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簡易財經
距離9月14日這一天越來越近,美國在今年5月加大對華為的制裁力度,留下了120天的過渡期。如果120天過渡期結束,美國沒有撤回或者改變制裁規則,那麼臺積電將會正式「斷供」華為,華為也將面臨著無晶片可用的困境。
7月中旬,臺積電在業績發布會上表示,臺積電在5月份以後沒有接受過來自華為的任何訂單,如果9月14日之後美國還未改變對華為的制裁措施,那麼屆時臺積電將正式「斷供」華為。
關鍵時刻,國人將目光投向了中芯國際——大陸最先進的晶片製造商。但是很遺憾,根據最新消息來看,中芯國際也無法向華為「供貨」。
8月8日,中芯國際召開了2020年二季度業績說明會,中芯國際CEO梁孟松表示:「中芯國際絕對遵守國際規章,如果9月14日之後不能繼續支持華為,屆時還將會有其他的客戶進入到中芯國際的產能中,影響是可控的。」
此言論一出,中芯國際立刻遭到批評和質疑。本來國人對於中芯國際寄予厚望,能夠為華為生產晶片也就只有中芯國際一家。在臺積電「斷供」之後,如今中芯國際也表示無法為華為「供貨」,這不是將最後的希望掐滅嗎?
中芯國際的最大股東是誰?為什麼不能向華為「供貨」?事實上,如今的中芯國際已經是一家純內資企業,外資成分大大下降。
中芯國際創辦於2000年,創始人是美籍華人張汝京,當初帶著10億美元和來自多個國家的百餘名優秀工程師,在上海創辦了中芯國際。可以說,張汝京為我國半導體事業發展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
不得不說,正是在張汝京的努力下,順利從美國帶回了一大批優秀的國際化人才,為中芯國際和我國半導體的發展起到了重要助推作用。
隨後,在張汝京的帶領下,中芯國際先後在國內多個地方建廠生產晶片,還帶來了大量的融資,為中芯國際的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2004年,中芯國際成功IPO上市,成為了全球四大晶片製造商。
但是,中芯國際的快速發展,讓臺積電開始瘋狂「狙擊」。臺積電向美國法院起訴中芯國際侵犯專利,2005年中芯國際賠償了1.7億美元,2009年中芯國際向臺積電再賠償2億美元,還要向臺積電支付8%的股權,這一年,張汝京宣布離職。
在張汝京離開之後,中芯國際又出現了內部控制權之爭,發展之路非常坎坷,這也嚴重阻礙了中芯國際的發展步伐。真正的轉折點是在2014年,我國成立了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大基金),為國內半導體企業提供資金支持。
如今,中芯國際的最大股東是大唐電信,這是一家國有企業,第二大股東是國家大基金。從中芯國際的股權架構來看,大部分股份都是由國內企業持有。
既然如此,為什麼中芯國際不能為華為生產晶片?首先,中芯國際也受到《瓦森納協議》的限制,無法購買到先進的EUV光刻機,沒有EUV光刻機,中芯國際就很難實現7nm晶片的生產,更不用說5nm。如今,中芯國際還是只能實現14nm晶片的量產。
所以,中芯國際也是有苦說不出,從創辦之初到現在的每一步都是非常艱難的,從與臺積電的6年訴訟和後來的內部股權之爭,這些都阻礙了中芯國際的快速發展,如今又因為光刻機的原因,短期內無法突破7nm製程工藝。
臺積電、中芯國際都不能為華為生產晶片,那麼華為該怎麼辦?目前,華為正式作出回應!任正非曾經說:「要麼領先,要麼滅亡」,很明顯,華為沒有第三條路可走。為了活著,為了領先,華為只能背水一戰。
7月底,任正非帶隊先後到訪上海交大、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高校,很明顯,華為已經開始為大量儲備優秀的晶片領域人才做準備。8月4日,華為再啟動「南泥灣」項目,該項目的最終目的是實現完全「去美國化」。
這一次,華為開始全方位發力,展開第二輪反圍剿之戰,最大程度發揮人才優勢、技術優勢和資金優勢,打破半導體行業的技術壟斷,這一天不會太遠。隨著我國加大對半導體行業的扶持力度,未來我國半導體行業將實現加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核心技術將被一一攻克。
本文由簡易財經原創撰寫,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嚴禁抄襲,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