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克圖古茶葉批發庫:中俄茶商的第一個交易點

2021-01-08 中國網

當年中國茶商與俄國茶商交易的地點,蘇聯時期曾做為棉坊工廠,後被大火燒毀    特派記者胡冬冬 攝

恰克圖第四中學。當年曾為茶商的房子,教授俄商漢語,如今該中學仍設有漢語課程和武術課程

 

俄羅斯恰克圖,是中國茶商南茶北運的最終目的地,也是從1727年持續到20世紀初葉中俄最大的陸路口岸。

7日下午,採訪團出蒙古阿勒坦布拉格口岸,進入俄羅斯恰克圖。這裡的郊區整潔有序,鄉村民居以木建築為主,牆面屋頂呈紅、藍、綠等鮮豔色彩,有明顯的東方格調。

整個下午至晚8時,採訪團走訪了這座古城的4處茶路遺蹟,前任女市長加琳娜•莫斯託芙科娃、俄羅斯「偉大的茶葉之路」研究會會長尼古拉•費裡申全程引導。

中俄茶商第一個交易地點

採訪團所見遺蹟中,最有價值的要屬與買賣城相望、緊鄰俄蒙通關口岸的恰克圖古茶葉批發庫。恰克圖市地標——東正教復活教堂,在其西側60米。

古茶葉批發庫西門上,留有上世紀50年代工人昂首闊步的彩繪。這是一個長方形的大院落,四面都是兩層樓的倉庫,東西南北有4個大門。

費裡申會長介紹,1727年《恰克圖條約》籤訂後,即建了這個茶葉批發庫,當時是木建築。1728年中俄茶商首次在此交易,俄國商人將中國茶轉運到莫斯科附近的夏洛夫哥羅德城,總行程耗時1年,利潤為300%。這一事件影響巨大,致俄國商人紛至沓來,有的俄商帶著皮貨直接到中國的張家口換茶,再到恰克圖茶葉批發庫集散。

19世紀中期,沙皇出資將木建築的茶葉批發庫改建為混凝土建築,即今天看到的遺址。批發庫南門連接買賣城北門,中俄兩國商人可自由進出交易。十月革命後,茶葉批發庫改作一家國營紡織廠的廠房,直到1991年閒置。

茶葉批發庫院內雜草叢生,時值傍晚,日落月升,院牆上鴉群紛飛。

費裡申對茶葉批發庫有一番願景。他說,不久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俄羅斯總統普京先後訪問了蒙古,都提到發展中俄直接貿易,減免通關手續。中俄兩國正在研究穿越蒙古的直接過境貿易,恰克圖市準備將茶葉批發庫改建成海關,以滿足未來中俄通過蒙古的直接貿易需要。

博物館收藏買賣城大鐘

建於1890年的恰克圖地方志博物館,收藏有大量中俄茶葉貿易文物。一幅關於中國買賣城街景的照片顯示,買賣城街道可供兩輛馬車並行,街道邊用木柵欄圍起來,柵欄門進去是茶葉鋪面,穿過鋪面是茶葉倉庫和院子,窗戶都朝向院子開。

博物館收藏了建館時當地茶商捐贈的3塊中國磚茶,品牌都很罕見,其中一塊上印著「豐」字。還有兩口大鐘,各半片。一個鐘上,標有「庫倫眾商賈」、「關帝廟」、「皇帝萬歲 風調雨順 國泰民安」等字樣。工作人員說,它來自買賣城關帝廟。另一口鐘,據銘文所示來自山西汾陽關帝廟,應與晉商有關。

俄中文學校輸出漢口商人

恰克圖第四中學校舍,是當地一名茶商在19世紀上半期建的,是貝加爾湖地區首所成人中專。當時學生學習商業經營課和漢語課,1775年到1917年培養了不少經營茶葉的俄國商人。

費裡申介紹,這所學校的畢業生主要與中國商人做生意,不少人到了漢口,在4家俄國磚茶廠擔任中高層管理人員。

迄今,恰克圖第四中學還保持著中文課,為4至6年級課程。教室牆上貼著囍字、中國裝飾畫,正面張掛著漢語數字、常用語和人稱稱謂表。

茶葉之路變水果之路

拉庫耶斯基的銅像放置在市政廳裡,我們還發現街頭有他的巨幅壁畫。他是沙皇全權代表,1727年與清政府籤訂了《恰克圖條約》。

拉庫耶斯基是塞爾維亞族人,由此可見那個時期俄國的開放。費裡申說,1727年恰克圖成為對華口岸後,開始有了木結構小樓、茶葉集市、茶葉儲存倉庫,城市慢慢建立起來。「因此,拉庫耶斯基又是恰克圖的城市奠基者,茶葉使恰克圖聞名於世界」。

費裡申說,祖先們選擇了這條路,一定有他們的英明之處,我們一定要把這條「偉大的茶葉之路」精神繼承下去。恰克圖市政府正在做一個保護茶路遺蹟的議案,布裡亞特共和國主席對這個議案非常支持,儘管不能一下全部實現,但他們會一步一步做。

歷史上,蘇伊士運河和東亞海上通道的打通,影響了這條路的輝煌,但直至今日,這條路仍是中國連通俄國乃至歐洲的一條重要通道。只是今天的商品結構發生了變化,現在以輸入中國水果為主,「偉大的茶葉之路或將變為偉大的水果之路」,費裡申說。(伍策 作者:萬建輝)

相關焦點

  • 折戟恰克圖:晉商開闢的中俄萬裡茶路為何走向衰敗?
    自此,恰克圖正式成為中俄兩國陸路唯一通商口岸。翌年,俄國政府在恰克圖建立了貿易市場,中國商人則於1730年在恰克圖對面的中國境內建立了買賣城。當時沒有可供雙方共同遵守的貿易協定和交易規則,晉商需解決如何與強悍的俄國商人進行自由、公平的交易,進而形成成熟貿易機制的問題。顯然,在整合如此龐大的上下遊產業鏈、維持茶葉運輸線的暢通無阻,以及最終完成國際交易的過程中,很多事情都不是商人所能解決的,必須依靠政府創造環境和提供支持。
  • 恰克圖——萬裡茶道的中轉站
    賣給俄國人的茶葉,在1852年達到了175萬箱,買賣貨物的總價值達到1500萬美元之巨,恰克圖的中俄貿易增長迅速,使得恰克圖由一個普通集市發展成為一個相當大的城市」。說的是山西茶商至羊樓司(臨湘境內)、羊樓洞買茶,其磚茶以白紙緘封,外貼紅籤。湖南臨湘與湖北的羊樓洞是著名的黑茶產區,以前皆為散茶,運輸不便,後壓制磚茶,因類方形,故稱「方磚」,每塊重量1至6斤不等,裝箱或裝簍。據載,1839年(清道光十八年)臨湘縣銷往國內西北各地及俄國的茶葉總量達3600噸。
  • 【茶世界】塵封的中俄茶葉之路:繁榮了2個世紀的國際商道
    精明的晉商改為採運兩湖茶,就地加工成茶磚,由陸水湖運至漢口集中,溯漢水(即襄河)至樊城,然後舍舟登陸,改用畜馱車運,經河南唐河、社旗,從洛陽渡黃河,過晉城、長治、太原、大同至張家口,或從晉北的玉右殺虎口入內蒙古的歸化(今呼和浩特),再由旅蒙晉商換作駝隊,在荒原沙漠中跋涉1000多公裡,至中俄邊境口岸恰克圖交易。俄商們再販運至伊爾庫茨克、烏拉爾、秋明,一直通向遙遠的莫斯科和聖彼得堡。
  • 劉振瑛:風雲變幻恰克圖
    一處在廣州,為海路通商口岸;一處在恰克圖,為陸路通商口岸。恰克圖陸路通商口岸主要就是中俄兩國之間的通商貿易。直到鴉片戰爭後,實行五口通商,情況才有了變化。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中俄兩國籤訂了第一個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中俄尼布楚條約》雖然劃定了中俄東段邊界,但是中俄兩國商人常常進行貿易往來的中俄中段邊界卻沒有確定。
  • 昔日張垣茶商
    昔日張垣茶商對外輸出茶葉額,計清乾隆15年(公元1750年)磚茶七千普特,(1普特=16.38公斤),白毫6000普特,這些是與俄商貿易的數量。嘉慶15年(公元1810年)上述兩類茶已達75,000普特,幾乎增加了6倍。加上對內外蒙的貿易數額,張家口最多1年運出茶葉量達5,000萬斤之巨。所以張家口是茶葉最大的屯棧地。張垣茶商多是山西人,又叫「西幫商」「祁縣幫」。
  • 恰克圖貿易從「紅火」到「散場」的反思
    中俄恰克圖貿易是由晉商挑起來的,其鼎盛時期在清道光年間,衰落於清晚期。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中國販運到恰克圖的茶葉達12萬箱,折合白銀400多萬兩,佔清朝外貿總量的16%以上。俄國通過恰克圖對華貿易已佔其貿易總額的一半以上。可見恰克圖貿易的重要性,它對中俄兩國的經濟貿易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那麼,為何要在恰克圖搞貿易,而不是其它地方呢?
  • 山西商人與恰克圖貿易
    俄蒙邊界的恰克圖,雖然只是一個點,卻曾是連通這萬裡商路的樞紐,在這裡展開了近200年的「自由貿易」。當學者們運用現代政治、外交、貿易理論方法去探究這發生在近世乃至近代的「自由貿易」時,卻發現了種種難以索解的謎團,長時間難於取得重大突破。比如說,俄清貿易中,俄國官方雖積極參與,傾全力與清國周旋,俄國方面始卻終存在著慢性的貿易逆差。
  • 清俄貿易重鎮「恰克圖」今何在?
    恰克圖是清代中俄邊境重鎮。漢名買賣城,南通庫倫,北達上烏丁斯克。1727年9月1日,沙俄和清政府在恰克圖籤訂《布連斯奇條約》,次年6月25日,又籤訂了《恰克圖條約》。根據條約規定,兩國以恰克圖河為界,河北恰克圖劃歸俄國。
  • 「茶香」也怕巷子深,鳳凰老區有一「助農茶葉交易平臺」
    提起鳳新村剛創建的茶葉交易平臺,南溪村村民黃伯讚不絕口。近段時間,潮安區鳳凰鎮鳳新村茶商柯新雄,創新茶葉交易模式,為供需雙方提供茶葉信息、搭建交易平臺,幫助周邊茶農拓寬銷路,促進鳳凰茶產業發展。他把制茶機械搬離茶廠,騰空廠房用來放置茶農的茶葉。5月初,助農茶葉交易平臺正式運營。「過去是茶商挨家挨戶上門收茶,今年因為疫情,上來收茶的茶商少了,有這助農平臺,給茶農帶來不少方便。」 鳳凰鎮中段村黨支部書記林振勝說。在他的帶動下,中段村18戶農戶也把自家茶葉寄售在這裡。「大家信任我,我就要把這件事做好。」柯新雄坦言。
  • 河南10處萬裡茶道遺產點列入萬裡茶道申遺項目清單
    申遺點擬定全國8省共45個,河南有10個入圍。  此次入選申遺項目的10個遺產點,涉及洛陽、南陽、平頂山、焦作四市,均為萬裡茶道重要的節點城市,遺產點類型則包括萬裡茶道集散路段的重要管理設施、商貿城鎮、代表性商貿設施、交通設施類遺存、信仰類設施等重要物證。
  • 趙鵬圖:追古撫今,「萬裡茶道」平遙段文物遺存初探.
    ,茶商又有紅茶、盒茶、卷茶各幫之別。清嘉、道年間城內茶商形成規模。採貨南下直達兩湖、贛、閩等地。                      茶商大戶,以平遙北營村朱姓為首。在平遙城內設總莊,在漢口設分莊。
  • 由茶葉在荒原上建起的兄弟城 茶葉才是這裡的炫富工具!
    茶葉建起的一對城市(上)在19世紀中葉,在俄羅斯邊陲屹立著這樣的一對雙子城,俄國恰克圖和中國買賣城。這裡有著當時最大邊境的茶葉貿易,每年約為六千噸的交易量,這裡茶葉給恰克圖帶來的稅收佔整個俄羅斯稅收的20%以上。
  • 解放路茶葉市場賣出今年第一撥西湖龍井 茶商:價格跟去年持平
    都市快報訊 3月18日上午8點半,解放路副食品茶葉市場開門,朱寶洪拉開了店鋪的卷閘門。一輛麵包車停在店門口,車上下來一位男人,直接走到朱寶洪店裡,「這箱是我的貨嗎?」「對,還有這個,剛採的,送給你們老闆。」說著,朱寶洪遞過一個小小的紙袋,裡頭裝了一罐剛出爐的西湖龍井。
  • 山東茶商意向採購臺灣南投5億元新臺幣農產 首批茶葉裝櫃運出
    期間,山東濟南茶葉集團同南投縣農會籤署意向書,計劃未來四年採購該縣5億元新臺幣的農產及加工品。  6日從臺中運出的茶葉為該採購意向書涉及的第一批貨品。南投縣政府農業處稱,首批貨品中高山烏龍茶為4851公斤、紅茶216公斤。  出席裝櫃儀式的林明溱表示,訪問團3月走訪大陸,為兩岸農產品貿易做見證。南投縣農會與濟南茶葉集團籤約後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就開始交貨,「並非空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