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教育的差異有多大?楊振寧的一次談話中道出本質,令人深思

2020-12-11 高考學習課堂

一直以來,我們都非常尊敬和欽佩頂尖的科學家們,他們研究世界的本質,不斷追求世界的真理,看待事物也比我們普通人更加透徹。

我國非常著名,非常偉大的科學家楊振寧曾做客人民日報,在談及自己獲得諾貝爾獎時,發表了對於中美教育的看法。

楊老說,"美國的教育絕對不比中國好,特別是在小學和中學階段,把中學生送去美國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這句話引用)

於是很多網友們斷章取義,認為楊老的說法是中國教育比美國教育要好。筆者特意查閱了當時的報導,發現了其中的問題。

楊老的全部觀點是:美國在中小學基礎教育和大學本科教育上並不一定比中國強,但是美國在高端教育,比如碩士階段,博士階段的教育是非常好的。所以碩士生和博士生到美國就讀是一個正確的選擇,但是中小學階段楊老更認同我國的教育方式。

從楊老的觀點中,我們不難看出楊老是基於中國和美國不同的教育方式來決定的,中國教育和美國教育之間存在很大的差別。

1、 中國教育重在紀律和全民

中國的教育是紀律教育,也是全民教育,用嚴格的紀律和規章制度來約束學生,讓學生努力學習,不允許學生在校園裡放縱或者是隨波逐流,學生的日常生活也受到紀律的約束。

這是由我國的國情決定的,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各行各業都需要大量的人才來促進發展,全民教育和紀律教育可以讓大多數適齡孩子成為基礎紮實的人才,投入到社會的發展潮流當中。

2、 美國教育重在素質和精英

美國的教育是素質教育,也是精英教育,說到底就是注重學生的個性,對於學生的限制比較少,跟我國相比甚至顯得有些"放縱孩子",這也是由美國的國情決定了。

雖然我國在某些領域已經走到了世界的前列,但是不得不承認,美國是世界上目前為止最發達的國家,這個國家非常看重技術,在科技領域站在全世界的頂端,利用科技獲得了全世界最多的財富。

所以美國教育非常看重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體現在教育上就是注重學生的興趣發展,鼓勵學生按照自己的個性發展,非常推崇學生的創造力和想像力。

3、 中美教育的適合人群

根據以上中美教育之間的不同,我們可以看出來美國教育適合少部分的"天才",對於天才來說,他們需要專心在自己的研究領域發展,不想受到適合普通人的各種條條框框束縛,美國教育就比較適合。

中國教育適合大部分的普通學生,在天才沒有展露出自己"頭角"的時候,中國教育就非常重要了,可以為學生提供全面而嚴格的基礎教育,確保學生不會荒廢自己的寶貴時間。

正是基於這個觀點,楊老表示,中小學和本科期間留在中國學習,研究生階段到美國留學,這是比較合適的。並且楊老重點提出,中小學階段並不適合到美國學習,因為美國教育對紀律的約束不強,小孩子沒有成熟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很容易在美國的燈紅酒綠中迷失自己,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這才是楊老對於中美教育的正確看法。

我們不能妄自菲薄,認為中國教育就是不如美國教育;更不能妄自尊大,認為中國教育是完美的,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教育。只有綜合看待中美教育之間的差異,看到我國教育的優勢和不足,才能為孩子找到最好的培養方式。

對此,你是如何看待的?歡迎在評論中留言。

相關焦點

  • 中美教育差異有多大?楊振寧的話說出了本質,讓很多人陷入了沉思
    在大眾的印象裡,中國教育向來是"應試教育",學生被當做考試機器一樣培養著,只要學生能考出好成績就是完美的,高考這座"獨木橋"更是中國教育的標誌。在大家的印象裡,美國教育是自由的、開放的、充滿個性,所有的孩子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完全適合自己的教育軌跡,很少會有"一模一樣"的孩子。看上去,美國的教育比中國要好,所以很多的中國父母希望把孩子送到美國,或者從小抓起,接受美國精英式的教育。
  • 中美教育差異有多大?任正非:美國教育有3個優勢,比我們強
    中美之間的競爭由來已久,並且愈發激烈。前有中美經濟競爭,後有中美科技競爭,中美教育競爭。去年,華為企業創始人,集低調與霸氣兩種氣質於一身的任正非說,"中美之間的競爭,最終是看教育"。近期,任正非又接受了《華爾街日報》的採訪,在採訪中,任正非重新闡述了中美教育之間的差異。在任正非眼裡,曾經"打壓"過自己的美國在教育上確實有值得學習的地方,美國的教育有三點比我們強。第一點是創新能力。
  • 中美教育差別到底有多大?
    這樣一位在中外教育屆深耕多年且成績斐然的著名教授,對中美教育、英語教育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陳春安教授用其在中國以及美國五十餘年的教學經歷,為家長們直觀的展示了中美教育的差異化及學校與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不少家長關注的英式發音與美式發音問題。中美教育的差異在哪裡?
  • 作家徐遲與物理學家楊振寧的一次相遇
    楊振寧建議徐遲到達紐約後,坐上午十時二十二分從紐約開出的火車,十二時一刻到達石溪站後,他會在車站接站。  11月13日早晨,《人民日報》駐聯合國首席記者陳憶村送徐遲和記者洪藍到紐約市濱州鐵路局,乘坐前往長島的火車。十二時一刻,火車正點進入石溪車站,楊振寧博士和他的助手聶華桐博士已準時在出站口接站。楊振寧給徐遲的第一印象是「楊振寧這年六十二歲,但看上去不像那個年紀。
  • 楊振寧見到偶像愛因斯坦,聊了一個半小時,為何說沒有得到智慧
    楊振寧和愛因斯坦都是偉大的物理學家,兩人有過一次長達1.5小時的談話,事後楊振寧說,沒從談話中得到智慧,是他說大話,還是愛因斯坦徒有虛名?真相又是怎樣的呢?1957年,楊振寧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不僅自己獲得了諾貝爾獎,之後還憑藉著自己的研究成果帶出了十多個諾貝爾獎獲得者。1971年,中美關係剛剛有所緩和時,已加入美國國籍的楊振寧冒著風險率先回中國進行訪問,是第一個訪問中國的美籍知名學者。
  • 楊振寧教授談中小學教育,把中小學生送到美國讀書是很危險的事情
    楊振寧教授在美國生活了多年,晚年回到中國以後,又繼續為中國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對於中美教育對比,楊振寧教授有自己獨特的看法。在一次訪談中,他直言把中小學生送到美國去讀書是很危險的一件事情。中國家長認為美國的中小學教育是素質教育,把孩子送到美國去讀書,在美國的中學,有一些學生吸毒,自制力差的中國學生離開父母的管束,可能會走上吸毒的道路,一旦墮落,後悔已晚。所以說,在孩子未成年之前,把他送到美國去讀書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
  • 中美文化的差異
    而這兩大國,在文化上的差異很大。為什麼會有文化上的差異,當然這有很多原因,比如地理原因,氣候原因,民族原因,地緣政治等等。但實際上,這些都可以算作次要原因,而中美文化的差異在哪裡?又是什麼原因導致這種差異,這就是本文今天要為大家分析與介紹的話題。首先,中美文化最大的一點差異,就是對誠信與謊言的態度。
  • 中英教育差異究竟有多大?
    紀錄片中的中方老師和英國學生。   英國學校也是「考試工廠」   BBC紀錄片播放期間,有英國媒體批評中國學校如同「考試工廠」,稱這樣的教育方式不值得英國學習。   楊軍在英國中學有十年教學經驗,曾在私立、公立以及公立重點中學任職。她說,憑藉她的教育經驗,她認為英國學校實質就是「考試工廠」。
  • 應愛因斯坦邀請,楊振寧與其交流1.5個小時,言語差異沒學到什麼
    而楊振寧也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學家,任多個世界知名大學的教授和客座教授,也是中美關係鬆動後第一個歸國的華裔科學家,多年來一直積極推動中美的文化和人才交流。但實際上,楊振寧非常崇拜愛因斯坦,據楊振寧說,只要是愛因斯坦的演講他都會去聽。因為在楊振寧看來,自己不過是一個小小的物理學家,而愛因斯坦才是真正的學者。
  • 北大培養的數學天才,如今齊聚美國,其中一位說出的原因令人深思
    北大曾經培養的4位數學天才,如今齊聚美國並留美發展,其中一位留下三句話解釋原因,令人深思。相信在大家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創建出更好的學術土壤,吸引更多海外流失人才回國發展。 在當下科技競爭如此激烈的大環境下,培養出更多的數學優秀人才迫在眉睫。學習數學,需要從小開始,從娃娃抓起。作為家長,要適時培養孩子學習數學的興趣,引導他們喜歡數學。這些天才們為何數學這麼厲害?答案是興趣教育。
  • UC Berkeley中國體育生眼中,中美體育教育差距有多大?
    在美國的3年多,諶玥逐漸明白體育生為什麼在美國高校更受歡迎,以及中美兩國教育環境、文化語境裡對體育的理解有著怎樣的巨大差異。」長期體育和教育間的距離讓人們更傾向於認為,在體育上有出色表現的人在學習方面不會有太好表現,就應該是只擅長體育。但在美國,出色的運動表現力代表著一個人具備更高的綜合素質。例如,在高效利用時間上,學生運動員通常做得更好,「我們每周要花一定時間用於比賽和訓練。同時還要兼顧學業。
  • 楊振寧老婆多大?楊振寧和翁帆為何不要孩子?真相是這樣
    相信大家都知道楊振寧吧,楊振寧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是世界著名物理學家,而我們今天不是要說他有多麼高的成就,而是說他與第二任妻子翁帆的故事。楊振寧於1922年出生在安徽合肥,到如今他今年已經98歲了,而他的第二任妻子翁帆才44歲,兩人整整相差了54歲。
  • 楊振寧:我曾和愛因斯坦交談1.5小時,但卻沒有從中獲得「智慧」
    但是,在楊振寧看來,這些虛無的對比和排名一點都不重要,他也從未拿自己和愛因斯坦的學術成就作過對比。不僅如此,楊振寧還不止一次地在公開演講中提到過愛因斯坦,稱愛因斯坦是自己非常敬仰的大師,年輕時會經常去聽他的成果發布會,並且平生還有幸跟愛因斯坦有過幾次接觸和交流,唯一的缺憾是沒有和他拍一張合影照片。
  • 楊振寧:35歲獲諾貝爾獎,寵愛翁帆16年,他做的貢獻到底有多大?
    很多人永遠不會接觸到高深的物理,不了解那些科學家們在物理學上做出的意義有多大。楊振寧,出生於1922年的安徽,到了4歲,別的小孩還在街頭嬉戲,他已經在母親的教導下開始認字,等到5歲的時候,他基本上認全了常用的3千字。
  • 李政道與楊振寧恩怨始末
    楊振寧正在進行兩維伊辛模型的磁化計算研究,他希望李政道加入。這是他們合作的真正開始。 1951年秋,他們寫了兩篇統計力學論文,首次給出了不同熱力學函數的嚴格定義。 兩位年輕中國學者的論文引起了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的重視。1952年的一天,二人受邀與愛因斯坦見面。談話時間很長,愛因斯坦問得很多、很細。
  • 楊振寧的第一任妻子是誰?曾是楊的學生,她的父親在中國很有名
    很多人對於愛情都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真正的愛情應該是門當戶對的,但也有人認為愛情無國界和年齡之分,甚至沒有性別之分。所以現在的社會上時不時會爆發出同性戀或爺孫戀等。說起楊振寧,相信很多人都認識他,他是我國非常有名的科學家,曾獲得過諾貝爾物理學獎,曾經為促進中美兩個建交和中美人才交流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貢獻。楊振寧在物理界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最令人津津樂道的還是他和翁帆的爺孫戀。說起來,楊振寧的愛情都挺特殊的,在此之前,他還娶了自己的女學生。
  • 拜登時代即將開啟,中美關係將有多大不同?
    拜登時代的中美關係能有多大不同?作者 | 翟東升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國際政治經濟學教授本文約6500字,大約閱讀時間為8分鐘建議先轉發或收藏後閱讀哦拜登時代的中美關係能有多大不同?要想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弄清楚哪些因素導致中美關係持續下行。在我看來,塑造當前態勢的,既有結構性因素,又有各自的國內政治周期性因素,需要分別討論。
  • 楊振寧:我本來就是中國人,很高興恢復中國國籍
    楊振寧深切地知曉自己生而為中國人,流淌的也是不可更改的中國血液,加之楊振寧是在中國的土地上被灌溉成長的,啟蒙教育自然也是中華文化,只是後來到海外求學深造,且重視程度遠超其他國家,極大地表現出了中國對科學家們充分的尊重與無限的支持。
  • 楊振寧有多厲害,對中國有什麼貢獻?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作者:文/虞子期楊振寧在科學界一直是受爭議的人物,他獲獎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從1957年他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之後,隔幾年都有一次獎拿,並且在科學界都非常出名,2019
  • 西方媒體「對得起」霍金,中國媒體「對不起」楊振寧
    他有多篇文章發表在《中國物理快報》上,我常收到他發來的電子郵件,發件時間經常是晚上10點多、11點。(3)教育家。他已經在清華培養出了多名傑出的青年物理學家,其中好幾位在國際上已經很有名聲。他還曾經為清華物理系的新生講了一學期的大學物理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