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啟是元末明初的著名詩人,「吳中四傑」之一,前人稱其《梅花九首》「飄逸絕群,句鍛字煉」。這九首梅花詩,首首讀來都有孤獨高傲而無悽涼抑鬱、憐梅惜梅卻不神傷心碎的特點。歷朝歷代詩人詠梅之作眾多,相比之下,高啟寫梅獨攝其魂,確有不俗之處。
高啟與「梅花詩」
摘要:高啟是元末明初最富盛名的詩人之一,詠唱梅花是其詩歌創作中重要的題材。他的梅花詩既有對兩宋以來詠梅詩的繼承,也有擺脫了自宋朝以來的詠梅形式,融入自己獨特的心境,蘊含了其複雜的精神世界的創新。
關鍵詞:高啟;梅花詩;明朝
一、宋代以後主流的詠梅套路
自兩宋以來,賞梅詠梅成了一種潮流,一種時尚。範成大《筆記六種梅譜》曰「梅,天下尤物,無問智賢、愚不肖,莫敢有異議。學圃之士,必先種梅,且不厭多,他花有無多少,皆不系重輕。」典型代表人物是林逋、蘇軾、陸遊。
「梅妻鶴子」的林逋,生性清淨淡泊,隱居孤山,極其愛梅。著有「孤山八梅」。林逋極善通過描寫梅花的與世無爭,來表達清高隱逸的情懷。他眼中的梅花傲雪耐寒,一枝獨放,「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被賦予人的品格。它不是沉溺於物質欲求的俗人,而是追求高潔風雅的聖人,這是梅花孤獨清高品質與詩人精神的高度契合,是詩人勿趨榮利,追求恬淡的寫照。
蘇軾的梅花詩多讚美梅花不畏嚴寒,不與百花爭豔的品質。來表達自己在政治上的不得志,但自己卻是豪放曠達的情思。「怕愁貪睡獨開遲,自恐冰容不如時。」此處的梅花已被擬人化,它不與百花爭春,不懼嚴寒,盡情綻放。生動地表現了梅花孤高不羈的形象。而此時,蘇軾正是被貶黃州,政治是上的失意,導致心理悲憤抑鬱。
陸遊筆下的梅花,具有強烈的人格意象。陸遊詠梅詩是借梅花的高潔,堅貞。來表達自己濃烈的愛國情。這在格調上比林逋,蘇軾更高一籌。如「雪虐風號愈凜然,花中氣節最高堅。過時自會飄零去,恥向東君更乞憐。」他對梅花抗擊寒風冰雪,笑傲開放的高貴品質的讚美,實際上表達了自己堅毅不屈,不肯迎合依附投降派的愛國熱情。
二、高啟的一生與「梅花詩」
高啟「尤好權略,論事稠人中,言不繁而切中肯續,人莫不聳動交聽而厭服其心。」「不羈贍才,爽邁有人,談辯華給,惘然以為天下無人,一時武勇多下之。」年輕時,高啟也曾有過精忠報國,建功立業,兼濟天下的宏願。但是卻無人賞識,鴻鵠之志難以實現,從而產生了抑鬱失落、孤憤難安的情感。
1351始,元朝處於兵荒馬亂之中。此時,高啟正在吳越之地遊歷,看到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他「仰天悲歌,泣數行下」(《悲歌》)。高啟還創作了《吳越遊記》十五首「愧無拯亂術,佇立空傷魂」(《過奉口戰場》)表現出作者對當時滿目瘡痍的社會的擔憂之情。在這樣兵荒馬亂,民不聊生的大環境下,詩人感到驚恐,感到寂寞。這時的他需要朋友的相伴。於是他以梅為友,與梅對話,抒發自己對朋友的思念之情,「斷魂只有月明知,無限春愁在一枝。不共人言為獨笑,忽疑君到正相思。」詩中形象地描寫孤獨的梅花只有明月相伴,然後寫自己沒有朋友在身邊,只能獨自言笑,表達對遠方朋友的想念之情。這在離亂之中借梅寫友情也是高啟詠梅的創新之處。
正十六年,張士誠的農民起義軍攻陷蘇州,吳中地區由張士誠統治。當時的諮議參軍事饒介對高啟很是欣賞,有任用之心。但是高啟卻選擇隱居青丘。「功名競誰成,殺人便乾坤」(《過奉口戰場》)這是作者看透了統治是用百姓的鮮血換來的現實,不願與當朝統治者為伍,毅然決然的歸隱。如:「縞袂相逢半是仙,平生水竹有深緣」(《梅花九首》其二)「騎驢客醉風吹帽,放鶴人歸雪江舟。」「幾看孤影低徊處,只道花神夜出遊。」(《梅花九首》其二)「一尊欲訪羅浮客,落葉空山正掩門。」(《梅花九首》其二)「翠袖佳人依竹下,白衣宰相住山中。」(《梅花九首》其二)「春愁寂寞天應老,夜色朦朧月亦香」(《西園詠梅》)「春暈冰綃倚竹低,羅浮卻似武陵溪。」(《紅梅》)「莫訝此翁偏賞戀,愛梅自古屬幽人。」(《和婁秀才看梅》)「夢斷月明秋渺渺,縞衣何似翠裙長(《題三香圖》)這些梅花詩都顯示了高啟的隱逸情感。
洪武元年,朱元璋建立明王朝。次年,高啟被招攬至都城編修《元史》。,此時的他心情是激動的「我生幸逢聖人起南國,禍亂初平事休息」(《登金陵雨花臺望大江》)表明作者對朱元璋的功績的讚賞。但是,明朝政權不久,文人便遭遇到大規模的思想清洗運動,文人的思想遭到禁錮,稍有不慎,就可能落最。「人命有通塞,主聽無違從。失如魚去波,得如雲遇龍。」(《感遇二十首》其十八)。高啟認為這樣的政權統治令人窒息。《菽園雜記》卷二載曰「洪武間,秀才做官吃多少苦,受多少驚怕,與朝廷出多少心力?到頭來,小有過錯,輕則充軍,重則刑虜戮。善終者十二三耳。」這讓天性好自由的高啟感到無比的痛苦。此時作者心中更多的是惶恐、憂懼。「翠羽驚飛別枝頭,冷香狼藉倩誰收?」「春風未動枝先覺,夜月初來樹欲空」「立殘孤影長過夜,看到餘芳不是春。」「簾外鍾來初月上,燈前角斷忽霜飛。」這些詩句無不展現了詩人驚恐、迷亂的現狀。於是高啟放棄戶部侍郎的職位,去追求自由灑脫的生活。然而,詩人的惶恐避世並沒有躲逃出這個充滿危險的社會。後來高啟為時任蘇州知府的魏觀寫《上梁文》而得罪明皇朱元璋,最終被腰斬八段。在歷代被屠殺的詩人中,可以稱上最慘無人道的一幕。
三、結語
高啟的梅花詩不僅有對高潔脫俗,堅貞不屈,雅致隱逸的傳統梅花意象的繼承,也有加入自己失落孤憤,寂寥思念,驚恐迷亂的內心狀態,而賦予梅花全新內涵的創新。他的梅花詩是其充滿矛盾,漸趨消沉的人生經歷的真實寫照,對詠梅詩的繼承和創新在詠梅詩史上具有深遠的影響。
(圖文來自網絡,版權歸屬原作者)
梅花九首
其一
瓊姿只合在瑤臺,誰向江南處處栽?
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
寒依疏影蕭蕭竹,春掩殘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無好詠,東風愁寂幾回開。
其二
縞袂相逢半是仙,平生水竹有深緣。
將疏尚密微經雨,似暗還明遠在煙。
薄瞑山家松樹下,嫩寒江店杏花前。
秦人若解當時種,不引漁郎入洞天。
其三
翠羽驚飛別樹頭,冷香狼籍倩誰收。
騎驢客醉風吹帽,放鶴人歸雪滿舟。
淡月微雲皆似夢,空山流水獨成愁。
幾看孤影低徊處,只道花神夜出遊。
其四
淡淡霜華溼粉痕,誰施綃帳護春溫。
詩隨十裡尋春路,愁在三更掛月村。
飛去只憂雲作伴,銷來肯信玉為魂。
一尊欲訪羅浮客,落葉空山正掩門。
其五
雲霧為屏雪作宮,塵埃無路可能通。
春風未動枝先覺,夜月初來樹欲空。
翠袖佳人依竹下,白衣宰相在山中。
寂寥此地君休怨,回首名園盡棘叢。
其六
夢斷揚州閣掩塵,幽期猶自屬詩人。
立殘孤影長過夜,看到餘芳不是春。
雲暖空山裁玉遍,月寒深浦泣珠頻。
掀篷圖裡當時見,錯愛橫斜卻未真。
其七
獨開無那隻依依,肯為愁多減玉輝?
廉外鍾來月初上,燈前角斷忽霜飛。
行人水驛春全早,啼鳥山塘晚半稀。
愧我素衣今已化,相逢遠自洛陽歸。
其八
最愛寒多最得陽,仙遊長在白雲鄉。
春愁寂寞天應老,夜色朦朧月亦香。
楚客不吟江路寂,吳王已醉苑臺荒。
枝頭誰見花驚處?嫋嫋微風簌簌霜。
其九
斷魂只有月明知,無限春愁在一枝。
不共人言唯獨笑,忽疑君到正相思。
歌殘別院燒燈夜,妝罷深宮覽鏡時。
舊夢已隨流水遠,山窗聊復伴題詩。
附:
高啟(1336-1374),蘇州甫裡青丘人(甫裡即今蘇州市吳中區甪直鎮,青丘舊為甫裡所轄,今屬勝浦鎮),元末明初著名詩人,與楊基、張羽、徐賁被譽為「吳中四傑」,又與王行等號「北郭十友」。字季迪,號槎軒,洪武初,以薦參修《元史》,授翰林院國史編修官,受命教授諸王。擢戶部右侍郎。蘇州知府魏觀在張士誠宮址改修府治,獲罪被誅。原居蘇州,元末隱居吳淞青丘(今蘇州甪直),自號青丘子。後因觸怒皇帝,被朱元璋腰斬。高啟曾為好友魏觀作《上梁文》,內有「龍蟠虎踞」四字,被疑為歌頌張士誠,連坐腰斬。有《高太史大全集》、《鳧藻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