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娃不以為然地說:"泡棗有什麼好?燒酒泡人參才養人哩!」王相詭氣地笑著:「泡棗兒比人參酒養人多了。你聽李叔說怎麼泡棗兒吧——「
長工頭壓低聲說郭舉人娶下那個二房女人不是為了睡覺要娃,專意兒是給他泡棗的。每天晚上給女人塞進去三個幹棗兒,浸泡一夜,第二天早上掏出來淘洗乾淨,送給郭舉人空腹吃下。郭舉人自打吃起她的泡棗兒,這二年返老還童了。
這個是《白鹿原》中的一個情節,黑娃和郭舉人的另外兩個長工聊起田小娥,雖說田小娥長得貌美如花,她的父親也是個秀才,但是父親卻因為貪財,無情地把她賣給了70多歲的郭舉人做小妾.
若是郭舉人真心疼她,她也只能認命,但是郭舉人年歲已大,原配又看的緊,他們夫妻二人完全不把田小娥當人看,只是把她當做"泡陰棗"的工具。
更可氣的是這原配夫人,每天晚上還要監視田小娥把棗塞進去才走掉,這讓田小娥實在忍無可忍,她終於想到一個報復的辦法,把幹棗掏出來扔在尿盆裡。
最開始看到《白鹿原》中對於"泡陰棗"的描寫,著實令人反胃,郭舉人的「特殊癖好」讓人難以接受,難道就憑藉他地主的身份就可以對一個小女人如此侮辱?
後來專門去了解「泡陰棗」的淵源,才知道這個做法其實由來已久。
最早關於泡棗的記錄,可能來自清朝的小說《夜雨秋燈錄》。
《夜雨秋燈錄》有一個故事,故事中有一個人就有這樣的特殊癖好。
有一個巫師叫金鼎,誤入土匪窩子。土匪獻上倆美女服侍他,金鼎不為所動而且對美女很是尊重,美女很感動,想要以身相許,並且還透露給金鼎土匪頭子的私密。
原來這土匪頭子是個太監,太監腹黑、齷齪,竟想出「陰棗和哀梨」的惡趣味。
陰棗是什麼呢?就是找年輕的姑娘給他泡棗吃,哀梨的尺度更大,在這就不詳細說明,想知道的朋友可以查一查。
而土匪就是找了自己手下最好看的兩個泡棗女孩來招待巫師。金鼎知道真相後,救出女孩,逃出了土匪窩。
其實除了「泡棗」,明清時期還有很多變態的行為,就比如為了迎合男人的喜好,女人都必須得「纏足」,在女孩4、5歲時候,就得用布把腳緊緊裹著,使之畸形變小,直到成年後骨骼定型後才把布解開。
封建社會的女人完全沒有所謂的人權,只是男性社會的附屬品。
再說回泡棗,這東西真有營養嗎?無論如何,吃泡棗的人倒是會找到各式各樣的理由。
我就看到過這樣的解釋。
棗屬陽,曬乾後的棗子陽氣更重。這就像被雷劈過的棗木可以闢邪一樣。而讓女子醃製一宿的棗,早晨吃下,謂之陰陽調和。女子為陰,夜間為陰,古人解釋這樣做出的棗子最是滋補。
這也是為什麼陳忠實在《白鹿原》中描述郭舉人在吃完泡棗後都「返老還童了」。但其實吃泡棗這事兒在古代也是屬於隱私,都是小圈子的秘密,沒有廣為流傳。
而我們之所以現在還能知道,也都是在文學作品中看到的。比如說,本文中提到的《白鹿原》,其實還有賈平凹的《廢都》,但是賈平凹把「泡棗」進行了改編,變成了「泡荔枝」,但無論如何這種陋習都是令人不齒的。
而陳忠實為何要在《白鹿原》中提到「泡棗」呢,我想一是要為後文田小娥的反抗做鋪墊,只有接受了非人的待遇,她才會拼了命的想要逃離這裡,甚至不惜引誘黑娃,背上罵名,逃離家鄉,都再也不想在郭舉人家不被當人看。
其次,陳忠實更是為了揭露現實,去還原這段不為人知的歷史,讓後人從中反思。
但是曾經受過「泡棗」之辱的田小娥即使衝破了第一層藩籬,但終究還是沒能逃脫世人的眼光。
田小娥就和黑娃走在了一起後,倆人的事情最終敗露,郭舉人一紙休書休了田小娥。
黑娃把田小娥領回了家,想安安穩穩的過日子。可是村裡的留流言蜚語,外界人的眼光卻是一把把尖刀,所有人都斷定田小娥是個壞女人,不給她一條活路。
黑娃參加農民運動失敗後,被通緝,田小娥不斷地求人,希望能免黑娃的罪,但是卻被鹿子霖利用,一方面鹿子霖覬覦她的美貌,想佔有她,二來利用她去勾引正人君子白孝文,就這樣,覆水難收,田小娥最終淪為被人唾棄的女人,甚至被黑娃的父親鹿三所殺,走向了悲劇的結局。
我想這也是陳忠實想要表達的:在舊社會中,人們的反抗是多麼蒼白無力!
而田小娥這個人物形象其實是陳忠實在整部《白鹿原》中,構思出來的第一個角色。
當時,陳忠實在藍田搜集素材,翻閱《藍天縣誌》,翻著翻著,他驚訝地發現,一部二十多卷的縣誌,竟有四、五卷本,用來記載貞潔烈女的姓氏名字。
陳忠實感到心裡突然顫抖了一下。
「這些女人用她們活潑的生命,堅守著道德規章裡專門給她們設置的『志』和『節』的條律,曾經經歷過怎樣漫長的殘酷的煎熬,才換取了在縣誌上幾釐米長的位置,可悲的是任誰恐怕都難得有讀完那幾本枯燥姓氏的耐心。」
陳忠實在那一瞬間產生了逆反的心理,於是田小娥的形象浮上心頭。
田小娥面對藏汙納穢的社會,卻是頑強的,不認命的,這是她本能的抗爭,在陳忠實的眼中,她既不邪惡,也不骯髒。他同情她,憐憫她。
其實陳忠實在寫田小娥死的過程時也非常痛苦,「眼睛都黑了,半天才恢復過來」,隨手在一綹兒紙條上寫下:「生的痛苦,活的痛苦,死的痛苦。」
為了寫《白鹿原》,陳忠實搜集了一屋子的資料,而《白鹿原》也可以說是當代中國,最好的一部家族史小說,它也完全有資格,在文學史樹立起屬於自己的豐碑。
書裡記述了一個家族白、鹿兩代子孫,為爭奪對白鹿原的統治代代爭鬥的故事,上演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話劇:巧取風水地,惡施美人計,孝子為匪,親翁殺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是一部渭河平原50年變遷的雄奇史詩。
當初,陳忠實寫完《白鹿原》,就複印了一份送給陝西著名文藝評論家李星,李星看完激動地吼道:「咋叫咱把事弄成了!」
當時李星還有3個預言:你不用找評論家,評論家會來找你;十年之內,沒有人能超過你;《白鹿原》能得茅盾文學獎。
後來,這些話一一應驗。
《白鹿原》成就了陳忠實,而陳忠實也寫活了這塊渭河平原,讓人一閉上眼就仿佛置身於這片熱氣騰騰的土地上,令人感慨萬千。
把這本書推薦給你,本書27.4元,無刪減版,一頓午餐的錢,喜歡的朋友,可以點擊以上連結購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