藏密儀軌也不簡單。顯宗弟子有行、住、坐、臥四種威儀,藏密行者除此四種威儀之外,還需觀想自身時刻都成為本尊的威儀。
  • 學習也是一種修行,你能否進入心無旁騖的狀態?
    《蘇菲派經注》(釋):「蘇非派的修行方式不一,可分為肉體修行和精神修行兩種。」俗語中將修行當作做好事,如認為舊時官廳中權力大容易做好事救人,故有「公門裡面好修行」之說。明·葉憲祖《金鎖記》:「禁長哥呀!自古道公門裡面好修行。」
  • 放棄只是一種形式,放下是一種修行
    生活中我們大部分所做到的只是放棄,放棄是一種形式,放下是一種修行。【管理情緒做倔強的小草】什麼是真正的放下?放下如果不能感到輕鬆,心裡還是沉甸甸的就不是真正的放下。真正的放下是面對那個自己曾經魂牽夢繞的人時,心裡沒有了起伏不定,在面對曾經讓自己耿耿於懷的事情時,內心變得平靜,坦然處之。真正的放下不是不去聯繫,不是不去思考,而是面對曾經的人和事已經不動心。
  • 開悟是一種怎樣的感受?如何修行才能開悟?
    「修行」應該是每個人的必修課我從來沒想過自己要修行,但是在不斷的尋找人生答案的這條路上,我發現只有「修行」這兩個字可以給人生找到答案,而我所探索到的修行,並不需要跑到寺廟裡出家才能修行。但是有一點我卻是越來越清晰的覺知到,那就是佛陀的出家修行,實際上有極其深刻的含義的,要理解他所主張的出家修行,以及我們常人在家修行的區別,那麼我們首先必須搞明白一個基本問題,那就是,修行到底「修」什麼?修行的目的是什麼?我們到底要達成什麼樣的目的?為什麼要「修」?
  • 看球是一種修行!
    第一個有意思的地方,導演是尊貴的藏傳佛教上師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這可是一般人心目中應該專心修行,講經說法的人,跟電影圈應該是兩個世界。用現在的語境來說,仁波切跨界了。修行可不用非得要去請教仁波切,你們雖然沒見面,他已經教你很多了。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可是當今世界公認最創新、最具創意的年輕一代藏傳佛教導師之一,他從修行的角度,在電影裡探討了足球與執著,內心的惡魔與無我的智慧等深層次問題。他會帶給我們什麼樣的有趣思考呢?
  • 佛教:家中設置佛堂,這3點規矩,你需要注意
    就想在自己的家中設置一個佛堂,這樣不但有利於自己修行也同時能夠弘法,不斷地增進自己的功德。既然在家裡設置佛堂,雖然無法做到和寺院那樣金碧輝煌,威嚴宏大,也是需要設置的莊嚴肅穆,體現的合理合法這才能體現出自己的敬仰之心。這樣才能讓自己的功德增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