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QT間期症候群(LQTS)在心電圖上表現為QT間期延長,易誘發惡性心律失常,導致暈厥、心臟驟停、猝死等。LQTS分為先天性和獲得性兩類。
1
QT間期
圖1. 體表心電圖中QT間期的測量。
QT間期的長度與心率有關,最好的做法是用經校正的QT間期(QTc),可採用Bazett公式(QTc=QT/RR0.5)校正。通常,QTc正常上限為男性440 ms,女性450 ms。
對於獲得性LQTS患者,平時心電圖的QT間期常是正常的,僅在室性心律失常發生前才出現明顯的QT間期延長。因此,QT間期不是診斷獲得性LQTS的「金標準」,還應注意其他重要指標,如T波電交替和T波切跡。T波電交替是公認的惡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預兆,應引起重視。
2
心電圖表現
LQT1心電圖特徵
T波基底部增寬,有以下4種形態。
「嬰兒型」T波:ST段短,T波為非對稱性高聳、基底增寬、頂端銳利或見雙峰T波;
T波基底增寬,起始點不明顯,呈單峰狀;
T波形態正常,QT間期正常或明顯延長;
ST段延長,T波延遲出現,形態正常(圖2)。
圖2. LQT三種亞型心電圖特徵。
LQT2心電圖特徵
T波振幅低而有切跡或雙峰,QT間期延長,有以下4種形態。
明顯T波雙峰,第二峰常位於T波下降支的早期;
微小的T波雙峰,第二峰出現於T波頂部;
微小的T波雙峰,第二峰出現於T波下降支;
振幅低平的雙峰T波,兩峰間距偏大,第二峰常與U波融合,類似低鉀的心電圖改變。
圖3. LQT2不同T波形態。
LQT3心電圖特徵
ST段延長,晚發的尖銳的或雙相T波,嬰幼兒期易發生2:1房室阻滯,T波形態有以下2種。
T波延遲出現,高聳或呈雙相;
T波非對稱性高聳。
3
診斷
先天性LQTS的診斷需要結合患者心電圖、病史和家族史綜合判斷,具體見表1。其中,尖端扭轉型室速(TdP)與暈厥同時存在時,計分只取二者之一;家族史中兩項同時具備,計分只取二者之一。
表1. 先天性LQTS診斷標準
評分≤1分,診斷LQTS的可能性小;評分2~3分,LQTS的診斷為臨界型;評分≥4分,診斷LQTS的可能性大。
目前已有報導13個基因突變與先天性LQTS發生有關,其中以LQT1、LQT2和LQT3最為常見,LQT1、LQT2與鉀離子通道異常有關,LQT3與鈉離子通道功能異常有關。3種常見基因型LQTS異同如表2所示。
表2. 3種常見基因型LQTS異同
4
治療
LQTS治療包括急性期治療及長期治療。急性期指長QT誘發TdP甚至心室顫動時,若血流動力學不穩定,應立即電復律終止惡性心律失常,去除誘因、防止再次出現惡性心律失常。具體措施包括停用一切誘髮長QT的藥物,補鎂、補鉀,採用臨時心臟起搏器提升心室率;也可給予異丙腎上腺素提升心室率、縮短QT間期,但該藥僅適用於心動過緩依賴性獲得性LQTS。
緩解期需避免各種誘發因素,並降低交感神經興奮,從而減少心律失常的危險,改善及終止危及生命的惡性心律失常、猝死。
先天性LQTS
β受體阻滯劑是治療先天性LQTS的一線藥物,但並非對所有先天性LQTS患者都有保護作用。由於各類型突變基因不同,需要根據患者不同基因表現型進行個體化治療。
由於LQT1發作主要與運動相關,其心臟事件觸發呈交感神經依賴性,β受體阻滯劑為此類患者首選藥物,其次為鈣拮抗劑,對於不能耐受大劑量β受體阻滯劑的患者可推薦左側交感神經離斷術。
LQT2患者推薦在β受體阻滯劑基礎上,建議使用補鉀或保鉀性利尿劑,使血鉀維持在4.0~4.5 mmol/L,從而使QT間期縮短,動作電位時間縮短,跨膜復極離散度降低。
LQT3患者多於靜息時發病,故β受體阻滯劑對於治療LQT3的效果不如以上兩種,美西律和氟卡尼對LQT3患者可能有效。
除藥物治療外,可選擇植入起搏器或進行左側經胸交感神經離斷術。
圖4. LQTS患者ICD治療原則。
獲得性LQTS
治療獲得性LQTS,最根本的是識別和停用導致QT間期延長的藥物並積極糾正代謝異常,如低鉀血症或低鎂血症。
首先詳細詢問患者病史,特別是用藥史,明確有無使用可能引起QT間期延長的藥物。如果所使用的藥物引起QT間期延長和TdP的風險大,應立即停用該藥物,並同時對QTc進行持續監測。如果QTc>500 ms或比用藥前至少增加60 ms,是即將發生TdP的徵兆,應立即採取相應措施。
對於藥物誘發TdP發作的患者,無論血鎂的高低,均應靜脈注射硫酸鎂。2 g硫酸鎂負荷劑量注射後,以2~4 mg/min的劑量靜滴維持。短期預防TdP,在靜脈注射鎂劑的同時,補鉀是重要的輔助措施,特別是當血清鉀水平較低時。通常情況下,血清鉀應保持在正常高值水平。
獲得性LQTS很少需要長期治療,當患者出院時應叮囑患者避免使用曾經引起QT間期延長及誘發TdP的藥物,以及可能存在相互作用的藥物,並及時糾正電解質失衡。存在病竇、房室傳導阻滯或心動過緩者,可選擇安裝永久起搏器。
表3. 已知有TdP風險的藥物
參考文獻
1. 唐婧, 周建中. 長QT症候群的診斷與治療. 心血管病學進展. 2014,35(2):237-242.
2. 羅斌彬, 朱云云, 豐明俊. 長QT症候群的診斷與治療. 心電與循環. 2013,32(4):327-329.
3. 劉雯, 李翠蘭, 劉文玲. 藥物導致的獲得性長QT症候群診斷與治療. 中國藥物評價. 2013,30(5):278-281.
4. 浦介麟. 先天性長QT間期症候群及其TDP. 長城會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