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民黨中,有這樣一個軍,守如泰山,攻如猛虎,雖然不在五大主力之列,卻有一個更加響亮的綽號,泰山軍。它就是第十軍了。第十軍在抗日戰爭時期一戰成名,殺得日軍膽寒。
但是,第十軍的五任軍長卻很悲催,仿佛命運喜歡和他們開玩笑一樣,他們的下場並不是很好。第十軍組建於1939年,組建的目的就是為了抗日,首任軍長叫梁華盛,廣東高州人,畢業於黃埔一期。
梁華盛是蔣介石的「十三太保」之一,那肯定是嫡系了。可是這個嫡系很不爭氣,剛剛組建第十軍不久,就被日軍打得大敗,梁華盛跳入水中,泅水逃跑,僅以身免啊。
(李玉堂)
如此軍長,當然要被撤職查辦了。不過,梁華盛畢竟是嫡系,很快又復出,在解放戰爭之初,還當過吉林省代主席,號稱是第一個當上省主席的黃埔生。國民黨垮臺,梁華盛去了臺灣,轉而經商。
梁華盛之後,第二任軍長就是揚名長沙會戰中的李玉堂了,山東三李之一,畢業於黃埔一期。李玉堂是名將,雖然有人說他不如王耀武。第二次長沙會戰中,李玉堂一個軍,遭遇了日軍差不多三個師團的圍攻,頑強抵抗,卻因援軍不到,致使陣地丟失。
事後,李玉堂也被撤職查辦,搞得第十軍全體軍官不服,為他們的軍長叫屈。叫屈也沒用。李玉堂只好頂住壓力,戴罪立功,在第三次長沙會戰中,死守長沙,打了一個大勝仗,泰山軍的招牌就是這個時候掛上的。
名將卻背負著巨大的包袱,李玉堂的人生結局也很悲劇。解放戰爭後期,他一度想起義,卻最終沒有成功,反而被蔣介石的人發現了。1951年,李玉堂被槍殺在臺北。後來他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方先覺)
李玉堂之後的軍長是他的愛將方先覺,江蘇蕭縣人,現在的蕭縣隸屬於安徽了。方先覺畢業於黃埔三期,在抗日戰爭中,方先覺先是升任師長,然後再升任軍長。為什麼?打得好。
可是,方先覺比李玉堂還要倒黴。抗日戰爭後期的豫湘桂戰役中,方先覺率領第十軍堅守衡陽,為了保衛衡陽,方先覺設計了一種超級戰壕,美其名曰叫「方先覺壕」。
日軍對衡陽勢在必得。最開始動用了兩個師團,沒有拿下衡陽,後來日軍居然動用了五個師團。中國軍隊的一個軍,能擋住日軍的一個師團就是奇蹟了,而方先覺卻面對的是日軍的五個師團。
神仙也救不活,援軍總是到不了。方先覺最終放下了武器,投降了。名將之殤啊。這成為方先覺一生的汙點,好在大家理解他已經盡力了,方先覺後來成功逃脫日軍魔爪,並沒有受到太多懲罰,他最終死在臺灣。
第十軍被打垮了,畢竟方先覺以投降的方式,保全了一些力量。第十軍得以重建,李玉堂仍然擔任軍長。李玉堂之後,軍長是趙錫田,熟悉這個名字吧?定陶戰役中,被王近山騙進了劉鄧大軍的口袋,最後被全殲的正是趙錫田的部隊。
只是,當時第十軍已經改編成了第三師。趙錫田這個師長被俘了。趙錫田的背景很強大,他是顧祝同的外甥。被我軍釋放後,趙錫田徹底悔過自新,拒絕跟著蔣介石走,他選擇定居古巴,晚年還回國探親。
第三師全軍覆沒,國民黨又恢復了第十軍的番號,軍長叫覃道善。這個名字也很熟悉啊。沒錯,覃道善參加了淮海戰役,是黃維兵團的一個軍。倒黴的覃道善跟著黃維,也難逃被俘的命運。
第十軍就是這樣悲催,屢次被打爛又屢次重建。其五任軍長,梁華盛,李玉堂,方先覺,趙錫田,覃道善,不是被撤職而搞得聲名狼藉,就是被俘,甚至於向日軍投降。哎,這個可憐的王牌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