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食貨志》載:「昭帝即位六年,詔郡國舉賢良文學之士,問以民所疾苦,教化之要」。
漢昭帝始元六年,即公元前81年。
這一年,執政大臣霍光以皇帝陛下的名義,召集了數十名文學賢良之士,對政府現行的鹽鐵酒專賣、平準、均輸等政策,進行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大辯論,史稱鹽鐵會議。
這場辯論並非空穴來風。它是武帝一朝,在經濟領域積壓的各項弊病的直觀表現。
漢昭帝以衝齡踐祚,威福之柄權落入大臣之手。隨之而來的,是統治階級內部嚴重的政策分裂與對抗。
御史大夫桑弘羊建造酒榷、鹽鐵,為國興利……亦怨恨(霍)光……(霍)光盡誅桀、安、弘羊、外人宗族。——《漢書·霍光傳》
霍光的理想政策,是「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等與民修養之治。但另一輔臣桑弘羊卻對此無動於衷,桑弘羊還是一味的想要加重口賦。屯田輪臺。
在漢昭帝時期的政局中,御史大夫桑弘羊無疑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於霍光的政策,桑弘羊必然是反對的。他依舊堅持加重口賦、屯田輪臺的主張。所以漢書上說「皆數以邪枉幹輔政」。
政局的分裂已經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在時代的背景下,鹽鐵會議應運而生。
古人以農為本,以商為末。故而秦漢時期提倡的「重本抑末」,便是所謂的「重農抑商」。
《史記》中說,漢朝初立時,百業凋敝,一片荒蕪。「作業劇而財匱,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
即便是國家困難到了這樣的地步,依舊有「不軌逐利之民」囤積居奇以操縱物價。
於是從高祖開始,便定下了抑商的國策,一直延續到武帝,聽取桑弘羊的建議,開始施行鹽鐵酒專賣,使得當時無數大商人破產。
鹽鐵專營在當時即解決了年年徵戰的漢政府的財政危機,亦滿足了窮奢極欲的漢武帝的個人開支。然而,經營鹽鐵的官商們卻執國家之柄,「攘公法,申私利,跨山澤,擅官市」。商人們賺不到鹽鐵的錢,百姓們得到的卻是破鐵苦鹽。
朝廷的這種做法,的確是「與民爭利」。
到了昭帝時期,朝廷的威福權柄落到了霍光的手上。他想按武帝「罪己詔」中說的那樣「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修馬復令,以補缺。」
但政見相左的桑弘羊等人卻不肯讓步,因而鹽鐵會議上,持罷免鹽鐵酒榷的賢良文學受到了霍光的青睞。
事實也證明,後面所施行的種種措施,都是按照賢良文學的安民之思想,這才誕生了昭宣中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