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故事」我要做脫貧致富的好榜樣丨基長鎮秀峰村村民蒙煥姣

2020-12-22 吖灞資訊

我叫蒙煥姣,是獨山縣基長鎮秀峰村的村民,2014年,我家因病因學評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村幹部在 蒙煥姣家了解情況

以前,我們一家住在簡陋的木瓦房裡,透風漏雨十分嚴重,不防寒保暖不說,還特別不安全。再加上我患有腰肌勞損,妻子身體也不是很好,家裡還有兩個娃娃在讀書,生活情況不盡如人意。面對這些情況,我們全家也只能咬牙克服。

隨著國家精準扶貧政策的不斷深入實施,扶貧幹部們時常到我家宣講系列幫扶政策。在宣講過程中,我了解到了國家的危改政策,我不禁內心一喜,當即就下定決心,要趁著國家的好政策,把新房子建起來。經過申請、評定,我家符合危改標準,得到了一定的補助,我立馬就動手建起了新房。

蒙煥姣妻子在賣米糕

新修好的房子共有180平方米,整個屋子亮堂堂,兩個娃娃一人一間都還有空餘,家裡居住條件好了,孩子讀書也上進了許多。

同時,孩子上學也享受到了相關的政策幫扶,我們一家的生活壓力小了許多。隨著生活的慢慢變好,我和妻子便萌生了創業的想法,但由於我們沒有創業經驗,擔心失敗了會血本無歸,於是,我們便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向村裡尋求幫助。

做水電工作

沒想到,村裡把我們的事實實在在的放在了心上,村幹部們積極的幫我們做參考、想對策,並向我們詳細地普及了國家相關創業扶持政策,在他們的建議下,我們兩口子一合計,我便做起了水電工,妻子賣起了米糕。

剛開始創業時,還是比較困難的,因為我做水電工剛剛入門,技術不是十分嫻熟,大家都不太願意找我,只能偶爾接一些街坊鄰居的生意。後來,我的技術越來越熟練,再加上做事認真、收費便宜,大家慢慢的認可了我,越來越多的人找我幹活,我的口碑也慢慢的立了起來。現在,無論是周邊村寨還是城裡,我都能接到活兒做,一年下來,我的收入加上妻子賣糕的收入,也能有七八萬元了,日子過得是越來越好。

笑容滿面的蒙煥姣

通過國家政策的幫扶和我自身的努力,我們家在2018年正式脫了貧,我從一位貧困戶變成了一名個體經營者,從寨裡最落後的家庭逐步變成了小康家庭。每次回家,我都會和鄰裡分享我的經驗,希望能夠幫助身邊更多的人,讓他們和我一起,乘著國家大好政策的東風,奮發努力,把日子過得越來越好。(獨山縣融媒體中心 劉航)

相關焦點

  • ...是我最大的心願丨獨山縣基長鎮秀峰村駐村尖刀排排長莫毅業
    我叫莫毅業,是獨山縣紅十字會副會長。2019年2月,受組織委派,到獨山縣基長鎮秀峰村任脫貧攻堅駐村尖刀排排長。作為一名尖刀排長,統籌推進全村脫貧攻堅工作。  群眾能過上好日子,貧困戶真正實現脫貧,是我開展駐村工作以來最大的心願。為此,我帶領尖刀排幹部及村支兩委全體成員,深入開展調查,分析秀峰村貧困原因,尋找脫貧措施、制定脫貧計劃。在充分尊重農戶意願的基礎上,確立了發展種植養殖業為主的脫貧致富之路。
  • 【我的脫貧故事】一不等二不靠 勤勞致富是正道丨基長鎮秀峰村村民...
    我叫袁朝蘋,今年55歲,是獨山縣基長鎮秀峰村龍井組村民。 那時,我還要負擔兩個正在讀高中孩子一年近2萬元的學雜費、生活費。那是我最痛苦、最艱難的時期,整個人都變得很頹廢,不想與人接觸,心裡既難過又自卑。 就在那年年底,精準扶貧的春風吹到了我家,在村民代表大會的評議下,我家被評為了貧困戶。駐村幫扶工作幹部一次次入戶走訪、鼓勵和幫助,終於讓我接受了家庭變故的事實,也讓我重新振作起來。
  • 「我的脫貧故事」發展產業帶領村民脫貧致富丨劍河縣南明鎮小湳村...
    我時常在思考,作為一名中共黨員,不應該只考慮自己,而應該多考慮群眾,我心裡萌生一個念頭,要帶領更多群眾脫貧致富。  2019年是劍河縣脫貧出列之年,通過幫扶單位黔東南州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的幫助,在村兩委的帶領下,我們成立了村社建聯劍河縣群振生態產業旅遊開發專業合作社,我是也社員之一。
  • ...做好群眾貼心人丨獨山縣基長鎮秀峰村駐村幹部陸雄恩
    我叫陸雄恩,是獨山縣稅務局的一名工會幹部。2019年6月,應組織召喚,成為基長鎮秀峰村脫貧攻堅駐村尖刀排的一員,擔任打屯組網格員。從駐村的第一天起,我就想著,如何發揮好自己工會幹部善於聯繫群眾,組織群眾的優勢,做好群眾的貼心人。
  • ...大學夢,我從貧困戶變成扶貧幹部丨獨山縣基長鎮水巖村村民吳澤爽
    我叫吳澤爽,是獨山縣基長鎮水巖村村民,我曾是貧困戶子女,現在是一名扶貧幹部。  因家中上學的孩子多,2015年,我家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在駐村幹部的幫扶下,我們一家先後享受了教育資助、產業分紅等扶貧政策。
  • 鄰水脫貧攻堅 秀峰村在蛻變
    秀峰蛻在脫貧路上有這麼一個宣傳人,他在推進精準扶貧過程中,要求駐村扶貧工作隊要立足村實情,富農還需先富腦、扶貧還需先扶志的理念,每每來到農戶院壩、田間地頭他總是先講清扶貧理念,他就是鄰水縣宣傳部下派到城北鎮秀峰村的第一書記曾濤。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路上不落伍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村民...
    我叫田景奎,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寨章村)村民,因家庭生活困難,於2014年5月,通過個人申請、民主評議、組織考核等程序,我家被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2018年,在駐村幹部的幫助下,我還參加了打老村林下養雞入股分紅合作社,當年分紅400元。  幾年來,我家享受著黨和國家的扶貧政策,感受著幫扶班幹部親切關懷和幫助,讓我從心底覺得國家給予我們貧困戶這麼多幫助,自己更不能再有等靠要的思想,應該通過自己的努力進一步改善自家生活水平。
  • 「我的扶貧故事」他鄉變故鄉,群眾是親人丨獨山縣基長鎮董秧村駐村...
    我叫唐婭,我與董秧村的戰貧情得從2017年開始說起,27歲的我,石阡人,大學畢業為了愛情選擇背井離鄉,來到貴州省黔南州獨山縣基長鎮成為一名基層幹部。2017年12月,因組織信任,我來到董秧村即心愛之人從小生活的地方,從此開啟扶貧之路。
  • 「我的脫貧故事」靠著5畝茶園,過上了好日子丨獨山縣基長鎮水巖村...
    我叫蒙炳國,是獨山縣基長鎮水巖村上高組村民,曾經是一名貧困戶。那裡,雲霧繚繞、雲天相接,依稀還看到一片片茶園,那就是我們的寨子,貢茶之鄉——上高寨。蒙炳國與自家的茶園合影早年,我過得很不容易。妻子因智力問題不會幹活,孩子也不能正常照顧,我沒有文化,沒有技術,孩子要人撫養,因此我不能像別的家庭一樣去廣東打工。
  • 「我的脫貧故事」勇當致富帶頭人丨獨山縣影山鎮紫林山村村民韋世忠
    我的困難被老支書韋世超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在村支兩委的關心下,經過個人書面申請和村民小組會評議等程序,我家被納入精準扶貧建檔立卡貧困戶。  因在外省務工時積累了一些建築行業的工作經驗,我有意利用護林的業餘時間重操舊業,這個想法得到了新任村領導韋世貴和第一書記黎祖酋的大力支持,他們積極地為我聯繫業務,從做技術工開始到承包小型工地,我的事業很快就進入了正軌,成了村裡小有名氣的包工頭。
  • ...的脫貧故事」脫貧致富當自強丨印江自治縣楊柳鎮楊柳村村民李茂齊
    我叫李茂齊,是銅仁市印江自治縣楊柳鎮楊柳村的村民,今年52歲。我在2014年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於2018年脫貧。  2014年以前,我的生活只能用「糟糕」兩個字來形容。在吃這方面,我僅能夠滿足吃得飽的需求;在住的方面,雖然說我有房子可住,但是這個房子無法為我遮風擋雨,且有很大的安全隱患,始終不能讓我住得安心、睡得安寧;在掙錢方面,我只能每個月做幾天臨時工勉強維持生活,甚至有時做一天臨時工後,就不找不到下一份工作了。
  • 「我的脫貧故事」一個人脫貧不算什麼 大家都脫貧致富才是最好的丨...
    我叫唐國珍,今年57歲,是黃平縣紙房鄉天馬村三組人。因家庭條件有限,我17歲就開始外出打工,做過服務員、工廠工人、管理人員等,十幾年的打工生涯,卻沒掙著什麼錢。嘗盡了在外打工生活的艱辛與淚水,我暗下決心回鄉發展。
  • 「我的脫貧故事」好政策讓我家脫貧丨劍河縣太擁鎮南東村村民李世能
    我叫李世能,今年21歲,是劍河縣太擁鎮南東村村民,現在就讀凱裡學院二年級。我家4口人,父母均50歲,父親在外打工,母親在家務農,妹妹李世芯19歲,現就讀凱裡學院一年級。那年,我的家庭情況很糟糕,我上了高中二年級,妹妹初中三年級,母親沒有文化,在家種田、餵豬,年內可得收入4000元。父親初中文化,外出打點臨工,年內可得收入20000元,表面上來看,整個家庭生活超過了溫飽線。但是由於我和妹妹上學費用的開支,又把家庭拉向了貧困的泥潭,每到學校開學之際,我父母就發愁,我和妹妹非常懂事,就靠「忍飢挨餓」節省開支。
  • 「我的脫貧故事」只要肯幹 就能脫貧丨七星關區放珠鎮毛家屯村村民...
    我叫胡文邦,是七星關區放珠鎮毛家屯村村民。在脫貧攻堅中,我們家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要感謝黨的好政策。  多年前,我與村寨裡大多數村民一樣,守在大山裡,靠著自己與妻子的勤勞把家撐起。生活雖然清貧,但一家人過得有滋有味。
  • 「我的扶貧故事」「第一桶蛋」 帶村民脫貧致富|岑鞏縣龍田鎮都素...
    我叫劉良軍,現為貴州省黔東南州岑鞏縣龍田鎮都素村黨支部書記。劉良軍在村委會開展脫貧攻堅工作(張惠英攝)我與都素村的故事,還要從2002年,我被鄉親們推選為村委會主任、兼村衛生室村醫的事情說起。  當時,鄉親們選我當村幹,剛開始我真的有些擔心,畢竟要經營診所,要養家餬口,事情多了怕照顧不過來,我有些不情願。父母看出了我的心思,對我說:「做人不能只想著自己,要想著鄉鄰,有責任擔當。」  在父母的鼓勵和支持下,上任後,我上午處理村衛生室的日常事務,下午到村委會開展工作,晚上就走村串寨開展公共衛生服務、了解民情。
  • 「我的脫貧故事」我家脫了貧 村裡變了樣丨望謨縣樂元鎮裡好村村民...
    我叫羅國驛,家住望謨縣西北角的樂元鎮裡好村。  以前,我的家鄉很偏遠,很貧窮、很落後,現在,我的家鄉變成了一個美麗的小康村,村民日子也越過越美好。羅國驛和家人搬進了新家鄉村公路也變好了,來往的車輛自然而然變多了,我們往返於集鎮之間,也帶動了經濟的發展,同樣也使我的鄉親們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
  • 「我的脫貧故事」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做脫貧致富的先行者|天柱縣遠...
    我在2014年被評為貧困戶後積極配合鎮黨委政府、村兩委及幫扶幹部,他們怎麼說我就怎麼幹,不清楚的扶貧政策我就主動問村兩委和幫扶幹部。「黨和政府那麼貼心幫扶我們脫貧,我們哪有不配合的道理,現在政府來幫扶我們脫貧,帶來了很多政策,但最終還是要靠我們自己努力才行,只要不懶、只要努力做事我們相信自己的生活會越來越好。」
  • 「我的脫貧故事」我成了村裡的脫貧「樣本」丨貴定縣德新鎮光明村...
    我叫楊勝福,是貴州省黔南州貴定縣德新鎮光明村的村民。今年已是64歲,家中只有我一個人。以前因貧失志,但在駐村幹部這幾年的幫扶下,如今,我成了村裡貧困戶效仿的脫貧「樣本」。三年前,我的日子過得非常困難,可以說是家徒四壁。
  • 「我的脫貧故事」自力更生 實幹致富丨黎平縣永從鎮頓洞村村民吳奇
    我叫吳奇,今年46歲,是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永從鎮頓洞村寨頭十一組的村民。我家有4口人,因缺乏農業種養殖技術、需供養子女上學等因素,生活較為困難。我曾前往廣東務工,但由於文化水平不高,又缺乏技術,只能從事一些簡單的體力活,我的妻子在家務農的同時照顧小孩,家庭的收入來源比較單一。2014年,我家被評為了建檔立卡貧困戶,在了解到相關政策後,2015年我決定返鄉創業。返鄉後,經過黨委政府及村兩委的指導建議,我決定發展產業實現脫貧。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致富有「方子」丨錦屏縣啟蒙鎮中華村第一...
    我叫龍正培,自2017年起,我就與黔東南州錦屏縣啟蒙鎮中華村結下了不解之緣,任中華村第一書記,脫貧攻堅「尖刀班」組長、網格員,每個職務都是沉甸甸的責任。而我用「三子串線」來體現擔當和襟度。  沉入一線,脫貧致富有「方子」  村裡的群眾聽說又來了一位年輕人來扶貧,感到很漠視。而我用溫暖的心來融化他們,主動跑到田間地頭,幫助群眾幹農活。哪家遇到難事,我總是主動上門解決。這段時間裡,手被磨破皮、腳走出水泡、人被曬脫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