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基因組測序在乳腺癌診療中的意義

2020-12-11 騰訊網

乳腺癌是全球性疾病,發病率居女性惡性腫瘤首位[1]。隨著腫瘤分子生物學研究進展,發現乳腺癌發病機制複雜,涉及到多條信號通路的改變。為了讓患者在合適的時間接受正確的治療,多基因檢測已成為重要的臨床檢測手段。近日,醫脈通有幸邀請到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的陳益定教授,就「全面基因組測序在乳腺癌診療中的意義」進行分享。

專家簡介

陳益定 教授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

主任醫師,乳腺外科主任,博士生導師

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專業委員會委員

中國抗癌協會家族遺傳性腫瘤專委會常務委員

中國醫促會乳腺疾病分會常務委員

浙江省抗癌協會乳腺癌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

浙江省醫學會腫瘤外科分會及腫瘤學分會委員

隨著二代測序的廣泛運用,靶向藥物的快速發展,臨床治療決策從原來的依據組織來源、病理類型和疾病分期的方式向基於分子表達的個體化治療方向進展,大量循證醫學數據顯示出多基因檢測在乳腺癌治療和療效預測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基因突變與腫瘤的發生息息相關。因此,在個體化治療時代,對於乳腺癌患者的治療也應該基於患者的臨床疾病特徵和基因數據等多方面因素綜合分析(圖1),為患者選擇最佳的治療,延長患者的生存期。

圖1 腫瘤個體化治療概要[2]

1

乳腺癌基因檢測的現狀

目前,對於乳腺癌的治療,獲批的靶向藥物主要是基於單個生物標誌物檢測,表1中列舉了除HER2過表達的靶向藥物外的新的作用靶點或免疫治療藥物,這些藥物的使用延長了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時間,給患者們帶來了希望。目前臨床常見的單基因檢測方法,包括IHC、FISH和PCR,臨床上主要用這些方法來檢測ERBB2,還有很多藥物靶點基因或耐藥基因並未常規檢測。隨著越來越多的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藥物的獲批,需要更為精準和便捷的檢測方法,讓乳腺癌患者一次性能檢測到更全的靶向基因和耐藥基因,使醫生對患者的基因突變情況有比較全面的認識,從而讓患者有更多、更好的治療選擇。

表1 基於靶點檢測獲美國FDA批准的乳腺癌藥物

2

全面基因組測序方法

全面基因組(comprehensive genomic profiling,CGP)測序通過利用二代測序技術一次可檢測超300個基因,包括各種變異類型以及癌症相關的內含子區,另外,經過驗證的CGP檢測,比如FoundationOneCDx(F1CDx)還可以提供腫瘤突變負荷(TMB)和MSI等信息,TMB是一個泛腫瘤的生物標誌物,今年FDA也批准了帕博利珠單抗用於治療高TMB(TMB-H, ≥10 Mut/Mb)的實體瘤患者,為探尋分子治療靶點和預測免疫治療療效提供了重要信息[3]。

傳統的單基因檢測方法和熱點NGS檢測一次只能篩查出有限數量的基因變異,會遺漏某些類型的基因變異,不能檢測未知的分子變異和TMB/MSI,並且存在多次檢測可能耗竭標本的問題。而CGP可以識別基因缺失和基因擴增,檢測多種易位和融合。此外,CGP的靈敏度高,可一次檢測更多的基因位點,避免患者不必要的額外檢測和不必要的再次活檢。CGP測序結果經過專業人士的分析,可提示患者可接受的靶向治療,以及可能存在的耐藥情況,減少不適用的藥物的使用,提高生活質量;同時可優化已獲批分子靶向藥物和免疫靶向藥物的使用;對於新型臨床研究設計,通過CGP測序的篩選,可增加臨床研究的入組[4-6]。

同時,CGP與全基因組測序(WGS)等覆蓋位點更多的檢測手段相比,後者需較長的檢測時間、費用較高,CGP覆蓋的是具有臨床價值的基因,檢測時間相對較短、費用相對較低,數據分析更具有臨床價值。

精準檢測是精準治療的基石,隨著精準醫學研究的不斷深入,CGP的使用會給患者帶來更多獲益,不論是靶向治療還是免疫治療的精準治療,都能提供個體化治療方案,CGP無疑是未來指導臨床用藥的有效手段之一。

3

全面基因組測序在乳腺癌診療中的運用

乳腺癌潛在靶向基因變異的情況較為繁雜,不同亞型潛在基因變異範圍廣泛,且不同病程的乳腺癌患者具有不同的基因變異情況。與早期乳腺癌相比,轉移性乳腺癌突變負荷和克隆多樣性增加。且轉移性乳腺癌的基因組景觀在臨床相關基因組變化中具有豐富性,比早期乳腺癌更為複雜。識別與治療及預後相關的基因組改變,將允許更早和更好地選擇治療方案[7]。通過CGP測序可以指導臨床用藥,探尋潛在的驅動基因,尋找罕見的突變靶點,探索耐藥機制,預估患者能否從治療中獲益,闡明分子機制,有助於藥物研發和新適應症的拓展,為乳腺癌個體化治療提供了可能性。

美國FDA批准的第一個廣泛伴隨診斷(CDx) F1CDx共覆蓋324個癌症相關基因以及TMB和MSI,基於CGP測序,可為臨床靶向治療提供依據和建議。有研究者採用F1CDx CGP對8,654例乳腺癌進行基因表達譜分析,結果顯示,CGP可提示靶向的與臨床相關的基因組變化,可通過預測對多種療法的敏感性來對腫瘤進行分層,而IHC、PCR或熱點檢測無法識別許多臨床相關的基因組改變。F1CDx可根據每位患者癌症的基因改變情況,為患者考慮適當的治療方法並發現有可能存在的抗藥性問題,是指導所有乳腺癌亞型治療的強大工具[3]。

在TNBC患者中,通過CGP測序,可以了解到患者的TMB與MSI情況,評估患者後續免疫治療的可能。此外,對於TNBC或者有家族史,發病年齡早的患者來說,BRCA的檢測也尤為重要。在HR+的患者中,內分泌治療的使用非常常見,PIK3CA、ESR1、NF1等內分泌耐藥相關基因的檢測也非常重要。此外,HR+患者有較多的靶點及相關臨床研究的選擇,比如PI3K抑制劑、mTOR抑制劑、CDK4/6抑制劑等,使用CGP測序,一次性檢測相關的基因改變,有利於患者獲益。對於HER2+患者,也可以選擇檢測ERBB2的突變,或者PIK3CA等相關基因來尋找下一步治療的機會。其他的罕見的可靶向的突變如BRAF、NTRK的檢測也可以為乳腺癌患者帶來希望。更早更全面的了解患者的基因突變情況,有利於對患者治療情況的預判,可以更早的使用患者可以獲益的靶藥,避免使用不適合患者的藥物。

使用CGP可以進行大規模的臨床樣本的回顧性分析,構建真實世界臨床基因資料庫。曾有研究納入某健康資料庫中診斷為非小細胞肺癌(NSCLC),且進行了CGP檢測的患者,利用CGP數據構建和驗證了一個真實世界的電子病歷記錄。結果顯示,在僅接受EGFR、ALK、ROS1單個基因檢測的患者中,再行CGP發現高達30%的患者為假陰性。CGP的準確性得到了後續臨床療效的支持:如5例ALK檢測陰性的患者,經CGP檢測到ALK陽性結果後,接受ALK抑制劑治療後,都至少獲得了部分緩解(PR)。這項研究將CGP數據與臨床信息結合,將基因特徵與臨床特徵進行優效的關聯,建立了一種大型、研究級的、縱向的臨床基因資料庫。該方法為了解癌症基因組學和發展精準醫學提供了強大的工具[8]。然而在乳腺癌領域,該方面的研究較少,這也是我們後面可以探索的方向之一。

此外,隨著數據複雜性和規模的不斷增長,人們期望利用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和人工智慧來分析集成的「基因組學」數據,基於CGP建立的基因資料庫將有助於癌症的大數據分析,進一步推動癌症精準診療的發展[9]。

4

全面基因組測序檢測所面臨的挑戰

需要專業的生物信息團隊:CGP高質量分析需要生物信息學專業知識的分析和計算,識別基因改變並確定其臨床意義,通常需要複雜的算法構建和持續的系統性能統計分析,包括測序覆蓋範圍的深度和一致性。生物信息學團隊需要進行多次調試,以使系統在靈敏度和特異性方面達到最佳性能。缺乏訓練有素生物信息學家是許多實驗室的發展臨床CGP測試服務的主要障礙。隨著檢測樣本的不斷增多,腫瘤大資料庫的建立,需要更為熟練的人員解讀數據與療效相關性分析。

MTB模式的缺乏:基於CGP測序得到的大量基因數據,如何轉化為臨床獲益,這也是CGP測序臨床應用上的痛點。因此,腫瘤大數據時代的「MDT 2.0」——MTB(分子腫瘤專家委員會)應運而生。ESMO對於MTB的定義為:一種多學科的協作模式,主要是從分子層面討論腫瘤精準治療的問題;臨床醫生(主要是腫瘤學家)和病理學家是MTB的核心成員,遺傳學家、醫學生物學家和生物信息學家是重要成員。

MTB在歐美國家目前已大力開展。根據美國AUBMC(貝魯特美國大學醫學中心)的數據,87.2%的腫瘤患者在MTB項目中確定診斷方案,87.8%腫瘤患者通過MTB獲得治療計劃方案。此外,中國指南共識同樣強調要重視MTB的應用。然而MTB模式目前在中國的使用並不多,因此將來推進MTB模式的開展也尤為重要。

5

展望

乳腺癌的分子機制非常複雜,因此尋找治療靶點及分析預後因素,讓患者獲益具有很大的臨床需求。儘管目前CGP在中國臨床實踐過程中的應用還不是特別普遍,但是有很大的臨床價值。未來CGP可從以下方面進行研究:目前靶向治療的優化,明確靶向耐藥機制,開發新一代的抑制劑克服耐藥;治療靶點的拓展,探尋新的更多的治療靶點,讓更多的患者有機會接受靶向治療;罕見突變位點的識別;免疫單藥以及聯合用藥的合理應用,發掘免疫治療的真正優勢人群。以上治療的優化都離不開基因檢測。同時,使用CGP可以進行大規模的臨床樣本的回顧性分析,構建真實世界臨床基因資料庫,對乳腺癌患者的臨床特徵和基因特徵進行優效的關聯,建立大型基因資料庫。

參考文獻:

[1] Waks AG, et al. JAMA.2019, 321(3): 288-300

[2] Morash M, et al. J Pers Med. 2018,8(3): 30

[3] Ross JS, Gay LM. Pathology. 2017, 49:120-32;

[4] Haslem DS, et al. Oncotarget 2018 9:12316–12322.

[5] Nesline MK, et al. Oncotarget 2019; 10:4616–4629.

[6] Reitsma M. et al. J Manag Care Spec Pharm 2019; 25: 601–611.

[7] Bertucci, F., et al. Nature. 2019,569:560-4.

[8] Singal G, et al.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35(15)_suppl: 2514-2514.

[9] Low SK, et al. Cancer Sci. 2018 Mar;109(3):497-506.

相關焦點

  • 最新版乳腺癌診療指南發布,廖寧教授全面解讀
    一期乳腺癌的病人治癒率能達到96%,即使為中晚期乳腺癌病人,五年的生存率也接近四成。  「前提是患者經過了精確化、個體化的綜合治療。」在2017年4月21日CSCO乳腺癌指南發布會上,廣東省人民醫院乳腺科主任、《中國臨床腫瘤學會乳腺癌診療指南》專家組成員廖寧教授表示,隨著乳腺癌基因檢測下精準分型及分子靶向治療的推廣和普及,乳腺癌的病人治療手段越來越多樣化、毒性也越來越小,不同的病人有著不同的治療手段可供選擇。
  • 《陳巍學基因》筆記⑥人全基因組測序
    這次在 HiSeq X10 上使用的酶系可以將化學速度提高四倍,為全基因組測序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在綜合了上述幾項重要的技術改進之後,人全基因組測序所需的時間和成本大幅度降低,X10 測序儀也呈現出在今天依然十分強大的測序能力。
  • 蘇逢錫教授團隊研究亮相SABCS,揭示中國乳腺癌患者的基因圖譜|2020...
    研究海報蘇逢錫教授團隊研究成果簡介蘇逢錫教授團隊旨在探討中國乳腺癌的基因組圖譜特徵,利用FoundationOne CDx基因檢測技術針對141名原發性和43名復發/轉移性(R/M)乳腺癌患者進行全面基因組測序(CGP),以鑑定患者所有類型的基因組改變,包括鹼基取代
  • 關於乳腺癌的BRAC1/2基因
    女性乳腺是由皮膚、纖維組織、乳腺腺體和脂肪組成的,乳腺癌是發生在乳腺腺上皮組織的惡性腫瘤。乳腺癌中99%發生在女性,男性僅佔1%。全球乳腺癌發病率自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一直呈上升趨勢。一些基因與乳腺癌有關,其中關係最密切的是BRCA基因突變(BRCA1和BRCA2)。
  • 科學家繪製出乳腺癌腫瘤發生和靶向治療的蛋白基因組學圖譜
    科學家繪製出乳腺癌腫瘤發生和靶向治療的蛋白基因組學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0 14:37:37 美國博德研究所Michael A.
  • 產業的崛起:從產前診斷到腫瘤檢測,基因測序開啟預防治療新時代
    近年來各類精準醫學計劃的出現更促進了大規模測序計劃的繁榮,出現了以美國精準醫療計劃、英國10萬人基因組計劃、法國基因組醫療2025計劃、韓國萬人基因組計劃等為代表性項目。2012年,英國政府提出10萬基因組計劃,在2017年完成對英國國民醫療保健制度(NHS)記錄中的10萬名病人的完整基因組進行測序。
  • 「AbMole科研」單分子測序全面分析CESC基因組的結構變異
    本期與您分享的是:單分子測序全面分析乳腺癌基因組的結構變異改進對癌癥結構變異(SVs)的識別,可以帶來更有針對性和更有效的治療選擇,並增進我們對疾病及其進展的基本了解。本項研究中,使用Illumina/10x Genomics、Pacific Biosciences (PacBio)和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 (ONT)測序,對兩名乳腺癌患者的SKBR3乳腺癌細胞系、患者源性腫瘤和正常組織體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然後,研究人員使推斷SVs和大規模等位基因特異性拷貝數的變異(CNVs)。
  • 基因測序可精準定位腫瘤蹤跡 貝瑞基因公告最新進展
    近年來,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成為腫瘤治療的熱門領域,但這類診療方案需要對患者進行分子診斷和基因檢測。由此,針對腫瘤用藥基因檢測的大Panel技術應運而生。所謂Panel,是高通量測序技術(NGS)發展起來的一個詞語,主要指同時檢測多個基因、多個位點,多個基因可以是一個Panel,數十個基因也可以是一個Panel,數百上千個基因也可以是一個Panel 。大Panel基因檢測的出現主要是因為靶向治療、免疫治療兩個方面,有著迫切的臨床需求和應用前景。
  • 貝瑞基因攜手新格元打造多元化單細胞測序生態圈
    近日,貝瑞基因與新格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開展戰略合作,雙方將利用優質高效的自動化單細胞測序平臺,進一步拓展單細胞測序技術的應用場景,共同促進單細胞測序技術的發展,全力支持用戶在該領域開展多維度、深層次的前沿研究。
  • 百美元級基因測序、IBM 和Philips入夥,新年霸屏的Illumina意欲何為?
    推出NovaSeq系列,百元測序時代將到來先來說說百元測序時代到來的大事件。NovaSeq系列測序儀的推出其實記者並不覺得意外,Illumina一直致力於將基因測序普及到千家萬戶。此前人類全基因組測序成本從1億美金降低到1000美金,Illumina功不可沒,HiSep X、千元測序幾乎成為Illumina的標籤。
  • 全球TOP10頂尖基因測序公司出爐,基因測序市場有多大?
    2005年首代測序儀Roche454單次產生400MB的基因序列文件,到2010年第二代測序儀IlluminaHiseq2000單次能產生200GB的基因序列文件。技術的高速發展,讓基因測序的速度在5年時間裡提升了500倍,全基因組測序的時間成本也從11年降至幾周。 此外,基因測序的成本也在不斷下降。
  • 原發性免疫缺陷人群的全基因組測序
    原發性免疫缺陷人群的全基因組測序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5/7 13:08:38 英國劍橋大學Paul A. Lyons和James E. D. Thaventhiran研究團隊合作取得新進展。
  • 廖寧:基因檢測指引乳腺癌治療
    這項今年2月發表於SCI雜誌AGING上的中國乳腺癌人群遺傳易感基因突變篩查的大隊列研究,納524例患者入組,全面探索了攜帶胚系BRCA和非BRCA突變的乳腺癌患者其與體細胞突變的關係,揭示了中國南方人群胚系突變的全景圖。
  • 貝瑞基因董事長高揚:基因測序行業將演變為大數據行業
    12月11日,基因測序行業龍頭企業貝瑞基因董事長高揚在證券日報社主辦的第四屆新時代資本論壇上,闡述了公司發展的六字秘訣——主業、戰略、團隊。據了解,貝瑞基因致力於實現基因測序技術向臨床應用的全面轉化。作為全球率先研發並成功在臨床推廣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技術(NIPT)的公司,貝瑞基因的先發優勢和品牌優勢較為明顯。
  • 中國科學家領銜的國際團隊完成世界首個蘭花全基因組測序
    全基因組測序技術的快速發展為我們提供了有力的研究手段。 該研究對小蘭嶼蝴蝶蘭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和組裝。在此基礎上進行基因預測,一共發現了29,431個蛋白編碼基因。有趣的是這些蛋白編碼基因的平均內含子長度達到2,922鹼基對,這一長度顯著超過了迄今為止所有植物基因組中平均內含子長度,進一步分析發現蝴蝶蘭內含子中的大量的轉座元件是蝴蝶蘭超長內含子的主要原因。
  • 諾禾致源曹志生:基因測序行業,暫不會迎來「井噴」
    因為核酸檢測的準確性問題,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中,基因測序技術成為核酸檢測技術的有效補充。在大多數人的眼中,基因測序是一項離自己很遙遠的技術。但是,2015年中國啟動精準醫療計劃以來,作為精準醫學核心技術的基因測序領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
  • 中國晚期乳腺癌規範診療指南(2020版)|乳腺癌|抑制劑|內分泌|診療|...
    晚期乳腺癌患者治療方案的選擇非常重要,且因為一、二線解救治療後缺乏標準治療方案,中國乳腺癌診療專家組根據國內外乳腺癌研究進展、真實世界臨床數據更新,進行認真分析、討論和總結,對不可手術的局部晚期和復發或轉移性乳腺癌診斷、治療及預後等方面在2018版基礎上進行更新,制定《中國晚期乳腺癌規範診療指南(2020版)》(ABCC 2020),以供臨床醫師參考。
  • 世界首個深紋核桃基因組測序成功—新聞—科學網
    日前,由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副主任李唯奇博士帶領的聯合研究團隊,與摩爾農莊生物科技開發公司、雲南省林業科學院和基迪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完成了首個深紋核桃(Juglans sigillata D.)基因組測序
  • 病原宏基因組學推進感染精準醫學|首屆華南抗感染MDT高峰論壇專題...
    而病原宏基因組學檢測無需培養,直接從臨床樣本提取核酸,對樣本中多個物種進行高通量測序,進而實現病原體種屬鑑定和深入分析。病原宏基因組學作為顛覆式病原體診斷技術,在2014-2018年之間臨床應用進展迅速。
  • 腫瘤大Panel檢測大勢所趨,和瑞基因助力臨床探尋精準診療之路
    從臨床腫瘤學到腫瘤病理研究,越來越多與腫瘤相關的突變基因被發現,腫瘤基因的多變性、複雜性,意味著臨床需要更為深度地對腫瘤進行分型研究,從而步入了分子腫瘤學領域。基於NGS的大Panel檢測也成為了分子腫瘤學領域的大勢所趨,因其能夠更加全面地檢測與腫瘤相關的突變基因,開啟了臨床腫瘤患者的精準診療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