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國祚近三百年,要論起時代顯赫,只有兩個家族了,一個是世鎮南京的魏國公徐氏,另一個是世鎮雲南的黔國公沐氏。
但是相比於徐達家族,南京人多嘴雜,高官多,事情少,鎮守勳貴魏國公徐氏慢慢淪為吉祥物了。
而雲南的黔國公府,在雲南、緬甸一帶威望極高,常年鎮壓西南少數民族土司叛亂,堪稱軍政、民政一把抓的封疆諸侯。
那麼為什麼黔國公沐氏為何能獲得如此殊榮呢?為明王朝鎮守三百年雲南邊陲。
朱元璋的養子,西平侯沐英,平定雲南功勳卓著
沐氏之所以能夠獲得世代鎮守雲南的待遇,首先必須要感謝他們有個對朱元璋忠心耿耿的祖宗,第一代西平侯沐英,死後追諡黔寧王。
沐英八歲就被朱元璋收為養子,十二歲就跟著朱元璋南徵北戰,十八歲開始就在軍中擔任要職。明軍南下攻打福建的陳友定的時候,沐英率軍從江西向東進攻福建,履歷戰功,俘虜陳友定部將馮谷保,獲準恢復沐姓。
明朝建立後,洪武三年,沐英出任鎮國將軍,不久升任大都督府同知,參與全國軍隊的管理,沐英雖然年少,但是遇到事情非常果斷,處理問題明確快速,沒有任何疏漏,深得朱元璋和馬皇后的稱讚和器重。
洪武九年十一月,沐英被任命為徵西副將軍,跟隨衛國公鄧愈出徵吐蕃。沐英與鄧愈兵分三路,一直打到崑崙山,班師而回。沐英因功被封為西平侯,世襲罔替。
洪武十四年,朱元璋以傅友德為徵南將軍,沐英、藍玉為副將軍,率軍三十萬,徵討盤踞在雲南元朝殘餘。沐英與傅友德率主力進攻到曲靖,元朝平章達裡麻率軍十萬抵禦。
兩軍在白石江兩岸對陣,沐英勸阻了傅友德立即渡江作戰的計劃,派遣數十人從下遊潛水渡江後,吹響號角,製造主力大軍已經渡江的假象,擾亂敵軍。
明軍趁元軍陣營混亂渡江作戰,登上對岸後,與元軍展開大戰,達裡麻大敗被俘,明軍俘虜兩萬多人,沐英將他們都釋放回家。元軍戰敗的消息傳到昆明,元朝梁王自殺,明軍兵不血刃拿下昆明。
洪武十五年,沐英與藍玉率軍攻打大理,盤踞大理數百年的段氏據守下關抵禦明軍。沐英派遣王弼進攻上關,沐英和藍玉親自進攻下關,同時派人從背後攀爬到蒼山上,居高臨下策應大軍。
沐英身先士卒,騎馬渡河率領大軍作戰,明軍士氣高漲。段氏軍隊被明軍氣勢震懾,陣勢混亂,全軍潰敗,被明軍生擒。隨後,沐英與傅友德率軍又平定雲南其他地方,至此雲南大部歸入明朝統治。
沐英對朱元璋忠心耿耿,受命鎮守期間,深得上下民心
洪武十六年,朱元璋命令傅友德、藍玉班師回朝,留沐英鎮守雲南。沐英鎮守雲南期間,大力發展屯田,注重軍隊屯田,同時從周邊遷入漢族百姓進行屯田,解決雲南駐軍的糧食問題。
沐英組織民工疏浚河道,擴大滇池,興修水利工程,促進了雲南的農業生產。同時大力引入商人進入雲南,運入糧食、布匹和食鹽,促進當地的商業活動。而且沐英整修入滇的道路,保護雲南的運輸線,促進了雲南的農商發展。
沐英還注意發展雲南的教育事業,傳播中原文化,在雲南設置府學、州學、縣學,選擇民間優秀的土官子弟入學,對當地土人進行漢化教育,維護當地的穩定和發展。
沐英治理雲南的成果,深得朱元璋和雲南民眾的認可。有一次朱元璋召沐英回京,雲南各族官吏「無老幼,惟恐其不來也,鹹戚然東向」。沐英死後,在雲南有民謠流傳:「孰為我父?孰為我母?無母奚居?無父奚附?天夢夢乎,莫恤我窮乎!」可見民眾對沐英的愛戴。
有才能的人歷代都有,但是沐英一族怎麼能夠獲得朱元璋的信任呢?這就不得不提沐英對朱元璋的忠心,沐英的去世,就反應了沐英對朱元璋一家的深厚感情!
沐英從小就被朱元璋和馬皇后收為養子,因為當時朱元璋和馬皇后還沒有兒子,就把沐英當兒子養育,因為多年的撫養,沐英也把二人當做自己的父母,朱標出生後,真心實意地把朱標當做自己的弟弟一樣愛護。
洪武十五年,馬皇后去世,還在前線帶兵的沐英得到消息後,極度悲痛,以至於都咳血了,好不容易才修養過來。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標病逝,沐英哭得十分傷心,不久就在雲南病逝,年僅四十八歲。
有些人在討論沐英一家是怎麼逃過朱元璋對功臣的清理的,這個想法可真的有點搞笑了,朱元璋的屠刀從來就沒有對準過沐英。
從朱元璋留沐英鎮守雲南十多年就能看出來,他雖然沒有像對兒子一樣封沐英為王,但卻是將他當兒子一樣對待,以他為西南邊陲的藩籬,這是朱元璋的皇子才有的待遇。
雲南土官的屢降屢叛,讓明王朝知道,必須有足夠的力量鎮守雲南
到現在為止,雲南依然是我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我國古代對少數民族地區一般都採用羈縻政策,由當地的土官領導地區,僅需向中央政府定期朝貢即可。特殊時期服從政府的徵召,參加作戰,具有高度的民族自治特點。
因為各族土官的高度自治,所以經常把本族民眾當做自己的私產,對中央朝廷的忠誠經常受到動搖,總想挑戰一下權威。這種情況數千年來,在雲南屢屢發生,唐朝時雲南大理就出現了強大的南詔國,令唐玄宗多次派出的大軍屢屢受挫。
明朝初期,雲南算是時隔七百多年,又一次回到了中原的懷抱,父母和子孫時間長不見面關係都淡了,更何況是兩個地區呢。明朝自從佔領雲南後,雲南各地土官多次叛亂,尤其是以麓川的思氏政權,多次反叛,威脅雲南邊陲的安危。
沐英在世時,就曾兩次粉碎麓川思倫發對定邊的侵犯,第二次更是爆發規模龐大的定邊之戰。沐英之子沐春鎮守雲南期間,麓川又發生叛亂,沐春將其擊敗。
沐英次子沐晟鎮守雲南初期,麓川又再次叛亂,沐晟與徵虜將軍何福將其平定。沐晟以徵夷左副將軍之職,率軍從雲南進攻安南,因攻佔重鎮多邦,並且生擒黎季犛,被封為黔國公,從此沐氏世襲的爵位從西平侯,升格成為黔國公。
沐氏真正獲得世鎮雲南的權力是在明仁宗朱高熾時期,因沐晟徵伐交趾和鎮守雲南的功績,明仁宗為沐晟鑄造徵南將軍之寶印,此後這方寶印,也成為沐氏鎮守雲南的標誌。
正統初年,麓川思倫發之子思任發再度開始侵佔土地,發起叛亂,從正統四年到正統十三年,九年時間,明王朝耗費大量人力物力,發動數十萬大軍,先後四次發動麓川之戰,依然無法徹底解決麓川的問題。
此後不久明朝在與瓦剌的戰爭中,遭遇「土木之變」,明朝的實力跌入低谷,再也無力發動大規模的戰爭。這時候在雲南邊陲,就需要由有實力有威望的勢力鎮守。
而黔國公沐氏已經在雲南鎮守已經經歷沐英、沐春、沐晟、沐昂、沐斌三代五世,有深厚的群眾基礎。
雲南有民謠:「於畎於畝,是耕是耔。維黍維稔以錛以僖。我有父母,先王之子。」
終明一代,雲南沐氏對明王朝都是忠心耿耿,與國同休
關於沐英的姓氏來源,相傳並不是因為他本來姓沐,後來他在軍中建立的戰功增多,朱元璋認為他在跟著自己姓朱不太合適了,因此想恢復他的本姓。
於是詢問沐英,沐英回答說自己就叫朱英,深沐朱元璋和馬皇后的養育之恩,沒有其他的姓氏,朱元璋再三詢問,沐英的回答都一樣。朱元璋沒有辦法,就告訴他不能再姓朱了,既然你一直說深沐養育之恩,那你就姓「沐」吧。
正如沐英所說,沐氏一族深受明朝朱氏皇族的信任和器重,雖然後代子孫偶爾犯罪被罰,但一直都沒有影響黔國公沐氏鎮守雲南的地位。
沐氏同樣用自己的一片赤膽忠心回饋了朱明王朝,明朝滅亡後,深受國恩的魏國公徐氏在南京城破後也投降了滿清。
而末代黔國公沐天波卻一直跟隨永曆帝尋求恢復明朝,最終在咒水之難中,因拼死保護朱由榔,被緬甸兵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