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霸主兩個半,齊桓晉文秦穆公

2020-12-23 悅說歷史

今天我們來探討一下「春秋五霸」,所謂春秋五霸,有一個衡量標準,就是「尊王攘夷」。

首先我們看一下春秋五霸的候選人名單,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至於春秋五霸究竟是哪五個諸侯,歷來在秦穆公、宋襄公和吳王闔閭、越王勾踐之間存在爭議。

而在我看來,這些人中,最配得上「霸主」之名的其實只有「齊桓晉文」二公,且二者不分伯仲,其次是秦穆公,可算半個霸主,剩下的楚莊王、宋襄公、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卻不能稱得上霸主。

這就要回歸「霸」這個詞本來的意義,即「方伯」。周天子分封諸侯國,諸侯分封卿大夫之家。天子在所分封的諸侯國中,委任王室功臣、懿親為諸侯之長,代表王室鎮撫一方。

所以說「方伯」的職責是「代表王室」,而不是威脅王室。

齊桓公姜小白,用管仲為相,使本來就有「小霸」基礎的齊國很快強盛起來,春秋時期也是他第一個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在位四十多年間,九合諸侯,北擊山戎,南伐楚國,使得在微弱的周王室統治下,幾乎變成一盤散沙的中原諸國又一次凝聚起來,因而受到周天子賞賜,是當之無愧的中原第一霸主。

晉文公姬重耳,這個命運坎坷的侯門貴公子,曾因驪姬之亂被迫流亡十九年,期間晉國換了三位國君,到回國繼位的重耳成為晉文公,那一年他已經是一位六十二歲的老人了。繼位之初,他就幫助周襄王平定了王子帶之亂,獲得了稱霸的資本,在位短短九年間,任賢用能,整飭軍隊,順利接過齊桓公「尊王攘夷」的大旗,伐曹、攻衛、敗楚、救宋、服鄭、威秦,於前632年在踐土會盟,奠定了其春秋霸主的地位。

楚國與周王室之間的嫌隙由來已久,楚國立國之初,國家弱小並且爵位很低,長期被中原諸侯視作蠻夷,後來獨立發展壯大,逐漸稱成為雄踞南方的泱泱大國,並且在楚莊王一百多年前的楚武王時期,就已經僭越稱王,不把周天子當共主了,更是在西周中期就跟當時的周昭王打過仗,昭王得勝而歸時不明不白的死於漢水之濱,後來齊相管仲還因「昭王南徵而不復返」這件事跟楚國打個口水官司,所以楚國向來我行我素,只代表他自己,自然不符合「方伯」的定義。

秦穆公是一個生不逢時的君主,用五張黑羊皮換回一個大才「五羖大夫」百裡奚,並且還擁有蹇叔、由余這樣的能臣,徵服西戎十二國,稱霸西方,被周襄王任命為西方諸侯之伯,也曾俘虜晉惠公,滅梁國、芮國、滑國,卻因為與齊桓晉文處於同一時期,東進之路被堵死,中原的事務也很難插得上手,但也稱得上尊王攘夷,鎮撫一方,只是難以趕超更具有天時地利與人和的齊桓晉文。

而宋襄公雖然品德高尚,也因為齊桓公死後在擁立齊孝公這件事上漏了把臉,受到了當時因剛剛失去齊桓公這樣的主心骨而慌亂的各諸侯的些許期待,可是他始終不是霸主的材料,一則宋國實力弱小,以小國之力會合諸侯是禍患,二則宋襄公空談仁義道德,致使宋國一再兵敗於楚國,自己也因傷重而死,沒能撐起尊王攘夷的大旗和鎮富一方的職責。

至於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前者依靠孫武和伍子胥,後者依靠範蠡和文種,一時兵力強盛罷了,很少參與中原的事情,自己都長期是中原諸侯眼裡的蠻夷,是討伐的對象,跟尊王攘夷,鎮撫一方壓根兒就不沾邊。

相關焦點

  • 春秋霸主有哪些人
    後來,齊桓公召集諸侯國在葵丘會盟,「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晉文公(前697年-前628年),姬姓,名重耳,是中國春秋時期晉國的第二十二任君主,與齊桓公並稱「齊桓晉文」。在位期間實行通商寬農、明賢良、賞功勞等政策,作三軍六卿,使晉國國力大增。歷史上著名的城濮之戰,創造了在軍事上先退讓一步,後發制人的著名戰例。
  • 常說春秋霸主,那麼霸主是怎麼體現的呢?法律規定還是諸侯認同?
    常說春秋霸主,那麼霸主是怎麼體現的呢?法律規定還是諸侯認同?看春秋歷史您怎麼都不會繞過「春秋爭霸」和「春秋霸主」這兩個歷史專有名詞,那麼有的讀者可能會感到困惑:這個霸主的地位究竟是怎麼體現的呢?是通過法律的形勢來確定呢?還是通過諸侯選舉,承認霸主的地位呢?
  • 齊魏兩國為爭奪霸主之位鬥得你死我活,最後卻為秦國徒做嫁衣
    前言:春秋末期,趙、韓、魏三家分晉,標誌著春秋時代結束,戰國時代來臨。而魏國因為是各國之中第一個嘗試變法的國家,所以其很快就在戰國初期站穩腳跟,並一躍成為當時唯一的霸主。
  • 春秋戰國至秦統一地圖
    春秋戰國形勢圖是一個動態的變化,直至秦始皇統一天下,古中國的版圖還在變化之中。春秋時期(前770年—前476年)或稱春秋時代,簡稱春秋。東周的一個時期。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也有人認為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 春秋初期的形勢與齊桓公稱霸的條件
    春秋,自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年476年,共294年,通常是指東周前半期的歷史。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的重大事件逐年記錄下來,這部史書名為《春秋》。所以,春秋也被用來命名這段歷史。歷史學家一般將春秋時期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從平王東遷到齊桓公即位前一年,這是王霸政治形成以前的時期。第二階段,從齊桓公元年到「彌兵」大會前一年,是霸主迭興的時期。第三階段,從「彌兵」會議到周元王即位前一年,這是吳越爭霸和大夫執政時期,標誌著霸王時代的結束。平王東遷,象徵著周王室已無力約束諸侯。
  • 怎麼當春秋五霸?跟著齊桓公晉文公爭霸一回,才知霸主標準和意義
    關於春秋五霸,到底是哪五個霸主,歷來說法不一,至少有七種說法。唐司馬貞的《史記索隱》說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宋襄公;《辭通》說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鄭莊公。其他說法中,楚莊王與宋襄公是常被替換的,加上來的有越王勾踐、吳王夫差。《荀子·王霸》最有意思,它的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 《燭之武退秦師》:被忽悠到反水的秦穆公到底心眼有多實?
    然而,這位說客貌似厲害得過了頭,被遊說的乃是大名鼎鼎的春秋五霸之一--獨霸西方的秦穆公,一代雄主退兵不說,還甩了晉國轉頭跟鄭國結盟,並留下一些兵將協助鄭國防守。這樣的結果令筆者禁不住感嘆,到底是燭之武太能說,還是這位霸主心眼太實呢?這個問題,在原文也許能找到答案。
  • 橫向對比宋襄、秦穆、闔閭、夫差、勾踐,誰更有資格入選春秋五霸
    五霸者,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也」。《墨子·所染》和《荀子·王霸》都認為五霸乃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漢書》則認為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夫差、越王勾踐。三種說法不盡相同,如此一來便有八位霸主了,所謂五霸只是舉出五個霸業最顯赫、最卓若的霸主而已。而春秋五霸的眾說不一,關鍵就在於對五霸的入選的標準不一致。
  • 何為「春秋」「戰國」?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又是誰?
    其中又以公元前475年為界線,前段為春秋,因孔子曾編訂《春秋》一名而得;後段為戰國戰國,因為當時七個較強大的諸侯國互相混戰而得名。 春秋時,王室衰微,諸侯勢力崛起,同時中原諸侯又受到周邊少數民族威脅,於是各大國在「尊王攘夷」的口號下,爭當霸主。
  • 春秋時期,大秦帝國曾被揍得鼻青臉腫,秦穆公終於找到爭霸的方向
    這大概就是說的就是春秋時期秦國的這些西戎鄰居們。因為西戎雖然是山裡的孩子,但是身體素質一點也不差,反而個個骨骼驚奇,善於打仗。 而這時候的中原,周王室已經名不副實,諸侯們開始爭奪帶頭大哥(中原霸主)的位置,齊國和晉國已經漸漸表露出獨領風騷的氣質(齊、晉為強國)。 02 秦穆公的艱難爭霸之路 秦武公後,又經歷了三任國君,終於輪到秦穆公嬴任好即位。
  • 序章:春秋時代究竟有多少國家?理清東周70國,讀懂春秋500年
    而霸主得以存在的主要原因,除了綜合國力比較強以外,更重要的是諸侯們需要一個強有力的領頭羊,帶領大家一起對付周邊的蠻夷國家。中原諸侯數量龐大,大家所熟知的晉、秦、齊、魯、宋等,都屬於這個範疇。第三種是中原諸侯國的敵人蠻夷戎狄國家。他們是諸侯們得以保持相對團結,沒有像戰國時期那樣大打出手的主要外部威脅。
  • 為什麼說齊國並非是春秋時期的真正霸主?
    然而,真正最終崛起並成長為霸主的國家,也不過僅有晉、楚兩國而已,其他更多是行百裡而半九十,或者是南轅北轍走了彎路。如「欲速則不達」的齊桓公和他的齊國,雖有「霸主」之名,卻無霸主之實。 高者在腹,下者在邊 齊國的建立,與周王室在山東半島的擴張戰略有緊密的聯繫。
  • 從流亡公子到春秋霸主:晉文公重耳的傳奇人生
    由於姬姓諸侯國衛國,鄭國,曹國的冷眼,重耳在日後的外交政策中,和父親一樣,他更加偏袒異姓的秦,齊,楚,宋等大國,打壓曹衛這些投靠楚國的姬姓同宗。曹共公偷看重耳洗澡,引發了重耳的震怒宋襄公給與了重耳十分寶貴的幫助公元前638年,重耳一行人來到剛戰敗的宋國。
  • 襄公有其名,穆公得其實,秦人從養馬到立國的過程
    然而,秦始皇的先祖並不是一開始就擁有這片領地,甚至於都沒有職位,秦人原先不過是一個小族群,族人的首領秦非子善於養馬,周王喜歡他的技術便授予他食邑,從此這片領地就成為了秦人合法的領地,秦人由此發端逐漸成為了一個國家並最後一統六國成為霸主。
  • 【名人歷史百科】「智」霸春秋的一代不世君主——秦穆公
    【成語典故】秦晉之好釋義:春秋時,秦晉兩國不止一代互相婚嫁。泛指兩家聯姻。賞析:公元前676年,晉武公之子姬詭諸繼承君位,即晉獻公。獻公之父武公晚年娶齊桓公女兒齊姜,齊姜則與當太子的姬詭諸有私情。賞析: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重回國執政,為報復鄭國與秦國聯合出兵伐鄭。鄭文公派燭之武去勸秦穆公退兵,說鄭國與秦國不相連,讓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道主去對付晉國,牽制晉國對秦國有好處。秦穆公認為有道理就立即撤軍。唐劉長卿《別陳留諸官》詩:「戀此東道主,能令西上遲。」亦作「東道」、「東道主人」。
  • 孫尚勇 | 「詩書禮樂」與「強國之術」——在早期秦文化進程中透視《秦風·蒹葭》
    據《秦本紀》,穆公三十四年,戎王派由余使秦。穆公向由余展示「宮室積聚」並問由余說:「中國以詩書禮樂法度為政,然尚時亂,今戎夷無此,何以為治,不亦難乎?」[23]這番話表明,穆公後期,秦人已經度過建國初較長時期的困境,擺脫了「戎夷」的地位,開始以「中國」自居。
  • 在春秋時代,這三位諸侯為何能當上「霸主」?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分布形勢圖齊桓公:尊王攘夷扛大旗,一匡天下成首霸齊桓公是齊國第十五位國君於是,齊桓公又以「攘夷」的名義,率領大軍北伐山戎,保全燕國;出兵救邢,趕走狄人;狄人滅衛後,他又幫衛復國。最後,齊桓公聯合中原八國對抗南方的強國楚國,與其訂立「召陵之盟」。公元前651年,齊桓公與魯、宋、衛等國在葵丘籤訂盟約,周天子也派代表參加。至此,齊桓公尊王攘夷,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第一霸主。
  • 從促進民族融合、加劇爭霸鬥爭角度,分析春秋時期大國政聯姻
    導語:看大秦帝國,分析春秋時期大國聯姻,秦晉之好,秦楚聯姻,晉楚聯姻,政治聯姻不僅加速民族的交流與融合,更加劇了大國爭霸鬥爭《大秦帝國之崛起》中,張儀遊說楚王與秦惠文王聯姻,張儀對楚王說,秦楚有世代友好,世代聯姻的傳統,一百七十八年前,秦哀公與楚昭王時期,楚國滅亡之際,秦國出手相救,其根本原因就是秦楚聯姻聯盟;秦哀公援楚時,秦楚兩國已有六世聯姻,此後又有十七代聯姻
  • 春秋霸主齊桓公竟是為了一個女人興兵伐楚?誰有這麼大的魅力
    我們今天故事的男主人公,就是春秋五霸中的第一位霸主,齊桓公。齊桓公姓姜氏呂,有個萌萌噠的名字叫做小白,是的小兒子。齊僖公去世後,小白的大哥齊襄公繼位,跟僖公的侄子公孫無知相繼死於齊國內亂。今天我們故事的另一位是女主人公,齊桓公中晚年時期的夫人,蔡姬。蔡姬是春秋時期一個小國的公主,只知道姓蔡,跟我們在史書中記載的大多數女性一樣,名字不詳。但嫁給齊桓公的時候蔡姬應該正是青春年華美貌動人的時候,而齊桓公的年紀就比蔡姬大得多。老夫少妻,估計兩個人也曾經過了一段蜜裡調油的生活。
  • 秦穆公究竟算不算春秋五霸之一?
    那個戎王的特使由余,來秦國做資產評估的時候,曾經與秦穆公有過這樣一段對話:    秦穆公問:「中國以詩、書、禮、樂、法度來治國,然而還經常會發生一些變亂,西戎夷卻沒有這些東西,他們又是如何治理民眾的呢?難道不更加困難嗎?」    由余笑著說:「這些東西正是中原各國發生禍亂的根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