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譽
公元前361年(周顯王八年、秦孝公元年),一個34歲的衛國公室的破落青年公孫鞅(衛鞅),來到秦國,開始了人生和大秦王帝雙重成就的輝煌上演。
說他破落是因為他是衛國老國君小妾所生庶子後代,或者是老國君後代的庶子庶孫,在衛國無法立足,流落到魏國魏相公叔痤門下,但他不僅沒得到重用,反而差點丟了性命。因為,公叔痤臨終前給魏王出了個餿主意:衛鞅很有本事,請魏王重用,如不能重用就把他殺了,可千萬不能讓他跑到別的國家,將來必成魏國的大患……所幸,正如衛鞅所料,魏王既沒有用他,又沒有殺他……
正當,衛鞅走投無路之時,當時與他所在魏國隔黃河並立的秦國傳來一個令他特別振奮的消息——周顯王八年——孝公元年(繼位的第二年,前361年),22歲的秦孝公向秦國官民和全天下願意到秦國工作的所有人發出《求賢令》。
秦孝公在這份文告中,聲明自己主宰的大秦,先有穆公的偉業,後有獻公的功勳,中間留下衰落的遺恨。現在,自己要振興祖先的基業,開創屬於秦國的光榮與夢想,急需要所有人的幫助。這位迫不及待的君主,並不是要徵召凡夫俗子們,按部就班常規的策略,而是急需「出奇計強秦」(超常規的策略,能使秦國在短期內強大)。他為應聘人員開出了特別具有誘惑力的待遇條件:不僅高官厚祿,而且開國封土(「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從小精通法家刑名之學的衛鞅,把自己的理想與秦孝公的《求賢令》進行對表,發現二者竟然完美吻合,甚至高度一致。於是,他毅然逆行進入秦國。因為,那個時代,山東六國和士大夫普遍認為秦是野蠻落後的少數民族,沒有哪個國家願意與他們來往,也沒有人願意到秦國去工作。因此,衛鞅是一位真正的逆行者。
他到秦國,初來乍到也沒有通過正規或者正常的程序來逐級報告,而是「走後門」找到秦孝公寵幸之臣景監而見到孝公,一見面就單刀直入,拋出他的「富國強兵之術」,正中孝公下懷,秦孝公特別高興,就開始和他商議國家大事。
經過兩年的精心策劃和準備,衛鞅變法萬事俱備。秦孝公三年(前359年),衛鞅想變法,可是反對勢力很大,並且阻力重重。解鈴還須繫鈴人,衛鞅再次懇請秦孝公支持,他懇求:要力排眾議推行新法,聖明之君只想著強國,並不要守舊(「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沒想到,他的提議當場遭到大臣甘龍的強烈反對。他就與反對派開展激烈論戰,並且強調:有本事的政治家要制定新法令,有作為的君主改變舊有的禮法(「智者作法,賢者更禮」)。正是因為他的一慷慨陳詞,終于堅定了秦國最高統治者變法的信心和決心。
秦孝公不僅,當場口頭公開支持,而且立即任命衛鞅為左庶長(先秦四位最高長官中,唯一一個非公室宗親擔任的官爵,後來丞相的雛形)。
大權在握的衛鞅很快完成了變法方案。他制定了中國最早的戶籍管理制度(「什伍」),並且提出相關「連坐」(因親戚或者鄰居犯法而牽連受罰);「告奸」(舉報)和斬敵首者受到同樣獎勵;為國家打仗和耕織者受到重獎;因為個人利益而爭鬥和經商者都要受到嚴懲;雖為貴族沒有軍功照樣不能享受相關待遇。
為了贏得秦國官民對新法的支持和對政府的信任,衛鞅採取的南門立木之法,不惜以五十金當場購買到政府的公信力,而且是立竿見影。
衛鞅當時頂著重重壓力和阻力推行新法。秦國首都反對變法的人數以千計。在新法實行的第二年,太子駟犯了新法,衛鞅就用酷刑處罰了太子的兩位老師。就這樣,衛鞅變法十年,秦國路不拾遺,山林中沒有盜賊,百姓勇敢地參加國家戰爭,而害怕因私事爭鬥,廣大基層城鄉治理得井然有序(「鄉邑大治」)。在秦國實行郡縣制,統一度量衡……
周顯王二十九年(秦孝公二十二年,前340年),秦孝公果然兌現了當日求賢令的承諾:將秦國沿丹江兩岸六百裡的肥沃土地(今天陝西商洛至河南淅川,古稱「商於」)封給衛鞅,他也因為擁有商於這片肥沃之地,而號稱「商君」——商鞅,他的人生也因此達到巔峰!
第二年——周顯王三十一年(秦孝公二十四年,前338年),46歲的秦孝公去世,他的太子駟繼位即秦惠文王。當年代太子受過的老師公子虔的部下紛紛告商鞅謀反,並派兵追捕。商鞅急忙逃往魏國,魏國不敢收留,他又返回秦國他的封地。秦軍對他進行包圍剿殺。商鞅被秦軍殺死後,又被五馬分屍,並且按照他「連坐」之法將他整個家族斬盡殺絕……
有人說,商鞅個人雖死,但他的新法盡行,而且使秦國迅速強大,並統一天下,而且商鞅死於商鞅之法,也是巨大的成功。
商鞅死後117年(秦始皇二十六,前221年),秦國藉助商鞅奠定的基礎和實力統一了天下。讓人感覺商鞅似乎是成功了……
秦始皇在巡視天下時,被已經滅亡的楚國小夥子項羽看到後就咬牙切齒地說:我要取代這傢伙(「彼可取而代也」);當他巡視自己陵墓工程時,農民工中有個沛縣的鄉長(亭長)劉邦就發出:男人活著就得像這樣(「大丈夫生當如是也」)的感嘆。甚至,在秦統一天下,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封建中央集權王朝之後三年(前218年),韓相之後的張良,就埋伏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陽縣東)用鐵椎突襲行刺秦始皇。
六國被秦國滅亡後,都有復國的動力,只有秦國被天下推翻後,再無人提及。秦始皇死後第二年——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安徽宿州)發動起義時,高喊:全天下人民被秦國人折磨得太苦太久了!(「天下苦秦久矣」)。秦朝統一僅15年,就最終滅亡。
可是,在商鞅新法發展起來的秦國,從秦國這個集體,到秦始皇、二世、子嬰,就連太子扶蘇、丞相李斯、宦官趙高這些個體……都沒有好下場。
從這個意義上講,商鞅是失敗了。因為,他從開始並不是要把秦國建成文明國家,而是追求這個野蠻國家的強大;不是讓百姓過上幸福生活,而是而是讓人民成為國家的戰爭(生產)機器……
正如司馬光評價:本來秦孝公等這些君主的信譽,就帶有很大的功利性,不怎麼純潔,而他商鞅在其中則顯得特別殘酷薄情(「而商君尤稱刻薄」)。我想:正是他因精通刑名,而嚴刑峻法;因急功近利,而求立竿見影……從短視而言,商鞅得到了他想得到的官爵、地位、權力和榮耀,算是一位成功者;但從長遠而言,商鞅卻失去了自己和整個家族的生命、做人的尊嚴,他在失去一切的同時,甚至不會有人同情……
商鞅,是一個淹沒在歷史長河中——徹底的失敗者。
(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
往期精彩連結
王丹譽:《資治通鑑》竟然是一場「政變」
何曾的預言那麼準確,為何他的先見之明卻並不高明
從奢華嫁妝看親家成敗
明成祖大修武當山除了政治上造神,還暗藏什麼玄機?
想要關注作者更多原創作品
請關注
知乎:王丹譽
今日頭條:丹語錄
新浪微博:丹譽譚古
微信:王丹譽(wdy121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