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名牌佐丹奴、班尼路、真維斯,如今怎麼進入比」慘」模式?

2020-12-26 中國紡織網

  時過境遷,這些品牌逐漸消失在大眾視野,零星傳來的往往是些不利的消息。

  也許,國外快時尚品牌的進駐、電商渠道的崛起讓服裝行業感受到了一次「洗刷刷」的品牌衝擊,也讓服裝人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服裝市場始終是新舊交替的時代,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產品設計不能更新換代、品牌影響力消退、跟不上零售趨勢等等,會被新一代的年輕人逐漸「拋棄」。國內部分傳統品牌的沒落,以及國外服飾品牌的紛紛逃離也在證明:新一輪消費升級帶來的行業性衝刷,根本不管你曾經的輝煌與否,只在乎你當下產品與服務的優劣!

  遭遇「中年危機」的佐丹奴

  年近四十的佐丹奴,見證了班尼路、真維斯、美邦們的光輝歲月,也見證了優衣庫、H&M、Zara們的後來居上,殘酷的是佐丹奴還要見證自己的「中年危機」。

  佐丹奴於1981年成立,1991年6月在香港成功上市,次年8月進軍大陸市場,開創了中國休閒服零售連鎖店先河,搶佔大片市場,在服裝行業叱吒風雲。

  2011年,佐丹奴的門店數量達到峰值的2671家;2013年銷售額創下超58億港元的記錄。

  到了2016年底,佐丹奴門店數為2397家,平均每年關閉門店50多家。還好,這個數據並不算可怕。

  2019年,佐丹奴在全球仍擁有2375間門店,這個數字與之前變化不大,相比內地市場近幾年的關店潮來說,佐丹奴的渠道管理還是比較穩定的。

  但即使這樣,在近些年的競爭中,這個曾經的龍頭大佬卻失去了其強勢的風範,難以回到當年業績迸發的風光歲月。

  疫情雖然背了鍋,但是實際上,自2017年起,佐丹奴的中國大陸及港澳市場就已出現銷售衰退跡象,呈現出明顯的衰落趨勢。

  對比佐丹奴這兩年的中國大陸及港澳市場銷售業績,其中中國大陸的銷售額由2017年的13.07億港元下滑至2019年的9.95億港元;港澳的銷售額由2017年的9.69億港元下滑至2019年的7.72億港元。

  總而言之,2019年的佐丹奴交出了一份難以令人滿意的成績單。

  值得注意的是,在疫情最為嚴重的期間,線下零售銷售額大幅下滑已是意料之中,在各大品牌加碼線上線下雙渠道並行之際,佐丹奴的反應顯然有些「冷靜」,據報告顯示,2020年一季度,佐丹奴線上業績為5900萬港元,同比下滑18.06%。

  在頹勢中不斷尋找發展,顯然佐丹奴的「中年危機」已經到來,2020是繼續沉默還是尋勢爆發?我們只能拭目以待。

  無論如何,希望佐丹奴遭遇的不利影響可以早日消散,試想,如果佐丹奴也離我們遠去,中年一代關於服裝的青春記憶還剩下多少?

  艱難自救的班尼路

  說完佐丹奴,就必須說說班尼路了(複習請戳:班尼路:所有人都以為它「消失」了,它卻悄咪咪賺走了30億!),就像肯德基與麥當勞的關係一樣,當年有佐丹奴的地方,不遠處必然會出現班尼路。兩個品牌在一起,就會掀起一場「時尚江湖」的腥風血雨。

  班尼路創立於上世紀80年代,從中國香港進入中國內地市場,主打年輕休閒路線,質量好又價格公道,深受年輕人的歡迎。

  1996-2006年,是班尼路最風光的十年,那時的它就如同剛進入中國市場的H&M和ZARA,年輕人都以穿班尼路為榮。

  最火的時候,北京上海的步行街每走5分鐘就能看見一家班尼路,它在全國270多個核心城市開了4404家店,盡握渠道優勢,曾經把初入中國的優衣庫打得落花流水,險些放棄中國市場。

  但是2010年以後,班尼路就和佐丹奴一樣,變得越來越蔫,導致很多人都以為它消失了。實際上班尼路只是下沉到了3、4、5、6...線城市,雖然精氣神兒不再,但「命」還在。

  2011年到2015年,班尼路遭遇了關店潮,6年裡關店約3000家,全國門店只剩1000多家。

  不過這兩年,班尼路在品牌策略上做了一系列調整,拿出了一份令人驚訝的2018財報:年銷售額30.73億港元,淨利潤增長6.87%。

  從關閉3000家商店到年收入30億港元,班尼路在此期間經歷了什麼?

  從一線扛把子,「淪落」到帶著一屆又一屆的小鎮青年起範兒,班尼路和佐丹奴「落魄」的最大原因恐怕就在於品牌形象上的不思進取以及對電商渠道的輕視。

  不過,這哥倆頂多算大勢已去,說不上消聲匿跡,最慘的莫過於當年同樣赫赫有名的真維斯。

  破產清算的「真維斯」

  在不少80後的記憶裡,在那個服裝品牌個性化不強的時期,說起牛仔褲大家往往會脫口而出:真維斯!2020年1月15日,曾經的「牛仔褲之王」真維斯宣布破產清算。從風靡全國、年入50億,到如今關店1300家、裁員6000人,真維斯的墜落是那些老牌香港公司在大陸的一個縮影。

  當時,它的一條牛仔褲上百元,幾乎是人們當時的半個月工資。青島第一家店開業時,現場非常火爆,真維斯不得不請來了十幾個保安維持秩序。當天,這家店賣掉了12萬塊錢衣服和褲子,遠遠超過楊釗預期的4000塊。

  為了利用好大陸的低價勞動力,1995年,楊氏兄弟將工廠搬到老家惠州,1996年,真維斯母公司旭日製衣廠在香港上市。

  踩中風口的真維斯開始席捲全國。一頓操作猛如虎後,2013年它已在全國開下2500家門店,銷售額近50億。放眼望去,中國大街小巷全都是它的店招。

  可惜,真維斯沒有守住巔峰。2013年過後,它急轉直下,銷售額從50億到40億、28億、19億、16億,一年一個大退步。2017年,真維斯全年虧損4509萬,4年關掉了1300多家門店。2018年,它僅用半年時間就超過了2017全年虧損額。

  毫無疑問,電商成為了中國零售的核心戰場,帶來的是一套全新的零售思維,而真維斯卻還在用傳統的模式應付時代的變革。

  針對電商的突飛猛進,真維斯首先是成立一個電商部門,2017年又成立了「真維斯電貿分公司」。這家公司名字聽起來很牛,但實際上卻只是扮演了一個「去庫存」的角色,將真維斯在線下賣不出的產品搬到了淘寶、京東以及拼多多。

  真維斯對電商的怠慢收到了懲罰,2017年它全渠道營收16億,虧損數千萬,而同期獨立運營的森馬電商僅網上銷售額就超過50億。

  很多時候,思維上的一念之差,帶來的就是天堂與地獄的區別。

  在真維斯的財報中,它將自己墜落的這筆帳算到了電商頭上:電商配合內地的廉價物流服務,對實體店衝擊巨大!

  那麼,既然看到了風口在轉變,為什麼真維斯卻不對變化做出有效反應?

  因為它沒有勇氣!它自己承認過,只有利用電商和大數據,徹底轉變設計理念和運營模式,才能打開銷路。但在風險面前,它的母公司退卻了,最終選擇了賤賣,而不是拼盡全力。

  當然,佐丹奴、班尼路、真維斯也有改變,也在更新,相比別的品牌卻在時間點上落後了,從而錯過了翻身的最好時機;改變的力度也不夠,參照同期品牌,例如李寧,也曾經是又老又土的運動品牌代表,這幾年卻憑顛覆似的設計和高調的傳播方式,再次進入高光時刻,走上國際舞臺,成為「國潮」品牌的代表,重新贏得年輕消費者的青睞。

  時代的更迭,消費者的「易變」,品牌在進化成「百年品牌」的路上,有太多折戟退場。作為曾經青春時尚的代名詞,佐丹奴、班尼路、真維斯的逐漸沉寂,確實讓人唏噓不已。我們也更希望,它們將再度抓住某個關鍵的時機,為我們再度帶來驚喜。

相關焦點

  • 服裝行業「大洗牌」,佐丹奴、班尼路、真維斯現狀一家比一家難
    當下所謂時尚潮流也會有經受不住時間考驗的那一天,曾經被70、80後視為「白月光」的佐丹奴、真維斯、班尼路品牌當時紅極一時,然而時過境遷,現在的時尚圈主流已經是90、00後的天下,這些外來快時尚品牌也早已被「後來者」趕超。現在要說起佐丹奴、班尼路、真維斯這三個品牌的現狀,那可是一家比一家還難。
  • 據說,大多數80後小時候的三大名牌是這些!
    在我們小小的心靈裡,還是有追逐品牌的渴望的,對於我們那一代中小學生來說,當年我們心目中的國際大牌就是:班尼路、真維斯和佐丹奴。有人說,小時候沒穿過真維斯班尼路佐丹奴,就像這些年沒有逛過優衣庫和muji一樣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當然,這三大巨頭品牌的價格在當年的我們看來可比優衣庫貴多了,大概比muji還要奢侈那麼一點點。
  • 真維斯真不行了?敗走澳洲破產清算,國內關店1300家
    一、困境不斷的真維斯一月中旬,據《每日郵報》報導:真維斯澳大利亞公司進入自願託管程序,開始進入破產清算階段。澳大利亞是真維斯的發源地。1972年JEANSWEST創立於澳大利亞第四大城市珀斯Perth,1990年被它的上遊供應商楊釗、楊勳兩兄弟反向收購,很快就做到澳大利亞市場第二名。
  • 敗走澳洲破產清算,國內關店1300家,真維斯難道真不行了?
    一、困境不斷的真維斯一月中旬,據《每日郵報》報導:真維斯澳大利亞公司進入自願託管程序,開始進入破產清算階段。澳大利亞是真維斯的發源地。1972年JEANSWEST創立於澳大利亞第四大城市珀斯Perth,1990年被它的上遊供應商楊釗、楊勳兩兄弟反向收購,很快就做到澳大利亞市場第二名。
  • 浮沉啟示錄|曾經制霸步行街的國產服裝品牌們如今怎樣了?
    從潮流服飾美特斯邦威、森馬、以純,到女裝品牌阿依蓮、拉夏貝爾,再到非傳統服飾類的運動品牌李寧、安踏和特步,甚至是更早的港資背景品牌佐丹奴、真維斯和班尼路,它們在那個品牌選擇匱乏的年代裡,成功地以潮流設計風格和敢於砸錢請當紅明星代言人的模式,而在當時的年輕族群中成了時尚的代名詞。穿著美特斯邦威的外套和安踏的運動鞋走在校園裡,是一件非常有面子的事情。
  • 真維斯宣布破產 入華後清華教學樓曾改名真維斯樓
    來源: 界面新聞(原標題:真維斯在澳大利亞宣布破產,90後的青春品牌只能留在回憶中)據news.com.au等多家澳大利媒體報導,澳大利亞零售服飾品牌JEANSWEST(中文名為真維斯),近日已經進入破產清算管理程序。
  • 艾格破產,1折甩賣求變現,網友唏噓:那些年的真維斯、ESPRIT…都去...
    小觀查詢時尚類網站,不少服裝業內認為,艾格和ESPRIT一樣,曾經是西方服裝時尚文化在中國大陸的啟蒙者和傳播者,在中國服裝行業的發展史上有重要的意義。但2015年後,艾格就一路頹勢。真維斯始創立於1972年,是創立於澳大利亞本土服裝品牌之一,知名的產品包括牛仔系列和孕婦系列,上世紀90年代被楊釗、楊勳兩兄弟收購,逐漸進入中國市場,並一度成為流行品牌。
  • 裁員6000多人、關店1300多家,真維斯為什麼垮了?
    作為曾經的「中國名牌」,它一度是各大商場招租的vip,今天卻只能在三四五線城市看到它的身影;早在2009年,它就開始觸網,鋪設電商渠道,但是至今也沒有什麼起色。當時,無論是銷售金額、還是店鋪規模,真維斯在中國內地的休閒服裝行業均名列第一。然而直到如今它在中國的銷售收入也沒有突破50億港元,2012年巔峰時期最高營業額不過49億港元,並且從這一年開始業績連年下滑,到2017年中國大陸營收僅為16億港元。而當初進入中國華南市場,真維斯一家門店就曾創下6.8億人民幣的營業記錄。今昔對比,換了人間。
  • 真維斯被時代丟下了車
    1993年,真維斯進入中國大陸。和後來消費者普遍認為認為的土酷不同,第一家真維斯店選在上海南京東路,主打高端,引導潮流。然後一炮而紅。5首戰告捷後,就是快速擴張。真維斯,班尼路,以純,森馬,佐丹奴等等等等品牌,乘著時代的東風,消費者品牌意識的崛起,對當時的服裝市場完成了降維打擊,重塑了消費者的觀念。多年後,黃渤在電影裡用一句戲謔的臺詞闡述過那個年代對於這些品牌的認知。牌子,班尼路!
  • 真維斯在澳大利亞宣告破產
    本周,澳大利亞零售服飾品牌JEANSWEST(以下簡稱「真維斯」)宣布進入自願託管程序,開始進入破產清算階段。這家來華27年的品牌早已在中國立穩腳跟,很多人甚至已經將其誤認為中國品牌了。不過,據相關媒體報導,此次真維斯破產將只會波及澳大利亞國內業務,而不會對該公司的海外業務造成影響。
  • 在上海開出第一家門店,年銷售額曾突破50億港元的真維斯在澳宣告破產
    據多家澳大利亞媒體報導,澳大利亞零售服飾品牌JEANSWEST(中文名:真維斯),近日宣布進入自願託管程序,開始進入破產清算階段。是的,你沒看錯,就是那個曾經的「牛仔褲之王」、休閒服飾「鼻祖」的真維斯,如今走入了暮色蒼茫!雖然報導稱,澳大利亞以外的真維斯業務不受本次託管的影響,中國地區業務未受到影響。
  • 美邦、班尼路、佐丹奴……步行街上這些門店,你上一次逛是什麼時候?
    但以這種方式登上熱搜,還是讓不少人感慨這個曾經的「國民品牌」的隕落。其實,不僅是美特斯邦威、班尼路、佐丹奴這類曾經的「步行街品牌」正在被遺忘,步行街本身也早已不再是城市的「流量擔當」。不管在上海、北京還是廣州,亦無論商業如何更替、城市如何進化,步行街似乎始終是那個「你愛來不來」的老樣子。7月9日,戴德梁行發布《2020商業步行街改造提升白皮書》。
  • 破產的真維斯,不過是服裝品牌敗落的多米諾骨牌之一
    如果時光倒流回20年前,一位80後穿上真維斯的牛仔褲,配搭佐丹奴的上衣,出門再聽一首梁靜茹的《勇氣》,那他一定走在了時尚的前端。可惜的是,時過境遷,真維斯在服裝品牌的舞臺暫時落幕了。據英國《每日郵報》1月15日的報導,真維斯已經進入破產清算管理程序。目前,負責清算的會計師事務所畢馬威(KPMG)正委任志願者來管理真維斯在澳洲的運營業務。畢馬威(KPMG)零售重組業務負責人詹姆斯·斯圖爾特(James Stewart)表示,與許多其他零售商一樣,該業務也受到當前嚴峻的市場環境和線上競爭壓力的挑戰。
  • 美邦董事長胡佳佳被限制消費 不走尋常路的美邦怎麼了
    當年不走尋常路的美邦怎麼了?很多網友關注之後又有些唏噓,承載著很多青春記憶的美邦,真是好久不見了。記者從中國庭審公開網上查到了這紙限制消費令。"不走尋常路",是周杰倫為美邦代言的廣告語,對於很多70後、80後而言,美邦和班尼路、波司登、真維斯、佐丹奴幾乎是青春的回憶。服裝行業中周成建是最早推行"虛擬經營"模式的,把產品設計、品牌推廣和少量直營旗艦店握在自己手中,並把生產和銷售外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