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生來認識青藏高原 這本讀不完的「天書」

2020-12-16 中國科學院

趙新全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採集牧草樣品(2020年2月29日手機拍攝)。新華社發

  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3項、主編專著4部、授權專利9件、制定技術規程19項……這一個個榮譽屬於中國科學院三江源國家公園研究院學術院長趙新全。作為青藏高原草業科學研究領域的領軍人才,37年來他始終致力於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區生態保護與生態畜牧業協調發展的重大課題研究。

  牧民眼中的「羊老師」

  1978年,作為恢復高考的老三屆學生,為了學個「管用的專業」,趙新全選擇了畜牧獸醫專業,成為當時少有的選擇學習獸醫的學生。

  既然選擇了獸醫專業,那就要去牧區工作。於是,1982年的那個夏天,大學畢業後的趙新全坐著解放牌大卡車來到了中科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工作。

  家鄉陝西8月已是身穿短袖大汗淋漓的暑期,但在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8月份還要生爐子,可想而知冬天的寒冷。「剛去時沒經驗,冬天要到河邊鑿開冰窟窿打水,回來時手竟然粘在桶把上,撕下來一層皮」。趙新全回憶說。

  初到海北開展工作,老師交給趙新全的第一個任務就是摸清高原牲畜的季節體重變化。每個月為173隻羊稱重記錄,活蹦亂跳的羊勁兒很大,要騎在羊身上抓住兩隻犄角,幾個人才能把羊控制住。剛完成三四隻羊的稱重,汗水已經浸透全身。

  經過一年的觀察記錄,趙新全和這些羊已經很熟悉,他給羊起上了「黑蛋」「禿頭」等名字。功夫不負有心人,趙新全從日積月累的記錄觀察中,發現了高寒地區牛羊生長周期長、出欄率低的原因。「要保護生態,牧民就不能養那麼多牛羊,可牧民也要靠牛羊過日子……」趙新全意識到,問題的核心在於怎麼讓牛羊在冬天不減重,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也要保護當地群眾的利益。

  問題找到了,關鍵是要解決問題。上世紀80年代中期,趙新全開始全新的探索。他通過冬天補飼的方式,讓牲畜得到相對充足的營養補給。除了草,還想方設法為羊提供更多營養。功夫不負有心人,那個冬天羊的體重不減反增,牧民見了連連驚嘆,並親切地稱他為「羊老師」。之後,暖牧冷飼模式逐漸在當地推廣開來,以前羔羊出欄至少要3年,現在羔羊當年出欄,周轉快、賣價高,上世紀80年代末,畜牧業一度成為海北藏族自治州的亮點。

  「三江源國家公園是科研的處女地」

  紮根青藏高原,這不僅是生活的選擇,更重要的是事業的選擇。這裡在生態治理和改善農牧民生產生活面貌等很多方面需要開展科研工作,只要你靜下心來,全身心投入進去,肯定能出成果。趙新全時常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

  37年來,趙新全的足跡踏遍青藏高原的山山水水。作為研究所學科團組首席科學家,趙新全主持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科學院A類戰略先導專項項目、基金委重點項目等20餘項。組建中國科學院三江源國家公園研究院,有效促進了青藏高原草地畜牧業持續發展,支撐了三江源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和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與此同時, 圍繞放牧活動和氣候變化如何影響草地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系統揭示了草地退化成因和機制,為退化草地生態恢復和可持續管理提供了理論基礎和科學依據。圍繞青藏高原草地畜牧業生產營養非平衡性及退化草地生態恢復的重大需求,制定了退化草地等級劃分標準及分類恢復技術規程及相關關鍵技術,有力促進了草牧業培育與草地生態保護協同發展。

  2018年8月,中國科學院三江源國家公園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趙新全當即從四川返回青海忙碌了起來。

  在談到國家公園建設過程中如何協調民生改善的問題時,趙新全創新性地提出,在三江源國家公園功能區劃中增加外圍支撐區的方案,處理好家畜和野生動物之間的關係,合理配置資源空間,支撐三江源國家公園的科學化管理。

  「做生態工作必須在第一線」

  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是在中國科學院科技服務網絡計劃和青海省科技廳重大招標項目的支持下開展的,整個科考持續5年,每年都會組織1至2次大型科學考察。

  2017年8月19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正式啟動。這次青藏科考定位國家重大需求和國際科學前沿,聚焦水、生態和人類活動,揭示過去50年來環境變化過程與機制及其對人類社會的影響,預測這一地區地球系統行為的不確定性,評估戰略資源儲備、資源環境承載力和災害風險,提出亞洲水塔與生態安全屏障的環境保護戰略,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和「一帶一路」國家倡議服務。

  作為青藏高原第二次科考中的研究人員,趙新全深知這對科技工作者來說是一個認識青藏高原的難得機會。

  帶著4個任務和7個子專題,趙新全再一次帶著年輕人四五十天在三江源地區實地考察,獲得了很多第一手的數據和資料,發表論文上百篇。

  在科考中,趙新全和隊員們研究得出,三江源地區正在整體變綠、區域生物多樣性恢復成效顯著、生態資產質量提高、固—液水資源失衡、放牧管理仍然需要關注等成果。

  趙新全深知,當今社會各行各業對科技的需求如此強烈,對於科技工作者來說,更多的是讓研究成果有出口,通過應用體現科學研究的價值。為此,趙新全積極建言推動,建設星空地一體化監測的數字三江源及國家公園,並提出了建設青藏高原生命標本庫、實施以「機會成本+管護成本」為原則的補償標準,加大生態補償力度進一步解決草畜平衡和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

  從三江源地區返回西寧,趙新全翻看著電腦中的照片,又產生了一個新的想法:那就是通過看圖說話的模式,寫一系列科普故事。

  「一路上,藏野驢似乎在跟我們的越野車賽跑,6隻狼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我們高興地發現,野生動物更野了。」趙新全從藏野驢的交配和產崽期為什麼都在8月,鼠兔其實是生態系統的關鍵物種等話題說起,通過一個個動物的故事,讓更多人了解並愛護三江源,了解青藏高原這本讀不完的「天書」。

(原載於《青海日報》 2020-11-18 03版)

相關焦點

  • 青藏科考:一本天書的痴與憶
    如今第二次青藏科考任務七地層古生物專項2020年科考隊已完成科考,進入後續室內研究。在兩代科考隊員眼裡,青藏高原是龐大且複雜的,是一本難懂的「天書」。記者採訪了部分「老青藏」和「新青藏」,看看他們是如何回憶各自的青藏歲月。
  • 看科考隊青藏高原鑽取冰芯,探尋「無字天書」的奧秘
    新華社拉薩7月8日電(記者 王沁鷗 薛文獻)冰川是「大自然的博物館」,也被稱為「無字天書」。近日,新華社記者隨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冰川與環境變化考察隊,前往唐古拉山龍匣宰隴巴冰川,直擊他們冰芯鑽取的艱辛過程,看冰川專家如何探尋「無字天書」的奧秘。  冰川是地球水體的重要組成部分,猶如藍色星球上的冰雪寶藏。
  • 青藏高原,內陸高迥
    作者:黎荔關於全球海拔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的現代詩,我讀過最令人神往的一首,是大詩人昌耀的《內陸高迥》(完成於1988年11月),這首長詩的第一節、第二節如下:內陸。一則垂立的身影。在河源。這是被稱之為「世界屋脊」的地方,孤獨的內陸高迥,沉寂,空曠,恆大,這就是青藏高原。來到高聳而遼闊的青藏高原,你會看見天是那樣的藍,伸手可及;雲是那樣的白,圍著你轉;空氣是那樣的清新,像是要醉了一樣。總之,是一種完全不同於世俗生活的感覺,你享受到了一種平日裡或許久已忘懷,但在你靈魂深處未必不在期待著的奇蹟降臨般的精神洗禮。
  • 伴隨青藏高原隆起的遠古巨獸
    說明3000多萬年前的青藏高原隆起的高度並不高,還不足以阻擋印度洋南來暖溼氣流,這時的青藏高原一帶氣候溫暖溼潤,有森林,有湖泊,水源充沛,食物充足,足夠養育體型如此巨大的動物。▲和政在甘肅省的位置。但古生物學家們只在青藏高原的北側發現了鏟齒象化石,在青藏高原南側卻沒發現鏟齒象化石,證明到了1600萬年前,動物們已經不能在青藏高原的南北兩側來回遷移,說明這時青藏高原的高度升高,它們不能再穿越。接下來,我們來認識另一個動物群,它們將幫助我們了解青藏高原是什麼時候又長高了的。
  • 青藏高原所在青藏高原區域性強降雪過程診斷分析研究中獲進展
    青藏高原地區一次強降雪過程給當地的工農業發展和人民生活帶來較大影響,深入研究其形成和發展機理,提高預報準確率、減少強降雪對當地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目前,學界對於引起青藏高原強降雪的氣象因子的強度仍缺乏系統性認識。
  • 「地球第三極」 青藏高原!
    一生必須去一次西藏只為領悟孕育生命的真諦但沒幾個真正了解這神秘的地球第三極,讓青藏高原傲視同緯度周邊地區「世界屋脊」當之無愧©來源:《江山多嬌》但當這股風來到青藏高原附近時卻吃了個「閉門羹」海拔高、面積大的青藏高原
  • 「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到底是如何形成的?—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形成了「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這是新生代全球最為重要的地質事件之一。它塑造了亞洲的地形地貌,對亞洲乃至全球的氣候都有著深遠影響。因此,青藏高原的形成過程長期以來備受地質學、環境科學和生物學等領域學者的關注。由於青藏高原形成過程的複雜性,目前對於其形成歷史的認識還存在很大分歧。
  • 穿越無人區 地質學家36天科考紀實:西藏是本永遠讀不完的天書...
    2020年9月,時隔40年的青藏科考再度啟程,歷時一年準備後,南京大學和中科院南古所地質古生物科考團隊穿越青藏高原無人區,進行為期36天的青藏科考活動,從世界第三極獨特的人文與自然風光中,追尋遠古時期地球的脈動,揭示青藏高原隆升的奧秘。
  • 研究發現4700萬年前的青藏高原擁有亞熱帶森林
    新華社昆明12月8日電(記者嶽冉冉)我國古生物學家研究發現:4700萬年前的青藏高原曾擁有亞熱帶森林植被。該成果於北京時間8日發表在了國際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上。自我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啟動以來,由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組成的團隊在海拔近5000米的青藏高原班戈盆地發現了大量古生物化石。
  • 青藏高原,被譽為世界屋脊,我國是如何修建青藏鐵路的?
    第一,回顧歷史歷史上,在雪山埡口間行進的犛牛隊,就是青藏高原上最重要的交通運輸方式,直到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這片120多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甚至連一條公路都沒有。在西藏解放之初,所需的物資全部要用牲畜組成的龐大運輸隊完成,數千名戰士和駝工踏上了驚心動魄的遠徵。
  • 穿越無人區,地質學家36天科考紀實:西藏是一本永遠讀不完的天書
    科考隊隊員說:「西藏對我們而言,是一座很難爬到頂的高峰,它不像珠穆朗姆峰,我們可以測量它的高度,而這座高峰,我們永遠不知道它有多高,但我們都樂此不疲的一直往上爬。」,追尋遠古時期地球的脈動與足跡,揭示青藏高原隆升的奧秘。
  • 「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是何時超過4600米的?
    日前,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科學進展》在線發表了這一改寫青藏高原隆升和生態環境歷史的結論。  青藏高原的隆起過程及其對亞洲和全球氣候、生物演化的影響,一直是地學前沿科學問題。不同高度變化歷史意味著不同的隆升過程和驅動機制,導致的氣候環境和生態效應變化也完全不同。
  •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在這裡,你可以進入中科院科學觀測站,親身體驗科學家的科學觀測日常工作和生活;你可以有機會進入色季拉山國家森林公園、波密米堆冰川、然烏仁隆巴冰川等實地進行科學考察;還可以見到野外科考歸來的師兄師姐,更有機會聆聽青藏高原所科研人員的專業講解和學術報告。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以下簡稱「青藏高原所」) 於2003年成立,是順應地球系統科學發展潮流、支撐青藏高原研究而設立的研究機構。
  • 4700萬年前,青藏高原擁有亞熱帶森林
    你們能想像素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極」之稱的青藏高原在幾千萬年前竟然擁有過茂密的森林、豐美的水草?我國古生物學家研究發現:4700萬年前的青藏高原曾擁有亞熱帶森林植被。該成果於北京時間8日發表在了國際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上。自我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啟動以來,由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組成的團隊在海拔近5000米的青藏高原班戈盆地發現了大量古生物化石。
  • 青藏高原:矚目的不止「身材」,還有影響力丨大氣悟理
    (圖片來自網絡)青藏高原:「五維一體」的影響力如果按照海拔高度在1000米以上的標準來定義高原,那麼海拔平均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可以稱為高原中的高原了(達到對流層高度的1/3,最高峰珠穆朗瑪峰達到對流層高度2/3),是當之無愧的「世界屋脊」。
  •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論文獲評國際環境期刊2019年度最佳
    中新網北京6月19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19日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該所高寒環境質量與安全團隊叢志遠研究員與合作者完成的關於青藏高原含氮氣溶膠相關研究成果論文,在國際環境領域頂級期刊《環境科學與技術》(ES&T)近日公布的2019年度最佳論文名單中,從1500
  • 高冷的青藏高原中部 4700萬年前是一片亞熱帶森林?
    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中部,現在是一片高寒荒蕪之地。青藏高原如何抬升到現有高度,許多演化細節仍不清楚。我科學家最近發現的蔣浪植物化石群,刷新了人們對青藏高原的認知——高冷的青藏高原中部 4700萬年前是一片亞熱帶森林?↑視覺中國供圖↑青藏高原中部班戈縣中始新世種類豐富的化石植物類群。
  • 青藏高原犛牛帶給現代社會的啟示
    後來,由於地殼運動、氣候變遷而南移至中國青藏高原地區,並適應高寒氣候而延續下來,演化為現代犛牛。小夥子很高興地答允了這門親事。山神把大女兒變成一頭猛獅,色安布見了很害怕;山神把二女兒變成了一條蛇,色安布望而卻步。山神把小女兒變成了一頭野犛牛,並向他猛攻。色安布沉著地用神賜的魔棍一點,野犛牛變成了一個姑娘。色安布與姑娘成親生子,生活在一起。很久之後,姑娘上天去了,她留下的唯一的兒子,成為了藏族塔拉克氏族的祖先。
  • 青藏高原,為何是世界上最獨特的存在?!
    大家都知道地球上除了北極、南極,還有個「第三極」:世界的高級青藏高原很多人都說一生必須去一次西藏只為領悟孕育生命的真諦>但沒幾個真正了解這神秘的地球第三極「地球第三極」 青藏高原文 | 非正式地球研究所放眼世界在緯度25°~30°之間
  • 大麥:在青藏高原拓荒的混血兒
    然而,已經沒有人形的阿初仍然頑強地回到了自己的國家,人們奇怪地看到一隻狗從身上抖落了植物的種子,這種子落地後就長出金燦燦的糧食來。為了紀念這隻給他們帶來青稞的神狗,藏族人每年在收完青稞之後,總是要先做一團糌粑給狗吃。雖然這只是個傳說,但如果青稞果然是本土起源,那我們不就可以驕傲地說,傳說的背景反映了藏族先民不畏艱險馴化作物、拓荒高原的歷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