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文學家王安石從小勤奮苦讀,不僅記憶力過人,而且博覽群書。他入仕後也一直筆不輟耕,終於成為聞名遐邇的大詩人。王安石22歲就中了進士,在擔任寧波知縣時,就胸懷大志,更經常以詩歌抒寫自己的一腔豪情。
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詩人發現很多儒生非常有才,但是因為朝廷每年選拔人才都是有限的,以至於無數青年才俊,即使經過多年寒窗苦讀,也無法金榜題名。
即使他們僥倖入仕,也禁不住宦海的巨大風浪衝擊。詩人有感於此,經常夜不能寐。下面介紹王安石的一首詩,採用多種修辭手法,最後一句更是卒章顯志。
道旁大松,人取以為明
北宋:王安石
龍甲虯髯不可攀,亭亭千丈蔭南山。
應嗟無地逃斤斧,豈願爭明爝火間。
王安石為了表達內心的困擾,就精妙地構思了這首絕句。詩人含蓄地在詩行中表達了個人的觀點,卻值得後人深思。
作者先巧妙地設置題目,「道傍」二字,不應等閒視之,說明這松樹不是生於險峰峭崖,也非長在深谷澗底,而是人所共見的路邊。但為何「亭亭千尺」的古松,卻未能為世所用,而是被當作松明,這就更使人慨嘆。
詩的首句,用「虯角龍髯」來比喻大松的枝椏盤曲,翠葉濃密,極為生動形象。再加上「不可攀」三個字,就更顯氣勢非凡。
松樹的枝幹挺拔,不怕日曬雨淋,也耐得住嚴寒的侵襲,所以很多文人墨客都曾賦詩,歌頌其高潔品質。王安石卻獨闢蹊徑,構思精巧,用虯、龍這些神話傳說中的神聖之物,表達自己對它的讚頌,也豐富了讀者的想像。
次句「亭亭千丈」,又採用了誇張的修辭手法,對首句「不可攀」作進一步的描繪。「蔭南山」,這也是誇張的說法,除了說明松蔭覆蓋面之寬,還意味著蔭庇力極其廣大。
讀者似乎可以想像出這樣的境界:山邊路旁,一株參天古松濃蔭蔽空,它閱盡人間滄桑,飽經冰霜雪霰,但仍巋然獨立。而現在卻有人正揮動刀斧,砍削它作松明。作者雖然不提一字悲怨,卻在字裡行間滿溢一種憐惜之情。
第三句「應嗟無地逃斤斧」,其中的「應」字,作副詞用,表示加強語氣。後兩句是說,大松樹概嘆無處躲避斧子的砍伐,難以當作棟梁之材,難道還肯去作松明,和那些小火把去競爭明亮!
荊公對大材小用感到非常痛惜,最後一句卒章顯志,表達了對那些糟蹋人才者的抗議。作者認為這棵古松堪為擎天之柱,當成普通建築的棟梁尚且委屈,而被砍削為松明,更令人痛心疾首!所以王安石在擔任宰相後,就非常注意提攜後進,即使有人與其意見不合,他也因為對方是國之棟梁,而給予一定的尊重。
埋沒和糟蹋人才,是封建社會中很普遍的嚴重問題,作品揭露和譴責這一現象,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也讓這首詠物詩的主題得到了很好的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