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中華民國名義出動的轟炸臺灣有兩回,第一回是1938年2月23日,民國飛行員與蘇聯援華共同駕駛SB轟炸機空襲松山和新竹的日軍基地,也就是林昶佐提及的「松山大空襲」。但由於中方偏離航向,最後僅有蘇聯抵達臺灣進行轟炸。
第二回則是1943年11月25日,由中美空軍混合團、第23戰鬥機大隊(俗稱飛虎隊)、第11轟炸機中隊等以美國為主的盟軍,派出P-51野馬式戰鬥機、P-38閃電式戰鬥機、B-25轟炸機對新竹日軍基地展開攻擊,民國空軍在此次行動內並非主導者。

盟軍對臺灣的轟炸其實相當零星,只有在1945年1月3日美軍第38特遣艦隊再度展開攻擊後,才幾乎天天轟炸臺灣,且主要由美軍第5航空隊負責。另外,澳洲皇家空軍、英國皇家海軍、甚至被編入第5航空隊的墨西哥空軍也曾一道轟炸。因此針對中華民國大肆攻訐,而非「公平」地聲討身為轟炸主力的美國,反而更襯託有心人士刻意削弱中華民國光復臺灣合法性的企圖。

上圖為,二戰末期,盟軍轟炸遭日本殖民並打造為侵略軍港的臺灣高雄
再說,綜觀二戰時期的中外戰場,同盟國都曾對軸心國佔領下的本國領土展開攻擊,畢竟這些地區已被敵方修建諸多要塞或機場,無法忽略不顧。如英、美軍機多次猛烈轟炸德國佔領的法國,諾曼第登陸前,更是密集地轟炸以掃蕩阻礙登陸的德軍。美軍也向武漢、瀋陽、杭州等淪陷於日本之手的地區轟炸過,尤其是成為日軍助力的瀋陽兵工廠和滿洲國飛機株式會社更是攻擊重點,且規模與死傷皆遠遠超過臺灣。但這些地區卻未因此譴責過母國或盟軍的「殘忍」或拒絕「光復」,畢竟那是為了擊敗敵方所不得不發起的戰鬥,並非針對當地居民屠戮,故臺灣在整場二戰裡並不是格外獨特或慘重的「受害者」。

假如按照這部分臺灣人的邏輯,那麼是否東北、湖北、山東、雲南等這些受害更激烈的淪陷區,全都可以認定民國的「反攻」皆是非法殘害、進而藉口拒絕回歸版圖並主張獨立?
因此,無論就歷史事實與戰爭法理來審視,忽略抗戰的犧牲、選擇性地渲染臺灣地區死傷,藉機否定臺灣光復,甚至站到日本角度「翻案」對於二戰的詮釋,都是對自身與盟國受難者的二度傷害,也恐怕不會見容於國際社會對這段歷史的主流認知。

而造成這類史觀的最大根由,除了臺獨份子力推的去中國化以外,主要是遷臺的國民黨過去扭曲的歷史教育所造成。儘管國民黨政府強調中國認同,但為了光復臺灣的基本政策,刻意遮蔽蘇聯援華、以及盟軍也曾在助戰時殺傷過中國人民的事實。畢竟一旦詳加考證,將十分不利國民黨親美以換取政權生存。
但必須強調的是,臺灣作為中國的一省,因此國民黨對臺灣遭空襲的史實不予以教導並非僅針對臺灣,而是對曾被盟軍攻擊各省均是如此。再說譴責盟軍對失土的攻擊,等同自我否定擊退外患的戰勝國地位。且滿目瘡痍的淪陷區,也因美國和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的援助而得到些許重建,因此更無特別究責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