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鐵論》桑弘羊提出了軍事第一問,這個問題至今無解

2020-12-27 城市船夫起

代表民間的儒生在西漢時期的「鹽鐵會議」上,率先發難。認為造成當時西漢經濟措施,是與民爭利,導致了此時「朝廷注重奢華的表面工作,百姓人人為了財利而奔波,最終影響到社會風俗,形成了攀比奢靡等貪婪卑劣的風氣」。並提出自己的觀點「進本退末,廣利農業」。認為農業是根本,工商業是服務於百姓需求和生活而已。朝廷不應該直接介入物品的買賣及流通,更不應該施行專賣、壟斷等經濟政策。

《鹽鐵論》

民間提出了意見,朝廷必須給個解釋」。其根本目的就是充盈國庫。為何要充盈國庫呢,是因為要支持漢武帝的軍事行動。我們知道,自古戰爭就是燒錢的事,拼的是國力,任何戰爭都需要經濟財政,告訴人們為何會實行「鹽鐵官營、酒類專賣、均輸、平準、統一鑄幣等財經政策作為保證。當時的情況是匈奴曾歸附漢朝,但之後又數次侵犯大漢邊境。大漢必須採取應對措施,如果備兵,必然使士兵勞苦,耗費錢資;如果不備,匈奴的侵犯總是不停。

抗擊匈奴·影視圖片

御史大夫桑弘羊的說法是:面對邊境的狀況,漢武帝憐憫邊境百姓的遭遇。為了避免百姓遭遇匈奴的禍害和掠奪,只能修建邊境防禦設置,同時戍邊備武,以應對匈奴。這樣一來,邊防費用不足,國庫財政不夠,才實行了以上經濟措施。目的是為了朝廷「斂財」,去充實邊防軍費開支。抬出了漢武帝,桑弘羊接著就用大棒壓人,當然也是問題的根本,這就是著名的「桑弘羊之問」——帝國運轉需要強大的財利支持,單純的農業等基本稅賦根本不夠,如果不施行相關的壟斷、專賣等經濟制度,國家的錢從何來?

原文:邊用度不足,故興鹽、鐵,設酒榷,置均輸,蕃貨長財,以佐助邊費。今議者欲罷之,內空府庫之藏,外乏執備之用,使備塞乘城之士饑寒於邊,將何以贍之?罷之,不便也。

抗擊匈奴將領衛青與霍去病畫像

桑弘羊提出的這個問題,千百年來都無解?那就是中央集權下,收攏經濟,補充財政,以面對突出其來的戰爭、災荒等緊急事務是必須要做的。同時在古代還存在另一個威脅朝廷的因素,就是地方政權(諸侯王和封地)。朝廷如果不實行中央集權下的國家財政控制,一旦地方勢力膨脹,且擁有足夠的資財,將直接威脅到朝廷的政權穩定。所以結合以上因素來看,以桑弘羊為首的大臣,輔佐漢武帝以政事,制定這些經濟措施的可行性無可厚非,是實用治國方式。這就是「藏富於國」。

御史大夫桑弘羊面對儒生的發難,率先從帝國軍事需求出發,給予了反駁,認為取消以上的經濟措施不行。但儒生並未就糾結這個經濟問題,而是直接談到「大國用兵」的治國之道上來。對漢武帝「窮兵黷武」的可行性提出意見。但提出的觀點,仍是儒家的那套——「施以仁政,不戰而屈人之兵」,認為一切「教化可行——以德服人」。

原文:文學曰:「孔子曰:『有國有家者,不患貧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故天子不言多少,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喪。畜仁義以風之,廣德行以懷之。是以近者親附而遠者悅服。故善克者不戰,善戰者不師,善師者不陣。修之於廟堂,而折衝還師。王者行仁政,無敵於天下,惡用費哉?」

桑弘羊劇照

這是很理想化的觀點,且又非常正確。御史大夫能爭辯的就只能是——你們說的那一套,對付匈奴不起作用。匈奴兇悍驕橫、叛逆作亂圖沒不軌,早就應該討伐了。接下來桑弘羊的話就說得很刺耳了:「陛下恩惠有心,既不忍心百姓生活不幸福,也不希望看到士兵暴露在原野之中受苦,同時更不想大漢被異族侵犯,讓本朝的士大夫等無國可依。可是你們這些人呢?很難有披甲扛刀去北面抗擊匈奴的勇氣;又在這裡想廢除這些戰時經濟政策。你們純粹是破壞邊防軍費供用,損害朝廷戰略計劃,沒有一點邊境安危憂患意識。你們剛才說那些話,有什麼意義?」

原文:大夫曰:「匈奴桀黠,擅恣入塞,犯厲中國,殺伐郡、縣、朔方都尉,甚悖逆不軌,宜誅討之日久矣。陛下垂大惠,哀元元之未贍,不忍暴士大夫於原野;縱難被堅執銳,有北面復匈奴之志,又欲罷鹽、鐵、均輸,擾邊用,損武略,無憂邊之心,於其義未便也。」

朝野之間第一輪交鋒,御史大夫(官方)率先佔據氣勢,賢良文學(民間)一方暫時作了讓步說以上經濟政策至少是「非長策」。意思就是現在漢武帝已經死了,漢昭帝即位,這個政策可以取消了吧。即認可當時的戰時經濟措施,但你們說的大環境已變,這個政策為什麼還不取消。這把問題又上升到治國政策即市場發展上來。辯論進入了這一論題的白熱化階段。是「導民以德」,還是「示民以利」的爭辯。

以上是《鹽鐵論》第2講。可關注,評論區進行討論!

相關焦點

  • 《鹽鐵論》信息摘抄
    書中記述了當時對漢昭帝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的一場大辯論。鹽鐵論爭論的核心是桑弘羊之首倡導的國營壟斷和自由經濟之爭論,為當今的中國很有借鑑作用。《鹽鐵論》是西漢時期的一本政論性散文集。由西漢桓寬所著。西漢後期政論文集。原為漢昭帝時鹽鐵會議的文獻,後經桓寬整理而成此書。
  • 《鹽鐵論》:西漢關於「國進民退」的大辯論,秦制下無解的鐘擺
    譚嗣同說,「兩千年之政,秦政也,皆大盜也」,如果你想了解自秦以來,歷代王朝運行的秘密,有兩本書必看不可,那就是《商君書》和《鹽鐵論》。關於《商君書》,我在《商鞅變法的真相》系列中,已經講過,今天來聊聊《鹽鐵論》。鹽鐵論涉及到的問題,直到今天,依然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 偉大的《鹽鐵論》,偉大的思想交鋒
    漢昭帝始元六年二月,60 餘名「賢良文學」,終於首次有機會站到漢帝國經濟政策的制定者面前,對其提出尖銳的批評。這場貫穿了恐嚇與不屈的論辯,史稱「鹽鐵會議」。《漢書·食貨志》中的記述非常簡單,不足百字,僅扼要總結了辯論雙方的核心觀點——「賢良文學」們要求廢除鹽鐵官營、廢除國家均輸,希望政府從商業活動中抽身,「毋與天下爭利」;桑弘羊則回應稱,這些官營產業乃「國家大業」,不可廢除。這場偉大辯論的具體內容,能夠流傳至今,得益於一位叫做桓寬的儒家學者。
  • 《鹽鐵論》(一)
    元狩三年(前120年),為了應對因對外戰爭造成的財政虧空問題,武帝採納鄭當時的建議,下令實施鹽鐵官營政策,將原屬少府管轄的鹽鐵劃歸大農令,由國家壟斷鹽鐵的生產,並任命大鹽商東郭鹹陽、大冶鐵商孔僅為大農丞專門負責此事。桑弘羊由於善於計算經濟問題,仍作為侍中參與鹽鐵官營規劃,負責「計算」和「言利」之事。
  • 《鹽鐵論》:「導民以德」與「示民以利」的爭論,關乎社稷百姓
    《鹽鐵論·本議》開篇,雖然朝野雙方所要達成地直接目的是「是否取消鹽鐵官營、酒類專賣、均輸、平準等經濟措施」。雙方各執一詞,朝廷大臣的觀點是,因為國庫需要充盈漢武帝「窮兵黷武」使用的邊防軍費;所以只能制定相應的財經政策;不然邊防吃緊,匈奴侵犯大漢,到時候該怎麼辦?
  • 會計的祖師爺——桑弘羊
    大司馬霍光從全國各地召集賢良文學60多人到京城長安,與以御史大夫桑弘羊為首的政府官員共同討論民生疾苦問題,後人把這次會議稱為鹽鐵會議。會上,雙方對鹽鐵官營、酒類專賣、均輸、平準、統一鑄幣等財經政策,以至屯田戍邊、對匈奴和戰等一系列重大問題,展開了激烈爭論。這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規模較大的關於國家大政方針的辯論會。
  • 桑弘羊其人其道:國富民貧的重商主義
    商人少年桑弘羊擔任的侍中,就屬於典型的中朝官職。 儒生和史官對桑弘羊的鄙視,使我們損失了許多重要的史料。幸運的是,還有一部寶貴的漢朝財政政策會議記錄,比較細緻地保存了桑弘羊的經濟理念和思想——這就是《鹽鐵論》。《鹽鐵論》記錄的是公元前81年2月,中央官員桑弘羊和地方舉薦的學者官員,即「賢良、文學」之間,對當時財政政策的爭論。
  • 西漢鹽鐵會議:一場決定中華帝國兩千年治國方略的論戰
    劉邦評論「漢初三傑」——蕭何、張良、韓信,從不上戰場的蕭何排第一,就是因為蕭何給了劉邦集團源源不斷的供給。 所以,漢武帝遠徵匈奴的功績,桑弘羊的作用堪比衛青、霍去病。
  • 桑弘羊,王莽和王安石新法比較
    桑弘羊的理財思想在《鹽鐵論》中有詳細記載,鹽鐵會議是在漢成帝時期召開的一場桑弘羊和賢良、文學們的大辯論。他最根本的經濟理論是高度肯定工商業的地位,將它看做國家經濟中必不可少的一環,「故工不出,則農用乏,商不出則寶貨絕。農用乏則谷不殖;寶貨絕則財用匱。」(恆寬,2017:7)他已清楚地認識到工商業對農業的補充輔助作用,並反對主流的上本除末,重農抑商的觀點,「富國何必用本農,足民何必井田也?」
  • 資治通鑑:鹽鐵會議背後的小心思,嘴上都是主義,心裡全是生意!
    《資治通鑑》第23卷 漢紀十五漢昭帝 始元六年(庚子,公元前81年)【原文】春,二月,詔有司問郡國所舉賢良、文學,民所疾苦、教化之要,皆對:「願罷鹽、鐵、酒榷、均輸官,毋與天下爭利,示以儉節,然後教化可興。」桑弘羊難,以為:「此國家大業,所以制四夷,安邊足用之本,不可廢也。」於是鹽鐵之議起焉。
  • 孫競昊:鹽鐵會議的岐異與缺憾:兼論中國古代商人資本的性質和歷史...
    漢昭帝史元六年(公元前八十一年),西漢朝廷以年僅十三歲的昭帝的名義頒旨,在京城長安召開了由政府與社會兩方面人士參與、就武帝遺留的經濟政策和由之引發的各項關於政治、治亂得失的社會問題進行討論的所謂「鹽鐵會議」。覽閱桓寬編篡的會議記錄《鹽鐵論》,每每驚嘆於兩派人士精彩紛呈的爭論。
  • 「鹽鐵會議」——兩千年前一場唇槍舌劍的大辯論
    《漢書·食貨志》載:「昭帝即位六年,詔郡國舉賢良文學之士,問以民所疾苦,教化之要」。 漢昭帝始元六年,即公元前81年。 御史大夫桑弘羊建造酒榷、鹽鐵,為國興利……亦怨恨(霍)光……(霍)光盡誅桀、安、弘羊、外人宗族。——《漢書·霍光傳》 霍光的理想政策,是「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等與民修養之治。但另一輔臣桑弘羊卻對此無動於衷,桑弘羊還是一味的想要加重口賦。屯田輪臺。
  • 西漢「央企」之父:桑弘羊,天才與算計的一生(下)
    桑弘羊死後,他生前制定的很多政策都被廢止或調整,但更多的政策得以保留,畢竟用他的方法確實能掙錢,誰也不能跟錢過不去啊。        此後,歷朝歷代多用桑弘羊的政策,卻絕口不提這個人。        魏晉南北朝,對他的評價基本是毀多譽少。        隋唐時期,對桑弘羊的討論又熱門起來,因為隋唐也實行了鹽鐵專賣。
  • 桑弘羊VS克拉蘇:兩大帝國巨賈的不同選擇
    這個人,既非儒家也非法家,而是一個商人。 這位漢代巨商之子化解了中央財政危機 在景帝去世前的最後一年,洛陽城巨商之子桑弘羊,以特殊才能「心計」(心算)進入宮廷做「郎官」。這一年他才十三歲,進宮是為了給16歲少年天子劉徹當伴讀。商人拒捐馬匹給匈奴這件事發生時,桑弘羊已經進宮二十年。
  • 《鹽鐵論》講的啥?(上)
    西漢昭帝時期曾就經濟問題開展多次「庭辯」,其後由史官將這段國家最高等級的會議紀要整理成書,名之曰《鹽鐵論》。
  • 漢昭帝如何研究民生問題
    這其中,漢昭帝劉弗陵的「鹽鐵會議」算是最有名的一次。徵和四年(公元前89年),68歲的漢武帝向天下萬民發布了《輪臺罪己詔》。在這個「詔」中,他說:「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糜費天下者,悉罷之!」
  • 西漢「央企之父」:桑弘羊,天才與算計的一生(上)
    我們知道,封建時代都有一個大地主,那就是皇帝,理論上,擁有天下所有的土地、財富和子民,所謂「率土之濱莫非王土……」        作為大農中丞的桑弘羊,主要工作就是替這個大地主管好家。當桑弘羊躊躇滿志的走馬上任後,驚訝地發現,這個家沒啥可管的了。
  • 《鹽鐵論》講的啥?(中)
    經朋友提醒,才想起去年談及的《鹽鐵論》只開了個頭,還沒講完呢!        遂於今天「國際勞動節」也算是黃道吉日,給不湊熱鬧的同好們,繼續聊聊。        咱們書接上回。——《大論·第五十九》……討論的涉獵面也十分廣泛。但是,小濤在此要提醒諸君的是:讀書切忌陷到細枝末節中去,一定要始終保持頭腦的清醒和冷靜,一定要明白,這次爭辯的主題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