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長假,勞動人民大出遊,所到之處無不人山人海。
既如此,何不找一僻靜之所在,捧上一卷書,沏上一壺茶,獨享天籟,對話先賢呢? 哪怕是睡大覺,也好過擠破頭啊!
經朋友提醒,才想起去年談及的《鹽鐵論》只開了個頭,還沒講完呢!
遂於今天「國際勞動節」也算是黃道吉日,給不湊熱鬧的同好們,繼續聊聊。
咱們書接上回。
西漢昭帝時期國家最高等級和水準的廷辯是相當的精彩和激烈。雙發各執己見,爭得是面紅耳赤,甚至一度休會(「遂罷議,止詞。」《取下·第四十一》)!
至於你來我往的唇槍舌劍,更比比皆是。如:
「大夫繆然不言。」——《刺復·第十》
「御史默不對。」——《論儒·第十一》
「大夫默然,視其丞相、御史。」——《園池·第十三》
「大夫不悅,作色,不應也。」——《相刺·第二十》
「丞相史默然不對。」——《刺議·第二十六》
「大夫視文學,悒悒而不言也。」——《國疾·第二十八》
「大夫勃然作色,默而不應。」——《救匱·第三十》
「公卿愀然,寂若無人。」——《取下·第四十一》
「大夫俛仰未應對。」——《刑德·第五十五》
「大夫憮然內慚,四據而不言。」——《大論·第五十九》
……討論的涉獵面也十分廣泛。
但是,小濤在此要提醒諸君的是:讀書切忌陷到細枝末節中去,一定要始終保持頭腦的清醒和冷靜,一定要明白,這次爭辯的主題是什麼?
其實很簡單,無非是:
1、我們要不要和國外做貿易?答案是肯定的。
2、如何做好「釣」、「誘」外國,達到「利不外洩,異物內流」的頂層設計。
說白了就是如何讓外國人樂顛顛的跑來送錢,才是討論的主幹!也是《鹽鐵論》這本書的主旨。爭辯中也屢次拉回到主題,如《錯幣·第四》引用《春秋》曰:「算不及蠻夷則不行。」
為國政者,要放眼四海,看全世界如掌上觀紋。所謂頂層設計,即通過延展天地之德來實施民間自治,全國上下一盤棋,每個人都是演員,卻能做到百姓日用而不知。「故王者外不障海澤以便民用,內不禁刀幣以通民施。」
國際貿易,就如同與敵人作戰一樣。《孫子》曰:「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首先立於不敗之地,即前文的「勢居」。繼而通過引導外國人的價值取向,使之產生心理落差,在國際貿易中使我方佔據主動,達到「釣」、「誘」外國的結果!
那麼如何才能立於不敗之地呢?《本議·第一章》曾從反面援引《老子》的話:「貧國若有餘。」指出:「非多才也,嗜欲眾而民躁也。」《國疾·第二十八》從正面指出:「用約而財饒,本修而民富。」《散不足·第二十九》對這句話進行了發微。
所謂「散不足」,力量分散就會導致不足。做任何事,若不能集中全力,則必然首尾難顧,最終失敗。而國家的宏觀經濟更是如此!「散不足」章是整部書中內容最多、體量最大的一個篇章,分31段從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等各個方面,通過比較「古者」、「及其後」以及「今」三個階段從靜到躁的演變,通過大量的例證說明了「嗜欲眾」的無窮後患。
閱讀時,結合前後幾章還可以看清「嗜欲眾」是如何被鼓譟起來的。《論誹·第二十四》一針見血地指出「未見君子,不知偽臣。」首先很多時候國家政策的出臺是由於「有司竊周公之位…桎梏於財利…以利自困」(《利議·第二十七》)所致,繼而「殘吏萌起,擾亂良民……強宰尚有強奪之心。」(《國疾·第二十八》)攪得老百姓不得安寧。最終使得民風大壞。「士大夫務於權利,怠於禮儀,故百姓仿效,頗逾制度。……常民被后妃之服,閭巷縣陌,無故烹宰,嫚親而貴勢。」(《散不足·第二十九》)
「靜為躁君,重為輕根。」一旦「功積於無用,財盡於不急。」便動搖了國家在國際貿易中勢居的根本。回看《耕禁·第五》:「故權利深者,不在山海,在朝廷;一家害百家,在蕭薔,而不在朐邴也。」真是前後呼應!!!
內容太長,容再擇吉日,向各位匯報!
當然,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去讀這本書的原文!千萬不要看翻譯版的!
【拓展閱讀】
《鹽鐵論》講的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