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QT症候群(LQTS)可導致症狀性室性心律失常並增加心臟性猝死的風險,是一種危及生命的特徵性心律失常。近日,在第31屆長城心臟病學會議(GW-ICC 2020)虛擬會議上,來自中國人民解放軍北部戰區總醫院的王祖祿教授針對基層醫生,介紹了心電圖長QT間期的鑑別診斷及處理策略。
醫脈通整理報導,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什麼是LQTS?
LQTS指心電圖上QT間期延長、T波和/或U波形態異常,臨床多表現為暈厥、猝死的一組症候群。
1.LQTS的分類
根據有無繼發因素分為先天性LQTS和獲得性LQTS;
根據臨床症狀有無家族傾向分為家族遺傳性LQTS和散發性LQTS;
根據突變基因分類分為13+2;
根據尖端扭轉型室速(TdP)發作的誘因分為長間歇依賴性LQTS、腎上腺素依賴性LQTS和中間型LQTS。
2.LQTS三種基因型與心電圖表現
三種基因型有一定的重疊:
LQT 1和LQT 2之間重疊較小:各約3%重疊;
LQT 3和LQT 1之間重疊較大:33%的LQT 3有LQT 1的ST-T波形。
有的患者可能攜帶不止一種基因異常,這種重疊患者風險更高。
通常LQT1較為常見,心電圖表現為T波寬大;LQT2的T波寬但振幅低有時有切跡;LQT3間期延長且T波基底部很窄,這裡通常是晚鈉電流在起作用。然而臨床上分型遠不止這三種,各型表現也互不相同。
如何進行LQT診斷?
1. 診斷方法
靜息心電圖+臨床症狀:約1/3的病例是「隱匿」的;
基因檢測:耗時、昂貴。
QT間期具有隨心率變化而變化的特徵,有文獻報導運動試驗可檢出隱匿性LQTS。下圖為苯腎上腺素(新福林)激發試驗,QT間期沒有縮短反而明顯延長,QTc增至530 ms,即運動相關的LQTS表現。
2.2015國際LQTS心電圖診斷指南推薦
表1 Schwartz評分表
12導聯心電圖證實患者QTc≥480ms,或LQTS風險評分(Schwartz 1995)≥3分;
無論QTc多長只要發現明確的LQTS相關致病基因突變;
排除繼發因素,多次12導聯心電圖均提示QTc≥460ms,並伴有無法解釋的暈厥。
以上滿足一項就要考慮LQTS。
3.如何正確分析一份心電圖?——QT間期容易被遺忘
看圖順序:(1)計算心率;(2)看P波,定心律;(3)看QRs波;(4)看ST-T;(5)測量2個間期(P-R,Q-T)。
專家指出,基層醫生經常只關注心率和ST-T,P波形態、QRs波形態等尤其是P-R、Q-T間期是最常被遺忘的,這裡要引起重視。
4.是否所有LQTS患者QT間期都延長?
約70%患者的QT間期或QTc間期明顯延長;
約30%患者的QTc為臨界值(0.45s-0.46s);
基因攜帶者中12%QTc正常(<0.44s)。
LQTS的危險分層
QTc≥500ms:猝死的風險顯著增加,Schwartz等研究顯示隨著QTc逐漸延長,長QT症候群患者的生存率顯著下降。
暈厥:5-15歲患者中最常見,首次事件常發生於12歲;到40歲時發生率可高達90%;暈厥是預測猝死最強的因素,超過QT間期延長的程度和基因型。
長QT症候群不同亞型風險不同:
KCNQ1突變攜帶者97%的心臟事件發生在體力增加或精神應激時;
HERG和SCN5A突變攜帶者約50%的心臟事件發生在休息時;
KCNQ1羧基末端的突變大多數與輕度的臨床表型相關;
LQT3風險最高,但置入ICD後放電最少(Mayo研究)。
性別差異:男女風險不同,在成年LQT2女性猝死的風險顯著高於男性,而12歲以下LQT 3男性風險更高;
多基因突變風險增高,新近研究顯示具有多基因突變的患者,ICD放點治療室速/室顫的機率顯著升高;
上述危險因素並存時,心臟性猝死的風險更高。
LQTS的治療策略
1.LQTS的治療示意圖
2.原發性LQTS的治療
(1)有複雜室性心律失常或早發猝死家族史的無症狀患者,應服用最大耐受劑量的β受體阻滯劑;
(2)伴顯著心動過緩或竇性停搏的LQTS患者,可考慮植入心臟起搏器(雙腔、心房或心室);
(3)反覆發生TdP和室顫的LQTS患者,可聯合應用β受體阻滯劑、ICD和左頸胸交感神經節切除術治療。
3.繼發性LQTS的治療
目前繼發性LQTS在臨床上比原發性LQTS常見得多,部分患者會在抗腫瘤、抗感染等治療期間突發QT間期延長,此時一定要排除繼發性LQTS。
4.常見發病危險因素及促發TdP條件
藥物如抗心律失常藥物、抗精神病藥物、抗抑鬱藥物、抗感染藥物等超過200多種都有可能與LQTS有關;
性別、年齡:女性,年齡大於65歲;
心臟病: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肌炎、心衰、二尖瓣脫垂;
心室周期延長:竇性心動過緩、完全或高度房室傳導阻滯,或突然發生長間歇,早搏後代償間期;
其他臨床疾病伴QT間期延長:常見有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如腦卒中、蛛網膜下出血,代謝性疾病如高血糖、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低下,感染性疾病和腫瘤,發熱、酗酒等;
電解質紊亂/代謝性:低鉀、低鎂、低鈣;飢餓/減肥。
總結:
獲得性LQTS和TdP是可以預防和治療的惡性心律失常,如正確識別處理,可避免發生嚴重心律失常;
增加TdP易感性的因素:高齡、女性、心臟疾病、電解質紊亂(特別是低鉀、低鎂)、肝腎功能障礙、亞臨床遺傳性LQTS、聯合應用延長QT間期的藥物;
了解所應用藥物對心臟的安全性:延長QT間期並不一定發生TdP,也不意味著臨床禁用,應進行風險-效益評估;
對有潛在危險的患者應在用藥前後監測QT間期;
嚴格觀察TdP的預警心電圖:QTc較基礎延長60ms以上,QTc>500ms(胺碘酮引起者除外),長間歇後T-U波畸形,宏觀可見的T波電交替,新出現的單個、成對、或連發的室早,長間歇後出現非持續性多形性室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