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曾建立了人類歷史上最強大的殖民帝國,鼎盛時期的版圖遍及包括南極洲在內的七大洲、四大洋,因在其疆域內永遠有太陽照射之地,所以號稱「日不落帝國」。
不過由於殖民地的覺醒,以及一戰和二戰造成英國的衰落,日不落帝國最終土崩瓦解。現在的英國領土只限於英倫三島和一些海外領地,境內的蘇格蘭也常常鬧獨立,隔壁愛爾蘭對北愛的領土要求也一直沒有消失,整個英國籠罩在一片落日景象之中。而這一切的開端,其實就是1775年爆發的美國獨立戰爭。
美國的前身是英國在北美建立的十三塊殖民地,英國殖民者於1603年來到北美,經過不斷的拓殖,到18世紀,北美13塊殖民地的工商業已經非常發達,成為了當時英國海外最大的收入來源。如果能一直控制這裡,那麼日不落帝國肯定會更加強大,後來的世界格局可能也是另一番模樣,不過這是不可能實現的。
在英國眼中,北美始終是殖民地,是為了英國本土服務的,英國建設北美,也是為了獲得更大的利益。所以英國的目標就是把北美變成長期依附於英國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而北美當地人,雖然都是英國移民後裔,但一兩百年之後,也不甘於長期遭受英國的掠奪。如果英國能夠遷都北美,美國獨立戰爭或許能夠避免,但不列顛的貴族們肯定不會同意遷都。所以雙方的矛盾基本是無法調和的。
從18世紀中期開始,北美殖民地的反抗開始加劇,到了1775年4月19日萊剋星頓的槍聲最終揭開了美國獨立戰爭的序幕。
其實美國當時的實力遠遠比不上英國,如果英美一對一,美國未必能獨立,但在北美同樣擁有殖民地的法國和西班牙,都不希望英國過於強大,所以紛紛慷慨解囊支持美國獨立戰爭。法國是最早承認美國的國家,不僅支援了大批物資,甚至還直接派出了軍隊和美國並肩作戰。因此當時的法美關係非常密切,在美國獨立戰爭後期,英國已經預感到,法美的密切關係,將對英國在北美的利益產生非常惡劣的影響。
因為除了北美十三塊殖民地之外,英國在北美還擁有整個加拿大,以及阿巴拉契亞山到密西西比河之間的土地。如果十三塊殖民地獲得獨立,北美將三分天下,中北部是英國,東部是美國,西部是法國的路易斯安那,西班牙力量較弱,可以忽略。這就好比三國演義,如果法美聯合,對英國無疑是不利的。所以當時的英國首相便說了一句話,假如美國獨立無法避免,多一個朋友總比多一個敵人要好。意思也就是說,如果美國獨立已成定局,英國不願繼續與美國為敵,相反還要拉攏美國,以分化法美關係。
英國人的辦法也非常直接,那就是送地。當時在阿巴拉契亞山到密西西比河之間的廣大地區,也是英國殖民地,如果美國獨立,這塊殖民地就失去了海岸線,補給將非常困難。再加上這塊殖民地的西部就是法國的路易斯安那。一旦美國獨立,它將介於美國和路易斯安那之間,所以英國很難保住這塊土地。即使保得住,也會付出很大代價,所以英國有意放棄這片土地。
但放棄並不是白白放棄,英國準備將其送給美國,這樣一來,美國就會和法國的路易斯安那直接接壤,將對法國殖民地造成巨大威脅,法美關係將迅速降溫,甚至惡化。而英美關係,就可以迅速改善,屆時英美合作,便可以威脅法國在北美的利益。而趕走法國後,以英美的實力對比,美國將無法對其他英屬北美殖民地造成威脅。
英國人認為,這將是一個分化法國和美國的絕佳計劃。於是在1783年,英國不得不承認美國獨立時,英國同時將密西西比河以東、佛羅裡達以北,阿巴拉契亞山以西,加拿大以南的所有地區送給了美國。此後的發展也和英國預想的差不多,美國獨立後,法美關係即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後來法國將路易斯安那賣給美國,徹底退出了北美大陸。而英美關係卻得以不斷改善,英屬加拿大也得以保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