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康節《梅花詩》

2021-03-05 民間法術道術方術傳承

 這幾天閒來無事看南懷瑾老先生《易經雜說》提到邵康節,上網搜了下,有篇邵康節《梅花詩》的預言解釋,貼下。
  《梅花詩》相傳是邵雍所作的。邵雍,字堯夫,生於北宋真宗四年(公元1011年),卒於神宗十年(公元1077年)。諡號康節。原籍河北範陽,後移居共城,最後隱居洛陽。《梅花詩》一共十首,預言了他身後中國的大的歷史演變。當然,和所有預言一樣,他採用了很隱誨的語言。並非很容易理解。有的部份還是寫給修煉人的,一般人不知所云。這裡試解其大意,供智者三思,或有高人對不妥之處敬請指教。

  (一)
  蕩蕩天門萬古開,幾人歸去幾人來。
  山河雖好非完璧,不信黃金是禍胎。
  解:
  「蕩蕩天門萬古開,幾人歸去幾人來。」蕩蕩通天之門萬古以來頭一次敞開了。多少人來到人間,又有多少人能回得去呢?這兩句的意思其實是緊扣全詩的主調的,作為開首引出最終的主題。修煉的人一看即明,一般人看了也不會真明白,這裡不詳解了。
  「山河雖好非完璧,不信黃金是禍胎。」宋朝是個朝庭軟弱無能的朝代。整個社會從上到下,多迷戀歌舞昇平。特別到了南宋,更是苟且偷安於江南的半壁江山,社會風氣沉迷於情色歡愛之中,宋詞萬首,多以言文人騷客的戀物傷情。終於有了中國歷史上罕有的「靖康之恥」,北宋皇帝、宮妃、親王、滿朝大臣等三千多人全被金國掠為奴隸。以至最後,南宋皇帝投海葬身。所以,是山河雖好卻不是完璧。「金」指北方女真族建立的大金國。「黃」是黃龍府,金國的首都。預言了南宋半壁江山苟安江南以及金人入寇的歷史。「不信黃金是禍胎」喻指金國滅了北宋,並屢犯南宋的歷史。

  (二)
  湖山一夢事全非,再見雲龍向北飛。
  三百年來終一日,長天碧水嘆瀰瀰。
  解:
  「湖山一夢事全非」:因為南宋建都臨安(今杭州),在西湖邊兒上,加上南宋皇帝終日沉迷於荒淫醉夢之中,所以叫「湖山一夢」。「再見雲龍向北飛」,是指天象氣數落於北方,北邊降生真龍天子,新朝代要生於北方。元兵入侵臨安恭帝被俘。「三百年來終一日」,指北宋、南宋在歷經三百餘年後(公元960年至1279年)終於滅亡了。「長天碧水嘆瀰瀰」是喻指公元1279年,宋軍殘部戰敗後窮途末路,陸秀夫背著南宋小皇帝趙丙投海而死,其他隨身將士和皇妃也都被颶風淹沒大海。

  (三)
  天地相乘數一原,忽逢甲子又興元。
  年華二八乾坤改,看盡殘花總不言。
  解:
  「天地相乘數一原,忽逢甲子又興元」是說天幹地支相乘的年代又回到了源頭,元朝開始興盛了。「忽」字隱涉了元世祖忽必烈,「興元」指元朝興建起。忽必烈於公元1260年即大汗位,於公元1264年(甲子)登基興建元朝,定年號為至元元年,並遷都燕京。至1271年,忽必烈根據劉秉忠的建議,取《易經》中「乾元」的意思,改國號為「大元」,統治中國。「年華二八乾坤改,看盡殘花總不言」元朝從元世祖至元順帝共經十世。若從公元1279年宋朝最後滅亡算到公元1368年元朝被滅,總共約88年,應了「年華二八乾坤改」之意。元順帝時,宦官撲不花扣壓警訊不上報皇帝的害元之事也影射其中,可謂「殘花」「總不言」。

  (四)
  畢竟英雄起布衣,朱門不是舊黃畿。
  飛來燕子尋常事,開到李花春已非。
  解:
  「畢竟英雄起布衣,朱門不是舊黃畿」寫的是明太祖朱元璋,雖出身貧賤(布衣),曾當過幾天和尚,後參加農民起義的紅巾軍,終於顯出英雄本色,從一個普通士兵躍升為領袖,並於公元1368年於南京稱帝。就此「朱門」不再是舊的黃土農家(黃畿)了。「飛來燕子尋常事」是指雄踞燕京的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被迫發動「靖難之役」,攻入南京,奪取了帝位,實可謂「飛來燕子」。明太祖朱元璋將皇位隔代傳給了皇太孫,即明惠帝。當時,有十幾位皇子被封為藩王,駐守邊塞。其中燕王朱棣是實力最強,威望最高的。明惠帝因為執意削藩,要罷免燕王等。燕王即使裝瘋都無法倖免,無奈只好建文元年起兵反抗。因為燕王朱棣才德出眾,智勇過人,終於在四年後勝出,成為明太宗,後又被稱為明成祖,年號永樂。燕王得天下仔細想來也確為「尋常事」,在情理之中,與唐太宗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頗有雷同。「開到李花春已非」應指公元1644年春闖王李自成(「李花」)率領起義軍功破京師,崇禎皇帝於景山上吊自盡,明朝滅亡(「春已非」)。

  (五)
  胡兒騎馬走長安,開闢中原海境寬。
  洪水乍平洪水起,清光宜向漢中看。
  解:
  「胡兒騎馬走長安」:中國歷來講「北胡南蠻」。所以這裡指東北的滿清入主中原。吳三桂引清兵入關,一統明末的殘局,於公元1644年,建都北京,成為大清帝國。「開闢中原海境寬」:清朝前期,國勢大興,文治武功都非常強盛,有一佰多年的「康乾盛世」。特別是康熙皇帝,平定了各種內亂外侵,使中國的版圖空前的擴展。另外,自清代開始,進行較大規模地與海外通商,開闢港口,正所謂「海境寬」。
  「洪水乍平洪水起,清光宜向漢中看」:第一個「洪水」指的是公元1851年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起義,象洪水一樣席捲半個中國,歷時達13年之久,嚴重動搖了清朝統治。太平天國被平息後(「乍平」),清朝內憂外患不斷,革命勢力不斷崛起壯大,直到最後,武昌起義成功,黎元洪被擁為中華民國軍政府都督,袁世凱死後又成為總統,清王朝徹底滅亡。所以,清朝最終的前景(「清光」)還應該向武漢(「漢中」)看。

  (六)
  漢天一白漢江秋,憔悴黃花總帶愁。
  吉曜半升箕鬥隱,金烏起滅海山頭。
  解:
  「漢天一白漢江秋」是說經歷滿清腐敗沒落的中國終於又有了新希望(「漢天一白」)進入了新時代(「漢江秋」),公元1911年10月10日(秋季)武昌起義建立了中華民國。「憔悴黃花總帶愁」民國革命雖然成功,但根基非常不穩定,如「憔悴」的「黃花」,充滿危機(「總帶愁」)。也可能是指袁世凱的復闢政權如「憔悴黃花」,曇花一現,袁世凱最後在憂愁悔恨中病逝。「吉曜半升箕鬥隱」:「吉曜」喻指國民黨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半升」指國民黨統治初期,中國軍閥割據,內戰連綿,無法實現統一安定,蔣介石領導的北伐成功初步奠定了國民黨的地位。「箕鬥」為中國古代星相學,二十八宿中的星宿,這裡似指*黨的勢力於暗中發展。「金烏起滅海山頭」:古時「金烏」為太陽的別稱,此處暗示日本。整句指日本在二戰中興起與最終戰敗投降的命運。

  (七)
  雲霧蒼茫各一天,可憐西北起烽煙。
  東來暴客西來盜,還有胡兒在眼前。
  解:
  「雲霧蒼茫各一天」言中國大陸和臺灣各自分治對立的局面。後三句所指有可能還未發生,也有可能已發生了。試解如下:「可憐西北起烽煙」似指解放軍平定新疆叛亂和西藏暴亂。「東來暴客西來盜」指在東方朝鮮與美國交惡,在西邊和印度爆發中印邊界之戰。「還有胡兒在眼前」:北方的蘇俄一直威脅中國,中蘇曾經爆發珍寶島之戰,並各自陳重兵於邊界達數十年之久。

  (八)
  如棋世事局初殘,共濟和衷卻大難。
  豹死猶留皮一襲,最佳秋色在長安。
  解:
  「如棋世事局初殘,共濟和衷卻大難」:世界局勢歷來象一盤棋一樣,這裡是指冷戰時期共產國際和西方自由民主體系的對局。共產國家的聯盟徹底解體,絕大多數國家放棄了共產制度。「豹死猶留皮一襲」:當共產國家的蘇聯瓦解後,只留下些形式被繼承。「最佳秋色在長安」:指長安的繁華。集中大量財力大興土木,裝點首都。「長安」也指中國的京城,泛指中國。但秋色再佳也只是秋天的景色。

  (九)
  火龍蟄起燕門秋,原璧應難趙氏收。
  一院奇花春有主,連宵風雨不須愁。

  (十)
  數點梅花天地春,欲將剝復問前因。
  寰中自有承平日,四海為家孰主賓。
  
  解:
  「數點梅花天地春」:這一句是畫龍點睛之筆,全詩的題目即來自這裡,所以叫《梅花詩》。經過嚴冬考驗,如傲霜雪的梅花展示著春天的到來。那是法*正*人間的時刻。萬物迎春,撥亂反正。這句也和開首的「幾人歸去幾人來」遙相呼應,言幾人能圓滿而歸呢?「欲將剝復問前因」:剝復為易經中的兩卦。剝極必復,也指物極必反。歷史如轉輪,有前因必有後果。人類的歷史都是為這次正*法安排的。「寰中自有承平日」:這無比廣闊浩瀚的寰宇自然有會迎來承平之日。「四海為家孰主賓」:「孰主賓」,隱喻誰是主,誰是賓;在歷史的舞臺上誰是配角,誰是主角,早有定數。

相關焦點

  • 宋千古預言-邵康節の梅花詩
    宋邵康節 梅花詩宋邵康節 梅花詩免費關注,歡迎訂閱!
  • 《梅花詩》十首:預言很有趣,卻不是邵雍經典語錄
    有名的《梅花詩十章》,又稱《邵雍讖語》、《梅花易數之梅花詩》,因詩中有「數點梅花天地春,欲將剝復問前因」一句詩,所以又稱為《梅花詩》。《梅花詩》採用了很隱誨的語言,來預言邵雍之後的中國歷史大演變,一直被津津樂道。
  • 高啟與「梅花詩」
    這九首梅花詩,首首讀來都有孤獨高傲而無悽涼抑鬱、憐梅惜梅卻不神傷心碎的特點。歷朝歷代詩人詠梅之作眾多,相比之下,高啟寫梅獨攝其魂,確有不俗之處。高啟與「梅花詩」    摘要:高啟是元末明初最富盛名的詩人之一,詠唱梅花是其詩歌創作中重要的題材。
  • 「長天碧水嘆瀰瀰」,《梅花詩》預言了北宋的滅亡
    在我的《數點梅花天地春,《梅花詩》預言了什麼》一文中,我們已經熟悉了邵雍,且已把《梅花詩》第一首喻義向大家做了解釋。接下來我們在解讀《梅花詩》第二首,看看邵雍在其中預言了什麼。(如果想了解《梅花詩》全詩,請查閱我的文章。)《梅花詩》(二)「湖山一夢事全非,再見雲龍向北飛。三百年來終一日,長天碧水嘆瀰瀰。」
  • 精通易之「數」學的邵康節,他的《皇極經世》說了什麼?
    邵康節,本名邵雍,北宋時易學大家,諡號為康節,後人尊稱邵康節。邵康節精通易經,尤其是數上的成就最大。眾所周知的《梅花易數》就是他的作品,他的另外一本《皇極經世》同樣聞名。這裡不宣揚迷信,主要帶您看看這本《皇極經世》說了什麼?這本書從世界是什麼出發,論述了世界是如何變化的。
  • 「看盡殘花總不言」,《梅花詩》預言了元朝的滅亡
    下面,讓我們了解一下我國古代歷史上,比美國那位靈媒師更牛的預言家邵雍的《梅花詩》,看看他在詩中到底預言了什麼。《梅花詩》(三)」天地相乘數一原,忽逢甲子又興元。年華二八乾坤改,看盡殘花總不言。」「天地相乘數一原」: 天為天幹,地為地支,歲月運行,當天幹、地支一起來到原起點時(即甲子年),將是新局勢來臨,新朝代誕生的時刻。
  • 「數點梅花天地春」,《梅花詩》預言了什麼
    與其相比,邵雍的預言詩《梅花詩》卻是詩文雅致而易解。梅花詩共有十首,每首有四句詩文,每一首詩,均以其詩中形容之意境及景象,預言一個朝代如何興起與如何衰亡。詩文第一首內容、喻意如下:(一)蕩蕩天門萬古開,幾人歸去幾人來。山河雖好非完璧,不信黃金是禍胎。
  • 宋代一首動人的梅花詩,結尾用《梅花三弄》的典故,意蘊悠悠
    今天給大家分享一首宋代愛國詩人寫下的一首動人的梅花詩,陳亮的《梅花》。陳亮他是南宋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他一生極力主張抗金,具有強烈的愛國精神。他的這首梅花詩,其實是以梅花表現了自己的愛國之志。疏枝橫玉瘦,小萼點珠光。一朵忽先變,百花皆後香。
  • 這十首梅花詩,不一定很有名,卻很有韻味
    今天,詩詞君介紹十首冷門梅花詩,雖然詩不出名,卻各有韻味。《早梅》南北朝·謝燮迎春故早發,獨自不疑寒。畏落眾花後,無人別意看。此詩寫梅花不甘落後,早早開放,用擬人化的手法描寫梅花的不畏嚴寒和不甘落後,也寄寓著詩人自己的懷才不遇之感。
  • 冬日裡必讀的三首「梅花詩」,說透人生哲理,讀懂後豁然開朗
    今天要講的這三首梅花詩也許不是最經典的,但卻是最特別的,說透人生哲理,讀懂後豁然開朗。1.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這一句出自唐朝黃櫱禪師的《上堂開示頌》。塵勞迥脫事非常,緊把繩頭做一場。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 王安石的這首梅花詩,只有短短20字,卻驚豔了近千年
    儘管這首梅花詩,只有短短20字,卻驚豔了近千年,讀來耐人尋味。 所以說王安石的這首梅花詩,只有短短20字,卻驚豔了近千年。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邵康節詩詞:《皇極經世一元吟》原文及賞析
    邵康節這首詩講到了天地立極,日月往來以及一元之數,歷史治亂興廢的互相關聯。仔細閱讀和研討,也許各自都會體會到其中的深意,從而有所收益。作者:李天來
  • 書法家董其昌行書《邵康節無名公傳並程朱贊》有「顏骨趙姿」之美
    在明代這些書法家中董其昌也是獨樹一幟的,與其他書法家如文徵明的書風有明顯的區別,董其昌行書《邵康節無名公傳並程朱贊》也是不可多得的書法作品,本文圖片選自《中國十大書法家墨寶全集—董其昌書法全集》。 學習書法,先精專一家書風,在日漸成熟的基礎上,再去博採眾長,日就月累,自己的風格慢慢就出來了。不然底子不夠深厚,上層建築就會歪斜。
  • 三冬大雪時節至,十首梅花詩逸香
    這應該是所有人都最熟悉的梅花詩,也是通過這首詩讓我們知道梅花獨有的性格與寓意。
  • 陸遊很著名的一首梅花詩,28字童心滿滿,最後2句已家喻戶曉
    大家心中最深刻的「梅花詩」是哪一句呢?我腦子裡最先蹦出來的一句是「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這是我在高中階段接觸的一句話,也是我第一次從文學作品中感受到看問題原來真的可以有許多個不同的角度。我一直在文章中說,文學的無用之用,就在於它能夠提供給人們看待這世界的不一樣的視角,而不是只知道從自己的角度出發。
  • 梅花詩中的上乘之作,你覺得大才子高啟這一首如何?
    高啟這首梅花詩的最大特色,或者說最大的審美體驗就來源於這種筆法。高啟一生耿介孤傲,像極了他筆下的梅花。然而也正是這種性格給他帶來了殺身之禍。他寫的一些詩歌觸怒了皇帝朱元璋,最後因一篇《郡治上梁文》被朱元璋強加罪名處以腰斬極刑,終年三十八歲。強權之下,文人的命運飄忽無定,實在是螻蟻草芥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