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上關羽敗走麥城,只有王甫一人突圍成功,為何結局依然悲慘?

2020-12-27 騰訊網

王甫,在演義中出場次數不多,也並不怎麼有名,或許大多數人根本不知道有這個人。

王甫,本是劉璋的部下,劉璋投降劉備之後,王甫也一起歸降了,後來受到了重用,被調到荊州,協助關羽一起鎮守。

荊州淪陷,關羽慘死之後,王甫成功逃回成都,一年之後,王甫隨劉備徵討東吳,不幸陣亡。

以上是正史中的記載。

從正史中,不難看出王甫是個足夠忠誠,足夠機智的人。荊州失陷之後,王甫大可順勢投降東吳,就像糜芳、傅士仁一樣,但王甫沒有投敵叛國,而是千裡走單騎,回到了劉備身邊。

王甫是有諸多閃光點的人,基於此,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給了王甫多次出場機會,每次出場,都提出了頗有見地的意見,最後,還給了他一個驚天地、泣鬼神的死法。

王甫在演義中的設定,是關羽身邊的參謀,足智多謀,見識深遠,才智不輸陳宮。

第一回,關羽要北擊襄陽之時,王甫認為東吳的呂蒙是個禍患,要嚴加防範,但關羽不以為然。

第二回,王甫認為糜芳、傅士仁不可靠,建議關羽換個人選,這個人選就是趙累,但關羽認為糜芳是劉備的小舅子,肯定不會有事。

第三回,關羽派潘浚守烽火臺,但王甫認為此人人品不好,私心太重,關羽不以為然。

第四回,關羽兵敗麥城之後,準備突圍,面前有兩條路可走,一條大路,一條小路,王甫建議走大路,因為小路有埋伏,但關羽不以為然,還說了這麼一句氣人的話:

「就算有埋伏,又能咋地?」

結果呢?真的該咋咋地了!關羽被堵在了小路上,絆馬索一撂倒,馬忠幾個一擁而上,關羽成了甕中之鱉。

王甫提了四次建議,全都是真知灼見,次次命中要害,可惜的是,關羽太自負了,太自以為是了,結果招致慘死的結局,令人唏噓,令人遺憾!

劉備大哥廢了九牛二虎之力哭下來的荊州,被關羽一朝丟失殆盡,幾萬人馬損失殆盡,劉備「興復漢室,統一中國」徹底化為泡影了!

而王甫之死,算是人生的最高光時刻。

王甫、周倉守在麥城,這時候,東吳士兵槍挑著關羽父子的首級,對著城門大喊:

「上面的人聽著,你們的頭目已經就地正法了,你們抓緊投降吧!」

王甫、周倉在城樓之上,遠遠地一瞧,果然是關羽的頭顱,二人悲痛萬分,決定隨關羽而去,周倉自殺而死,王甫跳樓而死。

這真是兩條漢子!

相關焦點

  • 正史上關羽敗走麥城期間,只有王甫一個人突圍成功,為何結局依然悲慘?
    公元219年,關羽先達到了個人的巔峰時期,短短數月,他就遇到了自己的「滑鐵盧」,被曹操和孫權兩方軍隊夾擊,敗走麥城。
  • 關羽敗走麥城,只有王甫成功脫險,結局卻依然悲慘
    「如之奈何」這個出自關羽口中的成語,與關羽敗走麥城的歷史事件有關,公元219年,三國鼎立的局面已經初具雛形,三家爭鬥已然處於白熱化。關羽佔據荊州要地,試圖打破勢均力敵的局面,只可惜在這一年關羽的事業遭遇了滑鐵盧。經歷過短短幾個月的輝煌時期之後,關羽開始被曹操和孫權兩人雙面夾擊,最終不得不敗走麥城。
  • 關羽敗走麥城期間,只有王甫一個人突圍成功,為何結局依然悲慘?
    沒死在荊州,最後還是死在夷陵之戰了,這就是關羽的手下王甫的結局。王甫曾經跟隨關羽鎮守荊州,擔任過荊州議曹從事。不過關羽大意失荊州之前,王甫已經不在關羽身邊了,否則他是逃不出陸遜、呂蒙軍隊追殺的。《三國演義》裡提到王甫在關羽死後自殺殉節,是羅貫中所虛構的情節。史書只是記載王甫曾在關羽手下做過事,後來又跟隨劉備伐吳,在夷陵之戰中陣亡,結局悲慘。公元221年,劉備在益州成都稱帝,建立了三國之一的蜀漢。
  • 羽敗走麥城期間,只有王甫一個人突圍成功,為何結局依然悲慘?
    (▲三國演義中的王甫形象)正史中說的很簡單,也很含糊,基本上沒有具體的歷史事件,比如說王甫為荊州議曹從事的時候做了什麼,關羽兵敗的時候他在哪裡、做什麼,均沒有具體的歷史事件,也正因為如此,在三國志中沒有單獨為王甫做傳,王甫的人物介紹是放在《三國志楊戲傳》中的。那麼,我們現在回到這個問題上來。
  • 正史上關羽敗走麥城期間,只有王甫一個人突圍成功,為何結局悲慘
    呂蒙是一個心狠手辣的人,他殺死了關羽,他做的一切目的就是能夠希望關羽投降,可是關羽寧死不屈,最終慘遭殺害,達到了這一個目的就行了。王普。這是謀士手底下一個名不經傳的謀士,後來是活了下來和周倉一樣,但是關羽才是真正的主角,東吳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關羽這個名震三國的第1名將,殺他為了什麼呢?現在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這段歷史,在三國之中,這可能是最令人悲慘的一幕,關羽被曹操和東吳兩個勢力給圍困了,當時的劉備和諸葛亮正在清理蜀地的餘孽,還在積極的擴展兵馬進行休養生息。
  • 關羽敗走麥城,驕兵必敗
    關羽,號稱為「美髯公」,因為他本人英勇神武,義字當頭,因而被稱為武聖,在各地被當做神靈一樣供奉。然而,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最後戰死。
  • 關羽敗走麥城,為何不能像趙雲大戰長坂坡殺出去?全是因為這個人
    趙雲長坂坡大戰與關羽敗走麥城雖然被《三國演義》藝術化了,但卻並未誇大事實,正史中的這兩場戰役比小說更精彩。趙雲大戰長坂坡曹操統一北方之後,率領大軍南下。此時的劉備寄居荊州、屯兵新野。為避曹操鋒芒,劉備準備逃往江夏,投奔劉琦。
  • 關羽敗走麥城,為何孫權不留關羽一命?
    要知道關羽有萬人敵的稱號,在歷史上,這樣的名將肯定是屈指可數的。三國時期,劉關張三人結義為異姓兄弟,在這時候,關羽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一位武將。雖然在歷史上,劉關張沒有結義,但是在正史中,劉關張三人的感情也是非常好的。不是親兄弟,勝似親兄弟。無論是關羽還是張飛,兩人都是最早追隨劉備的。在劉備還沒有起家的時候,關羽和張飛就是劉備非常得力的助手。
  • 關羽明明愛兵如子,為何他敗走麥城時,身邊只有數十人追隨?
    關羽明明愛兵如子,為何他敗走麥城時,身邊只有數十人追隨?導語:關羽的仁義是公認的,當年徐州被曹操攻破時,關羽為了保護劉備家眷的安全,於是和曹操約法三章並立功報答。後來無論曹操怎麼挽留,再如何加官進爵關羽都不遠千裡回到劉備身邊。
  • 敗走麥城時,關羽被多少人圍攻,最後栽到了誰手裡
    敗走麥城時,關羽被多少人圍攻?最後栽到了誰手裡?
  • 關羽敗走麥城突圍時經過馬超地盤,馬超為何不救?其實這都怪劉備
    公元219年,關羽敗走麥城,突圍失敗,被東吳大將潘璋手下,號稱「三國第一神將」的馬忠生擒,關羽不降,和兒子關平一同被斬首,時年58歲,兒子關平38歲! 馬超時就在臨沮,距離關羽很近,馬超為何見死不救呢?
  • 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的結局,劉備有一半「功勞」
    關羽的「大意失荊州」,一直作為反面教材見於歷史。從義薄雲天的萬人敵,到敗走麥城,命喪臨沮落寞英雄。很多人將關羽的人生結局歸咎為他本人的驕傲自滿,這種觀點真的正確嗎?個人認為,關羽最終的人生結局,作為君主兼兄長的劉備有著最大關係。
  • 關羽敗走麥城:張飛猛虎落淚,周倉失聲崩潰,赤兔馬驚天一跪
    沒睡的還有總導演王扶林,關羽敗走麥城這段,是千百年來無數文人墨客、販夫走卒心中永不磨滅的痛,自己能不能拍好、陸樹銘能不能演好,事關整個角色、甚至整部電視劇能否成功。
  • 英雄悲歌,威震華夏的關羽,是怎樣淪落到敗走麥城的?
    在這一仗中,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曹操的統治區的叛亂風起雲湧,使得曹操都考慮遷都,想要躲避關羽的鋒芒。可是,就在轉瞬之間,關羽就遭到了滅頂之災。東吳的孫權撕毀盟約,偷襲荊州。守衛公安的傅士仁和守衛江陵的糜芳都不戰而降。這使得關羽一下子落到了進退兩難的境地。最終,關羽敗走麥城,在逃亡中被吳軍擒殺。那麼,當關羽知道東吳襲擊荊州的時候,他心中的打算究竟是什麼?
  • 巔峰時期的關羽秒殺顏良、文丑,為何麥城突圍殺不了潘璋、朱然?
    然而,關羽兵敗麥城時,卻被東吳潘璋和朱然欺負,關羽為何殺不了潘璋和朱然?在正史中,關羽被曹操謀士程昱等人稱為萬人敵,被東吳儒將周瑜稱為熊虎之將,關羽在解白馬之圍時,秒殺顏良,風頭蓋過張遼,顏良那麼厲害,被關羽手起刀落,解決了。《三國志 關羽傳》記載: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
  • 關羽敗走麥城
    至公安,迫蜀守將傅士仁歸降,繼用傅士仁勸降了江陵守將糜芳,並厚待關羽將士眷屬,釋放關羽俘獲的魏軍將士,撫慰百姓。同時,令陸遜進至夷陵(今宜昌境),西防劉備。徐晃到前線後,與曹仁取得聯繫,曹仁軍士氣大增;為離間孫劉,從中漁利,乃令部將將孫權來信射入關羽營中,關羽見後,猶豫不決,軍心動遙徐晃乘機大舉進攻關羽據點,大破關羽,並乘機打通樊城路線。
  • 關羽敗走麥城,曾飛鴿傳書給諸葛亮,為什麼諸葛亮就是不發兵?
    不到一個月,形勢急轉直下,關羽受到曹軍及東吳呂蒙的夾擊,敗走麥城,於臨沮被擒殺。有傳言:關羽敗走麥城時,曾飛鴿傳書給遠在益州的諸葛亮,請求支援,而諸葛亮卻沒有發兵。三國時期,是否出現飛鴿傳書,史書沒有明確記載。傳說漢高祖劉邦以飛鴿傳書,招來韓信等援兵,擊退楚霸王項羽的攻擊。漢朝外交家張騫、班超出使西域時,曾用鴿子傳送信息。據此推斷,三國時期關羽有可能使用飛鴿傳書。
  • 關羽敗走麥城,曾路過馬超封地,為什麼馬超卻不出手相救?
    關羽敗走麥城,曾路過馬超封地,為什麼馬超卻不出手相救?關馬之論 當初馬超投降劉備時,受到劉備的重用,遠在荊州的關羽聽聞馬超歸降,因為馬超不是舊人,寫信問諸葛亮,馬超人才誰可以和他比。諸葛亮知道關羽護前,回信給關羽說:"馬超文韜武略,勇武剛烈超過常人,是這個世間上難得的傑出人才,是彭越、黥布那樣的人,可以和張飛並駕齊驅爭前後,還達不到美髯公你那絕無僅有的超群能力。"關羽看到信後非常開心,把書信給所有賓客看。關羽敗走麥城,曾路過馬超封地,為什麼馬超卻不出手相救?
  • 正史中,關羽到底斬殺了多少大將?其實只有這兩位!
    當然,這畢竟是《三國演義》的誇大和渲染,比如華雄在正史中明明是被孫堅斬殺的,卻被移花接木,變成關羽溫酒斬華雄了。那麼,問題來了,在《三國志》等正史中,關羽到底斬殺了多少大將?其實只有這兩位! 一 首先,在《三國志》等正史中,關羽斬殺的名將,只有顏良和龐德這兩位。一方面,就顏良來說。
  • 關羽敗走麥城生擒被殺後,呂蒙和曹操為何都離奇死亡?
    眾所周知,公元220年,關羽因為「大意失荊州」,被東吳的大軍打敗,關羽敗走麥城時中埋伏被擒,其頭顱被邀功的部將砍下來,後來孫權害怕蜀國震怒,將關羽的頭顱送給了曹操。曹操也不敢怠慢,下令在洛陽厚葬了關羽頭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