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啟的梅花詩

2021-02-07 船山評論


  其一

  瓊姿只合在瑤臺,誰向江南處處栽?

  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

  寒依疏影蕭蕭竹,春掩殘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無好詠,東風愁寂幾回開。

  其二

  縞袂相逢半是仙,平生水竹有深緣。

  將疏尚密微經雨,似暗還明遠在煙。

  薄瞑山家松樹下,嫩寒江店杏花前。

  秦人若解當時種,不引漁郎入洞天。

  其三

  翠羽驚飛別樹頭,冷香狼籍倩誰收。

  騎驢客醉風吹帽,放鶴人歸雪滿舟。

  淡月微雲皆似夢,空山流水獨成愁。

  幾看孤影低徊處,只道花神夜出遊。

  其四

  淡淡霜華溼粉痕,誰施綃帳護春溫。

  詩隨十裡尋春路,愁在三更掛月村。

  飛去只憂雲作伴,銷來肯信玉為魂。

  一尊欲訪羅浮客,落葉空山正掩門。

  其五

  雲霧為屏雪作宮,塵埃無路可能通。

  春風未動枝先覺,夜月初來樹欲空。

  翠袖佳人依竹下,白衣宰相在山中。

  寂寥此地君休怨,回首名園盡棘叢。

  其六

  夢斷揚州閣掩塵,幽期猶自屬詩人。

  立殘孤影長過夜,看到餘芳不是春。

  雲暖空山裁玉遍,月寒深浦泣珠頻。

  掀篷圖裡當時見,錯愛橫斜卻未真。

  其七

  獨開無那隻依依,肯為愁多減玉輝?

  廉外鍾來月初上,燈前角斷忽霜飛。

  行人水驛春全早,啼鳥山塘晚半稀。

  愧我素衣今已化,相逢遠自洛陽歸。

  其八

  最愛寒多最得陽,仙遊長在白雲鄉。

  春愁寂寞天應老,夜色朦朧月亦香。

  楚客不吟江路寂,吳王已醉苑臺荒。

  枝頭誰見花驚處?嫋嫋微風簌簌霜。

  其九

  斷魂只有月明知,無限春愁在一枝。

  不共人言唯獨笑,忽疑君到正相思。

  歌殘別院燒燈夜,妝罷深宮覽鏡時。

  舊夢已隨流水遠,山窗聊復伴題詩。

  詩人高啟,作為元末明初十才子之一,他的詠梅詩《梅花九首》中第一首寫得最美。「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是為人傳誦的名句。其名氣之大,如日中天,其恃才傲物和孤高耿介的性格,使他厭倦朝政,不羨功名利祿。越是這樣,高啟的名氣越大,羨慕和嫉妒的人也就越多。也使他越來越遠離時政,難與中央保持一致,皇帝也因此記恨他。

  高啟,字季迪,號槎軒,生於元朝末年,家境小康,自幼父母雙亡。童年的高啟,生性警敏,聰穎過人,讀書過目成誦,久而不忘,尤精歷史,嗜好詩歌,及年稍長,與張羽、徐賁、宋克等人常在一起切磋詩文,號稱「北郭十友」(其他人是:王行、高遜志、唐肅、徐堯臣、呂敏、陳則皆);與張羽、楊基、徐賁並稱為「吳中四傑」。明初,吳下多詩人,當時論者把他們比作「初唐四傑」。

  早在元朝末年,群雄逐鹿,天下大亂。張士誠據吳稱王;淮南行省參知政事饒介守吳中,禮賢下士,聞高啟才名,多次派人邀請,延為上賓,招為幕僚。座上都是巨儒碩卿,時高啟年僅16歲。但高啟厭惡官場,23歲那年藉故離開,攜家歸依嶽父周仲達,隱居於吳淞江畔的青丘,故自號青丘子,曾作有《青丘子歌》。

  朱元璋當上皇帝之後初年(1368),高啟應召入朝。朱元璋非常賞識高啟的才學,授翰林院編修,並受復命教授諸王,兼顧纂修《元史》。但高啟似乎並不買帳,孤傲的性格,使他政治敏感度很低。洪武三年(1370)秋,朱元璋擬委任他為戶部右侍郎(相當於副部長),他固辭不受,朱元璋很不高興,遂「賜金放還」。高啟返青丘後,以教書治田自給,詩友之間唱和往還,也算愜意。

  朱元璋出身卑賤,當上皇帝後,表明上惜才愛士,骨子裡是嫉恨猜忌飽學之士的。藉故、犯忌或以其他莫須有罪名殺害的讀書人不計其數,高啟就是其中一個。

  對皇帝的高官厚祿,高啟並不感恩戴德,竟然公開表示不願意做官。這個舉動在朱元璋看來是不肯合作,與他陰暗的心理必然格格不入。

  一個由頭,叫朱元璋抓住了高啟的把柄。蘇州知府魏觀與高啟是好友,「魏觀為移其家郡中,旦夕延見,甚歡」。魏觀修復府治舊基,高啟應邀撰寫了《上梁文》。因府治舊基原為朱元璋夙敵張士誠舊宮址,有人誣告魏觀有反心,朱元璋大怒,腰斬了魏觀。高啟自然也擺脫不了干係,蒙受株連。朱元璋看到《上梁文》中有「龍蟠虎踞」的文辭,更是觸發大忌,狂怒不已,也以腰斬重刑殺了高啟。可憐一代天才詩人,無端受誅,年僅39歲。

  《明史》說,「啟嘗賦詩,有所諷刺,帝嗛之未發也。」意思是高啟經常在詩中有所譏諷,使朱元璋含對高啟產生忌恨,只是沒有發作,恰好魏觀案,牽涉到高啟,趁機除之而後快。高啟曾寫過一首《題宮女圖》的詩:「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宮禁有誰來?」這是一首描寫元順帝宮闈隱私的閒散之作,與明初宮掖毫不相干。一向猜忌的朱元璋,暗暗對號入座,認為高啟是在借古諷今,挖苦自己,所以記恨在心。再者,高啟在《青丘子歌》有「不聞龍虎苦戰鬥」的詩句,又遭到了朱元璋的強烈厭惡。因為高啟寫這首詩之時,正是朱元璋率軍與元軍、陳友諒、張士誠三方強敵在「苦戰、苦鬥」之際,在朱元璋看來,你高啟作為詩人不來吶喊助威倒也罷了,竟然表示不聞不問,你的政治、思想、行動與明政府是怎麼保持高度一致的?另外,高啟在詩中還有「不肯折腰為五鬥米」的句子,表示對做官毫無興趣,這也正是朱元璋所忌恨的。

  朱元璋心理極度陰暗,嗜殺成癖,除了對功臣下狠手以外,他特別熱衷於消滅知識分子。遠的不說,「明初四傑」,就都無一倖免,慘遭其黑手。楊基被莫名其妙的罰作苦工,最後死在工所;張羽被糊裡糊塗的綁起來扔到長江餵了魚,屍骨無存;徐賁因犒勞軍隊不及時,被下獄迫害致死;高啟則被活活的腰斬成八段,死得最慘。歷代「屠夫皇帝」的兇殘程度,莫過於此。高啟被腰斬後,並沒有立即死去,他伏在地上用半截身子的力量,用手蘸著自己的鮮血,一連寫了三個鮮紅而又刺眼的「慘」字。真實慘絕人寰!

  高啟事件是明初文人不依附朝廷必須付出的代價,可以說是朱元璋殺雞儆猴的犧牲品。據史料記載,高啟被行刑時,是朱元璋親自去監斬的,這在歷史上是不多見的。

  高啟可以說是一位天才的文學家,對於他的才識,紀曉嵐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論說:因其「行世太早,殞折太速」,「未能熔鑄變化,自成一家」。「其於詩,擬漢魏似漢魏,擬六朝似六朝,擬唐似唐,擬宋似宋,凡古之所長無不兼之」。不過,高啟的這種「模仿」,絕不是流於形式和外表,更不是簡單的拷貝和刪減,而是師古之後成家,認為要「兼師眾長,隨事模擬,待其時至心融,渾然自成,始可以名大方而免夫偏執之弊」(《獨庵集序》)。《明詩別裁集》收入高啟詩21首,而著名的《梅花九首》卻不在其列。《明詩綜》選收高啟詩作138首,也沒有《梅花九首》。毛澤東1957年談到《明詩綜》中高啟的詩作時還認為僅僅是「好詩」,1961年11月在查到《梅花九首》是高啟所作後,卻評其為「明朝最偉大的詩人」,可見他對高啟的梅花詩之喜愛。毛澤東愛其詩,自然重其人。在查到這首詠梅詩是高啟所作後,他大為讚賞,不僅重新書錄了全詩,而且在詩前註:「高啟,字季迪,明朝最偉大的詩人,梅花九首之一」在「偉大」下面,他還重重畫了一道橫線以示強調。

  曹雪芹《紅樓夢》中寫《終身誤》的曲子,有「空對著山中高士晶瑩雪,終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之句,其構思恐怕也是受到高啟詩句的啟發吧!

  【饒介】字介之,號芥叟,自號醉樵、醒樵、醒翁、醉翁、華蓋山樵、華蓋山著書者、華蓋浮丘先生童子、紫玄洞樵。江西臨川(今撫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詩人、書法家。書跡有《雜詩帖》、《琴珍帖》、《仿四家書》等。

  【魏觀】字杞山。蒲圻人。元時隱居蒲山。朱元璋稱吳王,被聘為國子助教,調任浙江按察司僉事,1367年轉任兩淮都轉運使.先後兩次奉命訪求賢能,薦者多被起用。洪武元年(1368年),建大本堂,奉命侍太子說書及教諸王經。洪武三年,轉任太常卿,考試祀典。次年,因事被謫為龍南縣知縣,不久又召為禮部主事。洪武五年出任蘇州知府時,革除前任一些苛政,被升為四川行省參知政事。不久又任蘇州知府。到任後,把知府衙門修在張士誠的宮殿遺址上,犯了忌諱,被腰斬。


相關焦點

  • 高啟與「梅花詩」
    這九首梅花詩,首首讀來都有孤獨高傲而無悽涼抑鬱、憐梅惜梅卻不神傷心碎的特點。歷朝歷代詩人詠梅之作眾多,相比之下,高啟寫梅獨攝其魂,確有不俗之處。高啟與「梅花詩」    摘要:高啟是元末明初最富盛名的詩人之一,詠唱梅花是其詩歌創作中重要的題材。
  • 梅花詩中的上乘之作,你覺得大才子高啟這一首如何?
    高啟這首梅花詩的最大特色,或者說最大的審美體驗就來源於這種筆法。高啟一生耿介孤傲,像極了他筆下的梅花。然而也正是這種性格給他帶來了殺身之禍。他寫的一些詩歌觸怒了皇帝朱元璋,最後因一篇《郡治上梁文》被朱元璋強加罪名處以腰斬極刑,終年三十八歲。強權之下,文人的命運飄忽無定,實在是螻蟻草芥一般。
  • 高啟之死,只是那個時代文人地位的縮影
    從這麼簡簡單單一句話不難看出,高啟是明初時期不可多得才子,最後卻被明太祖朱元璋腰斬於南京,被截為八段。真的只是因為高啟為魏觀撰寫《郡治上梁文》,其中「龍盤虎踞」等句觸怒朱元璋了嗎,真的只是這麼簡單嗎?下面我們從頭開始說。朱元璋建立明王朝以後,採取了系列措施,逐步地鞏固皇權。
  • 《梅花詩》十首:預言很有趣,卻不是邵雍經典語錄
    有名的《梅花詩十章》,又稱《邵雍讖語》、《梅花易數之梅花詩》,因詩中有「數點梅花天地春,欲將剝復問前因」一句詩,所以又稱為《梅花詩》。《梅花詩》採用了很隱誨的語言,來預言邵雍之後的中國歷史大演變,一直被津津樂道。
  • 「長天碧水嘆瀰瀰」,《梅花詩》預言了北宋的滅亡
    在我的《數點梅花天地春,《梅花詩》預言了什麼》一文中,我們已經熟悉了邵雍,且已把《梅花詩》第一首喻義向大家做了解釋。接下來我們在解讀《梅花詩》第二首,看看邵雍在其中預言了什麼。(如果想了解《梅花詩》全詩,請查閱我的文章。)《梅花詩》(二)「湖山一夢事全非,再見雲龍向北飛。三百年來終一日,長天碧水嘆瀰瀰。」
  • 邵康節《梅花詩》
    這幾天閒來無事看南懷瑾老先生《易經雜說》提到邵康節,上網搜了下,有篇邵康節《梅花詩》的預言解釋,貼下。
  • 「看盡殘花總不言」,《梅花詩》預言了元朝的滅亡
    下面,讓我們了解一下我國古代歷史上,比美國那位靈媒師更牛的預言家邵雍的《梅花詩》,看看他在詩中到底預言了什麼。《梅花詩》(三)」天地相乘數一原,忽逢甲子又興元。年華二八乾坤改,看盡殘花總不言。」「天地相乘數一原」: 天為天幹,地為地支,歲月運行,當天幹、地支一起來到原起點時(即甲子年),將是新局勢來臨,新朝代誕生的時刻。
  • 高啟:原本是明初著名詩人,身居蘇州思念故主,被朱元璋判處腰斬
    聽聞江蘇蘇州一代有高啟這麼一個賢才,洪武元年朱元璋剛剛建國讓高啟擔任翰林院編修,這樣的才能深受朱元璋賞識。一度擔任明朝皇子的老師,「元史」便是由他和宋濂等人主持編纂的。洪武三年的時候,朱元璋想提拔他為戶部右侍郎。無奈他辭官回鄉,本就疑心重的朱元璋,讓他對高啟產生了不滿的想法。
  • 「數點梅花天地春」,《梅花詩》預言了什麼
    與其相比,邵雍的預言詩《梅花詩》卻是詩文雅致而易解。梅花詩共有十首,每首有四句詩文,每一首詩,均以其詩中形容之意境及景象,預言一個朝代如何興起與如何衰亡。詩文第一首內容、喻意如下:(一)蕩蕩天門萬古開,幾人歸去幾人來。山河雖好非完璧,不信黃金是禍胎。
  • 宋代一首動人的梅花詩,結尾用《梅花三弄》的典故,意蘊悠悠
    今天給大家分享一首宋代愛國詩人寫下的一首動人的梅花詩,陳亮的《梅花》。陳亮他是南宋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他一生極力主張抗金,具有強烈的愛國精神。他的這首梅花詩,其實是以梅花表現了自己的愛國之志。疏枝橫玉瘦,小萼點珠光。一朵忽先變,百花皆後香。
  • 這十首梅花詩,不一定很有名,卻很有韻味
    今天,詩詞君介紹十首冷門梅花詩,雖然詩不出名,卻各有韻味。《早梅》南北朝·謝燮迎春故早發,獨自不疑寒。畏落眾花後,無人別意看。此詩寫梅花不甘落後,早早開放,用擬人化的手法描寫梅花的不畏嚴寒和不甘落後,也寄寓著詩人自己的懷才不遇之感。
  • 冬日裡必讀的三首「梅花詩」,說透人生哲理,讀懂後豁然開朗
    今天要講的這三首梅花詩也許不是最經典的,但卻是最特別的,說透人生哲理,讀懂後豁然開朗。1.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這一句出自唐朝黃櫱禪師的《上堂開示頌》。塵勞迥脫事非常,緊把繩頭做一場。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 宋千古預言-邵康節の梅花詩
    宋邵康節 梅花詩宋邵康節 梅花詩免費關注,歡迎訂閱!
  • 王安石的這首梅花詩,只有短短20字,卻驚豔了近千年
    儘管這首梅花詩,只有短短20字,卻驚豔了近千年,讀來耐人尋味。 所以說王安石的這首梅花詩,只有短短20字,卻驚豔了近千年。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三冬大雪時節至,十首梅花詩逸香
    這應該是所有人都最熟悉的梅花詩,也是通過這首詩讓我們知道梅花獨有的性格與寓意。
  • 陸遊很著名的一首梅花詩,28字童心滿滿,最後2句已家喻戶曉
    大家心中最深刻的「梅花詩」是哪一句呢?我腦子裡最先蹦出來的一句是「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這是我在高中階段接觸的一句話,也是我第一次從文學作品中感受到看問題原來真的可以有許多個不同的角度。我一直在文章中說,文學的無用之用,就在於它能夠提供給人們看待這世界的不一樣的視角,而不是只知道從自己的角度出發。
  • 他是晚唐僧人,卻寫出一首經典的梅花詩,僅前20字便已絕妙
    總的來說,齊己寫出的這首梅花詩,堪稱是一首經典之作。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林逋的《山園小梅》,一首絕妙的梅花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 司馬光《溫公續詩話》說:「林逋處士……人稱其《梅花詩》雲『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曲盡梅之體態。」天下梅花詩最難,和靖居士佔第一。」方回給了林逋這首詩高度讚譽:那就是壓倒其他詠梅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