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成藥真好:防風通聖丸

2021-03-04 中醫書友會


中醫書友會第1309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人成長

I導讀:好方好方,同仁可與《防風通聖散:表裡、氣血、三焦通治》同參。(編輯/王超)

小議防風通聖丸擴展應用

作者/王業龍

防風通聖丸屬於解表類中成藥,出於金代名醫劉完素的《宣明論方》,為外散風邪、內清蘊熱的表裡雙解劑,由防風、麻黃、芥穗、薄荷、大黃、芒硝、滑石、生梔子、黃芩、連翹、生石膏、桔梗、川芎、白芍、當歸、白朮、甘草共17味藥物組成。

方中以防風、麻黃、芥穗、薄荷疏風解表,使風邪從汗而解;以大黃、芒硝瀉熱通便,使裡熱積滯從大便而解;配滑石、梔子清溼利尿,引邪熱從小便排出;用黃芩、石膏、連翹清瀉肺胃積熱;加入川芎、白芍、當歸養血和血,白朮健脾燥溼,甘草調和諸藥。各藥配合,共起解表通裡、散風清熱之效。

因此,本品適用於由外感風邪、表裡俱實引起的惡寒發熱、頭痛眩暈、口苦、鼻塞、咽喉不利、大便秘結、小便短赤以及皮膚瘡瘍、溼疹等症。

近年來防風通聖丸臨床應用不斷擴展,還可用來治療下列疾病中的外寒裡熱症者:

肥胖症:近年來日本對本品治療肥胖症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表明本品對婦女肥胖確有療效,尤其是對20~30歲婦女肥胖效果最為顯著。方法是取防風通聖丸(散)每次6克,每日6次,連服3~6個月,一般體重均有明顯減輕。

急性化膿性中耳炎:本病多屬外感風熱,鬱而化火,邪毒循經竄絡於耳所致,可選用防風通聖丸(散)治療,用法是取本品內服,每次6克,每日2次,或用本品原方加減水煎服,每日1劑,分二次煎服。

腦病後遺症:對流腦、乙腦、結核性腦膜炎及腦血栓等病經對症治療緩解後,多數留有前額或某一部位疼痛的後遺症,在各種藥物治療不見效時,可服防風通聖丸(散)治療,每次6克,每日1次,一般在3~4天即可見效。

慢性闌尾炎:先以防風通聖丸(散)原方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用,以急取效,待症狀緩解後用本品丸劑內服,每次6克,每日2次,具有較好療效。

高血壓:防風通聖丸(散)內服,每次6克,每日2次,治療高血壓有較好療效,若是病情較重,可用本品原方改為湯劑水煎服,一般連服15天以上即可見效,血壓可下降2.67kPa。

斑禿:方法是將防風通聖散原方加少量白酒浸1夜,焙乾研為細未,每次6克,每日2次,開水衝服,另以白酒500克浸半夏60克,浸液塗搽患處,每日早晚各1次。

扁平疣:每次服10克,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1周為1療程,一般1-3療程見效。通常服用3-7天後,自覺皮損部位有緊張感和微癢痛,丘疹增大,發紅,繼而脫落消失。治療此病,劑量可視患者體質而酌情增減;體質較差,食少便溏者,每次可服3~6克。服用時可能出現輕微腹瀉,此屬正常現象,一周內自止。

春季結膜炎:成人每次服用9克,每日2次;不足16歲者每次服用6克,不足10歲者每次服用3~5克,同樣是每日2次。一般7天後自覺症狀消失,20天基本痊癒。

I 版權聲明

I 投稿郵箱  tg@linglan.com

【全能搜索】解惑,【精選文章】授業,【經典誦讀】傳道,【臨證參考】實戰。歡迎下載靈蘭中醫App,給你的中醫「裝備」升級。請長按識別下圖二維碼或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直接下載,也可在各大應用商店搜索【靈蘭中醫】。

相關焦點

  • 防風通聖丸
    防風通聖丸,出自金代名醫劉完素的《宣明論方》,一直以來頗受眾多醫家所重視,廣泛地運用於臨床各科。民間有「有病沒病,防風通聖」、「主治甚多,不能盡此,其藥味表裡氣血皆備」等說法,其指的就是防風通聖丸有病治病,無病可強身,雖然說得有些誇張,但是也不是沒有根據,下面我們就來仔細了解一下吧。
  • 春季良藥—防風通聖丸
    ,不小心打個噴嚏,咳嗽一下,都有可能引起恐慌,但也不必過分擔心,感冒藥、過敏的藥有許多,有一款春季良藥最值得說,那就是防風通聖丸。「防風通聖治百病」       中醫有句話叫「有病沒病,防風通聖」 ,這句話說明防風通聖有治療疾病和預防保健的雙重作用,是中醫臨床常用的表裡通解的經典名方,在民間廣為流傳,應用也較普遍,在新冠肺炎的診療方案也出現過。
  • 防風通聖丸的臨床應用
    防風通聖丸的前身為「防風通聖散」,出自《黃帝素問宣明論方》卷三。後根據《全國中成藥處方集》開發為中成藥,一直暢銷不衰。由麻黃、荊芥穗、防風、薄荷、大黃、芒硝、滑石、梔子、石膏、黃芩、連翹、桔梗、當歸、白芍、川芎、白朮(炒)、甘草組成,具有解表通裡,清熱解毒之效。方中麻黃辛散辛溫發汗解表、宣散肺氣;荊芥穗散風解表止癢;防風祛風解表勝溼;薄荷疏風解表、清利頭目與咽喉。
  • 防風通聖丸,一個你不可不知道的好藥!
    那麼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這個防風通聖丸是不是這麼神!防風通聖丸這個方子出自於金元四大家的劉完素,方子主要組成有:防風、荊芥穗、薄荷、麻黃、大黃、芒硝、梔子、滑石、桔梗、石膏、川芎、當歸、白芍、黃芩、連翹、甘草、白朮,從這個方子的組成來看,這是一個大方,藥味比較多!
  • 防風通聖丸:適合春天常備的藥
    防風通聖丸處方來自金代劉完素的《宣明論方》,方由防風、川芎、當歸、白芍、大黃、麻黃、連翹、薄荷、芒硝、生石膏、黃芩、桔梗、白朮、芥穗、梔子、甘草等16味藥組成。 方中防風、芥穗、麻黃、薄荷散風解表,使風邪由表而解;大黃、芒硝下洩蘊熱由大便而出;配以梔子、滑石(為衣)瀉火利溼,使熱從小便排出;生石膏、黃芩、連翹、桔梗清解肺胃之熱;當歸、川芎、白芍和血祛風;白朮健脾燥溼;甘草和中緩急。 諸藥配伍,共奏解表通裡、清熱解毒之功,解表而不妨裡,通下而不礙表,從而達到表裡雙解的目的。
  • 被日本追捧的減肥漢方:防風通聖散,這個方劑真好!絕對乾貨
    圖文無關:單手倒立防風通聖丸屬於解表類中成藥,出於金代名醫劉完素的《宣明論方》,為外散風邪、內清蘊熱的表裡雙解劑
  • 跟師一日一得之醫海點滴-69-妙用防風通聖丸
    69、妙用防風通聖丸民間有句俗話叫,有病沒病,防風通聖。這都是說防風通聖散運用之廣泛。為何它有如此高的讚譽呢?原來它集解表清熱攻下三法於一體,宣通表裡內外,祛除鬱熱積滯,以通為用,達到表裡雙解的目的。學生們都會自己辯證,都知道防風通聖,而且又不方便抓湯藥熬,便隨手到藥店去買上防風通聖丸,吃上兩天,就見效,便通,瘡退。這是對於痤瘡初起,兼有大便不暢,或習慣性便秘的,這防風通聖丸效果是很好的。它能把體表上下通道,有形的瘀滯通通打開,以通立法,以通為用,故稱通聖。第二方面防風通聖丸是大便不通者的減肥茶。
  • 防風通聖丸,你了解嗎
    華山論劍、河東辨醫,2014年10月23日,來自全國的民間中醫將匯集運城進行臨床交流作者/高建忠 ⊙ 編輯/王超摘要:劉河間平生諸詣力,長於治火,火鬱發之。作者/高建忠 ⊙ 編輯/王超摘要:劉河間平生諸詣力,長於治火,火鬱發之
  • 「通聖散」是一種法還是一首方? | 張英棟(防風通聖散)
    學習防風通聖防風通聖丸是治療傷寒,還是治療雜病的藥?防風通聖本來是金元時期的煮散劑,其本來的用量很小,現在改作湯劑如何能不失本意?防風通聖方名中的「防風」是何意?與中藥「防風」有關嗎?本方如何能防風?劉河間重視水火的辨證關係,重視氣機的通利,重視腠理,防風通聖如何體現劉氏的學術思想?「有病無病,防風通聖」言此方適應症之廣,其最佳適應症是什麼?其禁忌症又是什麼?……這些問題,筆者幾乎帶了20多年。
  • 流感期間談防風通聖散 | 生活妙方
    文章 | 羅大倫     漫畫 | 8歲     編輯 | 雲少最近流感爆發,據說很多地方的防風通聖顆粒或者防風通聖丸都賣斷貨了
  • ​防風通聖湯治暴聾
    導讀:防風通聖丸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劉完素所創製的一首千古名方,其方融寒溫於一爐,解表通裡,大氣磅礴,三焦一轉
  • 63.防風通聖散
    63.防風通聖散 此方有三點需要了解。
  • 針對表裡俱實的「寒包火」情況的防風通聖散
    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方子是防風通聖散,現在中成藥的名字叫防風通聖丸。這個方子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劉河間創立的。劉河間非常注重清熱,他的防風通聖散裡包含的經典方法叫做「表裡雙解」。我們之前講過,當寒邪侵襲的時候,我們身體的第一階段是外寒階段。
  • 中醫治療瘟疫十大名方——防風通聖散
    大家常聽到一句話「有病沒病,防風通聖」,其實這當中就隱藏了中醫的一首抗疫名方——防風通聖散,作為流傳如此廣泛的中醫方劑,究竟有何特別之處?我們今天就來學習一下吧。防風通聖散出自於「金元四大家」之首的劉完素(劉河間)所著的《黃帝素問宣明方論》,「外感宗仲景,熱病崇河間」,劉河間作為金元時期四大名醫之首,擅長治療熱性疾病,防風通聖散就是他的代表方之一。
  • 趙炳南應用防風通聖散經驗
    防風通聖丸為河間學派名方,以疏通人體各大竅道為能,以祛邪為大法,臨床以的大小便快利,汗出表解為效驗,不渴常服。  使用注意:體衰便溏者慎用,孕婦慎用。  驗案舉例  案一  鄧某,男,43歲。1972年5月6日診。  主訴:全身出紅疙瘩作癢2天。
  • 方劑選萃:防風通聖散
    防風通聖散(發表通裡、清上奪下法)     金劉完素《宣明論方》      防風 川芎 當歸 芍藥 大黃 薄荷葉
  • 金世元:幾種活絡丹(丸)的功效區別
    ⊙作者:金世元⊙編輯:一墨目前市售的活絡丹(丸)有三四種之多,其中用量最大的是大活絡丹(丸)與小活絡丹(丸)兩種。由於很多臨床醫生對這兩種成藥的處方組成藥物不甚清楚,因此,認為此兩種成藥的功效基本一致,只是療效強弱不同,價錢貴賤之分,故在臨床中經常混用,這是用藥的錯誤。
  • 防風通聖散,治一切風熱等證,為表裡氣血三焦通治之劑!
    防風通聖散出自金·劉完素之《醫方精要宣明論》,原方組成以防風15g川芎15g當歸15g芍藥15g大黃15g薄荷葉15g麻黃10g連翹15g芒硝1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