楢山節考|中年人最大的失敗,就是讓父母在自己面前卑微地活著

2020-12-16 愛生活的大嘴

看了「楢山節考」這部電影,佩服今村昌平導演對性,生存,生命的描寫之殘忍的同時,也不得不承認:中年人最大的失敗,就是讓父母在自己面前卑微的活著。

人上了年紀,就會自然熄滅往常誤以為燦爛的浮火,靜靜地去體味人生的厚味。

故事情節很簡單:在日本古時的信州有座楢山,因為糧食匱乏,生活在附近的村子裡的人們有個傳統,當老人活到七十歲時,就要由子女背到山裡遺棄。

電影的主旋律似乎在告訴我們這麼一個現實,父母上了年紀,就失去了價值?

年少時,父母曾是我們崇拜的對象,在我們眼裡,父母幾乎無所不能。

我們也曾做過不少讓父母驕傲的事情,父母的表揚和認同,一度讓我們非常滿足。

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有了自己的主觀意識,有了自己的眼界和看法,父母卻在一天天變的落伍,被我們嫌棄。

時間老人也有著高超驚人的手藝,喜歡在人身上留下他的傑作。

前不久朋友的父親來城裡串門,想讓朋友開車到車站接一下。

正好我們倆正在送貨,朋友很生氣的對他父親說:

「大冷天的不在家好好待著,跑出來幹什麼?」

朋友心裡很是埋怨,但又不得不放下手裡的活計,去車站接他父親。

一路上朋友不停地埋怨父親給自己添麻煩,耽誤生意。

來之前也沒有打個電話,晚上連個睡覺的地方都沒有。

我不知道朋友哪來的這麼大怨氣,有關他父親的各種不是,一口氣說了十幾分鐘。

期間我轉頭看了看:

他父親神情暗淡的望著窗外,沒有一句反駁,但是坐在他旁邊的我,能察覺到他父親的整個身體,都在努力的縮進車座裡,像極了犯錯的孩子。

也許他父親就是在家寂寞了,想出來串個門解解悶;

也許就是想搭兒子的順風車,不用再轉公交多跑路。

我相信他父親不是專門跑來聽朋友抱怨的,但是看著老人一聲不吭的承受著兒子的指責,心裡該是多麼的卑微。

我們總是害怕,我們也許根本不會到達的老年。

想起老家的一個姑奶奶,老伴走得早,一直獨自在老家生活。

頭兩年來城裡幫兒媳婦帶孩子,家裡房子也夠大,兒媳婦就專門給她收拾了一個房間起居生活,她心裡很是感動。

今年孫子上了幼兒園,白天不用接送,她在家裡就變成了閒人。

兒媳婦開始頗有微詞,說婆婆帶完孩子應該回老家,不該賴在家裡不走,甚至有時候還會在背後抱怨她在家白吃白喝。

城裡住習慣了,就不想再回農村,她趕緊在附近超市找了個散工做著,雖然錢不多,但至少能顯得自己有事做。

後來聽說她兒子嫌生活不方便,也想攆她回去,可老家已經好幾年沒人住了,她只能硬著頭皮求兒子,別攆她走。

以前她能幫著看孩子,被當成了香餑餑,如今到她需要人照顧了,兒子卻極力地想把她攆走。

雖然姑奶奶很傷心,但她需要靠兒子養老,只好忍著,活得一點尊嚴沒有。

沒有一個聰明人希望自己更年輕一些。

2020年母親節前夕,陝西榆林的58歲馬某,因為嫌照顧麻煩,把79歲的母親推至廢棄墓穴活埋。雖然受害的老母親被及時救出,倖免於難,但是這件事引起了很大的討論:難道失去價值的老人,就該死嗎?

看到這樣的悲劇,不知道會有多少老人傷心落淚,同樣的歲數,同樣的境遇,他們會不會感同身受?

為人年老沒生機,

為筍年老沒人吃。

熬糖老了第一苦,

殘花莫望春風時。

少年莫笑老人衰,風味似平昔。

雖然感嘆晚年悽涼,但還是有心的子女居多,同樣是人到中年,他們反而更懂得怎麼和父母相處:

1.替父母安排晚年生活,不做愚孝的子女

如果作為子女的你真的太忙,沒有時間陪伴老人,可以給老人安排好生活計劃,讓老人自娛自樂。

老家的表哥在福建打工,因為一年才回來一次,所以乾脆把老婆孩子也接了過去,但是又放心不下家裡的老人。

後來他想了個辦法,給老人買了幾隻種犬,告訴老人配一次狗收費200,一直小狗賣500。

老人覺得又能賺錢又能解悶,所以忙前忙後的一天沒閒著。

其實老人身體尚可的話,有點事做總比蹲牆根要好,適當的工作,不止能解悶,也能讓老人活得有信心,有底氣。

2.生活中,要有效的和老人溝通

老年人普遍比較固執,在一些自己不認可的事情上容易極端化。

這是因為老年人心理比較敏感,歲數大了,自我價值感降低,恐懼新事物,更害怕孤獨。

其實仔細揣摩,這些特點,在我們身上也會出現,所以,情感上我們並沒有和老年人有多大不同,區別就是如何有效的和他們溝通。

希望自己老了以後,身邊有一棟屋,一個花園,還有一個人,就足以讓我安享晚年。

老年人渴望被關愛,被傾聽,被接受,所以和他們溝通的時候,我們要做到兩點:

首先對老年人說的話,要多傾聽,要表現出足夠的耐心,如果出現重複性的話題,也儘量不要刻意打斷,多站在他們的角度,去理解所要表達的信息。

「我們是為了理解和傾聽他們講的話,而不是為了評價他們而傾聽。」

其次跟老年人講話,要多解釋,儘量說得淺顯易懂,少用流行詞彙,網絡用語等。

老年人的記憶力和理解能力都在衰退,他們時常會聽不懂你在說什麼,這個時候要有耐心解釋清楚,不要含混不清的糊弄老人,這是最基本的尊重。

最近一直在探討中老年人的生活話題,但是負面情緒有些多,對閱讀大嘴文章的朋友,先說一聲抱歉。還有就是最近在醞釀「六個錢包」的社會現象,如果有這方面的題材或者故事,都可以私信給大嘴,任何觀點都可能是下一個社會熱點,感謝您的分享!

相關焦點

  • 楢山節考
    我上大學第一天,在寢室裡看了一部電影,名字叫《楢山節考》。
  • 中國版《楢山節考》,背後是一代人即將面臨的現實
    棄老習俗在世界各大主要文明中都出現過,它並不是其中個例,最具有直觀性的參考作品,當屬日本電影導演今村昌平歷時三年拍攝的《楢山節考》了。這是一部看了能夠讓人毛骨悚然,直擊人性的電影。它讓我們看到年紀大了,活著就是一種罪惡。電影中的故事發生在日本深山裡的一個小山村。
  • 電影《楢山節考》精彩影評及觀看資源
    楢山節考的劇情簡介······   信濃有一座楢山,附近山村的人到了七十歲就得進楢山。
  • 《楢山節考》: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日本電影《楢山節考》講的就是深山裡的某個小村子,傳統沿襲,活到70歲的老人要被長子背到楢山上丟棄。 69歲的阿玲婆漸漸地快到70歲了,她常為自己異常結實的身體而苦惱。 比起木下惠介1958年版本的溫情唯美,今村昌平的1983版就顯得格外殘酷,既有把老太太一扔了之的鏡頭,還有男人掙扎在情慾邊緣煎熬不得不自己解決的場面。
  • 《楢山節考》——母親帶著一世的慈悲進入輪迴
    一位久病癱瘓的老母親被自己親生兒子活埋。案件背後也許有諸多因素和故事。但當看到這個新聞時,讓人不禁想到了一部同樣講述遺棄老人的日本電影——《楢山節考》。《楢山節考》片段-兒子背著阿玲婆上山故事發生於日本,一個坐落在楢山腳下的貧窮的村莊。村子有個可怕的習俗,凡是到了70歲的老人都要上山參拜楢山。
  • 顛覆三觀的日本電影《楢山節考》:人性與現實到底該如何選擇?
    面對災難,在人性和現實面前,到底該怎麼選?這個選擇題不禁讓人聯想到一部上世紀的日本電影《楢山節考》。《楢山節考》由今村昌平執導,是於1983年在日本上映的經典電影。改編自深澤七郎的短篇小說《楢山小調考》,講述了日本古代信州一個貧苦的山村中,由於糧食長期短缺,老人一到了70歲,就要被子女背到山中等死,以供奉山神的故事。
  • 楢山節考觀後感
    但是食物有限,所以為了能把食物得到最大化的利用,村子裡有了一個習俗:老人到了70歲就要由長子背到楢山上面美其名曰獻給楢山神可以為自己的家族祈福,其實就是任其自生自滅。村裡的阿玲婆今年已經69歲了,眼看快到上山的年紀,身體還很硬朗。但是規矩就是規矩,不管你身體如何,到了年紀就要被送上山,否則整個家族都會被別人恥笑。
  • 【楢山節考】【1983】【百度雲】【中文字幕】【網盤資源連結】
    溫馨提示:獲取資源方式進入公眾號點喝咖啡每天分享資源,記得要來哦          信濃有一座楢山,附近山村的人到了七十歲就得進楢山。樹樁家六十九歲的阿玲(坂本澄子 飾)還有三件事放不下:一是四十五歲的長子辰平(緒形拳 飾)去年成了鰥夫;二是二十歲的長孫袈裟吉(倉崎青兒 飾)總是在村裡人面前嘲笑自己牢固的牙齒;三是三十五歲的次子利助(左頓平 飾)還未與女人性交過。一年一度的祭祀日,等來了新兒媳阿玉(竹城明 飾)的阿玲狠下心在石臼上磕掉了兩顆門牙。
  • 《楢山節考》|這部8.9分影史經典顛覆三觀
    楢山節考Ballad of Narayama今村昌平,日本著名導演。這個山村是一個讓人絕望的山村。阿玲婆對於自己要去參拜楢山的事並不在意,但是她有兩個未了的心願。安頓好一切,阿玲婆偷偷用石頭磕碎了牙齒,儘量讓自己顯出老態,以此向家人宣告,自己可以名正言順地上楢山了。
  • 從「活埋母親」事件到今村昌平的《楢山節考》
    由《楢山節考》、今村昌平導演,由緒形拳、坂本澄、秋竹城主演的戲劇電影在1983上映。另一個版本是1958年由木下惠介導演的,由高橋貞二,田中絹代主演。第58版採用舞臺劇華麗的風格,具有藝術性,而第83版則更真實地還原了山村孤立的環境。在物質極度匱乏的時期,人類總是做可怕的事情。
  • 從「活埋母親」到《楢山節考》中的「棄老」及「長子成婚制」
    最近,「活埋癱瘓母親」的連結不時地擠入眼帘。一直不忍點開。除了文章說些什麼能猜出個大概以外,主要也是不想無端去接受一次靈魂的拷問。也是巧,前幾天剛看了一個日本電影的介紹,片名為《楢山節考》,講得是日本古代的一個窮苦小村,因食物嚴重匱乏,規定村裡的老人到了七十歲,就要被子女背到山中去參拜楢山神等死的故事。這種題材不用問,定是一部必看的好電影。但想來自己以後應該也不忍去尋個完整版細細看吧。人類社會中道德約束的起源,最初準是為了族群中大多數人都能享受到這個習俗所帶來的利益。
  • 現實版《楢山節考》陝西靖邊79歲的老母被自己的親兒子活埋
    (圖源於:影片《楢山節考》) 作為子女,我們小時候也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母親不也是這樣照顧我們的嗎?當你離家千裡,不同樣也是父母每天守在門前、守在電話旁盼你平安歸來的嗎?(圖源於:影片《奇怪的她》)父母是孩子的榜樣,不知道馬某們是否希望,將來自己的兒子也這樣對待他。 每個人都會慢慢變老,當看到孩子,就看到了曾經的自己,當看到父母,就看到了將來的自己。請善待老人,畢竟有一天你也將老去。楢(yǒu)山節考,先來解釋下片名。「楢山」是地名,「節」是習俗,「考」是考證。
  • 陝西活埋親母的電影翻版:今村昌平代表作《楢山節考》
    所謂的「自死窯」是送老人最後死去的窯洞,有些兒女會可憐父母,會給父母送3天飯。通常「自死窯」都比較小,僅能容一個人平躺,不能站立。老人會直接在洞內方便,狹小空間裡一直等待死亡的降臨。老人在窯洞內餓死之後,會被抬出來安葬。由這個事件,我也想到了一部日本大導演今村昌平的代表作電影《楢山節考》。
  • 《楢山節考》:生存和貧窮的壓力下,藏著人性的善和惡
    《楢山節考》是1983年今村昌平根據戰後作家深澤七郎寫的小說改編而成,影片講述了日本一個小山村的惡劣習俗,老人到了七十歲,就要被送進山裡,名義上是朝拜楢山神,實際上是老去的老人無法再給家庭做出貢獻,還消耗本就匱乏的糧食,於是,為了生存,村裡便有了這個棄老的習俗。
  • [一味靈感]這裡是楢山
    這也難怪,她已經八十四歲了。我深深體會到人是越幹越能幹,五十五歲六十歲退休太早了。 我現在住的房子在北鎌倉的高坡上,出入都要爬坡,因此母親很少出門,她好像已經認定這裡是楢山了。 年輕時的母親是魁梧高大的姑娘,現在依然是高壯的老婆婆。我雖然沒背過她,但肯定很重。
  • 從「楢山節考」到「社會5.0」,日本百年養老的能學與決不能學
    文/梁雲風 首發秦朔朋友圈 從「楢山節考在1983年的日本電影《楢山節考》中,極端貧困缺衣少食的信州楢山偏僻小村裡就有著老年人由長子背到楢山上自生自滅的傳統,69歲的阿玲婆,即便身體還算硬朗,仍舊為了子孫的延續自願選擇上山「供奉」楢山神。
  • 「兒子活埋母親」讓人憤慨,與日本電影《楢山節考》劇情有些雷同
    今日,一則「兒子活埋母親」的社會新聞上了熱搜,其中兒子的行為讓人感到冷血而難以理解,這種行為極其殘忍,然而在1983年,日本著名導演今村昌平的電影《楢山節考》中,卻也設置了這樣一幕令觀眾感到震驚的而衝突來源於村莊裡一個自古流傳的規定,那就是每個70歲的老人無論健康與否,都要被自己的孩子背上山,回歸山神的懷抱,也就是「棄老」。
  • 父母的卑微:年輕時為子女遮風擋雨,年老時看子女臉色行事
    而衰老的雄獅,可憐的像孤魂野鬼一樣,獨自遊走,他再也沒有力氣趕上大部隊了,再也無力向前衝了,再也無力對付侵犯自己的敵人了,它唯一能做的就只有靜靜地等待著死亡的到來!動物世界是這樣,人類也難道這樣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