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老話叫「擒賊先擒王」,意思是說作戰時如果抓住了對方的主帥,或者攻佔了最關鍵的地方,就能瓦解對方的軍心,取勝也會輕鬆很多。按照這樣的邏輯推算,當年那兩顆分別被命名為「小男孩」與「胖子」的原子彈,似乎應該被丟在東京?
「小男孩」於1945年8月6日在廣島上空9千米多的高度被投下,它的原爆使大約7萬人迅速死去,差不多同等數量的人因此而受傷。困獸猶鬥,日本仍然寄希望於將「小男孩」的到來解釋成隕石墜落,3天後,「胖子」又在長崎上空9千米的高度被投下,城市變成廢墟。
眼看著傷亡不斷加重,日本再也坐不住了,8月15日,廣播裡傳來了天皇宣告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無條件投降的聲音,飽受戰爭侵襲傷害的人們歡呼雀躍,慶祝勝利,但日本不少想法激進的士兵卻痛哭流涕,難以接受,甚至揚言要切腹。
可見原子彈的威力夠大,看著盟友倒下還想繼續垂死掙扎的日本,也只能選擇投降。而美國的兩顆原子彈丟在廣島和長崎兩地也不是隨機選擇的,先說廣島,既然美國是要用轟炸造成威懾,必然得選人口密集的城市,不可能把原子彈丟在荒野,製造響聲讓對方嚇到那麼簡單。
廣島當時常住人口大約35萬,最關鍵的是,這35萬人裡面有數萬的日軍,廣島還有日本「兵都」之稱,有兵就有軍工廠,廣島軍工廠數量繁多,炸一炸也能給日本帶來重大損失。至於長崎,原本是作為備選城市,因為雲層密布看不清原來的地點小倉,轟炸機就轉頭去了長崎。
原子彈沒有丟在東京,一是因為沒有繼續轟炸東京的必要,因為東京在此之前已經遭遇過連番的轟炸。B-29超級空中堡壘式轟炸機問世後,美國可以對日本進行戰略意義上造成實際損失的轟炸了,而當時美國的轟炸機從成都起飛,先只是炸了一些次要的目標,後來才轉向對日本本州島的大規模轟炸。
光1945年3月9日晚上對東京實行的地毯式轟炸就已經讓東京死亡了近9萬人,重傷者更多,上百萬人流離失所。火攻東京讓日本花了將近1個月時間才將屍首清理乾淨,連續的大火讓東京城變成了廢墟,22個工業目標被摧毀。
因此,當時的東京已經不需要再添上一把火來讓日本頭疼了。更何況東京遇襲比原子彈投放的時間早多了,日本也沒有因此早投降,甚至寄希望於拖延時間,投放原子彈是為了儘早結束戰爭、減少己方的傷亡,而不是為了將日本的實力一掃而空,而且美國不想炸死天皇。
天皇對日本的精神象徵意義不用多說,如果炸死了天皇可能會迎來新一輪的反撲,傷敵一千自損八百;只要震懾了天皇讓他儘早宣布投降,原子彈的目的就達到了。另外,原子彈在當時也屬於「新產品」,美軍需要用其他之前沒大規模遇襲的城市來試驗其威力,這也是東京沒有跟原子彈相遇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