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探討一下「春秋五霸」,所謂春秋五霸,有一個衡量標準,就是「尊王攘夷」。
首先我們看一下春秋五霸的候選人名單,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至於春秋五霸究竟是哪五個諸侯,歷來在秦穆公、宋襄公和吳王闔閭、越王勾踐之間存在爭議。
而在我看來,這些人中,最配得上「霸主」之名的其實只有「齊桓晉文」二公,且二者不分伯仲,其次是秦穆公,可算半個霸主,剩下的楚莊王、宋襄公、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卻不能稱得上霸主。
這就要回歸「霸」這個詞本來的意義,即「方伯」。周天子分封諸侯國,諸侯分封卿大夫之家。天子在所分封的諸侯國中,委任王室功臣、懿親為諸侯之長,代表王室鎮撫一方。
所以說「方伯」的職責是「代表王室」,而不是威脅王室。
齊桓公姜小白,用管仲為相,使本來就有「小霸」基礎的齊國很快強盛起來,春秋時期也是他第一個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在位四十多年間,九合諸侯,北擊山戎,南伐楚國,使得在微弱的周王室統治下,幾乎變成一盤散沙的中原諸國又一次凝聚起來,因而受到周天子賞賜,是當之無愧的中原第一霸主。
晉文公姬重耳,這個命運坎坷的侯門貴公子,曾因驪姬之亂被迫流亡十九年,期間晉國換了三位國君,到回國繼位的重耳成為晉文公,那一年他已經是一位六十二歲的老人了。繼位之初,他就幫助周襄王平定了王子帶之亂,獲得了稱霸的資本,在位短短九年間,任賢用能,整飭軍隊,順利接過齊桓公「尊王攘夷」的大旗,伐曹、攻衛、敗楚、救宋、服鄭、威秦,於前632年在踐土會盟,奠定了其春秋霸主的地位。
楚國與周王室之間的嫌隙由來已久,楚國立國之初,國家弱小並且爵位很低,長期被中原諸侯視作蠻夷,後來獨立發展壯大,逐漸稱成為雄踞南方的泱泱大國,並且在楚莊王一百多年前的楚武王時期,就已經僭越稱王,不把周天子當共主了,更是在西周中期就跟當時的周昭王打過仗,昭王得勝而歸時不明不白的死於漢水之濱,後來齊相管仲還因「昭王南徵而不復返」這件事跟楚國打個口水官司,所以楚國向來我行我素,只代表他自己,自然不符合「方伯」的定義。
秦穆公是一個生不逢時的君主,用五張黑羊皮換回一個大才「五羖大夫」百裡奚,並且還擁有蹇叔、由余這樣的能臣,徵服西戎十二國,稱霸西方,被周襄王任命為西方諸侯之伯,也曾俘虜晉惠公,滅梁國、芮國、滑國,卻因為與齊桓晉文處於同一時期,東進之路被堵死,中原的事務也很難插得上手,但也稱得上尊王攘夷,鎮撫一方,只是難以趕超更具有天時地利與人和的齊桓晉文。
而宋襄公雖然品德高尚,也因為齊桓公死後在擁立齊孝公這件事上漏了把臉,受到了當時因剛剛失去齊桓公這樣的主心骨而慌亂的各諸侯的些許期待,可是他始終不是霸主的材料,一則宋國實力弱小,以小國之力會合諸侯是禍患,二則宋襄公空談仁義道德,致使宋國一再兵敗於楚國,自己也因傷重而死,沒能撐起尊王攘夷的大旗和鎮富一方的職責。
至於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前者依靠孫武和伍子胥,後者依靠範蠡和文種,一時兵力強盛罷了,很少參與中原的事情,自己都長期是中原諸侯眼裡的蠻夷,是討伐的對象,跟尊王攘夷,鎮撫一方壓根兒就不沾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