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盜巨魁王直之死,中國的海外貿易黯然失色,大明王朝是得還是失?
「寇與商同是人也」,在15——16世紀,無論是西方,還是中國,都有無計其數的亦商亦盜的海上航行者。他們追逐遠洋貨船,襲擊殖民地港口,也掠奪近海的本國商船,同時還廣泛經營海外貿易。
中國16世紀前後,相當於明代中期海盜勢力發展迅速,他們頻繁出沒於東西兩洋之間,除攔截本國商船和相互火併外,還經常劫掠西方各國的貨船,同時也與其些國家做生意。
但東西方政府對這種亦商亦盜的海客採取不同的態度。
西方賦予更加的支持和鼓勵。典型的是英國,英國在資本原始積累時期更是極力利用「海盜」勢力拓展政策服務。伊莉莎白時期,政府不但縱容「海盜」對外國商船的掠奪,而且給予物質上的支持和幫助。為了支持「海盜頭子」德雷克,女王親自登上德雷克累海盜船,封他為爵士。發展航海貿易,建立強大海軍,德雷克任命為海軍中將。
在西歐視為國家「英雄」的海盜,在明政府被當作十惡不赦的「亂賊」,採取政府與海盜對抗的政策,對海盜實行「嚴誅剿」的政策。
當英國都鐸王朝給予海盜頭子們以高官厚祿時,明政府正以高價懸賞消滅海盜頭目,大海盜王直名列榜首:「有能擒斬王直來獻者,封以伯爵,賞銀一萬兩……」
王直何許人士,明政府如此興師動眾,大動幹戈,非要剿滅不可?
王直,安徽歙縣人。於嘉靖十九年(1540)冒禁下廣東,造巨船,開始從事海上貿易生涯。一開始並非江洋大盜,只與海外各國進行和平貿易的商人。
加入許棟集團組織,逐漸發展壯大成為最大的「海盜」頭子,擁眾十餘萬,大小船隻無數,成為獨立的「海上王國」。
王直反對禁海政策而與與明王朝為敵多年。在嘉靖三十二年(1553),他曾自願遊說諸國勿騷擾中國沿海。若倭夷「萬一不從,即當徵兵剿滅」,但條件明政府對日本開市通商,中國政府納貢抽稅。但王直的建議不但沒能得到釆納,而且本人也遭到明政府的透捕殺害。
明王朝正處於「南倭北虜」的歲月,明王朝沒有像英女王伊莉莎白的遠見,沒有收編王直海盜勢力,軍盜聯合,水陸聯防,無異於東南筑起一條「海上長城」。歷史可惜啊!海禁政策,關起國門自認為是「良策」,殊不知是不歸路。
王直被處死後,本來就缺乏海軍做後盾的中國航海貿易勢力又失去了一位很具有號召力的頭領,因而在與國外航海貿易勢力的鬥爭中處於非常不利的地位。中國私人航海貿易遭到西方殖民者裡應外合的夾擊,正被封建統治集團的反動政策逐漸剿殺了。
最後,時代是不斷發展變化的,西方私人航海貿易勢力在本國政權的支持下紛紛走向大海,走向大洋,走向全世界。
新航路的開闢,新大陸的發現,這一切使東西方,使全世界逐漸聯成一體。這時中國正迅速走向了衰落,中國私人貿易也慢慢銷聲匿跡了,繁榮一時的海外貿易大國正在沉淪墮落。
王直之死,明王朝之得還是之失?大家明白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