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幕)叛逆,從之寒武紀開始:
雖然同屬軟體動物們,但烏賊、章魚等頭足綱成員,與那些裹足於泥沙或礁巖上的螺、貝們的行為迥異,擁有超乎尋常的運動能力,可稱之為軟體動物異類。
古生物學家認為頭足綱與腹足綱,有共同祖先:寒武紀時「單板綱」的成員。單板綱是一類原始的軟體動物外殼有點像單片貝殼,能在海底緩慢爬行。在轟轟烈烈的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中,單板綱動物也不甘落後。一些成員長出了最早期的觸手,外殼形狀更加複雜並且填充入氣體,使內殼屬於身體上方,便於觸手運動,這間氣體所提供的浮力,最終使它們在水中「飛起來」,正是這些「想飛」的單板綱動物演化成了後來的頭足類。
已知最早的真正頭足類動物,是約5億年前的「短棒角石」。他的化石發現於中國北方柔軟的身體上背著一個長約二釐米,形狀像個小牛角的外殼,短棒角石依然只能在海底爬行,但外殼內部已經有了頭足類的標誌——分層隔壁和體管結構。
整個寒武紀有130多種頭足類動物都留下了化石,但大部分都在寒武紀末期的三次滅絕事件中消失。只有麗斯木角石目的幾個種進入了接下來的奧陶紀,他們也成為後來所有頭足類動物的共同祖先。
你現在還傻傻分不清烏賊、魷魚、章魚嗎?
首先,章魚是最好區分的。因為這三個物種裡面只有章魚屬於八腕定一目。魷魚和烏賊屬於十腕總目。
其次是魷魚和烏賊。魷魚體型細長,末端尖銳,肉鰭大都長在身體末端兩側,形似箭頭。烏賊體型扁圓,像個熱水袋,肉鰭常呈「裙邊狀」,在胸幹周圍幾乎圍成一圈,而章魚的常見種類,則完全沒有肉鰭。
除了外形在吃他們的時候,我們也能根據他們身體裡的「內殼」區分三者:烏賊的內殼最大最後用指甲刮會有粉末掉下來,俗稱墨魚骨,由於的內殼退化成透明薄片,質感像塑料,而章魚的體內則完全找不到內殼了(個別種類也有,但難以察覺)
頭足類四大名門:
1.鸚鵡螺
鸚鵡螺可能是現存頭足綱裡,歷史最悠久的。曾經制霸整個海洋,但如今只剩下6個種類。與海螺相差甚遠,靠漏鬥塗水流動。頭前長有60~90根觸手,因此屬於頭足綱。現存的鸚鵡螺最大能長到直徑20多釐米,他的螺殼外形就像鸚鵡的喙,因此得名。
鸚鵡羅的殼分成很多個「房間」,叫氣室,他的肉體只住在最末的一間,並不是充滿整個殼的。氣勢內充滿氣體,鸚鵡螺靠調節氣寶裡氣體和海水的比例就能上浮或下沉。在鸚鵡螺的啟發下,法國科幻作家,儒勒·凡爾納在《海底兩萬裡》中設計了一種能在水下航行的船隻,特地起名鸚鵡螺號——後來的核潛艇,也是根據這個小說的設定發明出來的。
在投足類動物中用羅算是比較長壽的,10歲左右才能達到性成熟,由於人類的捕撈過度,海洋環境惡化,數量急劇減少。
2.烏賊
烏賊墨汁含量極大,又稱「墨魚」。頭足綱下,有一個單獨的烏賊目。各種烏賊都是這個目下的成員。他們體內有一塊兒,石灰質的內殼,裡面布滿微型的氣室內殼,前能進氣,後能進水,相當於一塊可調節的浮板,烏賊以此上浮下沉,同時靠身體外緣的鰭擺動,可以維持平衡,調整運動方向。
比起魷魚和章魚,烏賊的行動緩慢,大都生活在淺海海底或珊瑚礁附近,「路況」複雜,遊快了也沒有必要,又容易撞上,所以就把全部精力用在了變色隱身上,伏擊小型生物。
3.魷魚
平時所說的魷魚都是指槍型目,深海烏賊目,微鰭烏賊目的成員,這三個目種類眾多,幾乎佔頭足綱物種總數的一半。烏賊體型差別很大,小到軀幹長不到兩釐米的玄妙微鰭烏賊大到軀幹能長到四五米長,體重達數百公斤的大王魷魚(大王烏賊),梅思烏賊(大王酸漿魷)。許多物種所以名為烏賊但其實是魷魚。
由於大都生活在開闊海域,善於遊泳。尤其是魷魚科的莖柔魚、鳶烏賊雖然壽命也就一年多,但是要進行上千公裡的長途洄遊。眾多海怪的原型一般都指向那些巨型魷魚:其中大王魷已知最大體長(算上腕足),有13米重275公斤。南極海域的大王酸漿魷最大個體稍短一些,但更為壯碩,重達495公斤。由於中適合吃的水產也不少:如鐵板魷魚的主要原料就是阿根廷滑柔魚,太平洋褶皺魚等。福建沿海被稱為「小管」的,則是劍尖槍烏賊和杜氏槍烏賊。
4.章魚
8腕總目的種類都稱為「蛸」,也就是章魚。在投足類動物甚至所有無脊椎動物中,章魚都堪稱是智商最高的。有些種類會使用液和石頭等工具,保護自己,有些種類也能模仿其他動物。誰讓他們身子,軟能變形呢。
因為章魚內殼退化,或者消失擺脫了骨骼的束縛,能在狹小環境中來去自如,喜歡鑽洞漁民利用這一習性發明了「蛸壺」,只需要栓繩沉入海底蛸類便會自己鑽入壺內。抓章魚當然是用來吃的:浙江的名貴海產「望潮」就是我國近海的長蛸,而廣布世界的真蛸更是日、韓、西班牙等國的海鮮明星。
有些章魚含有劇毒,如澳大利亞豹紋蛸成員,俗稱藍環章魚也就幾釐米長,滿身藍色環紋,鮮豔奪目,其中的斑點豹紋蛸,被咬一下便能致命,不亞於那些有毒的爬行類。
本文參考了中國國家地理博物2019年總計184期04月刊。支持博物!!!
全文終,謝謝觀賞,喜歡的朋友可以訂閱關注,求三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