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中國茶商與俄國茶商交易的地點,蘇聯時期曾做為棉坊工廠,後被大火燒毀 特派記者胡冬冬 攝
恰克圖第四中學。當年曾為茶商的房子,教授俄商漢語,如今該中學仍設有漢語課程和武術課程
俄羅斯恰克圖,是中國茶商南茶北運的最終目的地,也是從1727年持續到20世紀初葉中俄最大的陸路口岸。
7日下午,採訪團出蒙古阿勒坦布拉格口岸,進入俄羅斯恰克圖。這裡的郊區整潔有序,鄉村民居以木建築為主,牆面屋頂呈紅、藍、綠等鮮豔色彩,有明顯的東方格調。
整個下午至晚8時,採訪團走訪了這座古城的4處茶路遺蹟,前任女市長加琳娜•莫斯託芙科娃、俄羅斯「偉大的茶葉之路」研究會會長尼古拉•費裡申全程引導。
中俄茶商第一個交易地點
採訪團所見遺蹟中,最有價值的要屬與買賣城相望、緊鄰俄蒙通關口岸的恰克圖古茶葉批發庫。恰克圖市地標——東正教復活教堂,在其西側60米。
古茶葉批發庫西門上,留有上世紀50年代工人昂首闊步的彩繪。這是一個長方形的大院落,四面都是兩層樓的倉庫,東西南北有4個大門。
費裡申會長介紹,1727年《恰克圖條約》籤訂後,即建了這個茶葉批發庫,當時是木建築。1728年中俄茶商首次在此交易,俄國商人將中國茶轉運到莫斯科附近的夏洛夫哥羅德城,總行程耗時1年,利潤為300%。這一事件影響巨大,致俄國商人紛至沓來,有的俄商帶著皮貨直接到中國的張家口換茶,再到恰克圖茶葉批發庫集散。
19世紀中期,沙皇出資將木建築的茶葉批發庫改建為混凝土建築,即今天看到的遺址。批發庫南門連接買賣城北門,中俄兩國商人可自由進出交易。十月革命後,茶葉批發庫改作一家國營紡織廠的廠房,直到1991年閒置。
茶葉批發庫院內雜草叢生,時值傍晚,日落月升,院牆上鴉群紛飛。
費裡申對茶葉批發庫有一番願景。他說,不久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俄羅斯總統普京先後訪問了蒙古,都提到發展中俄直接貿易,減免通關手續。中俄兩國正在研究穿越蒙古的直接過境貿易,恰克圖市準備將茶葉批發庫改建成海關,以滿足未來中俄通過蒙古的直接貿易需要。
博物館收藏買賣城大鐘
建於1890年的恰克圖地方志博物館,收藏有大量中俄茶葉貿易文物。一幅關於中國買賣城街景的照片顯示,買賣城街道可供兩輛馬車並行,街道邊用木柵欄圍起來,柵欄門進去是茶葉鋪面,穿過鋪面是茶葉倉庫和院子,窗戶都朝向院子開。
博物館收藏了建館時當地茶商捐贈的3塊中國磚茶,品牌都很罕見,其中一塊上印著「豐」字。還有兩口大鐘,各半片。一個鐘上,標有「庫倫眾商賈」、「關帝廟」、「皇帝萬歲 風調雨順 國泰民安」等字樣。工作人員說,它來自買賣城關帝廟。另一口鐘,據銘文所示來自山西汾陽關帝廟,應與晉商有關。
俄中文學校輸出漢口商人
恰克圖第四中學校舍,是當地一名茶商在19世紀上半期建的,是貝加爾湖地區首所成人中專。當時學生學習商業經營課和漢語課,1775年到1917年培養了不少經營茶葉的俄國商人。
費裡申介紹,這所學校的畢業生主要與中國商人做生意,不少人到了漢口,在4家俄國磚茶廠擔任中高層管理人員。
迄今,恰克圖第四中學還保持著中文課,為4至6年級課程。教室牆上貼著囍字、中國裝飾畫,正面張掛著漢語數字、常用語和人稱稱謂表。
茶葉之路變水果之路
拉庫耶斯基的銅像放置在市政廳裡,我們還發現街頭有他的巨幅壁畫。他是沙皇全權代表,1727年與清政府籤訂了《恰克圖條約》。
拉庫耶斯基是塞爾維亞族人,由此可見那個時期俄國的開放。費裡申說,1727年恰克圖成為對華口岸後,開始有了木結構小樓、茶葉集市、茶葉儲存倉庫,城市慢慢建立起來。「因此,拉庫耶斯基又是恰克圖的城市奠基者,茶葉使恰克圖聞名於世界」。
費裡申說,祖先們選擇了這條路,一定有他們的英明之處,我們一定要把這條「偉大的茶葉之路」精神繼承下去。恰克圖市政府正在做一個保護茶路遺蹟的議案,布裡亞特共和國主席對這個議案非常支持,儘管不能一下全部實現,但他們會一步一步做。
歷史上,蘇伊士運河和東亞海上通道的打通,影響了這條路的輝煌,但直至今日,這條路仍是中國連通俄國乃至歐洲的一條重要通道。只是今天的商品結構發生了變化,現在以輸入中國水果為主,「偉大的茶葉之路或將變為偉大的水果之路」,費裡申說。(伍策 作者:萬建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