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神話有崑崙、蓬萊兩大系統。所謂「崑崙」的廣義指眾多的高大的山,狹義則多指天山博格達,都發祥或寄託於山水之間。它是山水文化、生態文化乃至整個中華文化的源頭。細心的讀者或許已經發現,有關天池的古今詩詞中言必及「瑤池」「西王母」等。天池也由此瀰漫著濃重的神奇色彩,有些遊客便是仰慕神聖,尋跡而至。
有關天池的神話傳說很多,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出自《穆天子傳》卷三所記載之發生於公元前988年的故事:
周穆王十四年(公元前963年)盛夏,周朝國君姬滿(穆王)乘著造父駕馭的八駿神車經過半個多月跋涉,來到崑崙山下。只見峰巒疊嶂,層林疊翠。周穆王命人通報西王母,便被傳請上山。山道險峻,迎面一座上書「地首崑崙之墟」的萬丈峭璧擋住了車的去路。周穆王只得在使女的引導和侍衛的攙扶下徒步攀登。
西王母率數十名仙女乘鳳輦在半道上迎接。穆王見之,整衣伏拜,深表敬仰之意。王母下輦扶起,致以歡迎之禮。穆王獻上白圭玄璧、五彩錦緞等大批中原特產,西王母則酬以當地瑰寶奇珍。王母領著穆王遊覽御藥圃——閬風苑和蟠桃園後,又遙望倚天銅柱,俯瞰懸崖瀑布。穆王指著蒼松掩映中的玉樓瓊閣,拈鬚費嘆道:「登臨仙山王闕,凌霞秀氣拂面,真乃仙家居處啊!」
這時,瑤池湖畔盛宴已備,王母遂請穆王來到碧琳堂中,落座於白玉圓桌旁。周圍琪花瑤草與獻上的雪水茶,奇香撲鼻。在九天仙樂聲中,鸞歌風旋,百善翩躚。彩娥仙女們也飄袂起舞助興。王母與穆王頻舉青觴暢飲,並即席作歌:
白雲在天,丘陵自出。
道裡悠遠,山川間之。
將予無死,尚能復來?
王母的歌中問道,天高路遠,彼此相隔千山萬壑,君王何時再來歡聚呢?穆王將隨身佩戴的一塊白玉為信物, 贈予王母后,誠摯地對唱作答:
餘歸東土,和治諸夏。
萬民平均,吾顧見汝。
比及三年,將復而野。
穆王的答詞意為:我回到東方的疆士,把國內的事務辦好,使子民們安居樂業,然後我再來看望你。大約過3年光景,就會回到這裡來吧。
王母陪伴穆王走訪了西王母國的屬地,瑤池的湖光山色和主人的款待,尤其讓穆王心生眷念,而王母在穆王臨別前的宴會上,也吐露心曲:
嘉命不遷,我唯帝女。
彼何世民,又將去子。
吹笙鼓簧,中心翱翔
世民之子,唯天之望。
歌詞大意是:只因我是天帝的女兒,就得遵守祖訓而不能隨意遷徙。可惜我的子民們也要與你離別了。此刻,我的心隨著樂曲一樣悠揚、激蕩,子民們也在把你這個天子仰望。如此殷切話別使穆王不勝惆悵。他便在西山的巨石上,題寫幾個大字:「西王母之山」, 並在山前栽下槐樹留念,方依依揖別而去。
據說,次年春天,穆王還派使者將江淮貢茶獻給王母。但3年之後才趕回來的使者報告說,他們到崑崙山下無路可行,攀援上山後不見樓閣,卻聽到令人恐怖的虎嘯,聞到蛟龍的腥氣,只好把禮物置於巖石之上,禱告而歸。耿耿於懷的周穆王,命人在終南山上修了一座高萬丈的中天之臺,期待有朝一日在此與西王母相會。可是,穆王只有夢中與西王母兒度重逢了。
西晉太康二年(281年)汲郡人盜戰國魏襄王墓而發據的《穆天子傳》竹簡,如今連作者都已佚名,然而,發生在「瑤池」的這段故事及其演繹,卻使得天池聲名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