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豔的京劇《昭君出塞》與她的京劇歌舞《昭君出塞》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尚派真傳弟子王豔主演的《昭君出塞》這齣戲講的是西漢到了漢宣帝當皇帝的時候,國力強盛。其中有一個單于,名叫呼韓邪,稱藩歸附漢朝並親來長安朝覲漢宣帝。漢宣帝死後,元帝即位,呼韓邪於公元前33年再次入朝,自請為婿。元帝同意了,決定挑選一個宮女賜給呼韓邪。單于得到了這樣年輕美麗的妻子,又高興又激動。
-
王昭君出塞真的讓漢元帝後悔嗎?看看當時的背景就知道了
昭君出塞一直以來都被傳頌,但是其實背後故事很多人也不了解,它也留下了許多遺憾和疑問。人們普遍認為王昭君是一個誠實坦率的人,不善於討好有權勢。因為他不想賄賂畫家毛延壽,從來沒有引起皇帝的注意。最後,皇宮把她作為禮物送給了匈奴單于,離開時,出於漢匈友誼的禮遇,漢元帝參加了告別儀式。
-
做一個有擔當的人—昭君出塞的啟示
做一個有擔當的人—昭君出塞的啟示一、昭君出塞王昭君明眸皓齒,天生麗質,16歲時她隨著皇帝的一紙詔書從深山走入皇宮。傳說,王昭君遠嫁塞外時,撥動琴弦,一首琵琶曲寄託了濃濃的鄉愁,南飛的大雁聽到那悽婉的琴聲,望著那驚豔的女子,竟然忘記扇動翅膀,撲落於平沙之上。「落雁」就此成了王昭君的雅稱「胡漢和親,邊塞安寧」的壯舉,使漢朝與匈奴的太平景象維持了將近半個世紀,王昭君也成為文人騷客競相描寫的對象,有人甚至將她的功績與西漢名將衛青、霍去病相提並論。
-
人物探秘:試議昭君出塞途徑喬河打扮
古往今來,反映王昭君的詩歌有700餘首,與之有關的小說、民間故事有近40種,寫過昭君事跡的著名的作者有500多人,古代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蔡邕、王安石、耶律楚材等,一個女子將自己的青春奉獻給國家的和平事業,這是一種高尚,這種高尚猶勝嫖姚千萬兵。
-
長安城風波,王昭君出塞,漢元帝怒殺毛延壽,是真是假?
中國古代有四大美女,其「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歷史為她們心曠神怡長達幾千年之久,後世為她們至今仍然浮想聯翩。「昭君出塞」的故事家喻戶曉,但當年的長安城風波真相到底是如何?其實,畫師毛延壽不該為王昭君出塞而背鍋,然而世人大多誤會他了。且聽真假歷史回聲道來:
-
李彩樺版《昭君出塞》美化出塞情節的做法,你們覺得對嗎?
剛剛恰巧看到了《母儀天下》中,昭君出塞的情節,讓我一下就想起來了李彩樺版的《昭君出塞》。若說最美昭君,李彩樺的昭君扮相,在我心裡一直是最美的。有事沒事,就喜歡去回顧一下她那一版《昭君出塞》。小時候就覺得他們倆的昭君跟單于非常相配,他們倆的這個故事,是那麼的美好。就算是長大後,以前也從未改變過這個想法。一直以來,這部《昭君出塞》,在我心裡都算經典劇!可今天看到《母儀天下》中,王政君三人送別王昭君的時候,我才反應過來,昭君出塞這個故事背後,其實是個悲劇啊!
-
衛、霍已滅掉匈奴主力,為何到漢元帝時期,還要派昭君出塞和親?
多次進京面見漢宣帝,並於漢元帝時期,在陳湯大破北匈奴之後主動向漢朝請求「和親」,自稱要為漢朝守護邊疆。 一、昭君出塞的歷史背景 公元前五十二年,呼韓邪單于在匈奴內亂中被郅支單于打敗,於是打算投靠漢朝。
-
千年神韻 絲路故事第5集:昭君出塞
「昭君出塞」成就一段傳唱至今而不衰的和親佳話! 公元前54年,南匈奴呼韓邪單于被他哥哥北匈奴郅支單于打敗,遂向漢朝稱臣歸附,成為了漢朝的屬國,漢宣帝將其安置在長城外的光祿塞下,呼韓邪並三次入朝朝貢。 公元前33年正月,屬國南匈奴首領呼韓邪來長安朝覲天子,以盡藩臣之禮,並自請為婿。元帝遂將宮女王昭君賜給了呼韓邪。
-
昭君出塞,傳頌千年,你可知「昭君」二字代表什麼?
班固在他的著作《漢書.元帝紀》中稱君為「王檣」但在另一篇章《何奴傳》中又說,「王牆字昭君,號寧胡閼氏」,而範曄在他的著作《後漢書》卻說:「昭君字嬙。」這裡除「寧胡閼氏」這個明顯的屬於匈奴後宮的政治封號外,人們該稱呼這個歷史上美麗絕倫的女人為王昭君、王檣、王牆還是王嬙呢?
-
漢元帝不可能喜歡王昭君,所以,出塞和親就是王昭君的最佳選擇了
因為是有工作的女人,所以,她們有資格「有秩鬥食雲」,有工資,享受一定的待遇,並且,還有可能將這種待遇帶到地方。因為漢朝的宮女是有服役年齡的。具體年齡,13歲到20歲,一旦超過這個年齡,居然還沒有得到皇帝的寵愛,那麼,她的下場就只有一個,遣送出宮,或者嫁人,或者回家。
-
昭君出塞途經地——雞鹿塞
這裡以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優越的自然條件,成為歷代中原王朝與北方民族政權之間的必爭之地,因此也使農耕文化和遊牧文化在這裡不斷發生交替、碰撞與融合。戰國時期,匈奴崛起於大漠,為了抵禦匈奴南下和擴展疆域,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將勢力發展到了河套地區,並且在河套地區開始修城築塞。戰國末期,中原大亂,匈奴乘機南下,攻佔了河南地。
-
昭君出塞也是一路遊山玩水,不然為啥走左雲
左雲縣歷史悠久,十幾萬年前就有人類在這裡居住生活,春秋時為北狄白羊族牧地,明洪武四年(1371年)設大同都衛,後改稱山西行都司,曾管轄26個衛所,直到清雍正三年(1725年)才設立左雲縣;左雲縣風光秀麗、古蹟眾多,十裡河、五路山景色奇美;邊、堡、墩、寨等遺蹟遍布。據說王昭君就是途經左雲而出塞的。
-
昭君出塞:紅顏自古多薄命,江山情重美人輕
村長王建國的兒子對王嬙的美貌垂涎三尺,早就盯上了,幾次上門提親,老王都沒答應,因為他一直覺得,憑女兒的姿色,應該有更好的發展。機會總是留給有所準備的人,果然,這次宮裡派人到民間選拔宮女,14歲的王嬙一眼就被選中了。一個農民的孩子,命運從此發生了改變,不但走出貧困山村,落戶繁華大都市,在老百姓想都不敢想的皇宮裡工作,而且還蘊含著更進一步的機會。
-
王昭君出塞遠嫁匈奴:一嫁呼韓邪,二嫁其子,三嫁其子之弟
史書中確切關於王昭君的記載很少,她本人具體的想法究竟如何,如今也不得人知。只不過從僅有的史實中,可以看出出塞大概率並非王昭君個人的意願。首先,人們耳熟能詳的"昭君出塞"故事是這樣的。王昭君到達塞外後,呼韓邪單于對她敬愛有加,兩人婚姻美滿,先後生有3個兒子。
-
李彩樺版《昭君出塞》美化了故事?感覺「童年濾鏡」都快破掉了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覺得本篇文章對你來說有幫助的話,別忘了點讚、評論、轉發和收藏哦 剛剛恰巧看到了《母儀天下》中,昭君出塞的情節,讓我一下就想起來了李彩樺版的《昭君出塞》。 若說最美昭君,李彩樺的昭君扮相,在我心裡一直是最美的。
-
青冢擁黛昭君墓
正面評論當然是說王昭君為國分憂,肩負民族大義之類的大話,可我有一點想不明白,你當朝的帝王將相都完不成的任務,憑什麼要交給一個弱女子來完成?你們每天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憑什麼讓一個女子背井離鄉遠赴草原?要知道在漢代時的匈奴人所過的生活,可不是今天呼和浩特式的生活,其艱辛苦難可想而知。我是懷著對王昭君的崇敬之心來訪昭君墓的。
-
王昭君,絲路上的最美大使
公元前200年,劉邦被匈奴首領冒頓單于圍困於白登山(今山西省大同市東北馬鋪山),雖然之後僥倖逃脫,但這讓漢朝在與匈奴的交鋒上處在了下風。這時謀士劉敬出主意,認為要用和親的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他說:「陛下如果把皇后生的長公主嫁給冒頓單于做妻子,並給他送很多豐厚的禮物,那麼冒頓單于就是您的女婿了,如果他死後,您的外孫就是首領,您聽說過外孫有跟外祖父分庭抗禮的嗎?」
-
王昭君出塞前被誰蹂躪了三天三夜?
真實的歷史中,王昭君一直埋沒在後宮佳麗之中,所以劉奭根本沒有機會臨幸這個閉月羞花的美人,更不曾與其有過風花雪月之事,但是追求美夢、嚮往憧憬的後人卻不依不饒,誓不罷休,非要無中生有,再加上對漢元帝的憎惡,便不問是非曲直用自己那見證奇蹟的巧手,活生生的整出一出王昭君在出塞前被劉奭蹂躪三天三夜的「好戲」。這絕不是筆者個人杜撰,而是在翻閱舊雜誌時看到的。
-
昭君出塞:何如一曲琵琶好?鳴鏑無聲五十年!
流傳的故事:王昭君的故事出處非常多,《漢書》、《後漢書》、《西京雜記》等文獻中多有記載,現在我們聽到的耳熟能詳的故事梗概如下:出自農家的姑娘王昭君聰明伶俐、絕色美貌,漢元帝下詔天下,遍選秀女,17歲的王昭君被選入掖庭當宮女。
-
王昭君出塞經朔州的故事
王昭君出塞路經朔州,在朔州留下史跡昭君路經朔州,為朔州人民留下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與遺蹟有三 :一是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之耍孩兒;二是位於右玉縣與左雲縣交界處的蹄窟嶺;三是位於青鍾(冢)村的昭君墓。相傳,昭君出塞時在勾注塞(又名雁門山)舉行了換裝儀式。當昭君換上胡服,由花轎改乘坐騎時,望著眼前一片荒涼,人心思漢,禁不住悲從心底來,泣不成聲,直到嗓音嘶啞,還是哽咽不止。當地百姓為了紀念她,模擬其悲切悽蒼之調,配上疊褶回復的歌詞,模仿昭君嘶啞歌喉演唱,輾轉流傳便成為現在這種曲調,取名「耍喉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