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er Ardua ad astra "——英國皇家空軍的格言,意思為「逆境中的明星」。
在二戰時期的英國皇家空軍中,有這樣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患有近視,為了在空軍服役,他們支付了昂貴的鞏膜隱形眼鏡配製費(大約相當於現在的人民幣20000元)和飛行員培訓費。在現代人看來,這似乎是一個非常賠本的買賣:用這麼多錢去換一個如此高危的職業,智者不為。
然而,人生於天地之間,各有責任。知責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責任者,大丈夫之終也。國家危難之際挺身而出是每一個人的家國責任。近視又怎麼了?我相信這些飛行員們透過隱形眼鏡同樣能看到星星!
為了讓你知道他們究竟有多偉大,我要先講一講在二戰及二戰以前作為一個近視眼有多難——他們的眼鏡真的太寒酸了…
一、不正經科普——近視眼成因和眼鏡發展簡史
我們知道,人眼好比一個光學儀器,當物體反射的光線射進眼內時,經過弧形的角膜和晶狀體等的折射,最終會聚集在視網膜上形成清晰地圖像,視神經將其傳輸到大腦進行處理,然後我們才知道:哦,前面那一坨不明物體原來是條狗。
相應地,近視眼就好比一個受損了的光學儀器。因為種種原因(先天性的請自認倒黴,後天性的反思一下是不是王者農藥打多了?),原來彎的剛剛好的角膜變得更彎了——眼球硬生生地從一個圓滾滾的球型被蹂躪成了橢球型(即眼軸的長度被拉長了,知道為啥近視的人大多是突眼了吧)。
沒有近視時,光線只要走24mm就能落到視網膜上。近視後,眼軸變長了,可光線卻還是只走24mm,因此圖像只能落在視網膜的前面,而大腦也只好接受一個「高糊」的圖形信息:這種朦朦朧朧的感覺醫學上叫它近視(「飯圈」叫它濾鏡?哈哈哈哈)。
人類視力受損並不是這幾十年才有的現象,早在13世紀人們就開始探索如何用眼鏡矯正視力了。第一代眼鏡只是一塊不帶框架的水晶石或玻璃磨製的凸透鏡片,當時西方的傳教士稱其為「讀書石」,主要用戶群體是弱視的老年人。直到1482年,手持式和鉚釘式的老花鏡才被發明。
近視鏡的發展要晚於老花鏡,因為凹面鏡在15世紀才誕生。經過一百多年的潛心研究,終於在16世紀中葉,巴黎的哈萊茹(Hieronymus Mercurial)教授提出可以用凹面鏡來校正近視患者的視力,眼鏡正式進入2.0時代。但是,此時的眼鏡還是沒有腿,只有一個眼鏡框尷尬地架在鼻梁上。
17世紀,西班牙的工匠為了幹活時方便,他們在鏡框上繫上細繩,然後拴在耳朵上,這種醜不拉幾的眼鏡被西班牙和義大利的傳教士引入中國。中國古人素來追求雅正端方,怎麼可能接受在耳朵上綁麻繩。於是,聰明的中國人不做繩圈,而是在琴弦上墜一個小巧的金屬砝碼,既能固定眼鏡又飄逸優雅(請為老祖宗的風雅點讚)。18世紀,眼鏡相繼長出了第一條腿——長柄眼鏡,第二條腿——現代眼鏡的雛形。
眼鏡外形不斷進化的同時,眼鏡片的材質也越來越高級。20世紀,硬質塑料和樹脂材質逐漸取代了最初的水晶、玻璃,成為眼鏡片的主流材質。同時,另一種眼鏡形式——隱形眼鏡也誕生了。
二、為戰爭服務——隱形眼鏡的軍事使命
光學領域的從業者對下方這枚藍色的圖標一定相當熟悉,它是光學器件領域的巨頭——德國卡爾蔡司CarlZeiss公司的標誌。卡爾蔡司公司不僅生產了世界上第一臺顯微鏡,還於1911年推出了第一副玻璃隱形眼鏡。
然而,卡爾蔡司研發隱形眼鏡的目的並不僅是為了滿足人們的愛美之心,還為了服務於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為了讓近視的德國飛行員能夠在飛行時保證足夠的視覺敏銳度,卡爾蔡司公司為德國空軍研發了一款玻璃材質的鞏膜隱形眼鏡——這個結論來源於一則一戰時期的軼事:據說有一名在齊柏林飛艇服役的飛行員從飛艇上墜落後死亡,儘管他的身體甚至頭骨都摔成了製漿,但是他帶的蔡司眼鏡仍完好無損(不愧是德國製造,佩服佩服…)。
但是,由於缺乏一戰時期士兵佩戴隱形眼鏡的臨床報告的證據支撐,所以這種說法並無從考證,暫付闕如。
二戰時期,隱形眼鏡的使用就已經比較普遍了,此時還出現了塑料材質的隱形眼鏡。在英國皇家空軍志願者預備役(RAFVR)服役的Cross中校曾對二戰前後隱形眼鏡的佩戴者做過一份問卷調查,結果顯示:874名受訪者中,有39%的患者佩戴這種玻璃鞏膜隱形眼鏡時,不僅沒有產生不適感,在高空飛行時也沒有畏光感,甚至有人因為忘記摘掉還經常戴著它睡覺;33%的患者因為佩戴不當、不舒服、眼睛發紅、視力模糊等原因沒有繼續佩戴隱形眼鏡。
由此可見,初代隱形眼鏡的佩戴舒適度真的不怎麼樣。而直到1960-1964年,捷克斯拉夫國立高分子研究所製造出第一副親水軟性隱形眼鏡前,人們佩戴的都是這種不怎麼舒服的、甚至還會誘發眼病的硬質鞏膜隱形眼鏡——這些選擇做飛行員的近視患者們要戴著這樣粗糙的眼鏡衝上雲霄,其中的危險不言而喻。
三、逆境中的明星:為理想而戰的英國皇家空軍
可能有的人會問了:都近視了為啥還要冒著風險去做飛行員?做一名普通的士兵不好嗎?我想這可能就是理想的力量吧。
一名士兵想要加入英國皇家空軍首先要經過體檢,如果不幸被查出有散光、近視等問題,就需要自費佩戴隱形眼鏡。1940年,英國一副隱形眼鏡的價格大約是50英鎊(約200美元)。按照物價指數計算,當時43英鎊的購買力相當於現在的2800-3200美元,折合人民幣19600-22400元!而體檢過關後,迎接預備飛行員的還有高昂的培訓費用。
用如此昂貴的代價去換一個高危職業,除了保家衛國的理想,我找不出這些年輕人一定要做空軍的第二個理由。
有這樣胸懷大義的士兵,二戰中英國空軍的戰鬥力自然不容小覷。1940年7月,希特勒啟動「海獅計劃」:首先消滅英國空軍,奪取制空權,然後陸軍渡海登陸,全面入侵英國。英國海陸軍難以抵擋德國空軍的炮火,只能寄最後的希望於英國皇家空軍。
於是,自1970年7月至1941年5月,英德兩國展開了二戰中歷史最長、規模最大的空戰——不列顛之戰。德國投入了2400架飛機,以每天平均出動1000架的規模重點轟炸英國的海空軍基地、海軍艦艇和飛機工廠。而英國皇家空軍飛行員數量不足,為了對抗德軍的密集轟炸,每名英國飛行員每天至少要執行三次任務。
不列顛空戰中,英軍損失了915架飛機,414名飛行員。德軍損失了1733架飛機和更多的飛行員。不列顛之戰讓希特勒徵服英國的野心落空了,德國陷入了持久戰的窘境,為後來的戰敗買下了種子。對於不列顛空戰的結果,邱吉爾這樣評價道:「在人類戰爭的領域裡,從來沒有過這麼少的人對這麼多的人做過這麼大的貢獻。」
結語
《左傳》中有這樣一段話:「臨患不忘國,忠也;思難不越官,信也;圖國忘死,貞也;謀主三者,義也。有是四者,又可戮乎?」
面臨禍患而不忘記國家,這是忠心;遇到危難而不放棄職守,這是誠意。為國家不惜一死,這是堅定;計謀以上述三點作為主體,這是道義。有了這四點,難道還能被誅戮嗎?
大丈夫當如此!
【參考文獻】《Salvino D'Armate - Eyeglasses Inventor》《History of Eyeglasses and Sunglasses》《眼鏡歷史的考證》《Contact lens wear by Royal Air Force aircrew in World War II》《觸摸歷史 似聞硝煙——看倫敦街頭的幾件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