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變法成功了,可是他自己到底是不是就成功了呢?

2021-02-13 丹語錄

王丹譽

公元前361年(周顯王八年、秦孝公元年),一個34歲的衛國公室的破落青年公孫鞅(衛鞅),來到秦國,開始了人生和大秦王帝雙重成就的輝煌上演。

說他破落是因為他是衛國老國君小妾所生庶子後代,或者是老國君後代的庶子庶孫,在衛國無法立足,流落到魏國魏相公叔痤門下,但他不僅沒得到重用,反而差點丟了性命。因為,公叔痤臨終前給魏王出了個餿主意:衛鞅很有本事,請魏王重用,如不能重用就把他殺了,可千萬不能讓他跑到別的國家,將來必成魏國的大患……所幸,正如衛鞅所料,魏王既沒有用他,又沒有殺他……

正當,衛鞅走投無路之時,當時與他所在魏國隔黃河並立的秦國傳來一個令他特別振奮的消息——周顯王八年——孝公元年(繼位的第二年,前361年),22歲的秦孝公向秦國官民和全天下願意到秦國工作的所有人發出《求賢令》。

秦孝公在這份文告中,聲明自己主宰的大秦,先有穆公的偉業,後有獻公的功勳,中間留下衰落的遺恨。現在,自己要振興祖先的基業,開創屬於秦國的光榮與夢想,急需要所有人的幫助。這位迫不及待的君主,並不是要徵召凡夫俗子們,按部就班常規的策略,而是急需「出奇計強秦」(超常規的策略,能使秦國在短期內強大)。他為應聘人員開出了特別具有誘惑力的待遇條件:不僅高官厚祿,而且開國封土(「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從小精通法家刑名之學的衛鞅,把自己的理想與秦孝公的《求賢令》進行對表,發現二者竟然完美吻合,甚至高度一致。於是,他毅然逆行進入秦國。因為,那個時代,山東六國和士大夫普遍認為秦是野蠻落後的少數民族,沒有哪個國家願意與他們來往,也沒有人願意到秦國去工作。因此,衛鞅是一位真正的逆行者。

他到秦國,初來乍到也沒有通過正規或者正常的程序來逐級報告,而是「走後門」找到秦孝公寵幸之臣景監而見到孝公,一見面就單刀直入,拋出他的「富國強兵之術」,正中孝公下懷,秦孝公特別高興,就開始和他商議國家大事。

經過兩年的精心策劃和準備,衛鞅變法萬事俱備。秦孝公三年(前359年),衛鞅想變法,可是反對勢力很大,並且阻力重重。解鈴還須繫鈴人,衛鞅再次懇請秦孝公支持,他懇求:要力排眾議推行新法,聖明之君只想著強國,並不要守舊(「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沒想到,他的提議當場遭到大臣甘龍的強烈反對。他就與反對派開展激烈論戰,並且強調:有本事的政治家要制定新法令,有作為的君主改變舊有的禮法(「智者作法,賢者更禮」)。正是因為他的一慷慨陳詞,終于堅定了秦國最高統治者變法的信心和決心。

秦孝公不僅,當場口頭公開支持,而且立即任命衛鞅為左庶長(先秦四位最高長官中,唯一一個非公室宗親擔任的官爵,後來丞相的雛形)。

大權在握的衛鞅很快完成了變法方案。他制定了中國最早的戶籍管理制度(「什伍」),並且提出相關「連坐」(因親戚或者鄰居犯法而牽連受罰);「告奸」(舉報)和斬敵首者受到同樣獎勵;為國家打仗和耕織者受到重獎;因為個人利益而爭鬥和經商者都要受到嚴懲;雖為貴族沒有軍功照樣不能享受相關待遇。

為了贏得秦國官民對新法的支持和對政府的信任,衛鞅採取的南門立木之法,不惜以五十金當場購買到政府的公信力,而且是立竿見影。

衛鞅當時頂著重重壓力和阻力推行新法。秦國首都反對變法的人數以千計。在新法實行的第二年,太子駟犯了新法,衛鞅就用酷刑處罰了太子的兩位老師。就這樣,衛鞅變法十年,秦國路不拾遺,山林中沒有盜賊,百姓勇敢地參加國家戰爭,而害怕因私事爭鬥,廣大基層城鄉治理得井然有序(「鄉邑大治」)。在秦國實行郡縣制,統一度量衡……

周顯王二十九年(秦孝公二十二年,前340年),秦孝公果然兌現了當日求賢令的承諾:將秦國沿丹江兩岸六百裡的肥沃土地(今天陝西商洛至河南淅川,古稱「商於」)封給衛鞅,他也因為擁有商於這片肥沃之地,而號稱「商君」——商鞅,他的人生也因此達到巔峰!

第二年——周顯王三十一年(秦孝公二十四年,前338年),46歲的秦孝公去世,他的太子駟繼位即秦惠文王。當年代太子受過的老師公子虔的部下紛紛告商鞅謀反,並派兵追捕。商鞅急忙逃往魏國,魏國不敢收留,他又返回秦國他的封地。秦軍對他進行包圍剿殺。商鞅被秦軍殺死後,又被五馬分屍,並且按照他「連坐」之法將他整個家族斬盡殺絕……

有人說,商鞅個人雖死,但他的新法盡行,而且使秦國迅速強大,並統一天下,而且商鞅死於商鞅之法,也是巨大的成功。

商鞅死後117年(秦始皇二十六,前221年),秦國藉助商鞅奠定的基礎和實力統一了天下。讓人感覺商鞅似乎是成功了……

秦始皇在巡視天下時,被已經滅亡的楚國小夥子項羽看到後就咬牙切齒地說:我要取代這傢伙(「彼可取而代也」);當他巡視自己陵墓工程時,農民工中有個沛縣的鄉長(亭長)劉邦就發出:男人活著就得像這樣(「大丈夫生當如是也」)的感嘆。甚至,在秦統一天下,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封建中央集權王朝之後三年(前218年),韓相之後的張良,就埋伏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陽縣東)用鐵椎突襲行刺秦始皇。

六國被秦國滅亡後,都有復國的動力,只有秦國被天下推翻後,再無人提及。秦始皇死後第二年——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安徽宿州)發動起義時,高喊:全天下人民被秦國人折磨得太苦太久了!(「天下苦秦久矣」)。秦朝統一僅15年,就最終滅亡。

可是,在商鞅新法發展起來的秦國,從秦國這個集體,到秦始皇、二世、子嬰,就連太子扶蘇、丞相李斯、宦官趙高這些個體……都沒有好下場。

從這個意義上講,商鞅是失敗了。因為,他從開始並不是要把秦國建成文明國家,而是追求這個野蠻國家的強大;不是讓百姓過上幸福生活,而是而是讓人民成為國家的戰爭(生產)機器……

正如司馬光評價:本來秦孝公等這些君主的信譽,就帶有很大的功利性,不怎麼純潔,而他商鞅在其中則顯得特別殘酷薄情(「而商君尤稱刻薄」)。我想:正是他因精通刑名,而嚴刑峻法;因急功近利,而求立竿見影……從短視而言,商鞅得到了他想得到的官爵、地位、權力和榮耀,算是一位成功者;但從長遠而言,商鞅卻失去了自己和整個家族的生命、做人的尊嚴,他在失去一切的同時,甚至不會有人同情……

商鞅,是一個淹沒在歷史長河中——徹底的失敗者。

 

(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

往期精彩連結

王丹譽:《資治通鑑》竟然是一場「政變」

何曾的預言那麼準確,為何他的先見之明卻並不高明

從奢華嫁妝看親家成敗

明成祖大修武當山除了政治上造神,還暗藏什麼玄機?

想要關注作者更多原創作品

請關注

知乎:王丹譽

今日頭條:丹語錄

新浪微博:丹譽譚古

微信:王丹譽(wdy1210068)

相關焦點

  • 同是變法的商鞅與王安石:為何前者成功了,但後者卻失敗了?
    中國曆朝歷代,許多能臣為了讓國家變得繁榮富強不受外敵欺辱,都會尋求變法之道,改變國家現有的落後體制和制度。但是變法不一定能成功,甚至有可能會給提出變法的人帶來殺身之禍。當然了,也有變法成功的例子,比如戰國時期秦國的商鞅變法,就成功地讓秦國從一個西部邊陲小國,變為一個強大的國家。
  • 李悝和吳起變法,都以失敗告終,為何只有商鞅變法成功?
    儘管他盡心盡力為國家變更做出巨大努力。但是最後還是以失敗告終,與他遭遇相同還有楚國時候的吳起,這個人也是一個政壇界的奇才,他也早早的預料到了國家要想強,首先國家的政策主張必須要強,如果政策不夠好,又談何國家文明,民族復興呢?但是想法很美好,現實卻很骨感,他們的主張根本得不到君王的認同。說到變法,成功了的好像小編了解的就有秦國時候的商鞅。
  • 商鞅變法為何能成功?人家這三點做的很好:根基,改天換地,循序漸進
    商鞅變法,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成功的變法,它的成功,直接讓貧弱的秦國一舉成為虎狼之國,為秦始皇統一六國打下基礎。
  • 商鞅變法取得成功,司馬遷卻罵商鞅缺德死有餘辜,這是為什麼?
    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沒有從歷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訓文丨法老三叔(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作為七國爭霸賽中最後的贏家,秦國的成功是由商鞅變法開始的這段話的意思就是商鞅天生就是一個刻薄、殘酷、無恩德的人,當初他能夠說服秦孝公改革不是靠他自身的才能而是靠秦孝公身邊的寵臣景監。商鞅一上臺就處罰公子虔,還魏國公子,不聽從趙良的建議,最後落得個謀反的罪名也是在情理之中。
  • 商鞅的變法是怎麼發起的呢?是他推動了歷史進程上了嗎?
    商鞅的變法是怎麼發起的呢 ?我們看看秦國的那些官僚裡面代表人物甘龍。雖然他是極度的不同意變法,但是他們沒有辦法解決秦國面臨的社會問題啊。如果他們選擇很不明智的明面對抗,君王可能就會手起刀落直接殺了他們的,畢竟當時的君王可是沒有法律和文化的強力約束的,而面對國家滅亡的困境你們竟然還敢直接反對那就是對國家不負責任了。況且還有一個衛國變法,君王和申不害的做法簡直廣泛傳播搞得人人都可以做準備。而秦孝公的偉大之處就是不斷做好準備,準備時間都花了一年時間。那些大臣想準備都不知道要準備什麼。
  • 歷史上商鞅被處以車裂極刑是變法的成功還是失敗?
    以法家思想開啟秦國變法富強之路,官拜大良造!後因收復河西獲封商於(今陝西商洛)十五邑,號為商君,故稱之為商鞅。嬴渠梁與商鞅相識相知一個是急於擺脫國家羸弱的國君一個是夢想著實現抱負的有志之士!變法之路起初,在秦國,百姓有功不賞,世族有過不罰!民不信官府,官府下達的指令無法實施!於是,商鞅有了徙木立信之舉!
  • 商鞅變法成功,率5萬秦軍大敗14萬魏卒,他的死亡早已註定
    商鞅變法,無疑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成功的的一次變法。秦孝公正是通過商鞅變法,迅速壯大了秦國的實力,奠定了統一天下的基礎。據《資治通鑑》記載商鞅變法:「行之十年,秦國道不拾遺,山無盜賊,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
  • 商鞅變法成功,申不害為何失敗?看完頓覺好老闆嘴臉嚇人
    《趣讀通鑑》22:商鞅成功,申不害失敗?看完頓覺好老闆嘴臉都嚇人。電視劇《大秦帝國》中,全力支持商鞅變法的秦孝公臨死之際,當著所有人面,對商鞅說了一句如同劉備託孤諸葛亮的話,大概意思是: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 讀二十四史——《史記》一五五:商鞅變法——商君列傳(上)
    商鞅不以為然地說,魏王不能聽從您的話而任用我,又怎麼能聽從您的話而殺死我呢?不用擔心。商鞅沒有逃走,魏惠王沒有重用商鞅,也沒殺掉他。當商鞅得知秦國正在求賢,就西奔秦國投靠秦孝公,通過孝公的寵臣景監求見孝公。秦孝公召見商鞅,讓他說了很長時間的國家大事,孝公一邊聽一邊打瞌睡,一點也聽不進去。事後孝公怒責景監說,你的客人是大言欺人的傢伙,這種人怎麼能任用呢!
  • 商鞅變法,獲得了什麼效果?
    商鞅變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使秦國的經濟與政治得到發展,政權得到鞏固,武力得到增強,秦國開始強大起來。公元前355年,魏惠王與秦孝公在杜平相會,從此結束了中原各國長期不與秦會盟的局面,顯示了秦國地位的提高。
  • 中國歷史上的變法成功第一人——李悝
    說到變法,人們一定會想到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張居正變法等等,其中,由於商鞅變法太過有名,在很多人的印象裡,認為商鞅是中國歷史上的變法成功第一人。其實,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變法成功第一人並不是商鞅,而是李悝!        李悝是誰?既然是變法成功第一人,我怎麼沒聽說過?
  • 商鞅變法給秦國帶來了什麼改變?為何他的死讓秦惠文王抱恨終生
    司馬遷曾說商鞅是一個刻薄寡恩的人,在秦孝公面前經常說大話,而且對待他的老朋友公子虔,公子卯極其殘忍,商鞅最後的人生悲慘結局跟他的性格脫離不了關係。商鞅其實是衛國國君的兒子,本姓衛,早年跟隨魏國「大間諜」公叔座混飯吃,後來趕在秦孝公求賢若渴的時候來到了秦國,並深受秦孝公信賴,開始主持變法。
  • 「商鞅變法」的核心思想是什麼?其為什麼能讓秦國迅速強大呢?
    當時的秦國根本不具備統一天下的實力,可是,當「商鞅變法」之後,這一切都改變了。變法之後,秦國成為「虎狼之師」,君、臣、民一心,對外逐漸控制東進的要道,最終成為首屈一指的強國。那麼「商鞅變法」到底是什麼回事呢?一、商鞅變法用的是「霸道」,效果立竿見影,但恐怕不長久商鞅本是衛國的公子,又被稱為衛鞅,衛國是姬姓後代。
  • 秦惠文王處決完商鞅後,為何不廢除商鞅變法的內容?因為他並不傻
    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誅殺商鞅,秦惠文王的這個舉動,讓秦國的舊貴族們乃至其他六國的人都覺得:秦孝公的去世可能就意味著,轟轟烈烈的商鞅變法面臨人亡政息的局面。尤其是秦國的舊貴族們都以為,自己復位的機會肯定來了,但是實際上並沒有,那麼這其中到底都有哪些的緣故?
  • 【歷史課】商鞅變法
    商鞅自魏國入秦,並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於是,便任他為左庶長,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後兩次實行以「廢井田、開阡陌,實行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為主要內容的變法。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集權國家。
  • 作為大秦的功臣,商鞅的變法對老百姓而言真的有利無弊嗎?
    公孫痤知道魏惠王不會對商鞅有過多的重視,所以也不想商鞅白白浪費自己的才能,所以他找來商鞅讓他趕緊逃跑,畢竟魏惠王有可能會對商鞅下手。此時的商鞅還年輕,在思想上並不算成熟,所以他不相信魏惠王會殺他,畢竟魏惠王沒有聽公孫痤的話要重用他,更不會聽公孫痤的建議會殺他了。
  • 秦國因商鞅變法而強大,為何最後被五馬分屍呢?商鞅不懂功成身退
    公叔座便推薦了中庶子衛鞅,公叔座說:「以衛鞅的才能,可以將魏國的全部國事交給衛鞅治理」,並對魏惠王說:「如若不任用衛鞅就將其殺害,不能讓衛鞅離開魏國,到他國效力」。魏惠王認為公叔座是病糊塗了,不僅沒有任用衛鞅,也沒有將衛鞅除掉。不久後公叔座病亡,恰巧此時秦國的國君秦孝公發布了《求賢令》。
  • 商鞅變法都變了些什麼?
    那麼商鞅變法都變了些什麼呢?給我們怎樣的啟示呢?諸侯卑秦秦國在戰國初期是個很弱雞的國家,不被其它諸侯國認同。弱小並不是說它領土小。它的領土還是很大的,它的經濟不行,文化也不行。其實商鞅不是魏國人,他是衛國人,注意這裡的衛是保衛的衛。他是衛國的貴族後裔,姓公孫,叫衛鞅或者公孫鞅,入秦後,打仗有功,把「商」這個地方封給他了,所以後來叫商鞅。為什麼重點提一下是貴族後裔呢?因為在戰國時代老百姓是不能學習的,貴族才能學習,所以老百姓很難有翻身之日,現在咱們人人都能上學,這還是要感謝黨的。
  • 大秦發家史:商鞅變法,貧弱小國的崛起之路
    上期說到商鞅與秦孝公一拍即合,決定在秦國實行變法,來謀求秦國的崛起,以便在諸侯爭霸中獲得更多的利益。其實在那個時代,最先採取變法強國措施的並不是秦國,然而雖然其他國家變法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於改革得不徹底,所以大都以失敗告終。
  • 商鞅變法遇難題,懲罰太子老師樹立威望,最終作法自斃結局悽慘
    秦相商鞅逃亡住宿時,慘遭店主轟走。逃亡國外後被捕入獄,最後「五馬分屍」慘死。商鞅位同相國,為何會逃亡,這一切都要從「商鞅變法」說起。商鞅新法施行一年後,老百姓各種不適應,都嫌麻煩,愁的商鞅想找人開刀立威。恰好,太子嬴駟犯了新法,可把商鞅樂壞了。新官上任三把火,管你是不是太子。 商鞅按律處罰太子,又考慮是國君繼承人,不能上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