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參考引用格式】何江,閆淑敏,關嬌.共享員工到底是什麼?——源起、內涵、框架與趨勢[J].商業研究,2020(6):1-13.
【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下共享員工模式成為企業復工復產新功能。共享員工是一種新型用工模式,系統性梳理其理論內涵和發展框架,對共享員工模式的實踐推廣應用和後續理論深化探究具有重要引導作用。從源起、內涵、優勢、挑戰、策略與趨勢等多維度系統性探討共享用工模式理論框架,研究表明:共享員工模式作為共享經濟和零工經濟的結合體,其本質上是靈活用工模式的一種創新形態;B2B和C2B是新冠疫情下的企業主流應急共享用工模式;共享員工模式是一種多方共贏的合作用工新形態,未來應整合國家和社會、企業、勞動者個體等多方力量協同合作。
關鍵詞:復工復產;共享員工;用工模式;共享經濟;靈活用工;零工經濟
一、引言
2020年初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下,「企業延遲復工,全民居家隔離」的防疫措施和抗疫工作導致不同行業間出現「閒得慌」與「用工荒」的情況,企業「借兵」、員工「跨界」的共享員工模式成為企業復工復產新動能。自2020年2月初以盒馬、西貝等為代表的企業提出「共享員工」以來,諸如沃爾瑪、生鮮傳奇、京東、蘇寧、聯想、永輝、美團、長虹美菱、順豐、海信、哈囉出行等全國各地企業紛紛效仿、探索跨界共享員工模式,應用領域已逐漸從商超、在線零售行業推廣至外賣、物流業、製造業等行業,並從一線城市向二、三線城市擴展。作為一種有助於實現國家穩定和經濟發展、社會抗疫工作、員工輸出企業、員工輸入企業以及員工個體等多方共贏的新型用工形態,共享員工已成為新冠疫情下政府、企業和學界廣泛關注的議題。共享員工模式作為靈活化、共享化協調配置閒置勞動力資源的新型用工方式,其既是共享經濟和零工經濟在人力資源領域的結合體與創新應用,也是靈活用工的一種新興形態[1]。其中,共享經濟是通過「分享剩餘」提升資源配置效率的新經濟業態[2,3],零工經濟在2009年已有相關理念報導出現,其旨在促進閒置勞動力價值再造與提升[4,5]。由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資料庫(1900-2020)中用工形態相關文獻梳理來看,國外學界早在20世紀初開始就已有相關學者開始探究諸如臨時工、獨立承包人、兼職、非全日工作、自僱、零工、自由職業者等相關議題,從20世紀70-80年代開始逐漸出現遠程辦公、靈活就業、靈活用工等相關理念,到20世紀90年代出現人力資源外包、外聘人員、非正式員工、勞務派遣、無邊界工作(無邊界職業)等相關研究,2014年以後諸如零工經濟等相關研究逐漸興起[6]。靈活用工領域相關研究主要興起於20世紀70、80年代,伴隨個體價值崛起和僱員社會逐漸消失[7,8],尤其近年來數智化、「數字新基建」等新時代下的靈活用工模式已成為歐美日韓等發達國家主流用工形態,靈活用工更是成為學界熱點議題。相較之下,國內靈活用工實踐活動開展和相關理論研究起步較晚,尤其對共享員工這一新興形態的探究較少。基於此,本研究圍繞「共享員工」這一核心議題,旨在從發展源起、基本內涵、發展框架和未來趨勢等多維度系統性探討共享用工模式理念。
二、共享員工的源起
(一)共享員工的早期形態
共享員工模式被各界稱為企業用工形態創新和「天才商業模式」。共享員工並非新生產物,其類似形態(如靈活用工、零工經濟、借調用工、勞務派遣等)早已在國內外出現,只是傳統用工形態中企業間員工共享和「借用」行為相對較少而未被廣大受眾所認識。這種特殊時期勞動力共享和自由調配方式在部分發達國家尤為流行,且被稱作靈活用工的一種表現形態。同時,國內外部分企業也曾踐行過共享員工模式類似用工形態,以解決特殊時期用工難題,並可將其部分早期形態案例梳理如表1所示。
(二)共享員工的興起成因
共享員工模式的興起成因可主要歸納為以下幾方面:
1.國家政策法規層面
伴隨法律法規逐步完善和理念「放開」,我國《勞動合同法》相關法規的隱性「共享」基因逐漸凸顯並為各類新型用工形態的誕生提供了可能,進而助推共享員工模式實現從明令「禁止」到隱性「允許」的突破。新冠疫情期間國家和地方政府各類助推復工復產的特殊政策支持,進一步激發並催生了共享員工模式。
2.社會宏觀經濟層面
從社會宏觀層面來看,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1)經濟結構轉變和需求湧現為共享員工模式推廣普及奠定了市場環境基礎。中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常態階段,同時伴隨勞動力結構性變化、人口老齡化、人口紅利消失、勞動力短缺等導致企業用工成本激增且勞動力供需關係矛盾日益凸顯。「智能+」、數字「新基建」、智能製造、「機器換人」等新經濟業態引發就業崗位轉移和中低端崗位人員失業,同時各類技能型人才缺失仍是我國產業轉型升級和建設科技強國的關鍵瓶頸,因而更加靈活化、共享化用工形態已成為應對人才缺失、穩定社會就業的有效手段。
(2)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數智化技術普及,為共享員工模式提供了便利條件。數智化用工平臺、大數據精準匹配等有效推動勞動供需雙方高效匹配,提升信息獲取便利性、時效性、公開性和透明性,同時提高人員篩選效率、規模經濟效應、範圍效應並降低共享交易成本。數智化技術助推社會用工形態更加精細化,並能在不影響原有分工體系與社會經濟穩定基礎上更好地激發勞動者個體潛能。
(3)靈活用工、共享經濟、零工經濟、斜槓就業等趨勢為共享員工奠定共享理念和受眾基礎。伴隨近年來共享經濟、零工經濟、斜槓就業等新業態理念深入人心,共享員工模式既是共享經濟和零工經濟結合落地應用新形態,也是對靈活用工和靈活就業的模式創新和補充完善。
3.企業組織層面
從企業層面來看,用工應急需求、用工理念轉變、企業邊界日趨模糊等催生了共享用工形態在企業層面推廣落地。其一,用工成本攀升、人才流失等用工困境凸顯,助推企業組織管理中的共享用工和員工跨界工作等理念從「零容忍」走向「有條件容忍」。其二,企業層面因應急性需求、長遠戰略考慮以及企業社會責任等多方面因素,共同推動企業進行共享用工。其三,伴隨組織邊界的日趨模糊化[9],企業生產組織和用工方式也隨之向無邊界化、共享化形態演進。此外,伴隨企業組織與人力資源管理制度逐漸成熟,諸多企業開始將靈活化、共享化用工提升至人力資源戰略層面以調整企業用工規模、成本和時間。
4.勞動者個體層面
從勞動者個體層面來看,就業理念轉變、豐富職業生涯、緩解就業和經濟壓力等,促進勞動者個體逐漸接受共享用工模式下的就業新形態。新生代員工群體逐漸成為勞動力市場主力軍,他們價值觀更加多元化且傾向於靈活化、自由化工作方式。勞動者個體也希望通過共享用工形式緩解諸如新冠疫情等特殊時期的就業和經濟壓力,同時也是其豐富職業生涯和跨界培訓的機遇。
三、共享員工的基本內涵
(一)共享員工的基本概念與內涵特徵
對於共享員工模式的基本概念,如表2所示,目前尚未達成一致共識。為進一步探索更具普適性的基本概念內涵,本研究綜合梳理當前各界主流觀點賦予共享員工如下定義:共享員工(也稱為「共享用工」),是指不同用工主體之間為調節特殊時期階段性用工緊缺或富餘,在尊重員工意願、多方協商一致且不以營利為目的前提下,將閒置員工勞動力資源進行跨界共享並調配至具有用工需求缺口的用工主體,實現社會人力資源優化配置、員工供給方降低人力成本、員工需求方解決「用工荒」、待崗員工獲得勞動報酬的多方共贏式新型合作用工模式。從狹義上來講,共享員工是指由企業端主導發起人力資源共享的企業間餘缺調劑靈活用工模式;從廣義上講,則指包括企業、個體等不同用工主體間勞動力資源的一種調劑和共享模式。
編輯搜圖
基於上述內涵分析,共享員工模式的基本內涵有如下特徵:
(1)各主體要素參與共享用工的基本前提是存在可供共享的閒置勞動力資源、各方平等自願、不以員工調劑進行非法營利,且其根本動機是實現多方共生共贏。
(2)共享員工本質上是一種「跨界用工」(包括跨地域、跨行業、跨企業、跨部門、跨職能等)、臨時借用、分享「剩餘」勞動力、信任經濟下的新型用工模式。
(3)從適用情形和條件來看,並非所有企業、所有崗位均適用共享員工,該模式主要適用於突發事件導致企業停工停產(如自然災害、突發疫情、缺乏訂單等)、生產淡季出現員工富餘、行業特性導致季節性用工峰谷波動等特殊情形;同時,該模式一般適用於季節性用工、密集型服務用工、用工流動性較大的企業,且通常僅適用於低技能、非保密性、「短期培訓快速上崗」的非核心崗位,而高門檻、高技能崗位則難以實現共享用工。
(4)企業視角下的共享員工模式還具有短期應急性、高靈活流動性、不打破原有僱傭關係、用工關係多元化以及「有限止損,無法盈利」等基本特點,即強調共享員工更多是特殊場景、特殊時期、特殊階段且短期性的應急對策,共享用工合作結束後需要歸還員工;同時,兩個以上用工主體在同一期限內同時共用一個或一類人,且用工主體可以是跨界合作的不同企業、同一集團內部的不同關聯企業或同一企業內部的不同職能部門;此外,國家人社部等相關部門也明確強調「原用人單位不得以營利為目的借出員工,原用人單位和借調單位均不得以『共享用工』之名進行違法勞務派遣」。
(二)共享員工的基本要素
共享員工模式的基本要素包括主體要素、資源要素、動機要素、平臺要素、機制要素等,它們彼此相互作用並共同構成共享員工模式的五要素模型(如圖2所示)。
1.主體要素
共享員工模式包括員工供給方、員工需求方、共享員工個體等3類主體要素。其中,員工供給方因勞動力需求峰谷波動、短期歇業等存在閒置員工勞動力,員工需求方則因短期用工需求激增而出現「用工荒」,而共享員工個體則作為閒置勞動力資源「被共享」並有效促進雙方用工餘缺調劑。各主體要素特點主要如下:(1)共享員工的企業合作夥伴間應差異化選擇、避免同質化現象以及合作企業間同時面臨用工淡季或旺季,並且特殊時期用工主體的不同質、跨界才會出現相互匹配的用工緊缺方和相對富餘方,進而方能實現不同用工主體間人才資源餘缺調配。(2)共享員工強調個體擁有多重身份、斜槓就業、多重工作技能或有富餘時間可為多家企業、多種職業提供服務,且需要具備基本的跨界工作技能儲備且要有被共享的技能和價值,而部分低共享價值(包括缺乏技能或共享風險成本高於收益)或者高技能、商業機密等相關崗位員工就算出現閒置也不適宜共享;同時,共享員工個體可源自企業內部員工或外部員工(包括聯營商家、大型連鎖餐飲企業、第三方人力資源公司推薦人才、影院、酒店等)。據兼職貓發布的《共享員工數據報告》顯示,共享員工主要來自傳統餐飲、酒店旅遊、網際網路、廣告、教育五大行業,其中傳統餐飲、酒店旅遊行業輸出的共享員工數量較多,而零售業、製造業、物流配送業等相關行業員工輸入較多,且相關共享員工以大專以下學歷、藍領崗位為主。
2.資源要素
閒置資源作為共享經濟模式的基礎[10],同樣也是共享員工模式的基本前提和關鍵核心要素。共享員工模式的資源要素即為閒置員工資源,其具體表現為員工體力共享、專業知識共享、專業技能和經驗共享等諸多形式。共享員工模式下的參與主體須有可被共享且具有共享價值的閒置勞動力資源,且這些閒置勞動力資源的利用效能被原有用工模式遠遠低估,而並非像共享單車、共享出行那樣刻意去「創造」閒置資源。同時,參與共享的勞動力要素要在時空上有可分割性,且其可分割程度越高也就更適用於共享用工模式。此外,共享員工模式強調勞動力資源「使用權」的共享和對「閒置資源」的再配置,進而通過勞動力供需匹配實現使用權和所有權相分離下的勞動力資源配置效率提升。
3.平臺要素
平臺要素(或稱為「連接要素」)作為連接各用工主體和勞動力資源要素並實現用工餘缺雙方高效匹配的關鍵基礎,其既可以是數智化共享用工平臺,也可以是作為共享員工中間平臺的政府部門、行業協會、第三方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等。平臺要素的主要作用是動態整合企業員工勞動力資源餘缺信息,實現供需雙方高效連接匹配和用工協調,進而形成長尾效應、群聚效應並提升資源匹配效率。當前共享員工模式更多是企業層面直接對接的臨時性過渡措施,而真正典型的共享員工則應是「平臺+勞動力資源」模式,該模式下的共享員工平臺可為供需雙方提供更為健全的雙向評價、篩選、信任、動態定價和協作機制,並從更廣範圍內搭建社會勞動力資源協作網絡。同時,閒置員工勞動力可通過共享平臺更主動推廣展示其工作技能和閒置價值,而用工需求方也可及時發布其勞動力緊缺需求,進而推動勞動力價值更高效傳遞並實現勞動力供需雙方高效匹配。
4.動機要素
動機要素是各方主體參與共享員工活動的根本前提和目標宗旨。共享員工模式要求員工供給方、員工需求方、共享員工個體等多方主體平等志願、協商一致,因而各共享參與主體需要有真實共享需求、共同合作目標和參與態度動機,進而通過閒置勞動力資源的共享實現多方合作共贏並實現總體效益提升。如員工供給方的參與動機主要有穩定勞動關係、減少人力成本和企業現金流壓力等;員工需求方的參與動機主要旨在通過共享員工實現應對業務需求動態變化、減緩突發「用工荒」壓力;共享員工個體的參與動機則體現為在歇業停工情況下實現短期跨界就業並獲取額外收入。
5.機制要素
機制要素作為共享員工模式的基本運作保障,其包括互動機制、信任機制、利益機制、保障機制等。其中,互動機制指的是各主體要素間相互協同合作、完成閒置勞動力資源共享活動的協作機制;信任機製作為共享用工合作意願的關鍵基礎和信用保障,其指的是各主體要素間共享用工合作信任關係形成及其管理機制;利益機制指的是各要素主體參與共享用工活動所獲利益的形成及其分配協調機制;保障機制指的是共享用工活動中各方行為、權益等的約束規則和制度保障。
【更多內容詳情請查看】:
中國知網或《商業研究》雜誌社官網2020年第6期《共享員工到底是什麼?——源起、內涵、框架與趨勢》。