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個深紋核桃基因組測序成功—新聞—科學網

2021-01-10 科學網

 

日前,由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副主任李唯奇博士帶領的聯合研究團隊,與摩爾農莊生物科技開發公司、雲南省林業科學院和基迪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完成了首個深紋核桃(Juglans sigillata D.)基因組測序。我國核桃栽培面積世界第一,雲南的核桃栽培面積全國第一。這項研究標誌著我國核桃產業的基礎研究進入分子生物學時代,為雲南低緯度高原特色產業的創新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

我國現有核桃屬植物8種,北方廣泛種植的是普通核桃(J. regia L.),雲南種植的是深紋核桃(J. sigillata D.),也叫做雲南核桃,是我國西南特有的物種,是一種綜合利用經濟價值極高的木本油料樹種。研究團隊從雲南無量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原始森林中,採集了深紋核桃野生祖先種的葉片,利用二代測序Solexa和三代測序PacBio結合的測序技術,完成了核桃的高質量全基因組測序以及精細圖譜組裝。拼接出深紋核桃基因組的5.78億(578M)個鹼基,基因組覆蓋度達到93.3%,拼接Scaffold N50和Contig N50分別為1.31M和79.3K,GC含量為35.4%,重複序列為42.87%,雜合率約為0.24%,蛋白編碼基因約為2.9萬個。初步分析發現,核桃在其進化歷史中,分別在5700萬年前和1200萬年前發生過兩次大規模全基因組複製事件,並預測了4215個抗性相關的基因。

核桃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在國外被稱為「益智果」,在國內享有「萬歲子」、「長壽果」等美稱。李唯奇研究團隊結合基因組、蛋白質組和脂質組的數據,對核桃仁營養保健的物質基礎進行了全新的探索。核桃可能產生86個已知功能的活性肽,其中包括抗真菌活性肽43個、抗細菌活性肽31個、抗病毒活性肽5個、抗癌細胞活性肽4個;一般認為植物蛋白大多為不完全蛋白,如穀物蛋白缺少賴氨酸、豆類蛋白往往缺少蛋氨酸。但是核桃仁中含有人體必須的全部胺基酸,且完全蛋白含量高達81%,高於大豆的完全蛋白含量;並且核桃超過30%的蛋白小於200個胺基酸,為短鏈蛋白質,更易被水解成為人體所需的功能活性肽;研究還發現,深紋核桃仁的亞油酸和亞麻酸比值在8左右,這個比值恰好居於嬰兒食品推薦的亞油酸和亞麻酸比值範圍5-15的中間。

核桃是胡桃科(Juglandaceae) 胡桃屬(Juglans)植物。胡桃科植物共有8屬,60餘種,大多具有重要經濟價值。深紋核桃基因組圖譜的成功構建將對該科植物的研究提供重要的支撐。核桃基因組的研究,將會引領核桃產業鏈上各關鍵環節的科技創新。後續通過比較不同核桃品種的基因組信息,可以發現控制核桃殼厚薄、早產豐產、樹形高矮、抗逆等重要性狀的遺傳密碼,從而為核桃優良品種選育、保護和推廣提供強有力的工具;通過探明核桃營養保健功能的遺傳基礎,為核桃仁產品的精深開發和核桃營養學提供方法、指明方向;通過比較核桃的野生祖先種和栽培種的基因組信息,還可以探索我國各族人民開發利用核桃自然資源的文明歷史。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中國破譯深紋核桃全基因組
    本文轉自中國科技網-科技日報科技日報雲南楚雄2月2日電 (記者馬波)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副主任李唯奇博士2日在雲南楚雄摩爾農莊生物科技開發公司向媒體發布:由他帶領的聯合研究團隊,與廣州基迪奧生物科技公司合作,完成了我國首個深紋核桃全基因組測序
  • 科學網—高質量核桃基因組圖譜繪製成功
    核桃基因組圖譜   裴東供圖 本報訊 核桃是世界重要的木本油料和珍貴用材樹種,核桃堅果位居世界「四大堅果」之首。我國是核桃資源大國,核桃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居世界首位。 近日,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業研究所聯合上海師範大學、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和西藏農牧科學院開展了核桃基因組深入研究,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植物生物技術雜誌》(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 中國科學家領銜的國際團隊完成世界首個蘭花全基因組測序
    、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華南農業大學林學院以及比利時根特大學等多個研究單位的研究團隊完成了小蘭嶼蝴蝶蘭基因組和分析,獲得了首個蘭花基因組全景圖。全基因組測序技術的快速發展為我們提供了有力的研究手段。 該研究對小蘭嶼蝴蝶蘭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和組裝。在此基礎上進行基因預測,一共發現了29,431個蛋白編碼基因。有趣的是這些蛋白編碼基因的平均內含子長度達到2,922鹼基對,這一長度顯著超過了迄今為止所有植物基因組中平均內含子長度,進一步分析發現蝴蝶蘭內含子中的大量的轉座元件是蝴蝶蘭超長內含子的主要原因。
  • 科學家構建和解析高質量雉雞基因組序列圖譜—新聞—科學網
    雉雞是世界上分布最為廣泛的狩獵用鳥,也是中國農業農村部《國家畜禽遺傳資源目錄》中養殖量最高的特種珍禽。雉雞屬於性二態鳥類,常作為性選擇研究的重要模型。   研究人員採用第二代高通量測序、第三代單分子測序和Hi-C輔助基因組組裝技術,對家養雉雞進行了從頭測序、組裝和注釋,獲得了染色體層級高質量雉雞參考基因組。
  • 《陳巍學基因》筆記⑥人全基因組測序
    這次在 HiSeq X10 上使用的酶系可以將化學速度提高四倍,為全基因組測序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在綜合了上述幾項重要的技術改進之後,人全基因組測序所需的時間和成本大幅度降低,X10 測序儀也呈現出在今天依然十分強大的測序能力。
  • 全面基因組測序在乳腺癌診療中的意義
    為了讓患者在合適的時間接受正確的治療,多基因檢測已成為重要的臨床檢測手段。近日,醫脈通有幸邀請到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的陳益定教授,就「全面基因組測序在乳腺癌診療中的意義」進行分享。 專家簡介
  • 科學家發現無可識別基因的最怪病毒—新聞—科學網
    它們是世界上最小的生命形式,由於沒有宿主就無法生存和繁殖,一些科學家質疑它們是否應該被視作生物。 現在,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沒有可識別基因的病毒,使其成為所有已知病毒中最奇怪的一種。同時,另一個研究小組日前在幾十種動物的組織中發現了數千種新病毒。
  • 科學家構建黃麻基因組織特異表達資料庫—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以下簡稱麻類所)種質資源團隊在黃麻基因組織特異表達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通過比較轉錄組和基因網路共表達分析,充分挖掘在營養生長期和生殖生長期
  • 科學家揭曉謎團:基因如何控制人類身高—新聞—科學網
    「遺傳性缺失」之謎可以追溯到21世紀初,當時研究人員開始使用新工具掃描人類基因組,尋找與疾病和性狀相關的共同標記。他們希望這些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WAS)的結果能夠與雙胞胎和家庭遺傳學的證據相匹配,比如在富裕國家基因對身高的壓倒性影響,而不是飲食或兒童感染等環境因素。
  • 全球TOP10頂尖基因測序公司出爐,基因測序市場有多大?
    2005年首代測序儀Roche454單次產生400MB的基因序列文件,到2010年第二代測序儀IlluminaHiseq2000單次能產生200GB的基因序列文件。技術的高速發展,讓基因測序的速度在5年時間裡提升了500倍,全基因組測序的時間成本也從11年降至幾周。 此外,基因測序的成本也在不斷下降。
  • 北京協和荊志成團隊發現肺動脈高壓致病新基因—新聞—科學網
    最近,北京協和醫院心內科教授荊志成團隊發現罕見病特發性肺動脈高壓(IPAH)的全新疾病基因前列腺素合成酶(PTGIS),該基因的罕見變異可解釋6.1%的
  • 基因編輯如何擺脫「脫靶」困擾—新聞—科學網
    基因編輯雖好,脫靶是個問題 相對於以往研究基因功能的工具,以CRISPR/Cas9 為代表的基因編輯的效率和準確性都較高,但也會帶來一個可能「致命」的問題——脫靶效應。  「基因編輯可以『指哪打哪』。一般只要20個核苷酸序列就能對一個基因進行定位並定點敲除。
  • 原發性免疫缺陷人群的全基因組測序
    原發性免疫缺陷人群的全基因組測序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5/7 13:08:38 英國劍橋大學Paul A. Lyons和James E. D. Thaventhiran研究團隊合作取得新進展。
  • 控制生菜結球的基因首次克隆成功—新聞—科學網
    葉球是多基因控制的數量性狀,且容易受環境影響,進而造成其遺傳研究困難,此前未成功克隆葉球形成的遺傳調控基因。 該研究對結球生菜與不結球生菜雜交的F2群體進行遺傳分析,通過圖位克隆的方法獲得一個控制生菜結球的主效QTL。該基因是一個與玉米KN1同源的基因——LsKN1。相關實驗驗證了該基因對結球的調控作用。
  • 「垃圾DNA」被證實參與數量性狀精細調控—新聞—科學網
    他們揭示了一個基因間區KRN4作為增強子遠程順式調控靶基因UNBRANCHED3(以下簡稱UB3)表達和穗行數數量變異。 論文通訊作者張祖新介紹,植物基因組含有大量的基因間區。早期研究認為這些基因間區為無生物功能的「垃圾DNA」。隨著越來越多的植物基因組測序完成,解析基因間區的功能成為一大挑戰。
  • 貝瑞基因攜手新格元打造多元化單細胞測序生態圈
    近日,貝瑞基因與新格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開展戰略合作,雙方將利用優質高效的自動化單細胞測序平臺,進一步拓展單細胞測序技術的應用場景,共同促進單細胞測序技術的發展,全力支持用戶在該領域開展多維度、深層次的前沿研究。
  • 科學家發現核內肌動蛋白調控轉錄機制—新聞—科學網
    4月16日,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教授孫育傑團隊在《科學進展》上發表文章,結合高通量轉錄組測序和超分辨顯微成像,闡明核內肌動蛋白促進轉錄工廠形成,
  • 華大基因上市三周年:基因測序第一股「王者歸來」
    硬核科技創新,打造全產業鏈生態圈近年來,中國基因測序技術已位列全球領先水平,在這其中,華大基因作為基因測序的龍頭企業充分發揮創新精神,在基因技術應用領域進行前瞻性的布局。自上市以來,華大基因年度營業收入以超過兩位數的增長率穩步提升。
  • 製作麵包 馴化酵母—新聞—科學網
    因為這些酵母菌株中有許多是四倍體,即含有四組同源染色體的細胞,這使得研究它們的種群遺傳學比研究二倍體或單倍體更為複雜。 歷史學家和科學家長期以來一直認為,啤酒廠和麵包師在歷史上交換過他們的酵母,而這次的研究結果為這一觀點增添了一些分量。 Sicard的團隊從法國、比利時和義大利獲得了198種酵母菌株,從發酵劑試劑盒或國際酵母標本中獲得了31種商業菌株。
  • 口腔裡生活著令人難以置信的變異細菌—新聞—科學網
    然而,解決這些問題有一個很大的障礙,細菌是如此的微小和眾多,有著非常多樣化和複雜的種群,這給理解哪些細菌亞群生活在哪裡以及什麼樣的基因或代謝能力讓它們在這些「錯誤」的地方茁壯成長帶來了重大挑戰。 近日,美國哈佛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在發表於《基因組生物學》上的一項新研究中,檢測了人類口腔微生物群,發現口腔某些區域的細菌亞群存在令人印象深刻的變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