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閒來無事看南懷瑾老先生《易經雜說》提到邵康節,上網搜了下,有篇邵康節《梅花詩》的預言解釋,貼下。
《梅花詩》相傳是邵雍所作的。邵雍,字堯夫,生於北宋真宗四年(公元1011年),卒於神宗十年(公元1077年)。諡號康節。原籍河北範陽,後移居共城,最後隱居洛陽。《梅花詩》一共十首,預言了他身後中國的大的歷史演變。當然,和所有預言一樣,他採用了很隱誨的語言。並非很容易理解。有的部份還是寫給修煉人的,一般人不知所云。這裡試解其大意,供智者三思,或有高人對不妥之處敬請指教。
(一)
蕩蕩天門萬古開,幾人歸去幾人來。
山河雖好非完璧,不信黃金是禍胎。
解:
「蕩蕩天門萬古開,幾人歸去幾人來。」蕩蕩通天之門萬古以來頭一次敞開了。多少人來到人間,又有多少人能回得去呢?這兩句的意思其實是緊扣全詩的主調的,作為開首引出最終的主題。修煉的人一看即明,一般人看了也不會真明白,這裡不詳解了。
「山河雖好非完璧,不信黃金是禍胎。」宋朝是個朝庭軟弱無能的朝代。整個社會從上到下,多迷戀歌舞昇平。特別到了南宋,更是苟且偷安於江南的半壁江山,社會風氣沉迷於情色歡愛之中,宋詞萬首,多以言文人騷客的戀物傷情。終於有了中國歷史上罕有的「靖康之恥」,北宋皇帝、宮妃、親王、滿朝大臣等三千多人全被金國掠為奴隸。以至最後,南宋皇帝投海葬身。所以,是山河雖好卻不是完璧。「金」指北方女真族建立的大金國。「黃」是黃龍府,金國的首都。預言了南宋半壁江山苟安江南以及金人入寇的歷史。「不信黃金是禍胎」喻指金國滅了北宋,並屢犯南宋的歷史。
(二)
湖山一夢事全非,再見雲龍向北飛。
三百年來終一日,長天碧水嘆瀰瀰。
解:
「湖山一夢事全非」:因為南宋建都臨安(今杭州),在西湖邊兒上,加上南宋皇帝終日沉迷於荒淫醉夢之中,所以叫「湖山一夢」。「再見雲龍向北飛」,是指天象氣數落於北方,北邊降生真龍天子,新朝代要生於北方。元兵入侵臨安恭帝被俘。「三百年來終一日」,指北宋、南宋在歷經三百餘年後(公元960年至1279年)終於滅亡了。「長天碧水嘆瀰瀰」是喻指公元1279年,宋軍殘部戰敗後窮途末路,陸秀夫背著南宋小皇帝趙丙投海而死,其他隨身將士和皇妃也都被颶風淹沒大海。
(三)
天地相乘數一原,忽逢甲子又興元。
年華二八乾坤改,看盡殘花總不言。
解:
「天地相乘數一原,忽逢甲子又興元」是說天幹地支相乘的年代又回到了源頭,元朝開始興盛了。「忽」字隱涉了元世祖忽必烈,「興元」指元朝興建起。忽必烈於公元1260年即大汗位,於公元1264年(甲子)登基興建元朝,定年號為至元元年,並遷都燕京。至1271年,忽必烈根據劉秉忠的建議,取《易經》中「乾元」的意思,改國號為「大元」,統治中國。「年華二八乾坤改,看盡殘花總不言」元朝從元世祖至元順帝共經十世。若從公元1279年宋朝最後滅亡算到公元1368年元朝被滅,總共約88年,應了「年華二八乾坤改」之意。元順帝時,宦官撲不花扣壓警訊不上報皇帝的害元之事也影射其中,可謂「殘花」「總不言」。
(四)
畢竟英雄起布衣,朱門不是舊黃畿。
飛來燕子尋常事,開到李花春已非。
解:
「畢竟英雄起布衣,朱門不是舊黃畿」寫的是明太祖朱元璋,雖出身貧賤(布衣),曾當過幾天和尚,後參加農民起義的紅巾軍,終於顯出英雄本色,從一個普通士兵躍升為領袖,並於公元1368年於南京稱帝。就此「朱門」不再是舊的黃土農家(黃畿)了。「飛來燕子尋常事」是指雄踞燕京的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被迫發動「靖難之役」,攻入南京,奪取了帝位,實可謂「飛來燕子」。明太祖朱元璋將皇位隔代傳給了皇太孫,即明惠帝。當時,有十幾位皇子被封為藩王,駐守邊塞。其中燕王朱棣是實力最強,威望最高的。明惠帝因為執意削藩,要罷免燕王等。燕王即使裝瘋都無法倖免,無奈只好建文元年起兵反抗。因為燕王朱棣才德出眾,智勇過人,終於在四年後勝出,成為明太宗,後又被稱為明成祖,年號永樂。燕王得天下仔細想來也確為「尋常事」,在情理之中,與唐太宗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頗有雷同。「開到李花春已非」應指公元1644年春闖王李自成(「李花」)率領起義軍功破京師,崇禎皇帝於景山上吊自盡,明朝滅亡(「春已非」)。
(五)
胡兒騎馬走長安,開闢中原海境寬。
洪水乍平洪水起,清光宜向漢中看。
解:
「胡兒騎馬走長安」:中國歷來講「北胡南蠻」。所以這裡指東北的滿清入主中原。吳三桂引清兵入關,一統明末的殘局,於公元1644年,建都北京,成為大清帝國。「開闢中原海境寬」:清朝前期,國勢大興,文治武功都非常強盛,有一佰多年的「康乾盛世」。特別是康熙皇帝,平定了各種內亂外侵,使中國的版圖空前的擴展。另外,自清代開始,進行較大規模地與海外通商,開闢港口,正所謂「海境寬」。
「洪水乍平洪水起,清光宜向漢中看」:第一個「洪水」指的是公元1851年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起義,象洪水一樣席捲半個中國,歷時達13年之久,嚴重動搖了清朝統治。太平天國被平息後(「乍平」),清朝內憂外患不斷,革命勢力不斷崛起壯大,直到最後,武昌起義成功,黎元洪被擁為中華民國軍政府都督,袁世凱死後又成為總統,清王朝徹底滅亡。所以,清朝最終的前景(「清光」)還應該向武漢(「漢中」)看。
(六)
漢天一白漢江秋,憔悴黃花總帶愁。
吉曜半升箕鬥隱,金烏起滅海山頭。
解:
「漢天一白漢江秋」是說經歷滿清腐敗沒落的中國終於又有了新希望(「漢天一白」)進入了新時代(「漢江秋」),公元1911年10月10日(秋季)武昌起義建立了中華民國。「憔悴黃花總帶愁」民國革命雖然成功,但根基非常不穩定,如「憔悴」的「黃花」,充滿危機(「總帶愁」)。也可能是指袁世凱的復闢政權如「憔悴黃花」,曇花一現,袁世凱最後在憂愁悔恨中病逝。「吉曜半升箕鬥隱」:「吉曜」喻指國民黨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半升」指國民黨統治初期,中國軍閥割據,內戰連綿,無法實現統一安定,蔣介石領導的北伐成功初步奠定了國民黨的地位。「箕鬥」為中國古代星相學,二十八宿中的星宿,這裡似指*黨的勢力於暗中發展。「金烏起滅海山頭」:古時「金烏」為太陽的別稱,此處暗示日本。整句指日本在二戰中興起與最終戰敗投降的命運。
(七)
雲霧蒼茫各一天,可憐西北起烽煙。
東來暴客西來盜,還有胡兒在眼前。
解:
「雲霧蒼茫各一天」言中國大陸和臺灣各自分治對立的局面。後三句所指有可能還未發生,也有可能已發生了。試解如下:「可憐西北起烽煙」似指解放軍平定新疆叛亂和西藏暴亂。「東來暴客西來盜」指在東方朝鮮與美國交惡,在西邊和印度爆發中印邊界之戰。「還有胡兒在眼前」:北方的蘇俄一直威脅中國,中蘇曾經爆發珍寶島之戰,並各自陳重兵於邊界達數十年之久。
(八)
如棋世事局初殘,共濟和衷卻大難。
豹死猶留皮一襲,最佳秋色在長安。
解:
「如棋世事局初殘,共濟和衷卻大難」:世界局勢歷來象一盤棋一樣,這裡是指冷戰時期共產國際和西方自由民主體系的對局。共產國家的聯盟徹底解體,絕大多數國家放棄了共產制度。「豹死猶留皮一襲」:當共產國家的蘇聯瓦解後,只留下些形式被繼承。「最佳秋色在長安」:指長安的繁華。集中大量財力大興土木,裝點首都。「長安」也指中國的京城,泛指中國。但秋色再佳也只是秋天的景色。
(九)
火龍蟄起燕門秋,原璧應難趙氏收。
一院奇花春有主,連宵風雨不須愁。
(十)
數點梅花天地春,欲將剝復問前因。
寰中自有承平日,四海為家孰主賓。
解:
「數點梅花天地春」:這一句是畫龍點睛之筆,全詩的題目即來自這裡,所以叫《梅花詩》。經過嚴冬考驗,如傲霜雪的梅花展示著春天的到來。那是法*正*人間的時刻。萬物迎春,撥亂反正。這句也和開首的「幾人歸去幾人來」遙相呼應,言幾人能圓滿而歸呢?「欲將剝復問前因」:剝復為易經中的兩卦。剝極必復,也指物極必反。歷史如轉輪,有前因必有後果。人類的歷史都是為這次正*法安排的。「寰中自有承平日」:這無比廣闊浩瀚的寰宇自然有會迎來承平之日。「四海為家孰主賓」:「孰主賓」,隱喻誰是主,誰是賓;在歷史的舞臺上誰是配角,誰是主角,早有定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