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丹山之上的武夷茶,如今屬「肉桂」最負盛名,其遠不輸茶王大紅袍,曾一躍成為武夷巖茶的當家品種,又一度深得市場的喜愛推崇。在其盛行期間,「牛肉」橫空出市,「全肉宴」順勢而生,馬肉幾十年風風雨雨,雲開見日,時代漸入「無肉不歡」狂潮。
這時肉桂界的「隱者」終而顯露,它滋味特別,氣息獨特,初飲不覺然,再飲愛不釋手,它即是茶友新寵——「老樹肉桂」。
「老樹肉桂」應該說是近幾年才有的說法,它的形成條件首先是肉桂茶樹需具備一定的樹齡(肉桂從無性繁殖開始至今,至少需要三十多年),而且是自然生長,無人工大面積幹涉修剪;其次是茶樹的生長環境需具備一定的自然條件(例如坑澗山場:溼度大、光照少),
擁有足夠溫溼度的生長條件更容易使茶樹主幹的附生物生長,從而加速茶樹的老化、衰敗,因此茶葉的木質味也就更為明顯,茶湯滋味也就具備「叢味」,這就是所謂的「老樹肉桂」。
而「老叢肉桂」之說比較少見,「老樹」與「老叢」更多是名稱上的叫法不同,含義上都是指茶樹具備一定樹齡,茶葉滋味帶「叢味」。而「叢」字,因為「老叢水仙」樹齡的限定,被約定俗成「至少五、六十年」,但肉桂茶樹從無性繁殖開始至今,其樹齡最多也就達四十年左右,不及五、六十年,貼切的稱呼也就稱為「老樹肉桂」。
也因此,市面上流傳的「百年老叢肉桂」之說是完全不存在的,據武夷肉桂發展史:肉桂,自清代以來一直都是巖茶之上品。清代蔣蘅在《茶歌》記載說:「奇種天然真味存,木瓜微釅桂微辛」。雖然在清代,武夷名叢已百花齊放,但被特別記載的名叢依舊是少數,而肉桂便是其中之一。
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初,肉桂依然是不可撼動的武夷巖茶上品;
60年代初,肉桂由原來的崇安茶場,原名叢觀察園中的母樹開始少量繁殖,並首先在茶場成芽栽植,經過反覆的觀察試驗和品質鑑定之後,發現肉桂品質優異穩定,茶科所決定擴大育苗;
80年代開始在全縣(武夷山)大量推廣;
上個世紀90年代,肉桂發展迅猛;
90年代末至2000年初,肉桂曾一度降溫;
06年左右至今一直在升溫。
據了解,「老樹肉桂」最早開始無性繁殖是在崇安茶廠的碧石巖一帶、綜合農廠的玉華洞一帶、天心的馬頭巖一帶,以及茶科所在御茶園周邊一帶進行的培育,等等這些最早推廣的正巖產區。
80年代以前的武夷山包括馬頭、天心、水簾洞、慧苑等地,種植的茶樹品種以水仙、烏龍、奇種、名叢和一些當地品種茶為主,而當時肉桂是作為名叢在武夷山市茶葉科學研究所培育。
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期分產到戶,村民們開始有了自己家的茶園地,這個時候正值政府大力推廣肉桂,在各種利好的驅動下,部分的村民開始嘗試品種改良,種植肉桂;
上個世紀80年代末肉桂大量改種,第一次肉桂推廣熱潮結束的結果是:馬頭巖上肉桂的種植面積較其他正巖產區而言是最多的。
早期種植的肉桂,栽培管理上沒有太多的人工幹涉,其灌木型茶樹自然生長可達2米左右。
我們知道茶樹是多年的再生植物,其栽培管理與其最佳經濟年限關係甚大,合理的管理和修剪能讓茶樹不斷再生。肉桂茶樹在10-15年之間,處於高產旺盛期,15-25年之間茶樹的產量開始下降,此時重修剪有助於茶樹新枝再生,茶樹再生長,產量再恢復;若沒有人工修剪,茶樹則趨向老化、衰敗,產量趨向降低。
而「老樹肉桂」的品質特徵是在「肉桂」原有的品質特徵的基礎上再具「樹齡香」,它是兼具「桂皮香」與「叢香」的一種特殊香氣的茶葉。
其湯質接近水仙的醇和、順滑,沒有肉桂原有的辛辣和收斂性;其香氣細膩、穩重,欠缺肉桂的高昂香氣;其滋味中帶「叢香」,滋味表現為前幾泡品種特徵蓋過「叢味」,後幾泡「叢味」漸顯,持久不散。
我在茶葉審評過程中就曾經盲評過一泡「老樹肉桂」,一飲乍以為是「老叢水仙」,再飲才覺然是「老樹肉桂」,很是特別。
就「肉桂」而言,在同一山場、同一級別的製作工藝下,是不是樹齡越高,肉桂的口感滋味越豐厚、桂皮味越足?(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肉桂」的桂皮味是否和茶樹的樹齡有關?)
肉桂」的桂皮味和茶樹的樹齡是有一定關係的。肉桂新叢1到7年茶樹處於生長期,茶葉品質特徵表現為香氣帶花香和嫩香,然而嫩度較高的茶其滋味會稍帶苦澀;
隨著樹齡增長,茶樹在8-15年之間處於生長旺盛期,茶葉內含芳香物質成分和營養物質成分相對豐富,茶葉品質特徵表現為香氣馥鬱、鮮爽度高,佳者的桂皮香明顯,滋味醇厚、更具層次感;
樹齡在10-25年之間的茶樹生長趨向穩定,肉桂品種本身所具的「品種香、桂皮香」也趨向穩定、明顯,而芳香物質成分隨著樹齡的增長而減弱,茶葉的品質特徵也就更多表現為肉桂的原味(桂皮味),花香有所降低。
一泡優質的「肉桂」應該具備什麼基礎特徵呢?「肉桂」的品種特性是怎樣的呢?
一泡優質的「肉桂」首當具備的是肉桂的品種特徵(桂皮香),這也是肉桂品種的代表性特徵;
其二是在品種特徵的基礎上再具工藝特徵,通過工藝加工,茶葉可呈現出不同的花香、花果香、果香等不同香型,使茶葉的香氣馥鬱、層次感豐富,香氣溶於水中,香水並融,滋味醇厚、飽滿,那麼這就是大眾喜歡優質「肉桂」。
肉桂的品種特性應是具備桂皮香,滋味醇厚飽滿、具有收斂性。前面我們提到,一泡優質的「肉桂」理應具備桂皮香,然而在現在「無肉不歡」的時代,
各種風格的肉桂層出不窮,肉桂的口感風格變化大,而我們崇尚的最經典的風味「桂皮香」卻逐漸減少,是市場口感喜好倒向?是我們的工藝欠缺?主要原因有這幾點:
1 從茶樹的樹齡來說,武夷山整個正巖肉桂產區,早期推廣產區(大部分是正巖產區)的絕大部分肉桂茶樹的樹齡到現在約有二十多年,茶樹生長進入衰敗期,茶葉內含的芳香物質成分逐漸減少,高品質的肉桂的桂皮香特徵難以呈現,而更多是沉穩的氣息;新種植的肉桂茶樹(肉桂新叢),其樹齡較短,茶樹處於生長期,茶葉的內含物質成分不足以具象肉桂的桂皮香。
2 從茶樹的栽培管理來說,因為肉桂的暢銷,很多原有種植水仙或者名叢的產區改種為肉桂,改種過程中,環境土壤結構受損,茶樹所需的有機物、礦物元素等也隨之減少,新種植的肉桂茶樹缺乏營養供給,生長緩慢,加上一些不良茶農的過度施肥,導致品種特徵難以加工而出。
3 從肉桂的特性來說,肉桂具野性,香氣辛銳、滋味辛辣,這種強勁的品種特徵更需要自然生態的自然生長,而如今人工過度優化茶樹的生長環境,精心呵護栽培,肉桂的野性也不再那麼張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