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那些孤島上的土著是從哪來的?基因檢測和考古發掘揭開真相

2021-01-19 無釐頭小學弟

太平洋上有很多風光秀麗、海水清澈的小島,比如帛琉、湯加群島等等,這些地方歷來便是聞名全球的旅遊勝地,尤其受到國人旅遊出行的青睞。

同胞們到了這些島嶼後,在享受海水陽光沙灘的同時,有些眼尖的人心裡難免會犯嘀咕,為何這些四面環海、遠離大陸的小島上會有人呢?不僅如此,為什麼這些小島上的土著還和咱中國人長得這麼像呢?看起來著實有些順眼啊。

20世紀初太平洋島嶼上的美麗土著姑娘

這是一件非常令人困惑的事,這些小島和中國大陸隔著至少半個太平洋,有些甚至在南半球,為什麼他們也是黃皮膚黑頭髮,和中國人長相如此類似?

心中泛起這個疑問的不只現在到那去的旅遊者,早在數百年前,全球的學者們就有了同樣的疑惑。

這個問題歷史上一直沒有解決,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分子人類學興起,科學家們對太平洋島嶼原住民進行大規模的DNA檢測和比對後,才找到了最終的答案:

這些土著們的起源很可能是中國臺灣!

強森,美屬薩摩亞人,典型的玻里尼西亞

儘管此結論令人匪夷所思,但在DNA檢測結果支持下,也逐漸為海內外的專家學者們所接受。有關這方面的研究論文及成果有很多,比如《臺灣原住民Y染色體微衛星基因座之遺傳人類學研究》、《臺灣原住民MICA基因之遺傳人類學研究》等等,本文不是學術論文,就不再贅述其中專業細節了。

而另一方面語言學家在對南島語系(太平洋諸島土著語言)進行研究後,發現南島語系的起源也在臺灣,這就在分子人類學的研究結果之外提供了另一項證明。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從其他角度,比如我國學者的「膚紋」比對也提供了額外的佐證,因此太平洋各島嶼上的土著居民們起源於臺灣這個結論,雖然還沒有得到最終確認,但目前國內外人類學學者已大部分認可。

這是一個震驚全球人類學界和考古學界的研究結果。

南島人全球遷徙詳圖,建議放大看

目前使用南島語系的族群分布範圍大得驚人,它西至非洲東岸的馬達加斯加島,東到靠近南美洲的復活節島,北至夏威夷島,南到紐西蘭島,其中僅玻里尼西亞人這個分支的活動範圍就高達2500萬平公裡,全球使用南島語系的人口超過2億5千萬,而這一切的源頭都指向臺灣背後那個最堅實的基礎——中國大陸!

(以下是本文核心內容,建議細讀)

一切問題的關鍵,在於臺灣原住民是否起源於大陸!

臺灣原住民通常以「高山族」統稱,但事實上其一共分為16個部族,佔臺灣總人口的2%,其中阿美族為臺灣島上原住民人口最多的民族,泰雅族其次。

臺灣原住民各族分布詳圖

阿美族身材高大、骨骼粗壯,現代基因檢測結果表明,阿美族DNA中O3-M122(後文簡稱O3)基因非常典型,而O3是漢族的主要特徵,我國70%的漢族人具有O3基因,這一結果表明阿美族人實為漢族的另一分支。不僅如此,O3同時也是太平洋各島嶼上土著——玻里尼西亞人的主要基因之一。

分子人類學的檢測結果為臺灣原住民主要部族起源於中國大陸提供了事實依據,而近年來的一系列考古發現,則提供了更多實證。

羅志祥,臺灣阿美族人

臺灣省八裡鄉淡水河口的大坌坑遺址是臺灣最重要的古人類考古發現之一,據發掘結果來看,大坌坑文化處於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因此大坌坑文化基本可看作是臺灣原住民的最早起源。

大坌坑遺址發掘結果顯示大坌坑人有明顯的粟種植傳統,而粟米種植是中國大陸北方的典型農耕特徵,當時南方人一般以種植稻米為主,因此可以判斷,大坌坑人應是經過渤海南下的北方漢人。

而大坌坑出土的大量陶器,也充分證明其與同時代大陸北方的仰韶文化具有密切關聯。

英文原版論文截圖

所以早在數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大陸原始族群就已經登陸臺灣,並成為現今臺灣原住民的起源,無論是分子人類的DNA檢測結果還是考古發掘,都明確支撐這一結論!

從基因檢測的結果來看,臺灣阿美族人和南島語族中的玻里尼西亞人,與山東人的基因近似度最高,因此阿美族人和波利尼亞人的起源很可能是經渤海灣南下的山東先民。而從相貌身材上其實也可看出,這三類人群都是黃皮膚黑頭髮、身材特別高大,骨骼粗壯,基本可以說明三類人群均源出一系。

而山東人又起源於華夏正統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一系,所以臺灣原住民主體阿美人也是標準的「諸夏」之一,事實俱在,毋庸置疑。同時基因檢測結果顯示,南島語族中玻里尼西亞人O3的分化時間與大坌坑文化的興起時間基本一致,這個結果又說明了什麼呢?

紐西蘭毛利人,玻里尼西亞人分支之一

它說明大約在5000年前甚至更遠的時間,大陸北方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的先民們開始南下,其中一支留在臺灣創造出大坌坑文化,而另一支則繼續向海上進發,成為後來南島語族中的玻里尼西亞人。

現在國際上對波利尼西人起源也研究得比較清楚,他們大約是5000年前開始進入太平洋並擴散,二者時間完全對得上。

臺灣原住民和玻里尼西亞人的起源至此已基本清晰,但這整個鏈條中,還有一個關鍵性問題需要研究清楚——臺灣原住民的先民們是怎樣從大陸跨海到達臺灣的呢?

玻里尼西亞人中的美麗姑娘

1981年福建師範大學林觀得教授在研究地球演化過程中海平面升降課題時發現,在福建與臺灣之間,歷史上曾存在著一條「東山陸橋」,近180萬年來,海平面下降40米時有7次,而最後一次正是在大約8500年前,此時福建與臺灣之間的這條「東山陸橋」正好露出水面!

「東山陸橋」全長約200公裡,起點為福建東山島,終點為臺灣省臺南,海水最深處約40米,最淺處僅10米。

在「東山陸橋」的兩端均發現了哺乳類動物化石,其中包括亞洲象、雙角犀、梅花鹿等等,經過化石測定,發現兩端的動物保持著高度的一致性。1998年,陸橋上又發現一件古人類右肱骨化石,測定其年代距今約2萬年左右,我國頂級古人類學家賈蘭坡院士將其命名為「海峽人」。

東山陸橋路徑示意圖

古人類和動物化石均表明,距今8500年前,臺灣與大陸之間的這條「東山陸橋」的確存在,不僅動物們通過陸橋在兩岸來往,當時大陸的先民們也是通過這條陸橋進入臺灣,並成為臺灣另一部分原住民們的祖先。從種種跡象判斷,這部分渡海到臺灣的先民,應是我國東南地區歷史上的「百越族」。

那麼除了「東山陸橋」,大陸上的古人類是否還有其他手段到達臺灣呢?

答案是肯定的,同樣源出中國沿海地區的玻里尼西亞人便是航海的行家。玻里尼西亞人獨步天下的獨木舟技術連太平洋都能渡得,何況區區臺灣海峽。(具體參見作者君的另一篇文章,本文末有銜接)

玻里尼西亞人的巔峰科技——帶甲板的雙

綜合以上論述,可見臺灣原住民各部族的來源是相對複雜的,一部分是從大陸北方浮舟而來,比如臺灣大坌坑文化以及現代的阿美族,一部分是從福建「東山陸橋」過海到達,比如臺灣原住民中的其他部族,無論怎樣看,各部族原住民的源頭都是在中國大陸。

臺灣原住民起源一直是個重大問題,當前有些人對臺灣原住民的起源問題模糊對待,實際上是別有用心,他們往往拿著某個基因片段斷章取義,只是為他們某些不可告人的目的張目而已。

現代全球各人種已經很混雜,DNA之間存在很強的交叉性,因此基因檢測有時並非是唯一的證據,還需要考古發現來予以佐證。

玻里尼西亞人,注意最右邊那位,看看長

不少人比較迷信分子人類學,認為它能解決所有問題,但事實上分子人類學的基因檢測只能解決一半,剩下的一半還是需要考古發掘實證,只有雙證並立,才能真正找出事物的真相。

分子人類學的檢測結果和考古發掘的實證,有力地證明了臺灣原住民起源於中國大陸,也證明了太平洋各島嶼上的玻里尼西亞人很可能起源於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和中國臺灣。

由此可見,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華民族的祖祖輩輩都生活在那裡,無論是誰想把咱祖先的土地拿走,那都得先問問中華兒女手裡的刀槍答應不答應!

一定要解放臺灣!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余光中《鄉愁》

臺灣,和黃河、長江一般,同樣是我們的祖先之地,切記!

相關焦點

  • 考古發現揭開真正答案
    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復活節島,尤其是島上那些神秘的巨石像,更是給所有看到過它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事實上巨石像只是表象,巨石像背後那個謎一般的「復活節島文明」,才是復活節島上所有疑問的真正核心!復活節島上的文明,究竟是從哪兒來的?
  • 太平洋島嶼的土著幾千年前是怎樣穿過大海到島上的?答案就在本文
    太平洋上的島嶼星羅棋布,這些島嶼從大航海時代開始被逐一發現,但令人費解的是,被發現的島嶼上竟然大多住滿了原始土著,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夏威夷群島和復活節島。為什麼這些遠離大陸、深處茫茫大海中心的孤島上會有土著部落存在?他們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呢?這個問題從數百年前就困擾著全球的人類學家和考古學家們。
  • 外星人存在的證據,基因檢測證實,這些長頭人是外星人?
    在一些遠古壁畫中,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長著長長頭骨或者帶著長長帽子的人物形象,這些形象大多都與那些遠古文明所信奉的「神」有關。甚至於在一些原始土著民族中也遺留著將頭骨長期固定塑性成長長頭骨的習俗。一直以來,人們都以為那不過是人類想像出來的形象,但其實這樣的推測是缺乏邏輯性的,試問那些土著民族如果沒有見過類似的形象又是為什麼一定要忍受痛苦去重塑頭骨呢?比較合理的解釋就是他們的祖先曾經見到過這種長頭骨的人,並且看到了他們身上有一些過人的能力,這才將其作為崇拜的對象並效仿之。
  • 瑯琊臺主動性考古發掘工作取得突破性成果
    當塵封的歷史和考古相遇,就會發生魔幻般奇妙的蝶變。《史記》中記載的瑯琊臺2000年前那段盪氣迴腸的歷史往事,如今正在青島考古人的鏟下慢慢變成現實。在2019年首次對瑯琊臺考古正式發掘成果的基礎上,今年,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第二次對遺址進行主動性考古發掘。
  • 日本投降後一個女人和32個男人的孤島生活,揭開人性真實面目
    日本投降後一個女人和32個男人的孤島生活,揭開人性真實面目 日本投降後一個女人和32個男人的孤島生活,揭開人性真實面目
  • 浙江杭州德壽宮開啟第四次考古發掘 「小西湖」或許重見天日
    800多年後的杭州,26日,在望江路北側,南與胡雪巖故居一街之隔的中河中路18號後面的考古工地,杭州市文物考古所考古二所王徵宇和他的同事們,開啟大規模的德壽宮發掘工作。    烈日下,考古專家和工人們,拿著挖掘器具以及運土簸箕等,一寸一寸地小心翼翼地挖下去……地表3米以下,800多年前的故事即將揭開神秘面紗。
  • 南漢二陵考古發掘親歷記(上)
    南漢二陵考古發掘至今已經16年,依託南漢二陵建設的南漢二陵博物館即將開館。中央電視臺《探索·發現》欄目鼎力支持,拍攝了三集紀錄片《南漢二陵發掘記》,日前在央視10套連續播放,再次喚起大家對南漢二陵發現和發掘過程的興趣。作為南漢二陵考古發掘現場負責人,張強祿對整個考古過程記憶猶新,感慨良多,這些記憶和感慨無法在三集的紀錄片中盡情表達。
  • 一口棺材揭開真相
    而歷史上潘金蓮也確有其人,並且就是武大郎的妻子,但是並非《水滸傳》中寫的那樣是是潘裁縫的女兒,而是貝州潘知州的千金小姐,一位大家閨秀。她知書達理,和武大郎恩恩愛愛,白頭到老,先後生下四個兒子。老一輩傳下來說,武松也是她一手拉扯大的。俗話說得好:「老嫂比母,小叔是兒。」哪來的殺嫂祭兄那檔子的事兒!
  • 浙江紹興王陽明故居遺址得到考古發掘確認
    新華社杭州12月23日電(記者馮源)記者從剛剛舉行的2020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匯報會上獲悉,經過半年多的考古發掘工作,明代大儒、心學宗師王陽明在浙江紹興的故居遺址揭開了神秘面紗。考古工作者表示,這是首個經考古發掘確認的王陽明居住遺址。
  • 考古發掘 北京城市副中心考古發掘出漢代古城
    (京華時報記者 張然)近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和北京市文物局聯合舉辦北京城市副中心文物保護與考古新發現新聞發布會,就北京城市副中心工程建設以來文物保護與考古新發現總體情況進行介紹。數月以來,文物部門2000餘人參與考古,勘探總面積相當於142個足球場。發掘了1092座古墓、一座漢代古城,取得一系列重要考古成果。
  • 南島語族起源與中國東南沿海考古
    從1998年第一篇關於太平洋和亞洲人口基因的比較研究文章發表以來,已有近30篇文章介紹各種不同的研究結果。不過,在經過20多年的爭論以後,儘管共識仍沒有達成,但主流觀點漸漸浮出水面,即南島語族的祖先基因是在中國臺灣和相鄰的大陸地區。這一觀點與語言學和考古學所得出的結論是完全一致的。從理論上講,基因應該是最能直接反映族群血親關係的指標,也應該是追溯人群移動最有效的方法。
  • ...上百位專家聯合攻關,三星堆祭祀區正式啟動發掘,開啟考古新時代
    34年之後,這片區域再度發現了6座祭祀坑,新一輪考古將重新在這片區域開啟,正式的啟動儀式在6日當天上午舉行。現場,無論是地上臨時鋪就的地毯、工作人員的T恤,甚至簇新的考古手鏟上,都標識出土青銅器眼形圖案,這是三星堆文化的標誌之一。今天,它更象徵著當代考古人「引人注目」」地重新開啟新的發現和認知,三星堆進入前所未有的考古時代。
  • 考古發現一塊石碑,或揭開了真相
    史書上留下的二種說法自相矛盾,讓後人難以辨別,直到上世紀在河南出土一塊墓碑,才算解開了李清照的身世真相,由此還可能解釋一個宋史上的重大歷史謎團。史書上記載的李清照外祖李清照的父親是李格非,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是蘇門(蘇軾)「後四學士」之一,在歷史上名氣很大,但關於他妻子的記載,史書上卻眾說紛紜,沒有統一的答案。
  • 2020年唐朝墩古城遺址考古發掘記
    為探明唐朝墩古城遺址的整體面貌,摸清城址的規模、形制、年代序列和文化內涵,響應絲綢之路沿線遺址文化遺產保護、展示與利用的號召,自2018年起,經國家文物局批准,中國人民大學與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連續三年對唐朝墩古城遺址進行了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等工作。
  • 王陽明故居遺址考古獲重大發現 神秘面紗終於揭開!
    8月24日下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公布王陽明故居遺址考古發掘重大發現。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紹興王陽明故居遺址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李暉達表示,紹興王陽明故居系首個考古發掘確認的王陽明居住遺址。王陽明故居遺址位于越城區上大路以南、西小河以東、王衙弄以西、呂府以北。
  • 【考古發現】美國考古學會評選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自1990年以來,英國布裡斯託大學的生物地球化學家理察·埃弗謝德(Richard Evershed)教授一直在嘗試尋找一種方法來精確地放射性碳日期陶瓷製品,直到三十年後,才取得突破性進展。考古學家數十年來一直在使用陶器形制對文物和遺址進行年代確定,但這些日期必須使用相關材料的放射性碳定年法或樹木年代學,對樹木年輪的分析等方法加以確認。
  • 人文學院考古系成功舉辦公眾考古發掘體驗活動
    考古系同學為大家講解了洛陽鏟和手鏟的使用方法。現在國內考古工地用得最多的是平頭鏟。這種手鏟一般是一側開封,另一側有一個凸起方便持握,配以木質手柄。手鏟的功用主要為刮面、劃線、尋找遺蹟邊界等,可以根據不同的使用目的來選擇使用部位。當劃分多個遺蹟、尋找遺蹟邊界或脫邊時,通常使用手鏟的頭部;而刮面時則使用手鏟的刃部。
  • 從發掘秦始皇陵看考古多有意思 || 貞觀TALK
    與此同時,顏真卿真跡的首次考古發現,以及關於我國中古時代書法的相關話題也迅速躥上熱搜,引發全民討論,並讓大家把眼光再次聚焦至陝西考古及文博領域。  本次顏真卿書丹墓誌的出土是由秦鹹陽城考古隊領隊、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許衛紅老師帶隊,於秦漢新城政府儲備用地內發掘出土,同時,這也是目前現存的顏真卿碑版中,唯一一個經過考古發掘出土的碑刻。
  • 石璋如: 董作賓先生與滕縣考古發掘
    世人都知道他是一位殷墟發掘的創始人,而不知山東滕縣的發掘,也是他首先開闢的新園地。本文專介紹董先生與滕縣考古發掘。民國二十二年陰曆二月十七日,滕縣安上村陳士富兄弟,在村北三裡的谷堆頂掘地耕種,挖出鼎、匜、盤、敦、豆、蓋、鬲、壺等銅器十四件。報章上發表了這個消息之後,馬上轟動了國內的學術界。
  • 多個項目已進場勘探發掘,廣東田野考古有序復工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黃宙輝 通訊員 劉長 王歡 唐博豪圖/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3月9日,記者從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以下簡稱「省考古所」)、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以下簡稱「市考古院」)了解到,廣東田野考古正在按照相關通知和要求進行有序復工,目前已有多個考古項目進場勘探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