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出塞,傳頌千年,你可知「昭君」二字代表什麼?

2020-12-22 舊時光老影像

班固在他的著作《漢書.元帝紀》中稱君為「王檣」但在另一篇章《何奴傳》中又說,「王牆字昭君,號寧胡閼氏」,而範曄在他的著作《後漢書》卻說:「昭君字嬙。」這裡除「寧胡閼氏」這個明顯的屬於匈奴後宮的政治封號外,人們該稱呼這個歷史上美麗絕倫的女人為王昭君、王檣、王牆還是王嬙呢?筆者依據各種史料考證後表明:王昭君除「王」姓可以肯定外,其他的所謂的名和字、只是以昭君的某種身體特徵來表明其身份的呼號。

漢元帝明告天下選秀女的時候,王昭君作為南郡的第一人被送進宮裡。但她在掖庭等待了三年,都沒有被漢元帝召見過。沒有被皇帝寵幸過的女子是沒有封號的。她的名字當然不會被注意,後宮像她一樣沒有被皇帝召見過無封號的宮女成千上萬,沒有被記住名字的還有很多。有些幸運的宮女後來被皇帝寵幸,但也只是有個姓而沒有名字。這樣的女人如漢高祖的戚夫人,漢文帝之母薄姬,漢景帝之母竇太后,漢武帝的寵姬尹捷妤、鉤弋夫人、李夫人等,都只是在歷史上留下了姓和當時的政治封號,而沒有名字。鉤弋夫人姓趙,她入宮前因其兩手常握拳彎曲,入宮後一開始就封她為「拳夫人」,後來移居到鉤弋官,就被稱為「鉤弋夫人」,她的兒子就是漢昭帝。通過這麼多史實,西漢後宮的宮女從入宮的那天起,就不再被稱呼在娘家的名字了,所以王昭君的名和字不詳也是理所當然了。

王昭君首次出現在《漢書》中時,被叫做「王牆」, 這「檣」字很可能如「拳夫人」的「拳」字一樣,是與被徵選入宮時的某種特徵聯繫在一起的。《康熙字典》把「檣」解釋為「船檣帆柱也",那昭君就是一位坐船來的王姓姑娘。《漢書》 後面又稱她為「王牆」,「牆」與「檣」,同音假借。這「」檣、「牆」兩字音同但是意義卻不相同,說明這兩個字都不是王昭君的真實名字,而只是-一個記錄相同音的符號。

後來範曄寫《後漢書》時,將「王檣」、「王牆」都寫成「王嬙」。《說文解字》裡對這個字的解釋是:「嬙,婦官也,從女牆省聲。」範曄大概認為王昭君賜嫁匈奴單于,已經具有宮中女官資格,於是改「檣」「牆」,為「嬙」。後來的人因為王昭君是為國家作出貢獻的著名美麗女人,逐漸形成了用「王嬙」來稱呼她的慣例,於是「王嬙」這一稱呼就流傳開來。

既然王昭君沒有名字,那麼「昭君」這兩個字代表的很可能是封號而非字號。班固的《漢書》說昭君是「字昭君」,而範曄的《後漢書》卻說「昭君字嬙」,這種記載上的相互矛盾就已透露出這一點。「王昭君」這三字似乎另有一種深刻的意義:代表漢朝皇帝嫁給匈奴的王姓姑娘。很巧的是,這稱呼是她遠嫁到匈奴前漢元帝欽賜的。因為她好幾年未得見龍顏,所以並沒有得到漢元帝的封賜,當呼韓邪單于前來漢朝求親時,按照大漢習俗,皇帝理應把後宮未受對號的處女加封號,然後賜給呼韓邪單于。而那些已經受封為漢宮女官的,從名分上說已經是屬於漢元帝的女人,為表示對兩國邦交的重視,已有封號的後宮佳麗是不宜賜給匈奴單于為妻的。但為了大漢的面子,和親的使女又必須有點封號才能顯示出漢朝皇帝對這件事的重視。王昭君很快就要嫁到匈奴了,無論如何漢元帝必須選擇適當的封號給予封贈。但王昭君不是皇室支系,不能被封為公主,於是便只能希望她能把漢帝的恩澤像她的美麗如太陽照耀漢宮一樣,照到匈奴大地的寓意封為「昭君」。

西漢歷史上不乏把女子賜封為「君」的例子,比如漢武帝把他同母異姓的大姊封為「 修成君」便是一例。《說文解字》裡對「昭」的解釋為「日明也」,那麼「昭君」便是漢皇光照匈奴的意思。王昭君有沉魚落雁的美麗,此次和親肩負著替漢家君王傳播光明、使大漢和匈奴邦交友好的局面繼續維持下去的重大使命。無論是「昭君」還是「寧胡閼氏」,都是充滿政治意義的稱號,對昭君出塞這件具有「 和番」意義的重大政治事件,兩國君王都很重視,都祝願此事能取得良好的政治結果。

這樣一番考證下來,王昭君除姓王可以確定外,她的真實名、字都很難以考證。也可能是漢朝女子因地位低而沒取名字,後來的人就一直用「昭君」這個封號稱呼她了。

相關焦點

  • 王昭君出塞經朔州的故事
    《後漢書·南匈奴傳》則記載昭君出塞後的生活:「生一子。及呼韓邪死,其前閼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書求歸,成帝敕令從胡俗,遂復為後單于閼氏焉。生二女,長女為須卜居次,小女為當於居次。昭君出塞和親是漢匈雙方的政治大事,經過幾十年的戰爭,漢匈在人力、物力、財力和國力上都損失很大,百姓苦不堪言,因而雙方都不願,也不能繼續戰爭。
  • 千年神韻 絲路故事第5集:昭君出塞
    「昭君出塞」成就一段傳唱至今而不衰的和親佳話! 王昭君,即王嬙(qiáng),字昭君,原為漢宮宮女。 北方的匈奴經過前代漢軍的連續打擊,內部出現了五單于並立的局面,最終匈奴分裂成為了南北二部。 公元前54年,南匈奴呼韓邪單于被他哥哥北匈奴郅支單于打敗,遂向漢朝稱臣歸附,成為了漢朝的屬國,漢宣帝將其安置在長城外的光祿塞下,呼韓邪並三次入朝朝貢。
  • 王豔的京劇《昭君出塞》與她的京劇歌舞《昭君出塞》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尚派真傳弟子王豔主演的《昭君出塞》這齣戲講的是西漢到了漢宣帝當皇帝的時候,國力強盛。臨回匈奴前,王昭君向漢元帝告別的時候,漢元帝看到她又美麗又端莊,可愛極了,很想將她留下,但天子又難於失信。據說元帝回宮後,越想越懊惱,自己後宮有這樣的美女,怎麼會沒發現呢?
  • 人物探秘:試議昭君出塞途徑喬河打扮
    約8年),名嬙,字昭君,乳名皓月,西漢南郡秭歸人,今湖北省宜昌市興山縣人,西漢元帝時和親宮女,與貂蟬、西施、楊玉環(楊貴妃)並稱中國古代四大美女,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晉朝時為避司馬昭諱,又稱"明妃",王明君。
  • 王昭君出塞前被誰蹂躪了三天三夜?
    一個是好色皇帝劉奭,一個是美貌宮女王昭君,兩人本來只是簡簡單單的主僕關係,不想千年之後,卻稀裡糊塗地出現了與兩人有關的風流韻事。真 名聲在外的昭君出塞,雖然在正史中只有寥寥數語,但是千百年來,卻因被天馬行空的人們不斷賦予新的內涵、增添新的情節、表達新的感情而變得版本眾多、迷霧重重、真假難辨,有甚者多了些九曲迴腸,主人公王昭君也憑藉此轟動一時的爆炸性新聞躋身我國古代四大美女之列。
  • 李彩樺版《昭君出塞》美化出塞情節的做法,你們覺得對嗎?
    剛剛恰巧看到了《母儀天下》中,昭君出塞的情節,讓我一下就想起來了李彩樺版的《昭君出塞》。若說最美昭君,李彩樺的昭君扮相,在我心裡一直是最美的。有事沒事,就喜歡去回顧一下她那一版《昭君出塞》。昭君出塞這個故事,流傳至今,已是多年。根據這個故事改編的電視劇,也有好幾個版本。但就我所看過的版本中,只有李彩樺版的《昭君出塞》把王昭君跟呼韓邪之間的感情,進行了美化。
  • 漢元帝不可能喜歡王昭君,所以,出塞和親就是王昭君的最佳選擇了
    前33年,南匈奴呼韓邪單于到長安求親,王昭君因而出塞,在所有的傳說當中,王昭君出塞的那天是悲悲切切的,一則遠離故國,二則感慨紅顏薄命,為什麼紅顏薄命
  • 做一個有擔當的人—昭君出塞的啟示
    做一個有擔當的人—昭君出塞的啟示一、昭君出塞王昭君明眸皓齒,天生麗質,16歲時她隨著皇帝的一紙詔書從深山走入皇宮。傳說,王昭君遠嫁塞外時,撥動琴弦,一首琵琶曲寄託了濃濃的鄉愁,南飛的大雁聽到那悽婉的琴聲,望著那驚豔的女子,竟然忘記扇動翅膀,撲落於平沙之上。「落雁」就此成了王昭君的雅稱「胡漢和親,邊塞安寧」的壯舉,使漢朝與匈奴的太平景象維持了將近半個世紀,王昭君也成為文人騷客競相描寫的對象,有人甚至將她的功績與西漢名將衛青、霍去病相提並論。
  • 長安城風波,王昭君出塞,漢元帝怒殺毛延壽,是真是假?
    「昭君出塞」的故事家喻戶曉,但當年的長安城風波真相到底是如何?其實,畫師毛延壽不該為王昭君出塞而背鍋,然而世人大多誤會他了。且聽真假歷史回聲道來:李彩樺版王昭君公元前54年的農曆八月十五,王家生有一女,名為王嬙,字昭君,這就是後來的「落雁」。小姑娘是在貧寒之家長大。
  • 《昭君出塞》餘票緊張發售 | 舞蹈界上神【唐詩逸】24日桂林首演
    他們帶來了一部大型舞劇——《昭君出塞》。演出地址:桂林大劇院(臨桂新區中心公園西北側)《昭君出塞》是一段耳熟能詳、流傳千年的動人故事如果將這段展現華夏民族大愛情懷的歷史通過舞劇的形式呈現出來又會給觀眾帶來怎樣不同的視聽感受呢?美圖!!!
  • 昭君出塞也是一路遊山玩水,不然為啥走左雲
    據說王昭君就是途經左雲而出塞的。昭君出塞,認同度較高的路線是:長安—北地(今甘肅慶陽縣)—上郡(今陝西榆林市)—西河(今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東勝區)—朔方(今杭錦旗)—五原(今內蒙古包頭市)。這條路線基本上是秦朝開築的直道,據說呼韓邪單于三次朝見漢朝皇帝均走此路,所以很多人揣測,昭君出塞也應該走這條路。
  • 李彩樺版《昭君出塞》美化了故事?感覺「童年濾鏡」都快破掉了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覺得本篇文章對你來說有幫助的話,別忘了點讚、評論、轉發和收藏哦 剛剛恰巧看到了《母儀天下》中,昭君出塞的情節,讓我一下就想起來了李彩樺版的《昭君出塞》。 若說最美昭君,李彩樺的昭君扮相,在我心裡一直是最美的。
  • 王昭君出塞真的讓漢元帝後悔嗎?看看當時的背景就知道了
    昭君出塞一直以來都被傳頌,但是其實背後故事很多人也不了解,它也留下了許多遺憾和疑問。人們普遍認為王昭君是一個誠實坦率的人,不善於討好有權勢。因為他不想賄賂畫家毛延壽,從來沒有引起皇帝的注意。最後,皇宮把她作為禮物送給了匈奴單于,離開時,出於漢匈友誼的禮遇,漢元帝參加了告別儀式。
  • 「落雁」之地在朔州 「塞上明珠」葬昭君
    其中的 「落雁」,說的便是出塞和親的王昭君。王昭君以「血緣」締造了漢匈帝國的結盟,大義千秋佳話永久。「落雁」之地便是塞北朔州,而昭君出塞所過的第一個村莊和她離世後的埋身之所,就是朔州的青莊村。「青莊村」之名還是昭君因這裡依山傍水、風光秀麗而得名。埋葬佳人之後,青莊村改名為青冢村,後更名為青鍾村。如今的青鍾村,大力發展旅遊資源,昭君文化便是其中的一大亮點。
  • 昭君出塞途經地——雞鹿塞
    秦末漢初,中原又亂,但無暇北顧,匈奴再次南下,一直到漢武帝時期,國力強盛,派衛青率兵10萬北伐匈奴,再次奪回河南地,並將九原郡一分為二:東部地區改名為五原郡,西部地區改為朔方郡。朔方郡下設10個縣,其中有3個縣的遺址就在磴口縣境內,分別為窳渾、臨戎、三封縣。
  • 青冢擁黛昭君墓
    正面評論當然是說王昭君為國分憂,肩負民族大義之類的大話,可我有一點想不明白,你當朝的帝王將相都完不成的任務,憑什麼要交給一個弱女子來完成?你們每天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憑什麼讓一個女子背井離鄉遠赴草原?要知道在漢代時的匈奴人所過的生活,可不是今天呼和浩特式的生活,其艱辛苦難可想而知。我是懷著對王昭君的崇敬之心來訪昭君墓的。
  • 群山萬壑 一代昭君鑄美名
    如果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那麼,王昭君「一支出塞曲,慷慨越千年」,能夠打動當世和後人的,一定是她的堅毅與溫柔,堅毅,是她的以社稷為重;溫柔,是她的美與魅。有人說,風華絕代的昭君是一個動詞,散發著歷久彌新的巨大魅力。
  • 昭君出塞人人知道,但有多少人知道他發生在漢朝的什麼時候?
    漢宣帝之後,他的兒子漢元帝即位,著名的「昭君和番」、「昭君出塞」故事便是發生在這一時期。 王昭君自恃貌美,不肯賄賂畫工,因此被畫工畫得不好,幾年都不曾見過漢元帝。
  • 王昭君傳說
    王昭君是美的化身、和平的使者、民族團結的象徵,以其曆史功績和社會評價位列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首。王昭君傳說與史實以及相關的遺址、 建築、文學、戲劇、書畫、音樂、舞蹈及現代的電影、電視、民俗、 商標等表現形式相互衍化,不斷補充,共同構成昭君文化的獨特內涵。《 後漢書·南匈奴列傳》有記載:「昭君字嬙,南郡人也。
  • 王昭君那麼美,漢元帝為何忍心讓她出塞?
    王昭君王昭君,名嬙,字昭君,小字皓月,漢南秭歸(今屬湖北興山)人,生於西漢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出身平民家庭,生得面若桃花,美豔動人,有「落雁」美譽。與西施、貂蟬、楊玉環並稱為古代四大美女,晉朝時避司馬昭名諱,被改稱王明君,又稱明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