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封建時代都有一個大地主,那就是皇帝,理論上,擁有天下所有的土地、財富和子民,所謂「率土之濱莫非王土……」
作為大農中丞的桑弘羊,主要工作就是替這個大地主管好家。當桑弘羊躊躇滿志的走馬上任後,驚訝地發現,這個家沒啥可管的了。
理論上皇帝漢武帝本來應該是全國最大、最富有的地主,但現實裡他不一定是,至少一定不是唯一的地主。
在漢武帝之下還有許許多多的小地主,有些可能是他家遠房親戚,有些可能是他家原來的傭人,但不管怎樣,現在這些地都已經不是漢武帝的了。
而且這幫小地主們胃口越來越大,到處找漏洞、鑽空子,甚至沒有漏洞自己扛著鋤頭也要挖出一個洞來。
這玩意兒,再發展下去還不得搶地主了啊。
必須得鬥了。
面對四處漏風漏雨的國家經濟,桑弘羊並沒有如前任般拆東牆補西牆,而是一上來,就展示出了自己的精明算計和對宏觀經濟的超前理解。
他跳過什麼溜單、出對子、三帶一之類的常規出法,直接扔出了「四不帶」——一副炸彈,分別叫「算緡告緡令」、「統一幣制」、「假民公田」和「西北屯墾」,考慮到大家的古漢語水平,我用最通俗的語言解釋下,大概就相當於徹查偷稅漏稅+中央統一印錢+政府轉讓土地+搞西北建設兵團。
只用了五年時間,國家的財政面貌為之煥然一新。
什麼叫專業,這就叫專業。
然後,弄錢有功的桑弘羊被大地主漢武帝正式任命代理大農令,成為正部級幹部,5年幹了四件大事,從副部升正部,仕途好的簡直令人髮指。
但這既不是靠家勢背景,也不是靠運氣,這裡面的每一步都是桑弘羊一步步算計出來的。
從這以後,直到漢武帝去世,23年裡,他一直是獨掌財權。
——對於這個「23年」,很多人可能沒什麼概念。我強調下,漢武帝是一個用人非常嚴的人,據統計,就光是大農令,十年時間裡,他就曾換了6個。
23年,都夠漢武帝換一打了。但自始至終,都沒換過桑弘羊。
經過前面五年的小打小鬧,桑弘羊終於準備幹大事了。也正是這幾件事,把他和後世的國有企業聯繫起來。
雖然前面已經和這些小地主們鬥來鬥去鬥得不亦樂乎,也把他們整得夠嗆,但瘦死駱駝比馬大,這些小地主家餘糧還很多,繼續鬥吧。
從這些小地主們的角度講,在好不容易消化了上一副炸彈之後,許多人都在等著桑弘羊出點正常的牌,他們好跟著出幾手爛牌。
桑弘羊看了看手中的牌,謹慎地打出了兩張。
對王。
許多等著桑弘羊出牌的人一看,差不多暈過去了——我CAO,你手裡只有炸彈是吧。
所謂對王,就是桑弘羊這一生中幹過的對後世影響最大的兩件大事。
最重要的,當然是鹽鐵官營。這不是他的原創,前面說過,當年管仲就這麼幹過。但桑弘羊搞的是規模化生產,質量上有保證,供應上有保障,價格上還有優惠,這就徹底把那些單打獨幹的商人逼上了絕路。
這也是後來鹽鐵會議爭論的焦點。
而鐵的專營則更進一步,被政府完全壟斷,漢朝在每個產鐵的地方都設置了鐵官,負責鐵的冶煉和製作銷售,即產——供——銷一體化運作,而且規定民間不得私自鑄鐵和販鐵,違者重罰。
這種做法不僅不同於管仲,也不同於後世其他朝代的做法,從秦漢到明清,政府通過資源壟斷進行專營的方式有很多種, 大部分採用是「資源牌照授權、控制銷售渠道」的方式,直接進入製造環節的不多。
後世經濟學家普遍認為,我們目前遍布華夏的「中央企業」就是脫胎於此。
另一件流傳史冊的大事,是均輸和平準。這又是兩個很陌生的名詞,均輸簡單地來說,相當於搞物資調配和專賣,其大致情況,你們參考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和現在的菸草局就行了。
這一副炸彈扔下去,大家都覺得這牌沒法玩了,合著你仗著有皇帝撐腰,不按套路出牌是吧。
桑弘羊是個很直接的人,所以他對於這些批評的恢復都很直接:
是的,我就是不按套路出牌。
罵他的人瞅了瞅站在桑弘羊身後看得起勁的漢武帝,衡量了一下自己的腦袋在武帝那裡值幾個錢。決定:忍了。
總有你牌不好的時候。我們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