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啖三花!|老成都人嘴裡的三花到底是啥子東西

2021-01-07 成都十八扯

一杯三花茶,眾人論天涯。君子鑑大雅,花茶開話匣。上至罪與罰,下到過油炸。淡茶映晚霞,散場去接娃。

要講清楚成都「三花「的來龍去脈,首先就要從中國的花茶史說起。

眾所周知,中國的飲茶記錄可以追溯到很久遠的年代,世界上很多地方的飲茶習慣都是中國傳過去的。中國是茶葉的故鄉,同時也是茶葉品種最多的國家,光是茶葉的分類就可以分為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黃茶、黑茶六大類。每個分類下面還有數十個具有代表性的品種。

花茶算是中國茶葉裡最具有代表性的品種之一。

花茶,又名香片。它是利用茶葉善於吸收味道的特性,將具有香味的花和茶葉一起悶,待茶葉把花的香味吸收之後再把花的殘渣剔除,最後經過其他工藝之後製成花茶。

上面花茶的製作過程說起來很簡單,豈知這一過程是茶客們經歷了上千年的摸索才逐漸固定下來。

要知道最初人們喝的茶葉並不是我們現在習慣熟悉的模樣。在人們培養飲茶習慣的初期,他們習慣在茶葉中加入各種調料以豐富口感。一方面是因為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人們的口味都是「尚香料「,以食用更多更昂貴的香辛料為榮。另一方面也是希望用各種香料和果類的味道中和茶葉的苦澀味。

人們最初是如何喝茶的呢?

先民們用糯米膏一類的東西將新鮮的茶葉做成茶餅,然後用炭火直接烘乾。在需要飲茶的時候便將烘乾的茶餅搗碎,注入沸水調和,再加入蔥姜蒜、鹽油蜜,甚至橘等果類,一起飲用。這種飲茶的方式風靡全國,自然古代巴蜀地區也不例外。這也為花茶在巴蜀地區的流行埋下了種子。

最初喝茶所用工具頗多

這種喝茶的方式流行了很長一段時間,但是卻因為一個男人產生了改變。這個人就是號稱「茶神「的陸羽。陸羽一生好喝茶,且精於茶道。他十分厭惡煎茶時放入各種配料的做法,認為這種喝茶的方法不得茶的本味。

出生於唐代的陸羽一生都在提倡不加其他東西的飲茶方式,但是在唐代卻收效甚微。時間來到宋代,宋代民間飲茶法大多承襲唐代,喝茶時仍喜歡加入姜、鹽、桂、椒等配料。但是此時宋朝上層人士的飲茶習慣卻悄然發生變化,陸羽提倡的「真香、真味「成為宋代飲茶追求的境界。

在這種大環境的影響下,首先做出改變的便是善於飲茶的文人雅士們。他們拋棄了「蔥姜蒜、鹽油蜜「的飲茶方法,轉而研究加入各式鮮花。

茉莉花(圖片源自網絡)

在文人雅士眼裡,各種花都有其獨特的「花語「,有不一樣的代表意義。鮮花和茶一樣,香味雅致,在不幹擾茶」真味「的前提下,反而能夠錦上添花的」增味「。於是文人雅士們孜孜不倦地以鮮花入茶,並自得其趣。《事林廣記》中便記載了一種「百花香茶」,這種花茶便是取「木犀、茉莉、橘花、素馨等花,又依前法燻之。」

宋代製作花茶的手法為後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時間來到元明清,有錢有閒的文人雅士們在研究「花茶「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越來越精細。

元代著名的畫家倪瓚曾在《雲林堂飲食制度集》中記載了一種名為「橘花茶」的花茶製法。

「以中樣細芽茶,用湯罐子先鋪花一層,鋪茶一層,鋪花、茶層層至滿罐,又以花蜜(密)蓋蓋之。日中曬,翻覆罐三次。於鍋內淺水慢火蒸之。蒸之候罐子蓋極熱取出,候極冷然後開罐子取出茶,去花留茶。用建蓮紙包茶,日中曬乾。……如此換花蒸曬,三次尤妙。」

我看到這段文字的時候,腦袋裡出現的竟然是做辣白菜的情景,一層白菜,一層辣醬,再鋪上一層白菜,和製作這種「橘花茶」的手法何其相像。可以想像地出來,這種「橘花茶」其中的花香味定是十分的濃鬱。

明代時期,有錢有閒的人文雅士們又研究出了「隔花窨(xun)茶法」。這種方法在朱元璋的第十七個兒子,寧王朱權的《茶譜》中有所記載。

「百花有香者皆可。當花盛開時,以紙糊竹籠兩隔,上層置茶,下層置花。宜密封固,經宿開換舊花。如此數日,其茶自有香味可愛。有不用花,用龍腦燻者亦可。」

這種「隔花窨(xun)茶法「減少了後續揀花的麻煩,花和茶不再和以前一般混雜在一起,茶湯喝起來便更加的清爽。

花茶在清代還有一個較大的進步是其品種極大地豐富起來。在後來錢椿年和顧元慶所著的《茶譜》中記載道。

「木樨、茉莉、玫瑰、薔薇、蘭蕙、橘花、梔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諸花開時,摘其半含半放,蕊之香氣全者,量其茶葉多少,摘花為茶。花多則太香,而脫茶韻;花少則不香,而不盡美。三停茶葉一停花始稱。假如木樨花,須去其枝蒂及塵垢蟲蟻。用磁罐一層茶,一層花,投間至滿。紙箬縶固,入鍋重湯煮之,取出待冷。用紙封裹,置火上焙乾收用。諸花仿此。」

到這時成都人最愛的茉莉花已經頻繁在各種典籍中出現,但是仍未獨領風騷。

花茶的製作工藝在清代並未得到太大的提升,但是卻擴大了花茶受眾人群數量。如前文所說,花茶都是一些有錢有閒的文人雅士自娛自樂製作而出,再加上一些知名的茶鋪自產自銷,花茶的產量十分的有限。而時間來到清代,花茶的製作方法普及到了民間,開始作為一種流通的商品商業化生產。十九世紀五六十年代被很多資料都定為中國花茶「商業化大生產時代「。

說完了國人是如何一步步喝上各種花茶的,我們再來看看茉莉花茶在巴蜀地區又做了怎樣的努力,以至於後來獨領風騷,風靡全川。

如前文所述,茉莉花茶在巴蜀地區的文字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而後在19世紀80年代左右得到飛速發展。從整個民國時期再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茉莉花茶是四川茶館銷量最多,群眾基礎最廣的一種茶。

縱觀茉莉花茶在巴蜀的發展史,與其說是茉莉花茶徵服了川人,不如說是川人選擇了茉莉花茶。

茉莉並不是我國土生土長的植物,它原產于波斯灣附近(今伊朗一帶),大約在1700 多年以前跟隨海上貿易船隊傳入我國。如辣椒,番茄一類的「洋植物「命運相同,最開始茉莉花僅存在南方沿海的廣東福建一帶。直到宋代之後,茉莉花才在全國各地可以見到。茉莉花也是在這時才傳入巴蜀地區。南宋羅願的《奉簡李叔勤覓茉莉花栽》中就曾提到,此時茉莉多引種於四川。

值得一說的是,根據明代《群芳譜》記載,當時巴蜀地區還有少見而珍貴的紅茉莉品種。這一點在後來的《四川通志》中也有提到,「成都府有紅茉莉,與白者香無差別」。

茶園(圖片源自網絡)

最初的茉莉花也僅僅是作觀賞使用,但是那些有錢有閒的文人雅士認為茉莉花的潔白高貴,香氣清幽,又嘗試著用茉莉花入茶,於是茉莉花茶就誕生了。前文提到的朱元璋的第十七個兒子朱權在其《茶譜》中就有茉莉花入茶的記載,

「今人以果品為換茶,莫若梅、桂、茉莉三花最佳,可將蓓蕾數枚投於甌內罨之,少頃,其花自開,甌未至唇,香氣盈鼻矣。」

巴蜀地區雖然茉莉花的栽種歷史可以追溯到宋代,但是從清代開始「商業化大生產「後,現有的茉莉花產量和品質就遠遠無法滿足製作花茶的需求,於是就有了後來巴蜀地區兩次大規模引種的記載。

第一次引種是19 世紀 80 年代,當時四川地區從福建地區引進了新品種的茉莉花嘗試栽培。第二次是在民國13年(1924年)前後,龍泉驛的大面鋪又從杭州引進新的茉莉種苗試種。這批種苗試種成功之後,迅速在成都周邊的紅河、西河、石靈等鄉鎮種植起來。這兩次引種對於四川茉莉花茶的發展尤為重要,至此四川終於擁有了自己豐富的、高質量的茉莉花源。

茶園(圖片源自網絡)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有「三大茉莉花茶之鄉「,其中一個便是四川犍為。用四川犍為的茉莉花制花茶已有近百年歷史。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它都是四川茉莉花茶的主要原料供應地。

寫到這裡問題就來了,茉莉花茶到底有啥子魅力,讓川人花費如此多的精力既是引入新品種又是建設原料基地呢?

川地最開始流行的花茶還有白蘭花茶、珠蘭花茶等品種,為什麼最後偏偏是茉莉花茶風靡了全川呢?

若是有心和老成都人擺龍門陣,你會發現茉莉花在其心中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老成都的茶館講究「三個有」:「有茶、有座、有趣」。所謂的「有茶」就是說老成都茶館提供的茶葉品種很多,一般茶客常喝的茶品都有。成都的一些老茶館在夏天會備杭菊,冬天會備沱茶。不過這些都是季節性供應,若要說一年四季都常備的品種,還是是成都人最喜歡的茉莉花茶。

老成都茶館(圖片源自網絡)

老成都人喜喝茉莉花茶除了愛其鮮靈芳香的味道以外,倒是暗含了成都的人的養生之道。如同成都人冬天愛喝羊肉湯一般,成都人冬天喝茉莉花茶是認為其能增加血液循環,並有驅寒保暖的作用。不管是否有用,這種習慣倒是一直保留下來。而夏天人們常茉莉花茶,則認為其有祛暑降溫的功效。老成都人認為喝茉莉花茶容易發汗,汗水蒸發而大量吸熱,自然就達到了消暑降溫的作用。所以一年四季都喝茉莉花茶的習慣就在不知不覺中保留了下來。

有老茶客傳授過品茉莉花茶的一點經驗。開湯之後定要先嗅其香味,待鼻腔之間充盈了茉莉花茶的香氣之後,再看其湯色是否清澈,後嘗其滋味是否「鮮、濃、純」,最後再看葉底。花茶與其他茶葉品種最大的區別自然是其獨特的香味,聞之茶香花香交融,香氣芬芳高雅,品之口齒留香且茶湯餘香悠長。

在成都的「老茶館」時代,茉莉花茶是花茶界獨佔鰲頭的翹楚。它以物廉價美著稱,曾經一度佔了花茶界銷售的九成之多,壓得白蘭花茶、珠蘭花茶等品種抬不起頭。茉莉花茶中又以「三花」最受歡迎。

老成都茶館(圖片源自網絡)

所謂的「三花」就是三級茉莉花茶的簡稱。

茉莉花茶的品質與茶坯的質量,茉莉花的品質有著直接聯繫。茉莉花茶根據其不同的品質可分為特級、一級、二級、三級、四級、五級、六級、碎茶和片茶等九個等級。其中「三花」剛好就處於價格和味道的平衡點,被老茶客們認為是性價比最高的一個等級。

特級和一二級花茶固然味道好,但是價格也不便宜。會過日子的成都人自然要講究一個細水長流,一旦嘴巴養刁了,包包裡的「子彈」就遭不住了。而四級、五級、六級花茶的味道又太次,並不受茶客們的歡迎。「三花」雖然品質一般,但是尚且還能入老茶客們的口,加之其價錢也算是比較適中,喝茶既如家常便飯,自然也得掂量下個人的錢包。

由於三花的流行,後來「啖三花」就成為了茶客之間的暗號。一句「走,啖三花!」老茶客們自然就懂得起。個人非常喜歡「啖三花」中的「啖」(dan,四聲)字。這個「啖」字也出現在成都盛夏流行的「冷啖杯」中。

茉莉花茶(圖片源自網絡)

既然茉莉花茶曾經如此流行,那麼為啥子又逐漸從老成都人的茶杯裡消失了呢?

四川曾有數個著名的茉莉花茶品牌,比如說青白江茶廠的香山牌茉莉花茶,筠連茶廠的玉壺井牌茉莉花茶,成都茶廠的三花牌花茶,老君茶廠中的川牌老君眉花茶等等。但是後來隨著外來茉莉花茶品牌的進入,人們飲茶習慣的改變,茉莉花茶品質下降等諸多原因,四川眾多的茉莉花茶品牌逐漸銷聲匿跡,從老成都人的茶碗中消失不見。

曾經和一位做茶葉生意的朋友聊過,對於茉莉花茶的消失倒是討論了一番,有些淺見。

和國內的花茶廠相比,四川地區很多茉莉花茶廠規模都比較小。規模小自然產量和成本都不佔有優勢。市場佔有率的減小,自然加工設備和配套設施跟不上,這就形成了一個惡行循環。

上面這個說法這倒是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不過細說起來四川茉莉花茶的沒落卻有很多細節可循。

首先就是整個茶葉市場在調整,而四川的茉莉花茶卻沒能跟上市場的腳步。茶葉市場的銷售結構是隨著消費者的口味隨時進行調整的,比如某段時間普洱受到茶客和資本的追捧,自然茶葉市場上生產和售賣普洱的人會增多。在九十年代中期,四川茶葉市場就受過這樣的影響。那時候各類綠茶受到追捧,尤其是「名特優茶」的市場被廣泛看好,很多生產紅茶的地區就紛紛轉產。於是眾多廠家就將春茶加工為名特優茶,夏秋茶加工為烘青,用作窨花茶的茶坯。這樣導致的後果就是此類茶坯苦澀味較重,香味和鮮度降低,自然制出來的花茶口感就有所下降。

茉莉花茶(圖片源自網絡)

花茶市場走低,銷售下降,利潤變薄,這時候該怎麼辦呢?

這時候一些茶廠非但沒有修煉內功,跟上市場變化,轉而在如何節約成本上下功夫。如果是減少不必要的開支還好,我們來看看當時的企業減少的是怎麼樣的成本。

四川冬季的氣溫較低,當時茉莉花種植是十分難越冬的,這樣就造成了鮮花供應量不足,所以需要將茶葉運至廣西一帶窨制加工。九十年代廣西到四川的運輸成本並不低,那時候很多茶廠為了攤薄成本,就在窨制過程中增大黃桷蘭打底的用量,減少鮮花的使用量,從而達到節約成本的目的。更有甚者是直接在成品中摻加素坯。

這種行為是一種什麼概念呢?就好比四川人愛喝羊肉湯,有些館子為了利潤會用拼接肉以次充好,有些館子為了節約成本會直接用「鮮味素」、「濃湯寶」等東西來勾兌湯。

此外有些茶廠會使用單層的塑膠袋包裝,有些茶廠的存儲條件簡陋,場地潮溼,導致庫存茶葉含水量超標等等,這些節約成本的做法只會導致一個新的惡性循環。茶葉品質下降,茶葉銷量下降,茶廠舉步維艱,最終茉莉花茶就從獨領風騷的位置被拉了下來,逐漸從老成都人的茶杯裡淡去,偶爾聊起來也只剩下滿滿的回憶。

【東拉十八扯 033】

【歡迎關注成都十八扯同名公眾號】

【往期專題精選】

如果穿越回古代四川,從事這三個知名行業能否白手起家,富甲一方

四川人嘴裡的「耍朋友」到底是咋個耍的

如何文明又優雅地用四川話罵人?

相關焦點

  • 成都人嘴裡的「肉三花」:腦花、腰花、蹄花
    若是有閒和老成都人擺龍門陣,你會發現「三花」在這一代人心中有著十分特殊的地位。所謂的「三花」是三級茉莉花茶的簡稱。那個時候茉莉花茶根據其不同的品質可分為特級、一級、二級、三級、四級、五級、碎茶和片茶等九個等級。其中「三花」剛好就處於價格和味道的平衡點,被老茶客們認為是性價比最高的一個等級。
  • 四川人嘴裡的「寶器」究竟是啥子寶貝|四川方言
    好好的一個「寶器」,咋個到了四川人嘴裡就真的變成了「寶器」?你不要以為四川人是現在才說別個是「寶器」,這種說法從清康熙時就有了。眾所周知,巴蜀地區歷史上有過多次大規模的移民遷入。明末清初時候,張獻忠在四川大肆搶劫屠殺,巴蜀境內十室九空。
  • 四川人嘴裡的「老幾」到底是老幾?|四川方言
    01 「老幾」的幾種用法「老幾」是一個很有趣的詞,它不僅表示了一種質疑的語氣,更是表明了一種挑釁的態度。「老幾」這個詞的有趣還在於它在四川方言中的一種用法,我們且一一看來。如果單看「老幾」這詞的含義,就是一個排名第幾的問句。
  • 成都串串簡史 - 成都Big榜
    時間一長,學生娃兒都認熟了,走一路,從大嬢認到五嬢,東西吃了一肚子,錢也花了一包包。26. 也是這一年,六婆串串香開到了成都,一開就是很多家。@Jason 最喜歡吃六婆家的腰片和脆肚,他印象中,這些菜都是限量的。每天老闆兒抓一把出來,好吃哇?好吃下次再來。
  • 成都,莫得事!有我們,怕啥子!
    >會怕很多東西怕生病、怕熬夜、怕冷、怕悶……儘管這樣他們仍然說「莫得事!只要煙火成都能早日回來這一切都值得致敬每一位為城市奔波的人正因為有他們的默默堅守我們才能多了份安心能有底氣地喊出一聲「成都,莫得事!」算啥子!說這些!不怕得!不存在!莫得事!應該的!剛得住!
  • 俗語:金有三不花,錢有三不借,是何意?哪三不花,哪三不借?
    自從有了商品,就產生了交換,而為了交換的方便,就產生了錢這種東西。千百年來,多少人為錢而瘋狂,可是對於金錢,我們一定要有正確的態度。要做金錢的主人,而不是金錢的奴隸。農村有句俗語叫金有三不花,錢有三不借,就代表了人們對於金錢的正確態度。
  • 日啖荔枝三百顆的你,可識奇芬開遍荔枝花?
    (圖片來源於網絡) 科普的第一期,咱也蹭個流量,刷一刷「花」?那我們就說點兒老本行,隆重派出「嶺南果王」荔枝——的——花花來鎮場。「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好了打住,對荔枝的詩句信口拈來,對荔枝的肉厚清甜、爽脆多汁欲罷不能的你,有沒有好好瞧一眼,這迷人果實之前的花呢?
  • 這6個四川方言詞,道盡成都中年男人的前半生
    成都男人結婚之前的過場真的多,好吃好喝好耍樣樣精通。你要說是甩手掌柜也對,是飲食菩薩也沒毛病。我倒是覺得一個「耍公爺」分外貼切。耍公爺,貪玩好耍的人。要說「少不入川」是有道理的,成都好吃好耍的東西實在太多了。
  • 三聖鄉還有花賣不?有!有!有!
    過年要買新年花,大榜最近密集地收到求助諮詢,「三聖鄉的花鳥市場不知道搬到哪裡去了,你知道嗎?」當我把這個問題發給三聖鄉的土著朋友,沒人能夠說得清楚現在花市到底跑到哪裡去了,到底還可不可以在三聖鄉買到盆栽花和鮮切花。「死」要見屍,活要見人。
  • 俗語:「忙有三不幫,飯有三不吃,錢有三不花」,到底在說什麼?
    在這個世界上活的時間越長,經歷過越多的事情,就會發現,原來老一輩人說的話是真的很有道理,俗話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這話真的只有在吃過虧之後才能明白到底是什麼意思。所以說有些老話、有些俗語該聽還是要聽的,這對我們沒有任何壞處,就比如說這句:「忙有三不幫,飯有三不吃,錢有三不花」,這麼多不能做的事情,到底是要告訴我們什麼?實際上這個俗語就是告訴我們一些為人處世的道理,畢竟無論是幫忙吃飯還是花錢都是與生活緊密相關的。
  • 梳姆姆頭跳壩壩舞,成都孃嬢最妖豔兒!
    「啥子喃?她還說娃娃找不到工作?真咧是遇得到!」······早晚高峰坐公交是她們快樂的源泉這群嬢嬢梳著高聳入雲的雞窩頭,一上公交車就在背後一邊推你,一邊說往裡頭走,往裡頭走。他們吸收峨眉青城的峻峭秀麗,納入「九天開出一成都」的氣勢,自立門派——壩壩舞派每天日夜交替之時,太陽在落於不落之間,一群花蝴蝶齊聚廣場、小區空壩子,幫派的聚會開始了。
  • 折翼的天使三花-全國領養
    ,而且怕人,一般我都是白天餵三花,她的孩子白天都很少出現過,直到晚上沒人的時間再來餵她孩子和給三花吃宵夜,心中還想過多幾天,孩子差不多也就信任我,就可以在白天出來可以幫她拍到照片了。於是進了電梯,按了五樓,一出電梯就走到後樓梯那裡,這下對了,聽到很清楚的貓求救聲從樓上發出,我輕手輕腳地走上去,就在8樓的一個樓梯口看見一個籠子,三花正在籠子裡面,因為當時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所以先拍下視屏發到朋友圈,然後觀察下,籠子很髒,開關的地方用一條繩子綁了好幾圈為了加固(那種繩子就是之前綁傻黃和三花脖子一樣的)裡面有一個盆,有幹糧,我也不管這麼多,打開籠子,三花沖出來蹭了蹭我,我輕聲跟她說,
  • 世界只有兩種人,吃腦花和不吃腦花
    在知乎上有一個很好玩的問題:有關於成都的冷知識有什麼?有人回答:成都的市花不是芙蓉,而是腦花。當然,大部分外地人是不敢吃的,據說一個外地人來到成都,敢拿起筷子夾起腦花送入嘴中的話也差不多是半個成都人了。
  • 關於成都的這三首歌,到底唱出了什麼?
    」 之稱的城市現在,有人表示:成都沒有一首代表自己的歌成都人寫不出來成都從《 I love this city 》到《 成都 》、《 成都 成都 》再到《 這才是成都 》……光是近十年就出了非常多關於成都的歌
  • 啥子安?成都又又又上熱搜了啊!
    啥子安?成都又又又上熱搜了啊! 成都首條旅遊空鐵預計年底可能建成 你期待嗎了沒得? 反正我先期待了
  • 同樣是白橘黑,三花和玳瑁到底有什麼區別?
    只憑毛色來區分的貓讓人傻傻的分不清——三花和玳瑁。光從被毛顏色來看,三花和玳瑁都是有白、黑、橘三種顏色的貓,很難分辨。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三花和玳瑁到底有哪些區別!三花貓的毛髮顏色分布區域十分明顯,看上去就像是黑一塊白一塊橘一塊拼接而成的,每塊顏色之間有著很明顯的接線。而玳瑁貓雖然也是三種顏色,但卻是混雜在一起的,沒有明顯的色塊分界線,就像把三種顏料攪在一起,甚至都看不到白色,所以有人會覺得玳瑁貓髒髒的長得醜。
  • 這到底什麼個什麼神奇地方!
    老黃覺得成都這座城市很對自己的胃口。閒時去逛下太古裡,打望街頭的美女,順便排隊買杯網紅奶茶。外地朋友來了就帶去寬窄巷子、錦裡轉一轉,晚上安排網紅蒼蠅館子,順便擺下川菜的故事。他曾經一度以為老成都人嘴裡的生活就是這個樣子。
  • 道教中常說的三花聚頂,究竟是哪「三花」?看後真長見識!
    在道教的術語當中,有一種說法叫「三花聚頂、五氣朝元」。我們看《封神演義》的時候,裡面有一種極為厲害的陣法叫九曲黃河陣,是由雲霄、瓊霄、碧霄所創建,有很多仙人進入陣中被削去了頂上三花,胸中五氣,書中言道:「神仙難到,盡削去頂上三花;那怕你佛祖厄來,也消了胸中五氣。」那麼我們不禁要問,這個三花和五氣到底是哪三花、哪五氣?
  • 在成都,有兩種花你不得不看~
    在成都,有兩種花,深受市民的熱愛!第一種花枝葉茂密,花乳黃而清香,花多朵聚集,頗為美麗!而且她消失又輪迴,穿越了千年,和成都頗有淵源。第二種花被稱為花中皇后,品種繁多,香味濃鬱,花型多樣優美,色彩豔麗豐富,深受大家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